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九,元成节,俗称“大清明”。
“元成节”起源于宋代,是宋徽宗时期设立的一个节日,用以纪念青华帝君(也被称为太乙救苦天尊或东华帝君)的生日。
青华帝君在道教中被视为太上老君的弟子,曾下凡为世人解忧解难,并传播逍遥、齐物等思想。他在八月初八功德圆满,八月初九则化身民间,解救百姓疾苦。因此,宋徽宗将这一天定为“元成节”,以纪念和祭拜这位神仙。
元成节正值农历八月初九,此时正值秋季的中间阶段,即秋分时节。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昼夜平分,天气由热转凉,万物开始进入收获季节。
在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普遍出现昼夜等长的现象,预示着秋季的真正到来。凉爽的秋风、飘逸的秋云、如镜的秋水,共同构成了迷人的秋色,为元成节的庆祝增添了几分自然之美。
元成节的核心活动是祭拜太乙救苦天尊。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道观或家中设立祭坛,焚香烧纸,默念祈福话语,以最虔诚的心来祭拜神明。祭拜活动的目的在于祈求天尊和先人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远离苦难。这种信仰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强化了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古人认为清明有三个,分别是节气的清明为“正清明”、三月初三上巳为“小清明”、八月初八元或初九为“大清明”。
在道教信仰中,“清明”一词不仅指节气的清明,还象征着清净、明澈、无染的境界。元成节作为太乙救苦天尊的祭典日,被赋予“大清明”的别称,寓意着通过祭祀活动,祈求天尊和先人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远离苦难,达到心灵的清净与明澈。
由于元成节也被称为“大清明”,因此扫墓祭祖也是这一天的重要习俗之一。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清理坟茔,献上鲜花、纸钱等祭品,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敬意。扫墓活动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纪念,也是传承家族文化、弘扬孝道的重要方式。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八月初九虽非传统意义上清明节的固定日期(清明节通常在公历4月5日前后),但“大清明”,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历史传承。
清明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据传,这一习俗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起初,它是上层社会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重要时刻,后逐渐在民间普及,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而“大清明”一词,虽非特指某一具体日期,却蕴含了人们对清明节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情感的广泛认同与升华。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称谓,更是一种对生命、自然与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敬仰。
“大清明”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一方面,它是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与祭奠,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宗、知恩图报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它也象征着中秋的到来与生命的第二春,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清洁明净的象征。
正如《岁时百问》所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种物候变化与人文情感的完美融合,使得“大清明”成为了一个既庄重又充满生机的节日。
在“大清明”期间,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其中,扫墓、祭拜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人们会提前准备供品,前往祖先墓地,进行清扫、培土、献花等仪式,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与敬仰。此外,踏秋、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也是“大清明”期间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与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大清明”的风俗习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例如,现代社会出现了代祭、网祭等新型祭祀方式,使得远在他乡的人们也能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同时,植树献花等环保祭祀方式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新时代下“大清明”文化的新风尚。
美食
1. 月饼是大清明时节的传统食品,虽然中秋节并非严格对应大清明,但两者时间相近,且都蕴含了团圆和美好的寓意。月饼种类繁多,有京式、苏式、广式、潮式、滇式等多种风味,每一种都代表着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和特色。月饼的馅料丰富多样,从传统的豆沙、莲蓉到创新的冰淇淋、巧克力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2. 螃蟹
大清明时节,螃蟹最为肥美,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螃蟹不仅肉质鲜嫩,而且营养丰富,具有清热解毒、补骨添髓的功效。吃蟹有“文吃”和“武吃”之分,前者注重细品慢咽,享受蟹肉的美味;后者则更显豪爽,大口品尝。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体现了人们对清明时节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3. 秋菜
在岭南地区,大清明有吃秋菜的风俗。秋菜多为野苋菜,又称“秋碧蒿”,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养胃的功效。人们会在大清明前后去田野采摘秋菜,有的将其与鱼片一起做成汤,名曰“秋汤”,既美味又健康。
4. 桂花酒与桂花糕
大清明这一天,南方部分地区的人们会采集桂花,用白酒或黄酒酿制桂花酒,待秋分节气时饮用或待客。桂花糕则是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加入桂花等调料蒸制而成,口感软糯香甜,散发着桂花的清香,是秋季的传统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