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与我为邻

好久不更新博客的主要原因要么是懒惰,要么是忙碌,而我是忙碌着的懒惰。

这半年,究竟是怎样的生活,让我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1月,纷繁杂乱的生活却充满希望;2月,兴奋地被幸福和一切美好充斥着;

3月,生活是怎样的戏剧,喜剧还是悲情剧;4月,悠闲着却又极度紧张着;

5月,重归平静生活,继续为了理想而努力;6月,再度踏上北美大陆,可是一个人的旅行我早已厌倦;

7月,陷入深深的低潮,原来一切真的可以这么不顺利;8月,振作精神,却收效甚微。

我的2011,你华丽地开场,跌宕起伏地展开,将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尾呢?

活着,只要活着,就算挣扎着,也要努力地好好生活下去吧。

很羡慕那些有信仰的人们,起码在心中有一片乐土,那是他们向往的地方!

这个秋天就要过去了,今年没有特意去拍红叶,相机也荒废了好久。时间如过隙白驹,在不经意间就这么匆匆流逝。看着满地的落叶,总是容易让人惆怅和感伤。在国外留学,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痛苦与艰辛,只是我们既然选择这条路,就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尽量忘却不快和烦恼吧。来年的春天,一起来的大部分同学就都要毕业各奔东西了,想想又是一个临近离别的时刻,真心祝福大家都前程似锦,一帆风顺。

跟着同学去了山中湖合宿了一晚,围着湖和富士山游玩的两天时间里,大部分时间天气都阴霾着,所以没怎么看见富士山,返程的路上在箱根停留了一会,太阳也下山了,富士山才从满天的云雾中冲了出来。好多事情就是这样,峰回路转才能又一径,经历了快一整年的消沉,这个秋天我也看见了一线曙光。

冬天就要来临,喜欢懒懒地沐浴在日光里,啖着一杯红茶享受发呆的乐趣。都说酒是故乡醇,茶是故乡浓,开始想念云南的普洱,想念闲在广州喝早茶的日子。那些陪我一起喝早茶的人们啊,你们现在在哪里,呵呵,听着像老男孩的歌词。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答案应该是绝不放弃,既然有梦想就要去追逐,无论成与败,努力过就不会后悔。

刚刚写了527 words的英文信,准备晚上发给boss,商量些重要的事,呵呵,估计老板会挺崩溃。人类自古以来就有飞上蓝天自由翱翔的愿望,无论是飞机的发明还是跳伞运动的兴起,都圆了人类的这个梦想。我不企望有朝一日飞上蓝天,呵呵因为我恐高,但是我的梦想一定要放飞。

Classicalissomethingnotfade,butgrowmorepreciouswithtimepassby,soisdream.

李培根6年来开学典礼讲稿摘录

●2005年《转折》:人生的转折也不全是美好的。如果忘记中华民族的伤痕,忘记你们父母含辛茹苦,忘记做人的基本律条;如果失去信仰,缺少学习的动力,沉迷于无聊虚幻的网络世界……如此等等,都会导致人生悲剧的转折。这是我们必须拒绝的。

●2006年《开端》:人的欲望不能太多,适可而止。人的一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诱惑。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能在某个欲望或者诱惑面前止住,绝对是一个好的开端。

●2007年《学习》:你们还要学习如季羡林先生所言的自身和谐。没有自身和谐,你们很难为社会和环境的和谐作出贡献;没有自身和谐,你们可能迷失自我、失去目标,还可能陷入茫然、苦闷、挣扎,甚至崩溃。

●2008年《实践》:别忘了,常回家看看。在奶奶的怀中,在父母的膝下,你可以尽情享受爱。别忘了,你更应该进行爱和孝的实践。实践在聆听奶奶的唠叨中,实践在扛起父亲的重担里,实践也在帮助母亲的厨务中。记住特丽萨修女的话——爱的源头在家庭。

●2009年《超越》:一个人视野的宽窄决定了他事业和成就的大小。常常关注一下国家、社会的发展以及世界的风云变幻,时而看一看当今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困境,偶尔思索一下方方面面的问题,问题视野可比知识视野更重要。

●2010年《质疑》:当你对网络或游戏产生一种特别的快意时,一定质疑自己是否已经对网络或游戏产生不正常的沉迷。万一有一天你陷入之中而难以自拔时,你更需要质疑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责任何在?

华中科大校长开学典礼上要求学生学会质疑学校和校长

更多阅读…

平凡的人 能够拥有的 不只是梦想 还有简单的快乐 还有爱情

只要两个人有着一样的梦想 在一起 就一定会幸福

~~~~~~~~~~~~~~~~~~~~~~~~~~~~~~~~~~~~~~~~~~~~~~~~~~~~~~~~~~~

题外话:无论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多么地“参差不齐”,但是在一般观众的眼中,既然是娱乐性质的节目,为什么不能就一笑了之呢?

放下工作的疲惫和生活的烦恼,也许是荒诞也许是低俗,可是笑过之后,所有这些不快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的话,我想还是会有很多人喜欢这样的娱乐。

~~~~~~~~~~~~~~~~~~~~~~~~~~~~~~~~~~~~~~~~~~~~~~~~~~~~~~~~~~~

没有人想到,这一对在上海闸北区西藏路附近卖鸭脖子的夫妻竟然红了。借助《中国达人秀》,周彦峰和许娜成为知名“鸭脖子夫妻”。

在西藏路的桥洞下,记者见到了这对夫妻,在艰辛谋生的同时,许娜没有忘掉自己的爱好,时而唱会歌,引得前来买夜宵的大妈停驻,问道:“你们就是电视上那对‘鸭脖子夫妇’吧?唱得真好!”

8月8日,周彦峰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表演口技“杀猪”后,恳求评委给妻子许娜一个机会,让她能站在有80年历史的上海音乐厅里喊“两嗓子”。

评委周立波问:“你觉得你老婆唱歌比你好?那为什么你出来装头猪?”

周彦峰的回答让雷人剧变成了催泪剧:“我为我老婆装任何东西都可以。”

这一幕,让周彦峰和许娜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而无数类似的一幕,让《中国达人秀》从式微的选秀中突围而出。

在“鸭脖子夫妻“成功晋级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草根选手迅速占领这个选秀舞台。

明天晚上,“达人秀”将迎来最后一场预选赛。在“达人秀”横扫全国荧屏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孔雀哥哥”、“民工街舞团”、“落魄富翁”……这些还会成为下一轮的收视法宝吗?

我只在乎你

祝天下有情人

七夕节快乐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         每天都要活得精彩

(1) Berliner Dom

(2) Bodemuseum

(3) Brandenburgertor

(4) Brandenburgertor

(5) Museuminsel

(6) Pergamonmuseum

(7) 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

(8) 国会議事堂

(9) Berlin National Gallery

(10) Potsdamer Platz-Berlintallwall

(12) Venue of BCW2010

「恋で人生捨てられますか。」

出演:黒木瞳、高橋克典、斉藤由貴、三上博史、吹越満、六角精児、尾美としのり

【剧情简介】

初中毕业后,三十年不见的同学再聚首。一位是已有儿女的平凡主妇,一位是已有妻室的警官,再一位是正陷入离婚危机的撰稿人,还有一位是嫁给了企业家的富太太。这样的四个人,在编剧的井上由美子的演绎下,将在此上演一段成年人之间的纠缠爱情《同窗会-—love again症候群》。在同窗会上再度聚首的四位主人公将掀起一场怎样的“爱情龙卷风”?      他们都已年逾不惑,不再青春逼人,亦不能轻易越一步雷池。四人却如回到还都是少年少女一般,爱得跌跌撞撞令人心焦的同时,也意识到这是危机四伏的成熟爱情。而与纯净无邪的中学时代截然不同的是,现在的四人之间已存在着社会地位金钱名誉上巨大的“等级差距”。纯爱,家庭,等级,嫉妒……都是“45岁”人类面临的现实。这部作品,以同学会这种人们近在咫尺的题材为着眼点,不单表现了同学会牵扯出的一系列事件,也给人们展现了成年人之间爱情的本质,恋慕的崇高,以及对人生命运和错综复杂关系的讽刺。

主題歌:阪井あゆみ 「ex-lover」

昔の恋人との再会をテーマにした秋元康の詞、坂詰美紗子のドラマティックなメロディーとのコラボが実現!

あの頃 聴いてた愛の歌が突然 流れて来るような偶然 行き交う人波 目が合ったあなたは面影のままで…この胸をノックもせずに入って来た 懐かしい恋人言葉より 先に溢れる鍵をかけてた 痛み逢いたくなかった 切なくなるだけ今さら 時を 巻き戻せないから逢いたくなかった 記憶の片隅で愛し続けてる ex-lover月日は景色を 変えてくけど心の景色は変わらない あのままあなたとタイプが 違う人私が選んでいることも…読みかけて途中で止(や)めた小説を また開くみたいに思い出の その続きには何が書かれて いるの?忘れようとした “もしも”だったのにどうして ここで再会するのでしょう忘れようとした 本当の理由は今も愛してる ex-lover逢いたくなかった 切なくなるだけ今さら 時を 巻き戻せないから逢いたくなかった 記憶の片隅で愛し続けてる ex-lover

晚上飲み会,为前任教授秘书送行和欢迎新秘书。上任秘书很温柔可爱,嫁了个好老公所以回家做全职太太了,貌似这是大学教授秘书梦想的归宿。

从欧洲回来,桌上就摆着她辞行的礼物。想着怎么也要回个礼,下午开会完选了几张风景照做成postcard,再买个精美的相框包装一下作为回礼,呵呵。

那姐7.24要去台北小巨蛋开演唱会

袁惟仁说今生如果能听到那姐王菲合唱梦一场就死而无憾

所以7.24如果梦一场了

哈哈 小胖老师就不好混了

只是现在是柏林的儿童节,所以有点文不对题。

(1) 夏天来了,透过阳光的枫叶绿得发亮。

(2) 从三十层俯瞰东京新宿。

The Kara Sea is roughly 1,450 kilometres long and 970 kilometres wide with an area of around 880,000 km² and a mean depth of 110 metres (360 ft).

乘坐小田急江之岛线到终点站下,买一张DayPass比较划算。夏日明媚的阳光,徐徐潮湿的海风,所以潮人们不宅了。

第一位兄弟可能不知道,如果自己很2的话,在中国就千万别这么张扬了;第二位外国哥哥的发型显然不输本地潮人;第三位仁兄吃冰淇淋没有错,错在您老这么直白地用舔的;第四位出场的姐姐背着个瑜伽垫,难不成是海风日光高温瑜伽?

