原创 刘洋 田丽 敦煌发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龙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悄然临近,敦煌的大街小巷弥漫着传统节日的气息。团圆和赏月,是敦煌人延续千年的传统民俗,而月饼和锅盔则寄托着美好祝愿和真诚祝福。
在转渠口镇雷家墩村二组,兰家点心铺子飘来阵阵香甜。走进小院儿里一看,一家人正围在一起忙活着做月饼,传统的制作手法如同温馨细腻的仪式,醇厚的香味也预示着中秋的临近。当面粉和着油香变成一团团面剂子,老兰师傅的手底下就显现出了真功夫,一颗颗馅料被越团越圆包进其中,而令人着迷的馅料配方则是月饼的灵魂,在模具中被压成圆饼状时,这枚承载着美好祝福的月饼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才会在烤箱中炙烤出香甜。在西北一隅的敦煌,除了粗犷的牛羊肉和劲道的拉面,这样精致的物料混合食品艺术遇到中秋节才算是“功成名就”,恍惚间仿佛与时光相融,令人沉醉。
兰家点心店主兰宝明说:“1993年我开商店,一个浙江人做糕点送货,送的是蛋糕、面包、月饼,我看这个行业敦煌人没人干,都不会干,我就摸索着想自己干。先买设备,到兰州跟上师傅学,刚开始也不会做、做不好,一次又一次试验把好多面浪费了,做的东西一开始不好吃,自己吃、送给左邻右舍吃,慢慢把几袋子面做完做了,做了一两个月才做好。那会儿想一定要把这个事做成,做好,大家都说你这个口味可以了,初开始就是五仁月饼,自己配的馅料,截至现在就做广式、酥皮的,十几个品种。”
三十多年的沉淀发展,一路走来,这里的点心月饼成了不少人儿时的味道。传至今日,父子两代人都忙活其中,心灵手巧的儿媳穆玉婷则成了主力,区别于父辈们的守成,她更具备年轻人的视野和奇妙的想法,在做点心月饼这件事儿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穆玉婷说:“当时嫁进来看见老爸一个人在家里后厨研究,不管多冷多热,夏天就热得满头大汗也一个人做、烤,看着挺不容易,这是一门手艺应该传承下去。刚开始不敢下手,包得有时候皮破、有时候不好看,就跟着爸妈后面连看带问再琢磨,现在跟上老爸手艺学得七七八八了,一个人所有能干的环节都干过来了。现在年轻人节日氛围不是太浓,我就想是不是我们的口味跟不上了,今年的八月十五我就做一批榴莲味的月饼,看能把年轻人的节日氛围带动起来吗?”
一块月饼寄深情。就这样,一家家敦煌人就这样在家庭和睦、代代相传的岁月静好中延续着传统民俗,静享着月饼的香甜带来的美好记忆。每年的中秋节来临,家家户户都会为中秋节的家人团聚备好民俗美食。
消费者张凤莲说:“按照传统来说就是八月十五要吃月饼,我到节气的时候就过来选购,自己吃、给朋友再送点。”
如果说月饼代表着“甜蜜”,那土窑烧制的锅盔则是敦煌人念念不忘的“质朴”。在肃州镇相见欢农家乐庄翠玲家中,几座泥巴红砖搭成的土窑弥漫着烟火气息,杨树枝条混杂着枣枝、葡萄藤蔓,卷着枯叶与柴草堆进窑坑,燃烧升温。在烟火余烬的土窑中,高温萦绕在半尺大小的锅盔上,与卷入锅盔中的香料一起升华,一种敦煌特有的民俗美食锅盔,就此“诞生”,淳朴的香味缭绕在村庄的街头,原生态的清脆变成了中秋节最好的献礼。
肃州镇相见欢农家乐负责人庄翠玲说:“现在马上快到八月十五中秋节了,家家户户要烧锅盔、献月亮、吃团圆饭,从我的妈妈奶奶那一辈一直烧锅盔,又大又圆的锅盔象征着团圆、幸福美满。献月亮也有讲究,锅盔要捏好看的花边,寓意花好月圆,上面再印漂亮的图案,又大又圆的锅盔就像圆圆的月亮一样。现在越来越好,品种越来越多,有南瓜口味的,还有原味香豆油酥,点心有沙枣面,现在口口相传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了。”
在每年的锅盔香味中,敦煌人红火的日子各有精彩。热情好客的庄翠玲家在经营客栈、农家乐的同时,民俗美食土窑锅盔又成了她家新的生意经,每到中秋节就显得更为热闹红火。
庄翠玲的儿子庄有伟说:“我从小有这个便利条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从小逢年过节锅盔必不可少,也一直这么烧着吃长大的,对我来说锅盔确实是一种情怀。咱们中华文化需要的不只是传承,还需要一种创新。现在我就想把传统的烧锅盔技艺和现在年轻人丰富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尝试多样化的。比如说口味,以前只有香豆花椒,现在能不能多加点甜的、咸的、辣的?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我觉得不管什么时候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最好在我们这一片形成一种规模,有钱大家一起挣,一个人好不叫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比邻。中秋佳节,敦煌人着迷的不只是味蕾上的盛宴,更是乡愁的回归。无论是身处异乡的游子,还是坚守故土的亲人,都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遥望着同一轮圆月,故土难辞、亲人难别,敦煌人的根脉在千年的传承中一直如此,有民俗,有美食、有人文、有乡愁,共同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乐享其中,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