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夜,一场鹅毛大雪悄然而至。一觉醒来,院子里,屋顶上,全是白花花的,漫天的雪
记忆犹新几件事 我对林甸有特殊的情感,是因为我虽然生活过的地方多,但是相比较而言
回乡务农一年多 1975年7月,我结束了九年制的高中生活。那个时候,还没有考大学
去长青小学读书60年前的东风公社各大队的小队,人口不多,我们东风三队二十多户人家
年近70岁的我,从出生至今,除旅游涉足过各省、市、自治区的有关景点外,定居生活过
《沉默的荣耀》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历史剧,它以真实的笔触和精湛的演绎,展现了吴石将军
保定可爱的保定, 生我养我的地方。 保定我美丽家园, 你是抚育我成长。 你是革命
上世纪60年代末期,北京军区空军工程兵某部,在天津市军粮城地区创办了一个生产大米
今天,我们迎来了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清明时。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因而清明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活动。
一、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寒食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大夫介子推的忠诚和牺牲,人们在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并,清明节成为了祭祖和扫墓的重要日子。此外,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三月初三时间上接近,上巳节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活动也开始融入清明节,使得清明节成为了一个兼具纪念先人和欢庆新生的综合性节日。
二、清明节的习俗
因为清明节是一个融合了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的节日,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扫墓祭祖的肃穆活动,同时也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清明节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是春游的好时候,于是古人留下了在清明祭祖扫墓后踏青郊游及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的习俗。
1、扫墓祭祖
清明节作为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是它的主要习俗和重头戏。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墓地,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上香燃纸钱,行跪拜磕头礼,以此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2、踏青郊游
踏青,也叫春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一种清明习俗。清明时节,春意盎然,万物复苏,自然界生机勃勃,满眼绿色,是和家人一起外出郊游的好时光。人们会趁着扫墓之机外出踏青,郊外游玩,欣赏自然风光,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借此放松心情、强身健体。
3、吃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常见的传统小吃,距今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于祭祀,但也是为了食用。清明节吃青团,寓意生活甜蜜、福气满满。青团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掺入艾草汁或麦青汁等绿色天然色素,使团子呈现出翠绿的颜色。馅料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豆沙、芝麻、咸蛋黄等,外皮软糯,内馅甜润。吃青团的饮食习俗,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与人们对健康、和谐、团圆的向往,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寓意,成为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人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在舌尖上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4、插柳折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农事鼻祖神农氏的。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候,柳条插土就能活,生命力非常强大。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或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寓意挡住疫病,以此祈求平安健康和驱邪避灾。插柳、戴柳,也是希望通过与柳的接触,将其繁殖力和生命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从而使自己的生殖力、生命力得以强化。此外,柳与“留”谐音,也有挽留春光、留住亲人的美好寓意。
5、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也是非常受欢迎的活动。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放,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和疾病,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灾病写在纸上,放高了再把线剪断,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除病消灾,给人带来好运。同时,风筝的高飞象征着生命的升华与精神的超越,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在清明节放风筝,被认为有特殊的意义。
6、荡秋千
秋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游戏,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在户外荡秋千,享受春风拂面的乐趣,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荡秋千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好玩有趣,可以促进健康,培养勇气,同时也蕴含着驱邪避疫、强身健体的寓意,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青春的飞扬,是古往今来儿童都很喜爱的活动。
7、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高照,春雨降临,种植树苗最容易存活,成长也比较快,所以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在清明节植树的习惯,因此清明节也被视为植树节。人们会在这一天种植树苗,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8、蹴鞠
古代清明节的蹴鞠,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蹴鞠是一种皮球,用皮革做成球皮,球内用毛塞紧。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实际上跟我们现在的足球运动差不多,只是规则不同而已。蹴鞠在清明节中的出现,反映了古人借体育活动调节情绪,寓娱乐于哀思之中的初衷,同时也是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的表现。
9、拔河
拔河在古代称为牵钩,钩强,是古代清明节期间的一项集体运动,旨在增强人的体质和合作精神。清明节时,人们举行拔河比赛,两队分立绳两端,奋力拉扯,以决胜负。拔河象征团结协作与力量对抗,既是锻炼身体、增强团队精神的集体活动,也是节日欢庆、增进族群凝聚力的有效方式。
10、吟诗作画
历代一些文人墨客,也有在清明节吟诗作画的雅兴,并借此抒发情感,记录节日景象。清明节时,文人们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或灵感顿生,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它还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和民俗活动,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自然和家族的尊重与敬畏以及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可以说,清明是追思与希望的交织。扫墓祭祖,表达的是对先人的追思和生身不忘宗、知恩图报的感恩情怀;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拔河等活动,则是对生命力的展现和张扬,体现的是珍爱生命、敢于担当、追求不朽的生命意识;踏青郊游、吃青团、插柳折柳、植树等活动,展示的是顺天应时,循时而动的应时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时至今日,由于生活习惯、娱乐方式的变化,清明节的一些传统习俗,有的也已经不再为人们所奉行,但做为一种文化,我们还有必要进行了解和传承。作为华夏传人,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并把其中积极的部分发扬光大,推动中华民族的不断繁荣和发展。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春光正好景正明。让我们在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共同祝福伟大祖国明天更美好,未来更繁荣!祝福华夏儿女岁岁都平安,年年皆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