小岛不大,可以选择做快艇或者游船体验一下环岛游的海上乐趣。

一家人一起钓鱼,小两口坐下来聊聊情话,都是不错的选择。

内测海湾可以帆船,冲浪,游艇出海,貌似都是有钱人爱玩的。

江岛神社共由3个小神社构成,而且每个神社供奉着不同的女神。边津宫供奉田寸津比卖命、中津宫供奉市寸岛比卖命、奥津宫则供奉多记理比卖命女神。

源赖朝建立了镰仓幕府以后,镰仓从一个小渔村转变成政治城市。源赖朝〈1147_1199〉是奠定了长达约700年武士政权基础的重要人物。消灭了反对势力──平家,于1192年在鎌仓建立了鎌仓幕府。赖朝死后,源赖朝之妻北条政子和其父北条时政趁机巩固了北条氏政权。鎌仓这个地名,在8世纪末已经出现在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中。地名的由来是由于其三面环山,一面朝向相模湾的地形。但另一有力说法是,因其形状和灶的形状很像,由「像灶的形状的山谷」的意思而被称为「镰仓」。

奔驰又怎样,一样要给这部车让道,牛吧。

从江之岛车站乘江之电电车,藤泽到镰仓之间10km,由江之电电车链接,全程34分钟。途中有时穿越住宅街道,有时大海会展现在眼前、有时穿梭于车道间,景物的变化十分有趣。不仅是车窗外的迷人景色,复古电车本身也让让人很感兴趣。从江之岛车站到腰越车站之间乘坐的是路面电车,狭窄的街道上电车和车子互相谦让着交替前行。镰仓高中附近,橫向道路的对面就是宽广的海岸线,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镰仓大佛坐落在镰仓市南部的长谷长谷寺的高德院内,高 11 米、含台座可达 13.35 米,仅面部长度就有2.35 米,重达 21 吨。高高地凌驾在游客面前,有“美男子”之称的大佛,从1238年始建,主体为木造结构,历经6年方才完成。但在3年后,便被台风刮倒而毁。于是,在1253年开始重铸铜制坐佛像,供奉于大佛殿之内。而大佛殿也历经多次台风,火灾破坏,又一次一次地进行重修。但在终于在1498年,由于海水倒灌,将整个大殿冲毁。从此开始,佛像就一直露天供奉,直到如今。镰仓大佛,高11.5米,内部为空心构造,可以从佛像背后底部进入参观。进入之后,可以发现,佛像内部明显有多次维修的痕迹。佛像左侧,有一双引人注目的大草鞋,鞋体大概足有一米长。听说这是茨城县的孩童们编织献给大佛的供物。难怪正冈子归(日本著名文学家)会写下“火に焼けず 雨にも朽ちぬ 鎌仓のはだか仏は 常仏かも”的俳句来赞美它,其含义为:火焚而不毁,雨淋而不朽,镰仓露天大佛,或许是永恒的佛。

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最喜爱的一休哥,锅盖帽子真可爱。

今天鸟枪换炮了,把用了两年半的狗头1785淘汰下来了。

刘若英新歌《我们没有在一起》(抢先版)

自然与文化协调,人性化丰富之岛

离东京120km远的太平洋上的伊豆大岛是伊豆群岛中最大的岛。被喻为御神火的A级活火山三原山,至今还散发着蒸汽。作为山茶油和高级碳材的山茶和传递着岛的情怀的姑娘身姿从古被喻为大岛的象征。 岛的形成是因富士火山带海底火山的作用而形成的。接近椭圆形的岛的中心,耸立着三重式成层火山·三原山(764米)。三原山是由夏威夷的基拉韦厄火山和意大利的斯隆波里火山组成的世界三大流动性火山之一。 据 历史验证的结果,大约8000年前大岛就有原住民。最早统治该岛的是国造。镰仓时代是幕府直辖地区。后来经过室町,战国,德川时代,到了明治维新之后由韭山县,足柄县,静冈县管辖。明治11年归属于东京府管辖。 昭和18年,随着都政制度的实行,归属于现在的东京都。 战争结束之后的昭和21年1月,大岛从日本政府的行政被脱离,由驻日联合军的军政管辖,同年3月归复。昭和30年,原来的旧6个村合并为[大岛町]。 昭和61年三原山火山喷发以后,随着观测仪器整备和火山喷发对应措施以及综合熔岩流对策事业的发展,伊豆大岛作为[防灾之岛]受到瞩目。由于气候温暖,显著的自然景观在昭和39年被编入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不仅体现海洋性自然公园的特色,而且因为具有离首都圈较近的地理优势,能够体验悠闲的生活和娱乐的[休闲岛]而受人们的青睐。

~~~~~~~~~~~~~~~~~~~~~~~~~~~~~~~~~~~~~~~~~~~~~~~~~~~~~~~~~~~~~~~~~~~~~~~~~

五四青年节,驾车游览了大岛的西线。正值日本的黄金周(Golden Week),出行的人不少,不过幸好是假期的尾巴,没有遭遇特别人潮如织的场面。

上东名高速(东京-名古屋)后速度开到一百左右,只在路过箱根的时候,出口有不少排队的车。

不经意间,在高速路的右边视野忽然跳出来的富士山带给我们不少惊喜。后面的行程中本来有好几处能够远眺到富士山的景点,但是由于当时天气不好能见度很低的原因,都没能拍下富士山的倩影,只好在GoogleMap找了张图片代替。

第一站到达的是修善寺,據傳修禪寺是弘法大師空海於公元807年開基創建的古剎,歷史悠久。

日本著名戲劇作家岡本綺堂的著名戲曲「修善寺物語」就是根據修禪寺的史實編寫而成的。

春天的新绿,让人神清气爽。

恋人一起许愿,许的是天荒还是地老?

大殿前面有两个水缸,上书“一雨润千山,天水长不涸”,用来接屋檐的雨水,看来远古的设计者已经很具环保意识。

第二站是土肥温泉。伊豆半岛西侧的土肥温泉是伊豆西海岸最古老而且最大的温泉乡,一处面临着骏河湾的海滨温泉,结合了温泉浴与海水浴,同时又能享受海钓的乐趣是此处最大的卖点,同时以欣赏富士山夕阳之美的绝佳地点而闻名。据说这座温泉是在1610年开发金矿时偶然发现的。长期以来人们从这座矿山里开采出了很多金矿石和银矿石,1970年成了废矿,现在是观光设施。温泉的泉眼在附近寺院的院落里。在以前矿山的坑道入口处有一个木制的浴池,热水源源流出。温泉水量丰富,因此几乎所有大旅馆都建有露天浴池。

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花の時計”。

第三站是“恋人岬”,它得名于日本古代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因此设置了“爱情钟”,还可以为恋人们制作了“爱情证明书”。情侣们到这里,不仅可欣赏美丽的大海、陡峭的悬崖和海边茂密的森林,还可以敲钟明誓,表达对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而“爱情证明书”实际上是一块心形木块,有点类似国内许多名山(黄山,华山)的“同心锁”,上面写着爱情方面的警句,增加了浪漫的情趣。

这一站遇到很多“机车暴走族”(也许不全是暴走的,呵呵),我很哈摩托,所以暴喜欢这些车,酷毙了。

最后一站是“黄金崎”,当夕阳斜照在岩石上时,整个海角呈现一片黄金色彩,耀耀生辉,因此称为黄金崎。黄金崎的成因是火山溶岩流进大海形成的岬角,隔著骏河湾可以望见对面富士山的壮丽景观。在黄金崎有规划完善的散步道,连接著海边与松林,黄昏时分漫步在这乡间小路上,欣赏夕阳西下的美景,到黄金崎望著广大碧绿的海,浪花一波波拍打著岸边,涨潮时,有种被浪潮吞噬的感觉,站在这里,好像溶于大自然之中,也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

~~~~~~~~~~~~~~~~~~~~~~~~~~~~~~~~~~~~~~~~~~~~~~~~~~~~~~~~~~~~~~~~~~~~~~~~~

春天,欣赏花红叶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人们只是看到樱花灿烂的美好

却无人知晓樱花也有自己的孤独

或垂头羞涩 或昂首怒放

还有悄然的泪下

无可奈何花落去 也还是天各一方

直到一阵风儿 让它们重逢

我们都编织过美好的梦  只要还被没打碎  梦就一直在

花开花谢又一年,人随岁月老,谁敢不低头。

每到4月,盼望着天气变暖,盼望樱花盛开,也盼望心情转晴。

看来今年的春天注定又是一个多事的春天,地震火山和反常的天气一个都没少。

虽然上周六还下了一场大雪,今天早上出门总算艳阳高照,谁知道中午下起了冰雹。

不过看到绽放的樱花,就暂时抛开一切的不快,享受一下春天的美好。

日本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渴望到东京追寻自己的梦想,也许并不一定清楚地知道梦想是什么,但是能去到作为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东京就是放飞梦想的一个起点。《东京塔》中的小雅也一样,只是想着到了东京也许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想要什么了。东京塔对于日本人的象征意义,我想大概和中国人对于北京天安门的向往差不多吧。于是只是看完第一集,我已经被深深打动,也许我恍惚从小雅身上看到十年前自己的影子。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父亲一再希望我在省内上学,而我坚持非北京不去,那个时候就像剧中的小雅对东京塔的向往一样,我是多么渴望能够亲眼目睹红旗飘扬的天安门,一览气势恢宏的故宫,游历巍巍万里的长城。只是梦想有一个美好的起点,而我们往往迷失在路途当中。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回到北京去,也不知道梦想的终点会不会是北京。

无论梦想的起点在哪,终点归向何处,我想要坚持的是自己的信念,要追求的是自己的理想,不能放弃的是不懈的努力。共勉。

○第一批创业者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艰苦奋斗、立足安家;1977年至1983年,这里处于鼎盛时期

○1963年,中央专委决定,为该矿建设铁路专线

这里的地名富有诗情画意:古老的小城、荷香的池塘、远山的南麓、白云的边缘、水中的小岛、湖畔的港湾;这里的父辈多是百里挑一果敢坚毅的优秀军人,他们用忠诚的目光、拼搏的激情、青春的岁月,锻造着让中国人挺直脊梁的亚洲最大核原料基地;这里的孩子们到后山上吸花蜜、摘杨梅,捧来大把满眼春色的映山红,听着多种方言却说着一口挺像样的普通话——这是七二一矿人们的记忆。

1957年,全国铀矿资源普查,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普查队航测员赵树新发现,江西省乐安县公陂乡(今公溪镇)一带辐射异常。经过前苏联专家的考察,肯定了这里是一个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铀矿床,从此揭开了七二一矿建设的序幕。

七二一矿,原名四二一矿。1960年8月改名为江西一矿,1964年1月改名为七二一矿,沿用至今。鉴于国家对铀矿石的急需,七二一矿是在“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进行建设的。1960年2月,先期进矿的200多名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点火放炮,开始第一个矿井和露天矿的工程建设。第一批创业者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在七二一矿艰苦奋斗、立足安家。没有住房就上山砍毛竹,割茅草、藤条,用石块垒砌和竹木支撑的方法盖草棚,搭起用竹片编成的大通铺。饮水困难,干部职工就打水井,蔬菜供应不上就自己动手开荒,蓄水养鱼,上山打猎,有时用盐巴和酱油拌饭。以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掀起了大打矿山之仗的建设热潮。

在建设和开采第一批矿点的同时,为满足核燃料生产对铀矿石日益增长的需要,七二一矿将几个条件优越、铀矿储量大的矿点作为第二批铀矿建设和开采的重点。当时,七二一矿的交通、电力、设备等辅助设施尚未配套,生活设施极不完备。从1959年9月开始,每月有上百名干部、工人进矿,安排和解决职工的吃、住是当时最大的困难之一。同时,由于交通不便,矿山建设所需的大批物资积压在东乡火车站,运不进去;而几个矿点建成后生产的矿石要运到外地冶炼。1963年,中央专委决定,为七二一矿修建由向塘至矿区江边村的铁路专线——向乐线。经铁道兵两年的施工,铁路于1965年3月建成通车。向乐线全路长度为123公里,纵贯南昌、丰城、临川、抚州、崇仁、乐安等6县、市。向乐线在向西站与浙赣线相交,成为沟通赣东地区与南昌、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湖南等地的一条交通支线。与此同时,一批退伍转业官兵分配进矿,成为了矿山建设的主力军。为修通连接主要矿点的公路,1964年2月成立“七二一矿筑路指挥部”,组织1200余名退伍兵开山修路,矿区公路和铁路同年竣工。铁路和公路的通车,为七二一矿发展和矿石外运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1967年至1972年,七二一矿区建成预选厂和水冶厂。同时,建成以莲塘、山南、水冶厂、古城为中心的生活区。至此,矿区已形成一个矿冶生产配套、管理科学、生活设施初具规模、完整的大型铀矿企业。1977年至1983年,七二一矿处于鼎盛时期,年平均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最高年份达1400万元。

由于核工业的战略转移,从1984年起,国家对七二一矿实行限产,铀矿产量下降,七二一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选择,这也是七二一矿新的起点。在“以铀为主,多种经营”方针指引下,该矿实行“保军转民”,民用品生产得到发展。到2000年,七二一矿累计完成投资2.58亿元,拥有固定资产2.06亿元。

40年来,该矿科技进步成效显著,有30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有三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成果获1989年首届和1991年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一项成果获1992年北京国际展览会银奖,一项成果获1997年首届国际民族医学科技大会二等奖。

根据国家新的发展规划,原721矿破产重组。为了体现对劳苦功高的几代矿工的关怀,721矿绝大部分职工已经撤离,被安置到远离铀辐射的抚州城区居住,享受离退休劳保福利等各方面待遇;原矿办社会职能移交到乐安县人民政府管理,原矿辖医院、学校以及公安等机构人员全部收编到当地政府。为科研发展的需要,新的中核抚州金安铀业有限公司已经成立运营,集铀矿采、选、冶综合生产为一体,对铀资源进行适量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兼营民品开发。由于高科技的运用,劳工方面大大缩减,昔日人山人海的开采场面将永远成为历史。昔日忙碌的向乐线依然有列车运行,并将赋予新的使命——向莆铁路将由向乐线抚州北站引出,将三江镇到抚州北站一段纳入其中,经临川、南城、南丰直通福建。

秋夜,凄凉,无意中逛进一个博客——梦中的721人,黑白的照片,陈旧,泛黄;铺陈的往事,模糊,缈远……我的鼻翼跟着一次次泛酸,发紧。就像探寻一个暗恋多年的美人的一切境况,我开始疯狂地窥探着这个曾风光了近半个世纪,并承载了多少热血青年痴心向往的矿区的所有信息,但我触摸到的似乎只有时间的伤口。    裸露的岩层,废弃的矿石,漫山的芭茅,破败的平房……就像一个考古学家考探一座荒无人烟的古代城池一样,这个秋天,我在矿区的荒山野岭中寻寻觅觅,在一条被水冲刷得怪石狰狞的山道上人偊偊独行,巨蓬的芦茅从头顶上方铺天盖地倾覆下来,除了耳畔风吹动茅叶的“沙沙”声,眼前就只有芦絮在空中漫天飘扬……    苍凉,荒芜,暗哑,我很难将眼前的这一切与“中国铀都”(721矿)这个熠熠生辉的词联系起来。然而,721矿,作为中国核工业部的一个重要军工企业,它曾像一把熊熊烈火,真真切切地在赣东相山一带猛烈地燃烧过,旺盛,并且持久。它就蜇伏在离我现居的乐安县城不到40公里的崇山峻岭间,当年的每一个乐安人,都能亲身感受到它炽手的热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县城只有1万余人口时,相山脚下的古城、新居、莲塘等地,便已居住着矿工、勘探工及家属计五六万人;在很多地方初中生就算知识分子的年代,721矿及其261地质勘探队便有一大批留过洋的高知;40多辆解放大卡支援灾区,比一些县的卡车总量还多;有着自己的专线铁路(向乐线),有着压倒县城一中的高质量完全中学;抚州的最高学府——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院)那时专门从华北迁来,就是因为721矿的缘故……    可是,时光这个无情的魔术师,已经将这里的青春、激情、欢笑、喧闹与光华一一掳走,矿区已经由一个魅力四射的青春少女变成了一个皱纹斑斑的白发老妪。站在261地质勘探队遗址——新居的街道上,望着那些废弃的楼房、尘封的亭台,疯长的杂草,我思潮翻滚:这个位于抚八公路旁的勘探工人生活区,曾居住着数万人,楼群、假山、人工湖、水泥街道、高管路灯、自来水塔,以及蓝球场、足球场、歌舞厅、公交车站、职工医院、公安机构、职大夜大、子弟学校、职工电影院……所有的这一切,我只能透过那些布满灰尘的门牌和斑驳褪色的字迹去幻想它们当年光彩夺目的青春容颜。人工湖畔灰尘与杂草遮掩下的铀矿地质勘查功勋队纪念碑,是我目前所能看到的关于这个铀矿辉煌史的惟一文字记载:始建于1958年2月的261勘探大队,肩负着整个相山铀矿的勘探重任。几十年来,勘探工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汗水、热血乃至生命,立足科研,攻深找盲,使工作区从一个航测异常点发展成为由几十个大、中、小型铀矿组成的巨型铀矿田,可谓中国铀矿地质勘查史上的一个创举、一座丰碑……站在杂草丛生的湖畔,念着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枯枝败叶中我感慨万千:没想到脚下这片日渐荒芜的土地,以及曾将青春和热血抛洒在这片热土上的工人们,在中国“二弹一艇”(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的创造方面竟作出过如此巨大的牺牲和奉献!    走进采矿区,我不禁肃然起敬:六十年代的水泥路,凹凸不平,百孔千苍,不知承载过多少矿工的脚步、汗水、爱情、欢乐和梦想;每一个矿井,都是一部深厚的历史,芦茅遮不住昔日的荣光,汗水浸透着每一颗砾石……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更大的胜利……读着断壁残垣上那些模糊漫漶的字迹,无尽的感慨,灌满我的心房。     然而,让我特别遗憾的是,很多年来,在江西的任何一张版图上,我从来没找到过一个叫721矿的地方(或许这与当年的军工机密有关);在如今时尚的大街上,当我无意中说出721矿这个词时,那些年轻的脸上也大多是冷淡与漠然,在现代人的心目中,矿区似乎只是历史在赣东的皮肤上遗留下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胎记。我不知道目前有没有一本关于相山铀矿开发方面的史志资料,我也没资格去谴责年轻一代对于身边大地荣耀史的淡漠与无知!事实上,作为七十年代初出生的人,对于身边的这个“中国铀都”的认识,除了对矿总部所在地——古城的一些青春的表象记忆外,别的我也一无所知。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崇仁师范读书。那时,无论我就读的崇仁县城,还是管辖我家乡的乐安县城,大街上的时尚与流行元素,均远远不及矿部古城。太空舞、蝙蝠衫、健美裤、爆炸式烫发,以及流行歌曲吉它弹唱等风弥一时的流行节奏,县城都要比矿区慢上半拍;赶时髦的县城青年买不到的时装、磁带、书籍,都要专程到古城去买;矿区美女的穿着、气质,以及标准的普通话,是县城美女追逐的时尚;县乡年轻干部、教师,都把追到矿区的美女作为人生的最大荣耀;我老家戴坊、龚坊那边的小商小贩销售的南北杂货,订货地点大多都在古城;我们这些与城市梦无缘的中师生,更是梦想着毕业后能分往矿区子弟学校,但谁都知道,这简直比进县城还天方夜谭,只能一次又一次在内心与这个咫尺天涯的小城发生痴情暗恋。每次放假或返校时,大家宁愿放弃抚八公路的直达班车,也要搭上一整天时间去等待只有30分钟车程的向乐线火车,目的是为了能与这个心目中的小城多亲近一会儿。在那儿逛街、购物、磳书(新华书店)、看录相、打桌球、听最新流行歌曲,斜着眼神窥看时尚的矿工子弟手拉着手用普通话娇声嗲气地谈情说爱……    可是,如今的古城已经没有了源自于矿部的魅力因子,它的市貌特征已经完全被公溪镇这个地方性的县辖小城镇所取代,一切与县城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站在落叶遍地的矿工居住区,我苦苦思索着:时代在滚滚向前发展,721矿何以如此萧条?曾在这里抛青春洒热血的矿工们都去了何方?他们今天还好吗……     带着诸多疑团我四处打听,我的心锁也随之被一一打开:根据国家新的发展规划,原721矿破产重组,国家为了体现对劳苦功高的几代矿工的关怀,721矿、261队绝大部分职工已经撤离,被安置到远离铀辐射的抚州城区居住,享受离退休劳保福利等各方面待遇;原矿办社会职能移交到乐安县人民政府管理,原矿辖医院、学校以及公安等机构人员全部收编到当地政府;为科研发展的需要,新的中核抚州金安铀业有限公司已经成立运营,集铀矿采、选、冶综合生产为一体,对铀资源进行适量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兼营民品开发。由于高科技的运用,劳工方面大大缩减,昔日人山人海的开采场面将永远成为历史……    鸟尽弓藏,这样一个颇具世态炎凉感的词,虽在我心中酝酿了许久,但在这儿是再派不上用场了。我想,如果说鸽子从远方衔来了柳枝,象征着世界正在走向和平的话,那么“中国铀都”遍地芦茅的日益茂盛,是不是也标志着我们的国家正与世界一道健步走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大道上!如此想来,瑟瑟秋风中的我心中开始暖暖的,就像和一个迟暮美人的幽会,对于眼前这个淡出时代的苍老矿区,我开始在内心里爱上了她脸上沧桑的皱纹。

施一公,每次发出的声音,没有华丽辞藻煽情语句,反而字字珠玑掷地有声,非常敬佩这样一位真正正直的科学家。

+++++++++++++++++++++++++++++++++++++++++++++++++++++++++++++++++++++++

施一公致华人生物学家协会的一封信

向海外朋友和同行报告了自己全职回国将近两年的工作和感受

2008年2月,施一公从美国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受聘为终身教授,出任清华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去年3月,他接受《科学时报》采访,讲述了自己回国的心路历程;2008年底,他完成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所有手续,2009年9月,他出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施一公在信中呼吁海外华人科学家们:“最好的支持是以你们在美国坚守的职业道德标准为中国服务。我相信,在科学和研究中,中国和美国应该坚持同样的职业道德和伦理价值观。因此,我是如此吃惊和失望地发现,我的部分同事在回国后全面适应了中国的某种潜规则,而且身体力行开始在中国科学和研究界继承、发扬这种潜规则文化,而在美国,他们是一定会不齿于这种文化的。幸运的是,大多数回国的学者们坚守了他们曾经认可的价值观。”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施一公全职回国后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征得施一公同意,科学时报全文翻译并发表这封信。

小凡、利民:

你们好!

请接受来自北京的问候。我原本计划参加在圣地亚哥举行的2009年度华人生物学家协会年会,但是一个突如其来的个人困境迫使我不得不取消已经预订好的机票。

我写这封信,一是祝贺2009年华人生物学家协会年会的召开,二是向大家报告我在北京的情况,三是呼吁大家的支持,四是向热情帮助我的朋友和同行们表达诚挚的谢意。

华人生物学家协会最初的名称是“吴瑞协会”,成立至今已有11年的历史了。在这一段时间内,华人生物学研究人员特别是在美国的数量,迅速增加。过去10年中,尽管协会在中国的研究和教育事业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然而,在科学政策的咨询和科研体制的建设中,我们海外成员强大的力量尚未充分体现出来。与中国的其他专业组织相比,在为中国政府各机构作政策建议时,华人生物学家协会的“超党派”立场即使不能够全部消除,也应该能够最低程度地降低由于其自身利益所引起的冲突。因此,在中国发展进入快轨道的这个历史性时刻,更加迫切地需要协会成员在中国能够更多地大声说话。

第二,简单总结我在国内的经历。

2008年底,在经历了多事之秋的一年休假期之后,我正式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职位。7个月前,我的妻子仁滨也辞去了她在美国强生公司的工作、卖掉了我们在普林斯顿的房子。2009年6月,她带着我们的双胞胎儿女回到清华,从此,我们全家团聚,开始了在北京的全新生活。

到北京一周后,儿子认真地提出了他的第一个问题:“爸爸,为什么这里的天空没有小鸟?”我努力向他解释这个未曾料到的问题……10天后,儿子再次皱着眉头说:“我再也不喜欢北京了。”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每个地方都停满了车,人们总是在汽车道里走路。”我欣慰于这个才5岁孩子的发现。

令人欣慰的是,家庭的适应过程还算相对顺利,至少对两个孩子来说是这样的。仁滨依然在努力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而两个孩子现在已经完全适应北京,活得挺滋润。姐弟俩进入了清华大学附属幼儿园,每天早晨8点至下午6点在幼儿园里受到老师们的专业照料,一日三餐加两次点心,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顺便说一句,我确实认为孩子们在北京比在普林斯顿更快乐。

尽管我对自己回国的总体评价相当正面,然而我的故事要更复杂一些。我经历了许多有趣的“意外事件”,部分让我高兴,部分却令我极度痛苦。当这些事件的影响慢慢消退后,可能有朝一日我会在自传里将它们记录下来。

回国之前,我知道国内媒体会关注我回清华的举措。然而,人们对这件事情的狂热兴趣,尤其是那些来自博客空间的兴趣,让我措手不及。2008年夏天,我受到了攻击,个别来自实名,但绝大多数来自匿名,原因是我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杰出青年基金。攻击的理由很简单:我被指控违反规则申请经费。在这里,我想我不必再解释什么,事实已经说明了一切!

我在清华的科研正在稳步超越从前。在回国之前,我内心深处最大的担忧是清华学生的表现是否及得上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水平。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2006年底,我白手起家开始在清华建实验室,2007年4月,我的实验室全面运行:我们做了第一个PCR实验,跑了第一块蛋白SDS-PAGE……2007年,我在清华用了6个月的时间训练第一批学生和技术员。2008年2月,我全职回到清华,用了近10个月的时间训练他们。如今,十数名学生已经成长为成熟、练达的科研人员,能够进行关键的实验设计和分析。令我宽慰和满意的是,2009年,我在清华实验室的实验成果超过了我2006年在普林斯顿时的尖峰时期,包括3个在膜蛋白方面的研究成果(2篇论文被《自然》杂志发表或接受,1篇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以及其他一系列的重要发现。

也许你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知道,我目前担任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职务。在经过几轮讨论之后,我也同意在未来一年或两年内领导正在成长中的清华大学医学院。伴随这些任命而来的行政责任让我几乎不堪重负。但是,我感到了来自心灵深处的动力,因为我在两个学院中投入的时间,将有助于改革清华的生命科学,而在这里开始的软机制也可能在中国的其他地方被复制。

过去两年中,我将绝大部分的行政管理时间用于研究人员的聘任上。在2008年和2009年间,我们面试了60多位教授、副教授候选人,并发出29份聘请书,其中22位接受了清华的聘请,15位已经在清华建立了他们独立的实验室。在未来5~10年中,清华计划在生物医学科学领域聘请110~130位独立的实验室负责人(Independent PIs)。因此,在未来几年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也将相当多的时间用于人事制度的改革。在清华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生命科学学院建立了整体的教授终身制的评价系统。此外,我们已着手开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清华、北大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整合力量,创建了一个联合的研究生项目,希望能够改革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一大批有动力的年轻教授的到来,必将会大大促进教育改革的步伐。

尽管我自己体力上有点筋疲力尽,但是精神上生龙活虎。

无论多么忙碌,我一直尽最大的努力保证至少将一半的时间在实验室。任何其他的成就都不能取代我对研究的兴趣和在实验室享受到的快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里,我拒绝了绝大多数行政会议、论文评审和公众活动,并将自己的睡眼时间缩短为平均每天不到6个小时。为了保持白天精力充沛,我恢复了锻炼,同时开始依赖于咖啡提神。尽管我回国以后胃口极好(清华附近就有许多不错的餐馆),但睡眠的减少有效地抑制了体重增加。

在实验室之外,有一件事情我决不会限制自己的时间:和我信任的同事共同为政府部门提供实质性的政策建议。遗憾的是,我们的声音还没有真正传递到在中国掌控大量研究经费的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我要感谢教育部,他们曾多次就相关事件征求我的意见;我也要向统战部和中组部致敬,统战部将我们的报告传达到高层中央领导,中组部在引进海外科学家方面倾听了我们的建议。

第三,我呼吁大家的支持。最好的支持是以你们在美国坚守的职业道德标准为中国服务。

从起步到展翅,在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上,今天的中国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人们都能感受到这种变化的气息,这是多么的激动人心!能够参与这种变化,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是百年难遇的机会。想想,你自己就能在这个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加速其变化,难道你不会因此而兴奋吗!

我相信,在科学和研究中,中国和美国应该坚持同样的职业道德和伦理价值观。因此,我是如此吃惊和失望地发现,我的部分同事在回国后全面适应了中国的某种潜规则,而且身体力行开始在中国科学和研究界继承、发扬这种潜规则文化,而在美国,他们是一定会不齿于这种文化的。幸运的是,大多数回国的学者们坚守了他们曾经认可的价值观。

第四,感谢大家在过去3年中给予的慷慨支持。

过去几年中,你们中的许多人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小凡、鲁白、薛定、向东和晓东,你们一直鼓励我坚持向前。我也要感谢利民、海凡、吴宏、许田和梅林,以及许许多多人的支持。每当我感到沮丧和挫折时,您们总是使我继续坚持的精神源泉。谢谢大家!

最后但相当重要的是,我要感谢我在北京大学的同行饶毅!实际上,我是在2005年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召开的华人生物学家协会年会上第一次真正认识饶毅。如今,我深感庆幸有一墙之隔的饶毅会聆听我的抱怨、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想法、讨论共同感兴趣的事情、合作写文章、一块参加聚会,一起吃饭聊天。

好了,我几乎将我在中国的所有主要经历都简要地告诉了大家!如果你们想知道得更多,请到清华来,欢迎你们!

预祝华人生物学家协会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祝福大家新年好!

一公

27岁的大学老师周红最终退了火车票,没有回家过年。

因为她的领导去年拿到了一个社科基金,快结题了还没有成果,一着急就把这个任务“光荣”地托付给了周红。前一阵她又要备课又要监考又要批改试卷,还要承担辅导员的职责把学生们安全送走,这本书就像把骆驼压死的那最后一根稻草,压得她嘴边长了一圈的大泡。

“朋友们一听我在写书都很羡慕,可我的名字最多也就出现在后记的‘致谢’里!”周红有些愤愤不平,“辞职”的念头一直在她脑子里跳来跳去。

笔者走访了几所大学,发现有些像周红一样的青年教师在给教授做嫁衣裳的过程中牢骚满腹。是现在的年轻人承受能力弱耐不住寂寞,还是一些高校的环境不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让他们承担了太多工作和压力?

微薄的工资让年轻教师不得不继续啃老

他们说,工资微薄是年轻教师心理要跨的第一个槛。

许多依然记得第一次领工资的情形。那个时候还没有办好工资卡,自己的工资要从财务处领取,填好领款单后等了十几分钟,窗口里才扔出来薄薄的一叠钱: 1704元。

“这个数字我一直都记得。”许多说。她用其中的4元零头买了两注彩票,“当时特想中500万元,还想好如果中奖就要全部存起来,然后每月自己给自己发一万元工资。”

袁全和许多是大学校友,她的父亲是一家国企的领导,单位福利非常好,一直希望袁全可以到自己单位工作。但袁全总觉得从小到大都在爸爸的羽翼下成长,“就像个木偶,在父母的指挥下完成人生所有的选择,很没成就感。”她很傲然地凭自己能力进入高校当了老师,可以说在朋友圈赢得了喝彩一片。

可好景不长,大手大脚花钱习惯了的袁全第一次拿工资时,愣了半天,问,“领导,咱学校的工资分几次发?”半分钟后,大家一阵哄笑。袁全的理想主义遭遇了残酷的现实,她无法真正摆脱父母的羽翼,每月依旧要靠他们支援。

其实相比其他同事,袁全生活方面已经算很优越了。她有一辆从母亲那里淘汰下来的蓝色宝来,却“从来没有自己加过油”。袁全的妈妈给了她张加油卡,每月还会自动往卡里充值。刚参加工作不久,父母就给她买了一套房子。袁全一直过着有房有车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感到生活的压力。

每当看到媒体上批评大学生问心无愧地当“啃老族”时,袁全就特别难受,工作以后还要“全方位啃老”,实在是一件很伤自尊的事。

工作两年后的一天,在去学校的班车上,袁全听到坐在前面的两位中年男老师比较工资条上的钱数,两个人围绕其中一个人少了50元钱的取暖费的问题讨论了一路,“那抠抠搜搜的样子让我悲从中来,下车回家立马写了辞职信”。

由于合同期限没到,袁全需要付给学校一大笔赔偿金,袁全终于在人事处爆发了:“学校应该另开一个专业,专门研究如何挣老师们的钱!”

袁全辞职时正好赶上金融危机,她再次拒绝了爸爸那家国企的橄榄枝,“这个世界常常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后悔,而是因为你没做什么而后悔。”

如果说年轻女教师能通过结婚改变命运,男老师怎么办

嫁人,是不少女教师改变窘境的途径。

许多的妈妈一直教导她:女人有两次投胎机会,一次是到自己家,一次是找婆家。眼看不到2000元的工资养活自己很成问题,普通的商品房价格已是天价,身边的朋友接二连三地结婚从宿舍搬了出去,合租的房子渐渐找不到同住的对象,许多开始着急了:“发疯一样想结婚,甚至考虑过嫁个有房子的老头子。”

好在“大学女教师”因为职业“工作体面、受人尊敬”,一直属于婚姻市场上的绩优股。频繁相亲过后,许多嫁给了当地一位国税局领导的儿子。他也在税务系统工作,家里好房子有多套,还有一辆公车两辆私车。

“当时我就觉得自己不用再漂着了。”许多说。两个月以后,许多就结婚了:“丑是丑了点,看习惯了都一样。”

跟许多可以通过嫁人改变生活的窘境不同,高校男教师面临着更多困境。来到这个城市4年了,房价已经翻了两倍,郑革依然住在学校不到10平方米的单身宿舍。就这样一间朝北的潮湿小屋,学校每月还要从他的工资卡中扣除550元作为房租。这样一来,他每月到手的工资还不到2000元,“不吃不喝也还不够某些核心期刊的单页版面费”。

在郑革的大学里有一个教师优势综合指标排序的规律:老年男教师、中年男教师、老年女教师、中年女教师、青年女教师、青年男教师。

“所以,年轻人难,年轻男教师更难。”郑革说。

在教授的舞台后默默奉献经费和他们没有一毛钱关系

许多工作非常努力,读书期间就跟导师做过不少项目,可那个时候不论项目经费多少,都跟她“没一毛钱关系”。本以为到了高校之后可以翻身当家做主人了。事实上却不是想像中那么简单。许多在一所理工学校工作,文科项目本来就少,申请标准也就更加复杂。

“所有的项目都跟职称挂钩,随便一个项目的申请,起点就是副教授。”许多说。

好几次也想过冲击青年教师项目,再一看青年的标准是50岁以下,“就一点儿希望没有了”。几次申报项目的不成功,让许多很受打击:“看来大学教师还真是跟‘国学大师’差不多的职业,拼的是谁‘活得久’。”

考博又是另一个瓶颈。硕士研究生在大学校园已经成了“同事看不上,领导不重视,学生瞧不起”的尴尬学历。但是想要读博却又很难。许多所在的英语系,因为本科教学评估时期师资力量不够,一口气引进了9位硕士。现在他们承担着大量的基础教学工作,学校考虑这个原因,一直严格控制硕士教师报考博士的名额,“一年3个,按年限排队”,更可怕的是“如果今年排上队了,有了考试资格却没通过考试的,必须重新排队”。这样的压力让许多不敢再想考博士的事。

她说,现在考博在导师那里也要排队,“两边儿都刚好排上号的概率太小了,可以去买彩票了”。

对于高校里一些年轻教师的牢骚满腹,已经人到中年的教授对他们颇不以为然。

刘业,今年刚刚被提为教授,他说:“我们年轻时候一样一路为领导做嫁衣裳,给他们写书做‘学术影子’,都习惯了。现在的‘80后’教师,整天想着怎么快点出名,还没学会坐冷板凳。”

好在郑革的性格平和,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非常低,这样的说法并不影响他的心情。读书是他最大的乐趣。去年他考上了社科院的博士,但他最大的愿望还是回到学校教书。“相比社会而言,学校还是要单纯很多”,这也许是很多年轻教师虽有怨言但还甘守清贫的原因。

因为坚守,郑革也获得了让他温暖的回报。他的学生像尊敬旧式知识分子一样把他视作“世外高人”。不过,对待这样的评价,郑革有时也会苦笑:“学生把我当成献身学术的苦行僧,但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我偶尔也会有还俗的念头。”

高校青年教师是本报一直关注的群体,他们的现状基本可以折射中国当今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状态。而且今天的年轻教师决定着四年后的学生质量和十年后的高校科研实力,如果不能调动他们在教学科研中的主动意识和使命感,对我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之梦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是高校行政化、学术不端行为、学霸学阀作风压抑了年轻教师的成长,还是他们太娇气?

左肩教学繁重 右膀科研乏力

“连出租车司机都说教师清闲,一年还有两个假,可是哪个假期,我能闲下来?”32岁的李成抱着不满一岁的宝宝,在客厅里踱来踱去,忿忿不平。窗外,一阵鞭炮声急赶着另一阵。

寒假,对李成来说,是难得的“整块时间”——不必想着备课,不必接听学生的电话,不必批改作业,不必奔波在老校区到新校区的校车上……终于可以潜下心来,把一年前呕心沥血的博士论文打磨成一部书稿的雏形。

李成的经历颇为顺利,从一所安徽省属高校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再到读完博士,基本上一气呵成。明年,凭借这部专著,他很有可能挺进副教授的职称序列。

不过,在李成这个年龄里,总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一心只读圣贤书,还得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结婚、育子之类的“规定动作”。面对尚在摇床中的孩子,李成还得当起“奶爸”,抱抱孩子,或者替妻子打打下手,除此之外,他就像一只“囚鸟”,每日伏在电脑前,直至凌晨。

“现在连宝宝都养成了晚睡的习惯,陪着爸爸一起熬夜。”李成的妻子在一旁打趣。

“无论如何,这样的生活还是比开学时轻松了许多。”李成向记者亮出了上学期的“劳动清单”:“大一,两门专业课,共108个课时;大二,一门专业课,54课时;学校下属二级学院,一门专业课,54课时;成教学院集中授课,36课时;研究生课程进修班,36课时;此外,指导了10名本科生的论文。”

“学校规定有教学基本工作量,每个老师都要完成,科研也一样。”按照学校规定,在一个学年里,身为讲师的李成必须发表“6篇省级期刊,或者2篇国家一般期刊,或者1篇国家重点期刊”。只有完成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李成才能顺利通过学校考核,拿到全额的津贴。否则不仅收入要打折扣,评职称也会受阻。

近日,记者走访中部几所“二类”高校时发现,不少像李成这样的青年教师处在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步履蹒跚,一时找不着北,原本职业的上升期,变成了发展的瓶颈期。在一些软、硬件相对较弱的高校,这种状况尤为明显。

教学任务重 “隐形负担”也不轻

30岁的姜涛在中部一所综合性高校的艺术学院任教。该院历史不长,近年来新添了部分专业,加上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扩招,师资告急,“师生比”下滑。

“教授、副教授的重心放在研究生教学上,本科生教学的任务自然落在青年教师肩头。”姜涛无奈地说,有些年轻同事,甚至还是本科学历、助教职称,就被推上讲台,“原本教学的中流砥柱,却被分流出去”。

尽管已是5年教龄的“老教师”,姜涛每次备课还是不敢掉以轻心,45分钟的课,至少花上两个小时。“学校督导组经常不请自到,随机听课;学生拥有自主权,可以给我们打分,不满意的,甚至直接哄下去。”

“一方面要认真完成教案,应对教学部门的检查,一方面又要创新教学方式,照顾学生的口味。”姜涛觉得,单纯做一个“教书匠”也不容易。

除了挑起大梁,青年教师往往成为教学上的“拓荒者”,有时还被冠以“锻炼新人”的名义。

“学校就是这样论资排辈的地方,老教师一般都拣熟课上,而青年教师经常接新课,有些课程与专业还有一定距离。”自入行以来,不到3年,姜涛已经带了6门专业课,那种感觉就像“看电视一样,在不同的频道间切换”。 (btw,想起我工作第一年也是新开两门专业课,几乎可以用死而后生来形容那时的心境,太困难了,对于年轻老师来说,不单只是知识储备的问题,还有讲课艺术和技巧经验许多问题。)

“上了几遍的课,自然搭好了架子,备课的时候,无非是修修补补,添砖加瓦,而开设一门新课,等于重起炉灶。”姜涛对此深有体会,“上课就是一门手艺活儿,你不熟悉的内容,必须慢慢学习和消化,自然要下工夫。”

姜涛感到,对青年教师而言,老是换新课,很难出精品课程,对学生也没有好处。“就像挖井,换了好几个洞,每次都是离水源差一点就被迫停了。”

“所以,青年教师的付出,不仅仅是台上的45分钟,还有课堂之外的心血。”姜涛说。

这种感受,同样也属于李成,他觉得,“隐性的教学负担”同样沉重。

有时课后,李成会遭到同学的“围堵”,望着那些求知的眼睛,他实在不忍离去,只能一一作答,尽管他知道早已误了校车的点,回家又得自费打车。有时刚到家中,就接到学生的短信或者电话;晚上打开邮箱,学生发来5~10份邮件,“每一个问题,都是那么渴盼答案”。

“同学们与我们年龄差距小,喜欢和我们沟通,作为老师,怎么忍心拒绝?”不过,李成也有疑问,“既然学校强调量化管理,可是隐性的教学工作,怎么去计算呢?”

没有“传帮带” 高校年轻教师科研难上路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里,年届四十的讲师项飞完成了一桩“人生大事”,就在元宵节前,他向自己的导师提交了一份10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这次读博经历,在项飞眼里不啻为“一次人生的突围”。

项飞曾经在一所中专学校任教,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他毅然辞职攻读硕士,可等到毕业时,就业已不太乐观,自己年龄也偏大,不得不重操旧业,在一所省属农业大学任教。

不过项飞发现,重返讲台时,“时代变了!”——“学校每年都有科研任务,包括论文与课题两大块,凡事必和科研挂钩,分房子、发奖金、评职称;没有科研成果,好事统统不沾边。”

一开始,项飞也逼着自己到处发论文,申报课题,可越来越发现,“这不是下苦工夫就能奏效的事”。

“年轻老师资历浅,加上学校没名气,即使掏得起版面费,论文也难发;课题得‘碰’,同样还要找人打招呼,否则,谁会相信一个毛头小伙子的实力。”项飞发现,周边的年轻同事一次次地申请,一次次地受挫。

“没有论文与课题,职称上不去,在学校里真抬不起头。”项飞感觉自己一度陷入了这样的怪圈:“课题——职称——教学,三者互相制约、互为因果:没有课题就评不了职称;没有职称就拿不到课题;没有课题和职称,就得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更没有时间搞科研。”

“很多青年教师,都陷在里面,举步维艰,有的人消沉下去,心思放在校外,到处找活儿。”但项飞还算是“有眼光”的,他选择了考博,作为突破。

尽管3年来,不停地辗转两地,“把微薄的收入都献给了铁道事业”,还要协调教学与读书之间的矛盾,但项飞勇敢地熬了过去,即将修成正果。现在,通过自己导师的牵线搭桥,“在圈里混得越来越熟”,项飞拿到了两个横向课题,既丰富了科研成果,也补贴了家用。“有了博士学位,副教授职称应该是早晚的事。”项飞摸着毛发稀少的头顶,脸上露出了笑容。

“就要和那个群体告别了!”想起尚在煎熬的同仁们,项飞不免惺惺相惜:“科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硕士刚毕业就搞科研,没有老教师的‘传帮带’,实在太难了。”在项飞看来,那些有科研经验的老教师往往是“各干各的”,即使青年教师被纳入课题组,“也是充数而已,不过,能参与课题,已经要感谢别人的提携了。”

“双肩挑”是必须的 学校扶持是应该的

在采访中,记者观察到,对于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责,大多数青年教师都表示认同,他们热爱三尺讲台,也渴盼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

“对老师来说,教学与科研是天经地义的事,两者相互促进,可就一个人的精力而言,两者有着天生的矛盾。”李成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一直兢兢业业,力求教学与科研都能达到佳境。但是几年下来,日复一日的紧张劳作压得他透不过气,每当期末考核和职称评定时,看到日渐增长的量化指标,他也难免生出倦意:“简直成了教书匠和‘论文民工’。”

工作之外,生活的压力也让年轻的脊梁不堪重负。不尽如人意的工资待遇,也成为广大青年教师难以启齿的现实困扰。

“读博的时候,费用家里负担,在父母的庇护下,没有吃过苦,现在成家有了孩子之后,才感到生存的艰辛。”李成感到,“自己的感受与社会的认知,以及家人的期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一个男人的责任感与对职业的感受纠结在一起。”

作为过来人,年轻的教授徐锦认为,这与学校的发展有关。徐锦所在的学校进入“211”序列没几年,他见证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二类’院校为了扩大自己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不得不通过扩招与加大科研任务的途径,走上研究教学型的发展道路,新增的压力必须分解到每个教师的头上,但他们的待遇没得到相应提高。”

在徐锦看来,“简单的量化管理,是高校管理企业化的表现,看起来目标明确,理念先进,但是教师毕竟不是产品。”徐锦认为,“管理者需要考虑高校教学、科研的特点,以及教师现实的生存状态。”

“很多人都是从青年教师过来的,深知青年教师的艰难,更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们的发展搭建平台。”徐锦认为,很多学校大量的资源投入在副教授、教授身上,而青年教师更需要帮助,“不要等他们成为教授时,才能享受到这些。”

对此,姜涛也有一些具体的期望:“学校能考虑到师资梯队的建设,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奖励办法,或者设立一些专项基金,给青年教师以倾斜。”但他也意识到,“制度与氛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学校有着自己的难处。”

“一个学校的希望在于青年教师,而青年教师的希望在于看到希望。”徐锦认为,对很多“二类”院校来说,如果条件有限,不能立马为青年教师打造良好的科研平台,至少要提高他们当前的待遇,不能让他们“物质与精神上双缺失”,否则容易导致人才的流失。

“‘双肩挑’本身没有错,担子重,我们也不怕,可是路总要铺好,在起步阶段,需要有人扶上马,送上一程。”姜涛说,青年教师起码要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不必在别人的催促下疲于奔命,才能腾出更多的精力,以更好的状态从事教学和科研。(文中青年教师均为化名)

摄影是一门技术,同样也是经验的积累。下面是无数摄影师的经验汇聚而成的12条最经典、实用的摄影技巧Tips,将其熟记于心,将帮助你应对很多难以掌控的拍摄场景。推荐收藏。

“Sunny 16 Rule”是在没有测光表时,正确估算日光下曝光数值的方法,所以这条法则只有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适合使用。将光圈设为F/16,快门与ISO同步,或者略快。如,ISO设为100时,快门应该设为1/100秒(1/125秒)。所以,根据这个法则,在海滩上摄影时,应该使用F/22光圈,在多云时应使用F/11光圈。

如果你想拍摄月亮,那么这里有一条很好的法则。快门与ISO同步的时候,拍摄满月用F/11光圈,弦月的时候用F/8光圈,新月则使用F/5.6光圈。

当你手持相机拍摄时,快门的速度不能小于镜头焦距的倒数。如果快门速度越慢,那么拍摄抖动时就越可能降低锐度。如果用50mm焦距的话,快门就要达到1/60秒以上为宜,只有当环境实在昏暗时,用闪光灯、脚架或者把相机放在硬物上防止抖动。

随身携带18%的中灰度板是拍摄的利器。可是如果身上没有灰度板怎么办呢?可以将手掌摊开面向阳光,对手掌进行测光,然后加一档曝光。

当被摄无题比较深的时候,应该对焦点选择在景深的前1/3处,因为这样,对焦点后的景深是之前的2倍。各种光圈和焦段组合都可以使用这个法则。记住,光圈越小,焦距越短,距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就越大。

如果你想把你的作品打印成大尺寸的照片时,照片的尺寸不能大于数码图片的长宽像素各除以200.如果你对作品要求很高,那么至少得除以250。

在处理数码照片时,最普遍的法则是保证高光区曝光准确,低光区随他去。可是当处理负片,特别是彩色负片的时候,你最好增曝一档。

当你的相机不能自动输出控制的闪光灯时,将闪光灯的感光度设为胶卷的二被。如果对主体测光,机身选择光圈整档,闪光灯设为同样的光圈。这样,照片的阴影区会比主体的亮度低一档。

这个法则很简单:距离乘以2,感光度乘以4。例如,你的闪光灯在ISO 100时,有效距离为20英尺。如果你想使闪光灯的距离达到40英尺时,则需要ISO 400。

如果你想使数码相机的分辨率增倍,那么很简单,就是要像素翻两番。

这条法则是根据角度与速度的经验公式而来的。如果物体沿着镜头的轴线运动你能够用1/125的快门捕捉下,那么它追至于镜头轴线的运动能用1/500捕捉下来。也就是说,如果物体沿镜头轴线称45度运动,只需要1/250的快门速度。

拍摄落日时,要对落日上部测光,但是不能让太阳出现在你的取景器中。如果想让日落看上去比实际晚一小时,可以在曝光补偿中减1。

冰雪虽然还没有融尽,但是湍急的水流已经能听到春天的脚步了。

没去拍梅花,学校主页上的图片借来用下。

非常高兴今晚能和大家见面,也很荣幸有机会为大家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第七届年度讲座。

今晚,我在这里作为美国第三古老大学的代表,距离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两所大学仅五十多英里。现今,英、美最著名的大学,如牛津、剑桥及耶鲁,更不用说哈佛、斯坦福、伯克利、麻省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及帝国理工学院,因其在研究、教育方面的领导地位,受到全世界的尊敬与赞赏。作为全球顶尖的大学,他们设立的标准受到国内和国外学校的竞相效仿;他们代表了“世界级大学”;他们成功推动了人类自然和文化知识的进步;他们为下一代学者提供最优质的培训;他们为各个领域未来的领导者提供了出色的本科及专业教育。

然而,我们都清楚,在这21世纪之初,东方正在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亚洲经济的发展,由日本、韩国和台湾开始,扩展到香港和新加坡,最后在中国大陆和印度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亚洲经济的迅速增长已经改变了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中的力量结构。东方崛起的各个国家都认识到受到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以及科研对推动提高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的影响。1960年、70年和80年代,在日本、韩国和台湾这些亚洲发展较早的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中学毕业后受教育人口的比例。他们最初的重点是增加学校的数量和入学人数,并且成果显著。

现在,中国和印度,亚洲的两个发展中大国,有更加远大的目标。这两个新兴力量都寻求拓展其高等教育系统的能力。自1998年以来,中国取得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成果。但是他们同时也希望建立少数“世界级”大学以跻身世界前列。这是非常大胆的目标,但是特别是中国,有意志和资源来实现它。这不单是亚洲其他国家的目标,同时也是中东地区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的目标。

考虑一下这些近期的发展:

· 海湾国家花费数亿美元来建立美国、欧洲一流大学的分校,如卡塔尔的康乃尔大学和阿布扎比的索邦(巴黎大学)大学。

· 去年秋季,新的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在沙特阿拉伯落成。它的基金为100亿美元,超过除美国五所大学以外的其他所有大学。

· 新加坡正在计划建立一所新的技术设计公立大学,及一所附属于国立大学的美国式通识教育学院。

· 中国政府为九所大学提供大量资助,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这九所大学把自己称为C9——中国的常青藤联盟。

· 印度教育部最近宣布将建立14所“世界级”综合性大学。

今晚,我要讨论的是建立“世界级”大学的原因、必须克服的实际困难以及可能的成果。鉴于中东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我将只讨论亚洲。

另外还有一些重要趋势在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国际格局。如国际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美国、欧洲大学分校的不断增加,盈利性的校园和远程教育机构的出现以及世界贫穷国家,尤其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对加强其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由于时间关系,今晚我没办法谈到所有问题,所以我仅分析在亚洲发展世界级大学的前景和结果。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将要在今年春天出版的本·威尔达夫斯基所著的《头脑大竞赛》一书中会着重讨论高等教育全球化这个广泛的题目。

亚洲的目标:增加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战后亚洲发展的初期,人们认识到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保持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日本和韩国在过去半个世纪中从农业经济转型到生产业经济再由低技术经济转型到高技术经济的关键是他们拥有有文化,训练有素的劳动力。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两国的高等教育系统迅速提升。日本的入学率,即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占同年龄人口的比例,从1960年的9%增长至90年代中的42%。韩国的入学率增长更加显著,从1960年的5%到90年代中已经超过50%。

在这一较早阶段,中国和印度则较为落后。至90年代中,只有5%的适龄中国青年得以接受高等教育,与孟加拉、博茨瓦纳和斯威士兰相当。尽管印度战后首先致力于建立一批国家综合性大学,接着又建立了小而精的印度理工学院,90年代的入学率仅为7%。

1998年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的庆典上,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布中国将大力扩展其高等教育体系。中国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实现了这一目标。至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5%用于投入高等教育,几乎是十年前的三倍。

这项投入的结果十分惊人。在江泽民宣布后的十年内,中国高等教育学府的数量翻了一番,从1022所增加到2263所。同时,入学人数是原来的五倍,从1997年的100万学生增加到2007年超过550万学生。

要实现增加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目标,中国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入学率大幅增长,相较于日本的58%,英国的59%和美国的82%,中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仅为23%。由于考虑到一些大学学生人数的增长已超过教师的负荷能力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增长速度从2006年起已经开始减缓。过去十年内学生-教师比例大约是原来的两倍。即便如此,随着教师队伍的扩大,入学人数将会继续增长,因为中国领导人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接受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到目前为止,虽然印度的成绩并不像中国的那么出色,但是印度目标却同样的远大。印度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20年之内,它将成为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经济保持增长,到2050年,它将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了保持增长,印度教育部长西鲍尔的目标是在2020年前把中学后入学率从12%提高到30%。西鲍尔的目标相当于在未来十年内使印度大学的学生人数增加4000万。可能这个目标不能实现,但是即使完成一半也是非常可观的成绩。

亚洲的目标:建设世界级大学

在提高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取得了巨大进步之后,亚洲主要国家现在将致力于一个更具挑战的目标:建设能与世界最好的学府相竞争的大学。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世界级大学是通过集合了在各个领域领先的学者和科学家才有了现在的地位。这同时也需要时间。哈佛和耶鲁花了几百年的时间才达到牛津和剑桥的水平,斯坦福和芝加哥大学(两者均建成于1892年)在半个多世纪之后才获得了世界级一流大学的赞誉。唯一能在世界排名前25位的亚洲大学,东京大学,建成于1877年。

为什么中国、印度、新加坡和韩国这样公开地表达要把自己的大学提升到这样的地位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些快速发展的国家认识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以大学为基地进行的科研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二是,世界级大学为培养科学、工业、政府及社会人才提供了理想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判断力来解决问题,创新和领导。

让我就每一点再详细阐述一下。虽然中国和印度目前仍处在可以通过生产业的低价劳动力来竞争的发展阶段,但是最终农业的剩余劳动力会被城市吸收,工资会开始提高。这种情况过去也在日本和韩国出现。在这个阶段,没有创新,没有新的产品和服务领先投入市场,就不可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多数新的产品和服务都通过对科研成果进行应用而产生出来的。

粗略的讲,可以考虑以下这个问题:在1950年至1990年间,在日本的剩余劳动力被工业吸收时,日本经济增长比美国快速,之后则较美国缓慢很多。现在请考虑一下,如果日本有微软、网景、苹果和谷歌这些企业,日本的增长还会这样缓慢吗?我认为不会。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创新是美国经济能够在2008年危机之前的二十年内迅速发展的原因。日本落后则正是因为它没有创新。

亚洲新兴国家清楚地认识到,在后工业时代知识经济中,建立本土科研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一清晰认识在他们的国家政策文件和规划中都有所表达。他们也意识到以大学为基础的科研是科学发现最有效的推动力,最终必将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与经济相关的新技术。因此,他们想要建立能够处于科技前沿的研究型大学的意愿,我个人认为并不是为时过早。以目前他们城镇化速度来看,中国在二十年之内就将失去其在生产业中劳动力价格的优势,印度在之后十年内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因此,两个国家目前还有足够的时间在提高创新竞争力方面做出成效。

但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所需要的不止是科研能力。它需要受过良好教育、具备广阔视野的公民和能够独立思考、有活力的创业者。这是第二个使亚洲致力于建立世界级大学的因素。特别是中国、新加坡和韩国的领导人非常明确地表明他们的大学缺少两个重要元素:多学科的广度和对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亚洲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高度专业化,同欧洲相近,与美国不同。学生们在18岁的时候选择一个学科或专业,从此就很少再学习其他东西。与欧洲和美国一流大学不同的是,中国和韩国的教育方式倚重于机械式的学习。传统上,学生们是被动的听众,他们很少在课堂上对彼此或是教授的见解提出异议。教学法注重对内容的掌握,而不是对独立批判思维的发展。传统的亚洲式课程和教育方式也许对培养工程师和中级政府官员非常有效,但是可能并不适合培养具有领导才能和创新精神的精英。

很有意思的是,在美国和英国的政治家们担心亚洲,特别是中国,培养了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同时,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在担忧他们的学生缺乏能够保持经济增长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他们担心专业化使毕业生们视野狭隘,而传统的亚洲教育方式使他们缺乏想象力。因此,他们的目标是通过改革课程和教育方式来完善他们的一流大学。

建立世界级大学的条件:研究

在讨论过亚洲想要建立世界级大学的原因之后,我们下面要讨论的是要实现这个目标所必须完成的任务。所以第一个问题是:建立世界级研究型大学需要什么?最重要的是它必须具备吸引优秀学者和科学家的能力。在科学界,这代表着一流的研究设施,充足的资金来支持研究以及优厚的工资和福利。中国在这三方面都做了巨大投入。上海的几所一流大学,复旦、上海交大和同济已经在过去几年内建立了全新的,具备精良研究设施,靠近商业伙伴的校区。在招生增长的同时,研究经费也同样增长。中国大学在吸引教师人才方面已经具有相当的竞争力。90年代,只有10%在美国获得科学、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返回中国。现在这个数字在不断提高,同时越来越多的在美国和英国已获得终身教授职位的中国学者和科学家被大幅改善的工作条件和参与国家建设的机会所吸引,回到中国效力。印度也开始在吸收海外印度人群方面取得成功,但是它还需要像中国那样在改进设施,提高研究经费和福利方面加大投入。

除了吸引师资所需的物质条件以外,一个能够有效快速的分配研究资金的系统也对建立一流的研究能力至关重要。在1946年一份名为《科学:无穷的前沿》的报告中,杜鲁门总统的科学顾问文内瓦·布什精彩地阐述了建立这样一个系统的基本原则。该报告指出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最终会是工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但是基础科学进步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通常在几十年之后才会体现,并且其应用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研究的当时所无法预料的。在50年代末期,当相干光的性质第一次被确定时,没有人能想象到激光将在几十年后被用于眼部手术。由于最初的发明者很难在纯科学的突破性发现中获得全部经济利益,私人企业通常对于一些有益于社会的投资缺乏积极性。政府应该起到带头作用。

布什1946年的报告所建立的国家扶持科研的系统和三个基本原则在今天仍然适用。一,联邦政府承担资助基础科学研究的首要责任。二,大学,而不是政府实验室、非教学性研究所或私营工业,是进行这一研究的主要场所。三,虽然政府决定投入到各个科学领域的总资金,具体的课题和项目独立于政治或商业立场,是通过严格的同行审查的竞争过程进行评估的,由独立的学术专家根据提案的学术价值本身来确定提案是否通过。

这个系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有几条。它使正在接受培训的年轻科学家,即使是那些将来不长期从事学术工作的研究生,能够接触到最领先的技术和研究领域。它使本科生有机会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经历,而不是只在教科书上读过去十年科学领域的成就。它也意味着,能够获得资助的一定是最好的研究,而不是系里最资深或者最有政治背景的教授。

在东方,资助研究通常不是这样的模式。历史上,东亚多数的科研都不是在大学进行的,而是在研究所和政府实验室。在日本、韩国和中国,资金一般都用来资助应用研究的发展,仅有很小部分研发经费被用于基础科学。例如,在中国只有5%的研发费用用于基础科学,而在大多数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家,这个比例是10%到30%。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美国在基础科学上投入的经费是中国的七倍。另外,通过同行审查批准经费的做法在东亚几乎很难被贯彻执行,有时 甚至是完全不存在的。一直以来,日本总是把大量的经费分配给最资深的研究者。尽管日本几年前承认应该通过同行审查分配更多经费,只有14%的政府非国防经费是通过竞争机制分配的,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73%。

另一方面,亚洲政府确实把增加研发作为首要问题。中国研发费用在过去二十年内增长快速,从1995年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6%到2005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这个数字仍然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低很多,但是预计会继续攀升。中国政府已经定下目标要在2010年前把研发开支增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在2020年增加到2.5%。同时有证据显示,增加研究经费已经收到了回报。举一个例子,从1995年至2005年,中国学者在主要科学、工程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增长了四倍。只有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发表量多于中国。

建立世界级大学的条件:教育

我们已经讨论了建立世界级研究能力的需要,下面我们讨论改革教育所必须的条件。我之前提到过,亚洲的目的是培养一流的大学毕业生,使他们具有多元化的世界观和创新能力。这使得中国、新加坡和韩国的官员们更加关注美国那些在课程结构和教育方式上有别于亚洲的一流大学。

美国的本科课程模式日渐受到亚洲领袖的青睐。典型的美式本科课程允许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前两年尝试各种课程,然后决定一门在最后两年专修的科目。这种课程模式主要是基于两个原理。第一,大量接触多元学科能让学生建立新的世界观。这不仅增强学生在所选领域的学习效果,还为他们应对将来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做好准备。第二个原因是,相对18岁的年龄,学生在20岁的时候能对专业的选择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在此,我不希望过分强调这两个论点, 因为以我的经验来看,牛津和剑桥的学生也并没有因为在18岁时决定专业而变得目光狭隘。尽管这么说,我仍旧对美国课程模式的价值坚信不疑, 因为它能够在拓展毕业生的视野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大家比较能达成共识的是,世界级大学必须培养学生独立而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和纽曼主教开始倡导通识教育的19世纪一样,今天的知识经济依然要求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拥有对所有新资讯进行透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耶鲁1828年报告》是一份对美国本科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文献。这份报告辨别了思想的‘方法’(discipline)和‘内容’(furniture)这两个概念。掌握一门专业的知识,就是获得‘内容’(furniture),在这万变的世界中没有永久的价值。想要成为商界、医学界、法律、政治和学术领域的领袖,学生们需要的是‘方法’(discipline),就是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面对新的挑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以上的习惯,需要配合一种适当的教学方式:要跳出让学生们被动学习和单向式吸取知识的模式,同时要让他们学习独立思考,学会组织和捍卫自己的论点,或在面对新的资讯冲击和有据理的批评的情况下能对自己的论点加以修正。牛津剑桥的个别辅导课程也许正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典范。然而,这种个别辅导课程属于劳动密集型制度,在亚洲几乎无法实践,更不用说在美国了。在美国,取而代之的是互动讨论式的教学法。它以小组形式进行,鼓励学生表达和辨明自己的立场,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而不是盲从。即使当学生人数太多而不得不采用大型讲座的方式时,也会用这种小组讨论环节对讲座进行补充。美国顶尖大学的考试极少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反,学生需要解决一些从没遇到过的问题,或是从正反两面分析论点并提出自己的立场。

亚洲为了创建世界级大学,已经在大幅发展美国模式课程。北京大学在2001年建立了非专业类本科学院‘元培学院’,这项试点计划把一群最具才华的中国学生汇集在一个通识教育环境里。这群学生生活在一起,用两年的时间探索各种科目,然后决定自己的专业。韩国的延世大学也创建了一个类似的通识教育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创设了国大博学计划,学生除了研习自己的专业外,还修读跨学科单元进行全面发展。

在过去的6年中,受中国政府重点扶持的中国一流大学跟耶鲁大学一直有着紧密的沟通与合作。这些学校的校长、副校长和书记通过参与在耶鲁大学举办的为期一周的研讨班,学习美国大学的实践,同时也分享他们在课程改革,聘任教职人员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的经验。虽然我不能断言研讨班是直接原因,但这些大学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的确进步神速。在复旦大学,所有一年级学生都要接受为期一年的多学科教育课程,然后再开始学习自己的专业。在南京大学,学生已经不需要在申请大学时选定专业,他们可以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从60多门通式课程里进行选择,最后才决定主修的专业。

进行教学法改革比课程改革要困难得多。提供小班教学不仅需要学校投放更多资源,还要求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法来配合。这对于始终采取传统亚洲教学方法的国家,如中国、日本和韩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对于印度和新加坡就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受英式教育体制的影响,这些国家的教师们已经习惯于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尽管困难重重,亚洲各国还是积极的地为此寻求方案,尤其是中国。中国意识到教学法改革的关键在于增加教职人员中有留学经验人员的数量,这些人在海外学习期间亲身接受了非机械式教学方法。此外,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让亚洲学生到西方学习或是西方学生到亚洲的大学进行体验,也会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成功在望

如上所述,在亚洲建立世界级大学的计划不仅仅需要资金和决心。要创建世界级的科研能力,不仅要有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分配,还必须严格以其学术和科研贡献为基础,而并非以教授的资历或政治因素为准则。要达到世界级教育水平,必须拓宽课程和改革教育方法。只要有足够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意志,这些问题都能解决。

另一个成功的先决条件是集中资源。不是每所大学都有能力或需要成为世界级的顶尖学府。在一点上,美国、英国和德国的经验比较有指导性。在美国和英国,高等教育是一个由多种机构组成的分化型体系,而综合性研究大学只是多种机构中的一种。在这些综合性研究大学中,政府的资助经费主要是按照各个学校的学术和科研贡献来分配的,这也就使得学校间形成差异,有的比较出色,而有的相对落后。在美国,资金的募集更加强化了这种分化的趋势。成功本身继续孕育成功,因为学校越强就会吸引越多的资助。相反,在德国,政府的政策刻意地限制学校之间的分化,采取无限制入学,使得所有大学的师生比例提高,把优秀的研究人员隔离到不同的学校,资源的分配以平等原则而非学术上的成就为基准。这些政策摧毁了德国大学在世界上的盛名。直到最近,德国政府才决定集中资源投放在3所重点大学上,以增强他们在全球大学中的竞争力。

日本和韩国吸收了德国的经验。这两个国家都有得到政府重点扶持的国立大学,分别是东京大学和首尔国立大学。在日本,至少还有两所公立大学,京都大学和大阪大学,他们的名气仅次于东大,而远远高于其它所有院校。中国似乎也在向同样的方向发展。1998年,中国选出了7所重点扶持大学,包括: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大,西安交大。在这7所重点大学里,中国政府更集中投放资源在北大和清华上,势必让他们成为全球排名前20位的世界级学府。同时,由于上海政府的倾力资助,位于上海的复旦和上海交大也获得了相当的资源投放。

印度的情况与众不同。早在20世纪5、60年代,印度政府就已经集中资源创建了5所印度理工学院。这些大学和近20年内又接连创设的10所学院在工程师培养方面都是一流的教育机构,但是他们无法在全球科研竞争中鹤立鸡群。印度政府始终没有系统性地为提高它的十四所综合性大学的国际地位作出努力,这些学校存在着严重的资金不足的问题。

现任的印度教育部长有决心创建世界级综合大学。但是,印度崇尚平等主义的民主环境限制了优秀大学的发展,因为这种理念使得资金倾向于平均分配给所有的学校,而学生和教师的筛选也更加着重于取得社会正义而不是依照择优的标准。两年前,印度政府宣布要在每个邦创设1所新的世界级大学,一共30所,这显然是一个不太现实的目标。最终,印度政府修正说要在每个至今还没有大学的邦创设1所新的综合大学,一共14所。然而,这和中国重点建7所,而在7所中又重点建2所的目标比起来还是有些不切实际。

考虑到海外印度学者在学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要在印度创建世界级大学所需的人力资源是具备的。至于印度社会能否承受吸引海外印度学者所必需的高额薪酬与社会其它阶层薪酬之间的巨大差异,这还是未知因素。因此,印度政府采取了另一个比较可行的政策,就是允许外国大学在印度建校和创建有利条件让外国和本地私立大学能蓬勃发展。

到目前为止,印度至少在一个方面还是比中国有优势的,就是教授和学生们在选择研究课题,以至于发表和检验一些比较异端想法的自由度上。这种自由度是创建世界级大学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虽然限制在政治,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上的言论自由似乎并不影响让自然科学的发展达到世界级水平,就如苏联的一些院校在冷战时期在数学和物理上所达到的成就。然而,在缺乏言论自由的环境下,没有一所近代的综合大学能有此成就。

中国在成功的道路上还有另一个潜在的障碍,最近也被讨论地沸沸扬扬,就是其独特的领导责任分配制度,由大学的校长和党委书记共同分担,党委书记同时也担任大学理事会的主席。通常情况下,两位领导是能够有效配合共同完成领导任务的。但是人们担心这种决策体系可能会限制校长实现他的教学目的,因为副校长和系主任等高级管理层的委任都是由大学理事会决定的,而理事会的主席是党委书记而不是大学的校长。中国教育部目前正在试图解决这个有关大学治理的争议。

结论:一个正和博弈

在全球化过程中,亚洲大学的崛起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当阻止人员、物资和咨讯流通的壁垒日渐消退,经济发展的步伐继续向前迈进,亚洲国家将会取得更多的人力、物质和信息资源去创建一流的学院。假如亚洲的新型国家能把资源集中投放在一部分学院,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实现言论和探索自由,他们就能成功地创建世界级大学。当然,这不会在一夜之间实现,而是需要数十年的努力,但是它有可能比历史上任何先例都要快。

西方世界应该怎样看待这个前景呢?是威胁还是机会?我非常强烈的认为教育的竞争,同全球化现象一样,是一个正和博弈。

请思索下面的这个例子。耶鲁最著名的一位遗传学家和他的研究团队在位于纽黑文和上海复旦大学的实验室同时从事研究。另一位耶鲁著名的植物生物学教授也同时在北京大学从事研究。中国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研究人员来支持耶鲁的科学家,而与耶鲁科学家的合作提升了中国青年教授和研究生的技能。两方面都获益良多。

学生的流动和思想的交流也是一样。由于全球化增强了跨文化经历的重要性,交换学生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亚洲大学进步的同时,参加交流项目的学生也会受益更多。正如每个人都能从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中获益一样,每个人也都从思想的交流中获益。

更多阅读

花了一晚上终于搞定。新电脑的系统是日文版Win7,卸了可惜,不卸又太麻烦,一众中文软件和盗版用不了,所以只好装了个番茄WinXP,这样看pps聊qq就没问题了。顺便装了个Linux用来编程,这一些都要归功于强大的VirtualBox,有中文语言可选,安装和使用都非常方便,强烈推荐。

~~~~~~~~~~~~~~~~~~~~~~~~~~~~~~~~~~~~~~~~~~~~~~~~~~~~~~~~~~~~~~~~~~~~~~~~~~~~~~~~~~~~~~~~~~~~~~~~

VirtualBox是德国一家软件公司InnoTek所开发的虚拟系统软件,它不仅具有丰富的特色,而且性能 也很优异。更是开源的,成为了一个发布在GPL许可之下的自由软件。VirtualBox 可以在 Linux 和 Windows 主机中运行,并支持在其中安装 Windows (NT 4.0、2000、XP、Server 2003、Vista)、DOS/Windows 3.x、Linux (2.4 和 2.6)、OpenBSD 等系列的客户操作系统。假如你曾经有用过虚拟机软件的经历的话,相信使用 VirtualBox 不在话下。即便你是一个新手,也没有关系。VirtualBox 提供了详细的文档,可以助你在短期内入门。

VirtualBox is supplied by Sun Microsystem.  You should first install that on your Windows system, downloaded from here:

Choose the ‘x86’ download for Windows.

听到第一首歌时  眼睛红红的 几乎要忍不住眼泪流下来

幸好还有你  我的影像2009

我是个记性特别差的人,今天的事明天记住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经常丢三落四的,对于发生过的事情,我只能靠一些证据,比如账单、小票再就是照片,才能慢慢回忆起当时,也许只是匆匆的过去抑或久久难以忘怀的往事。

今年的雪,特别多。

不过我还是相信,来年的春天一样会特别温暖的。寒冬终要过去,而春的脚步已经不远了。

上图是日本山形县藏王的“树冰平原”,去年的日志有专门介绍过。据说这里上过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雪场真是没话说,雪质一流。去年去的那会,才刚学会滑雪不久,从山顶滑下来那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今年哈哈,轻飘飘地我就下来了,所以要继续努力提高技术。

【2009-12】

来日本后,就一直在说,每年同样的时间都在做重复的事情。这不和去年一样,12月份又是去了一趟新加坡。只是这一次,时间更紧,宾馆更差,机票更便宜。日本的经济啊,还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最近丰田本田两大汽车巨头的召回门,打击的不止是日本经济,更严重摧毁了日本制造品质优良的神话,也极大地冲击了日本人的民族自豪感。

依次简单介绍下,国大,榴莲剧院,同行的中国留学生,最爱的黄埔虾面,圣诞节的唱诗班,街边随处可见的鹿美人,欢快歌唱的人们。

【2009-11】

日本的传统文化保持的比较好,比如传统节日、礼仪和服饰。神社是日本神道教的寺院,人们多在新年时和家人一起去祈福,也可以举行传统的婚礼,平时也举行一些祭祀活动。而奇怪的是,佛教在日本的寺院,多数都是墓地,原因不得而知。

两部香车每天停在楼下的停车场,只能饱饱眼福,等哪天哥有钱了,也买几部停在楼下,就是不开走。

【2009-10】

十月中下旬是看红叶的最佳时间,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纬度跨越比较大使得南北气候差距甚远。通常是春天,樱花由南开到北,而秋天的红叶则是由北至南地慢慢变红和凋谢。

十月搬到现在住的这里,房子大了费油的说,呵呵。

【2009-09】

第一次开车上了藏王,去看火山口,可惜天公不作美,山间云雾缭绕地,时而晴朗时而阴雨连绵。日本众议院大选,自民党沦为在野党,而民主党的匆忙上台,似乎也没能带给日本什么起色。新当选的仙台市市长,是日本第一位女性政令市(人口大于100w的城市)市长。月底回国休假,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连接城里城外的大桥依然是车水马龙,两岸河堤也修葺一新,只是我儿时下水游泳的乐趣恐怕现在再难寻觅了。回到广州,一切还是那么熟悉,我喜欢广州看似繁华紧张的生活当中依然存有的悠闲。点上一壶茶,会的是故人,谈的是心情。

马不停蹄地去了一趟九寨沟,看那纯净流淌着的水,让人有一种想抓住的冲动,只是和时间一样,终究从指缝之间流逝了。打扮时髦的藏族姑娘,还有穿着耐克李宁的藏族小伙大概很向往都市的生活吧,而我很向往他们的生活。

都说每座雪山都有一个神明和一个美丽的传说, 所以我向神明许愿,生活能够变得像传说一样美丽。

【2009-08】

8月国内放暑假,朋友的家人过来探亲。我实在是喜欢这小家伙的很,因为他一直把我当作要抓走他的怪叔叔。

【2009-07】

忘了花的名字,但是在夏季盛开的这种花非常迷人,因为花的颜色有蓝的、紫的、粉的等等,东京的江之岛每年都举行(这种花的)花祭。去海边看花火,看的不是烟花,是人潮。只是很喜欢这种淡淡的感觉,坐在海边,看着夏日的夕阳西下,守着远处海上的烟花,旁边围坐着的是朋友和亲人。

【2009-06】

日本的一大好处就是,一年四季都有应季的水果。春天的草莓,夏天的西瓜樱桃,秋天的苹果橘子梨和柿子,冬天就想吃啥买啥吧,反正有钱在大商场啥都有的卖,呵呵。去看了日本的一个宇航开发中心,负责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才知道小日本的火箭技术还是一流的呢,最近听说军用大飞机也试飞了,看来不防不行啊。

【2009-05】

差不多到五月,日本东北地区才渐渐变暖,真正有春天的感觉。看着盛开的鲜花,和飘逸的裙摆,心花也怒放了。

去东京巨蛋看了巨人和日中的比赛,两点要说明,一巨人去年夺冠了,二下面这个过山车居然入选世界十大惊险过山车。小蚂蚁在花瓣上找出路,只是那径直的花杆不易找寻。第二次拍青叶祭了,今年拍的还比较满意,我喜欢他们Enjoy的表情。

【2009-04】

每年四月,樱花盛开,来了许多新面孔,走了一些老朋友。

去了一趟南半球,一夜之间,春去秋来,所以真的期盼有一天,时光穿梭机的出现,让我能追寻过去的时光。

【2009-03】

每年都去拍樱花,每次都没有满意的。今年还会一样么?

【2009-02】

新春集会。留学生交流会。3个前辈都离开日本了。日本园林。东大的三四郎池。东大本乡。

THE END
0.七夕に食べる『索餅』とは?年中行事と食文化[家族のお弁当レシ昔の文献を探ってみましょう。『年中重宝記』や『年中行事抄』をのぞいてみると、7月7日の七夕には「索餅」を食べる、という記述が残っています。この由来は、中国の故事によるもの。古代中国、高辛氏の子供が7月7日に亡くなり、それが霊鬼神となり、人々に瘧(おこり:熱病)を流行らせたのだそうjvzquC41cnrbdxzv0eu/ly4io1md1@7;:75
1.ココナラココナラは、いろんなジャンルの「仕事」や「相談」をネットショッピングのように早く・簡単・おトクに依頼できます!ロゴや名刺などのデザイン、動画・サイト制作、お悩み相談など、ビジネスやプライベートで自分ではできないことをプロや専門家に依頼しませんか?NojvzquC41eqippjqc0eun1
2.中国和日本都会过“七夕”,但两国七夕有何不同呢?快来看看吧~与中国的七夕习俗有所不同的是,在中国,如今的七夕多是定位在了情人节。在日本,七夕节,和人日(1月7日),上巳(3月3日女儿节),端午(5月5日),重阳(9月9日)并列入日本的五节供,是国家的固定节日。 在日本,七夕到来之前和当天,人们会举办一些活动以示庆祝和纪念,如歌舞表演、七夕烟火大会等。日本情侣很多都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55::4:h>;32:64=70jvsm
3.とらや25年秋冬和菓子“満月と山”映す「新更科」&しっとり大粒栗「秋パッケージ小形羊羹」は、紅葉や月夜など秋の情景をモチーフにした華やかな装いで登場。味は小倉羊羹の「夜の梅」、抹茶入りの「新緑」、黒砂糖入りの「おもかげ」の3種類が揃う。小形サイズで手に取りやすく、季節の贈り物にも最適だ。定番の味わいを楽しみながら、パッケージからも秋らしjvzquC41yy}/hjxjkqt.r{juu0tfv8sgyu525@826
4.美少女花骑士:酢浆草萌娘百科阅读更多:美少女花骑士:酢浆草(https://zh.moegirl.org.cn/%E7%BE%8E%E5%B0%91%E5%A5%B3%E8%8A%B1%E9%AA%91%E5%A3%AB%3A%E9%85%A2%E6%B5%86%E8%8D%89 ) 本文引自萌娘百科(https://zh.moegirl.org.cn ),文字内容默认使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协议。jvzq<84yyy4nqnlktn4ptp4'G9+CG.=G'G;&D9*;3'K6'J:'D5+F:.=C'D7&GB*CC'?2'N:'C5+BDC*G;'>6'J7'G8+C7.=8'G>&:M*:;
5.☆食戟のソーマ(弐ノ皿)……うーむ、北米新戸さん、なんだか負けたアリス様に対してきっついです(笑)。……※もしくは2話の冒頭で大泣きしている薙切アリスさんを先取り表現した北米版セリフなのかも。……"peculier(ペキュリアー)"は[リーダーズ英和辞典]によると「独特の」や「一風変わった」など。 5/29/jvzq<84yyy;c0kninqhf0wj0lr5v{fwo1jwf:=40jznn
6.楠だより|神戸大学医学部附属病院「楠だより」は、患者さんやご家族の方などに向け、本院の最新情報や治療内容を分かりやすく紹介することを目的に、令和6年度まで発行されておりました。現在は「くすのきタイムズ」としてリニューアルされましたのでそちらも是非ご一読ください。 このページでは、過去に発行された楠だよりjvzquC41yy}/jxxr0mucg6z0ce4kr8fdqwz0r~gnkun0nnyvgt5jpmjz0jznn
7.かわいいフリー素材集いらすとやいらすとやは季節のイベント・動物・子供などのかわいいイラストが沢山見つかるフリー素材サイトです。jvzquC41yy}/k{fuwvuzc7hqo1
8.七夕の節句に可愛い織姫と彦星のはんこセット(7月の消しゴムはんコロンと可愛い織姫・彦星のはんこセット作りました。 1年に1度、七夕にしか会うことができない織姫と彦星。 貴重な1日を笑顔で過ごしてもらいたい!という想いから、目に入るだけでふっと力が抜けるような、思わず口角が緩むような、そんな優しい2人をデザインしました。 jvzq<84yyy4dtnjoc0pq1rygo1769;69585eg}fkn
9.THEKINGSPLACE:2023年7月アーカイブキンプレと向き合ってください。 先生も受け止めます。 以上、ホームルームを終わりにしますやっぱり良いのでしょうか?? どうなの??? 歯茎への当てすぎも怖い、、、 あと、今回は久しではラストは「 司 」くんのNEWS TORO! 小さい頃に七夕でスパイダーマンになりたいと願うほどjvzquC41yy}/l6|cxg4dq7or1drpi8pkpiyqnjhg146358591
10.「脱出ゲーム七夕の願いわかれ道」をAppStoreで何でやねん、何とかせい!、2025/08/05 とても良かったのですが ちょっとの角度で近付きにくいですね。 画面ももう少し明るい方がいい。 難易度は丁度いい。 エンディングは2つ? 終わり方がイマイチよくわからんかった。 次また期待してます♪ jvzquC41crvt0jurng4dqv4lr1gqr8*G:'>5'K6'G7+99.GC'G9&:;*D4'K4'A8'DE+F5.=5'C6.'N9'D:+95.J7'C:&;>*G5'>2'JJ'G;+B3.>:'G9&::*:6/+F5.=4':L&G<*:3'>C'N8':4+9E.J;':7&;<4kf8=5:A8843:
11.天神橋の最新ニュース:朝日新聞四万十市の商店街に3万1千羽の折り鶴 七夕飾りに平和への祈り子どもたちが平和への願いを込めた本好きに愛される宮沢賢治の「注文の多い料理店」が名前の由来。定年退職した元中学・高校教師そのことも影響し、最大の武器だった「安売り」がやりにくくなってきた。■安売り一辺倒からjvzquC41yy}/c|fjk0ipo8yqrkit1€ttf1+F7.F6'C?&G@*C7'?F'N;'C;+9D7mvon
12.宗教や神話の面白い話をわかりやすく書いてこうぜ:哲学ニュースnwk4: 以下、名無しにかわりましてVIPがお送りします 投稿日:2012/05/09(水) 00:03:35.65 ID:tOuL0jT10 イエス誕生 バルタザール「おい見てみろよ!星めっちゃ綺麗www」 メルキール「自分アホちゃうか。くだらん事で呼ぶなや!」 カスパール「もしかしたら…いや、そjvzquC41dnuh0unxgfupt7or1p}lpn|u1cxdjr{gu1;99=5490nuou
13.大航海時代オンラインまとめwiki(総括)七夕伝説 +12 ベガ(1) アルタイル(1) カササギ(7) 09 闇の中の光 +12 ホタル(2) ヒカ鮮やかなる毒 2枚目 ヤドクガエル(6) キンイロアデガエル(7) - 13 天を衝く頂 2枚目 神に由来する権威 スルタンの装束(1) スルタンの宝冠(3) - 04 大いなる紅い翼 ショウジjvzq<84ixq4hcvjfd0oohx4ykmo0AMnuewytkxs
14.日本七夕:为什么把愿望挂在竹子上由来和历史 七夕の由起源は古代中国にさかのぼるとされています。中国には星座に由来する織姫と彦星の伝説がありました。この伝説は、ある2つの星が毎年7月7日に接近することにちなんで作られたといわれています。なお、中国では織姫は織女(しょくじょ)、彦星は牽牛(けんぎゅう)と呼ばれていjvzquC41lr4ilnsinkyi0lto1pkx1y<;53?61
15.『異世界かるてっと3』七夕ビジュアル公開!声優11名による短冊もTVシリーズ第1期、第2期を経て、一昨年劇場版も公開し大好評を博した『異世界かるてっと』。現在、第3期の制作が決定しています。 本日“七夕”を記念して、七夕ビジュアルが公開されました。ビジュアルには、第3期から参戦が決定している『陰の実力者になりたくて!』のシド・カゲノ―の姿もjvzquC41yy}/cwnocvkukvju0eun1wjyu1jfvjnnu0virHnf?3=63A;: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