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四月五日,也就是清明节的时候,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据史籍记载,清明最早不过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它在古代属于节令,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庆祝活动,渐渐成了祭祀祖先和先烈的节日。
传统意义上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清明节,我们不仅可以扫墓祭祖,而且也可以出去春游、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
扫墓
清明时节,万物萌动,春耕农忙,人们开始投入到繁忙的农事活动中去。人们在这时要上坟祭祖扫墓,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先人进行祭拜。据《礼记》记载,古人在春秋两季的祭祀活动中,不仅要向祖先致祭,还要将上坟祭祖与祭扫祖先结合起来进行。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祭祀活动是既要拜祖又要拜君。
至于人们为何要在清明期间上坟祭祖扫墓,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此时天气渐暖,草木萌发,是上坟祭拜的好时机;二是因为清明又称“三月节”,此时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节,人们到野外踏青郊游能开阔视野、舒展身心。
清明节扫墓,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人墓祭的习俗。据《史记》记载:“楚成王为纪念先人曾在清明祭祖。”我国古代把清明节叫做“寒食节”,禁火吃冷食也是这个节日的一大习俗。相传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楚国大夫介子推而流传下来的。
据说晋公子重耳为躲避灾祸流亡国外,介子推到他的隐居之地跟随他受苦。重耳在国外生活得很不如意,几次想回国都没有成功,重耳感到很内疚。介子推知道后就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让重耳吃下去,这样才摆脱了困境。重耳成为晋国国君后就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这一习俗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和山西部分地区仍流行着。人们在清明这一天都有扫墓祭奠的习俗,人们去墓地把扫墓用的各种供品摆放好、祭祖、祷告后开始燃香、烧纸钱、敬酒……等仪式进行完毕后大家就可以离开了。
插柳
相传,清明节是柳的生日。每年清明,人们都要折下柳枝戴在头上,因为柳枝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驱灾辟邪。其实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在汉代,人们认为柳树是神树,每逢清明就会看到有祭祀活动。到了唐朝时,人们逐渐将介子推与柳树联系起来,于是就把插柳的习俗也带到了清明。这一天人们会在门上插柳或者插桃花来辟邪。民间也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说法。
插柳的风俗除了清明之外,端午节、重阳节、除夕等也会有插柳戴柳的习俗。
插柳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清明节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一天插柳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柳色青”也就是一种象征意义。我国民间把柳树叫做“清明柳”,在清明前后也会看到柳树发芽长新叶,远远望去,像是一丛丛绿色的火焰在春风中摇曳。
在唐代人们将插柳的习俗带到了日本和韩国。现在韩国也有清明节插柳的习俗。据了解,韩国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当时一位日本将军被敌军追赶,在危难之时就是当地的百姓将其救出,后来日本将这个故事传播到了国内。
在这一天,韩国的老百姓也会将柳树枝插在门口或者屋内。在我国南方地区,清明节也有插柳的习俗。据了解,插柳是因为柳树上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柳条,而柳枝在清明前后生长茂盛。
在这一天人们会佩戴柳条,柳枝象征着生命,据说戴上柳条可以保平安。古人还认为吃清明果可以祛病强身。
踏青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这是唐代诗人杜牧《清明》诗中写到的春光之美,而在现实中,清明时节也确实是百花盛开的时节,这种美丽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欢快、愉悦的心情。
人们在清明前后纷纷外出郊游,主要是去感受大自然的风光,也为了感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而这其中也包含着一种惜春、伤春之情。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这是宋代诗人陆游在《田家》诗中描写的春天美景;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是很重视这个节气的,它对农业生产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雨晴春色倍堪赏”“春意已知风雨急;客怀先向日斜时。”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江南逢李龟年》诗中描写春天春光的诗句;在清明前后,春暖花开之时,很多诗人都喜欢外出春游、踏青、赏花等。
在唐代的时候,诗人们除了喜欢春游之外,还有很多的节日活动,如“上巳节”等。清明节这一天人们还会选择一些具有特色的食物和一些娱乐活动。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寒食》诗中写到的春天景色。杨万里出生于江西吉安府永丰县,因此人称“杨永丰”,他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其作品主要以诗见长。
放风筝
风筝,又叫“纸鸢”、“纸鹞”,是一种用竹、木制成的玩具。相传源于黄帝时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原是古人用来祭风神的器具。后来人们把它当作玩物,能在空中飞,叫“纸鸢”,不能飞起来的叫“鹞子”。
在风筝上面系上彩带,放上风筝线把它放得高高的。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人们踏青、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相传风筝最早是由古代人发明的,人们把铜、铁、木、竹、骨等材料制成的小鸟拿在手中放飞,称之为“神鸟”,后来人们又把自己想象中的神鸟也放在手中放飞,称之为“风筝”。风筝一开始是用来祭天的,后来慢慢地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因为放风筝时可以给人带来快乐,所以一直保留到现在。
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也是从汉代开始流行起来。据说东汉时期有一个叫程邈的人酷爱放风筝,有一年他在风筝上写下了《兵书》这本书,后人用“飞书”这个名字来称呼这本书。“飞书”是一种很实用的兵书。
唐朝以后,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唐高宗李治为了让人们能够享受到放风筝的乐趣,他还专门为此写了一首《寒食》诗:“风筝节节属清明。此日野云环碧天,无风无月不精神。谁教岁岁作春客?直待黄昏月满川。”
宋元以后放风筝人便越来越多了。据史料记载:宋代放风筝之风盛行于皇宫及民间人家中。宫廷放风筝称“放风鹤”、“放风蝶”;民间放风筝则称为“放风鸢”或“放风燕”。南宋《武林旧事》记载:“清明时节以竹为纸鹞,或以纱罗为之……出郊踏青。”由于人们经常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为了纪念这一节日就将放风筝的习俗改为了插柳戴柳以辟邪去灾的活动。
在清明节后第二天就是清明了,在这一天里人们会选择一天来祭祖扫墓;还有一些地区会举行荡秋千、拔河、踢足球等户外运动来锻炼身体;在清明节前后还会举办一场大型的文艺晚会;有些地方还会组织青年男女开展各种比赛活动等等
荡秋千
秋千,又叫“千秋”、“秋千”,古称“荡秋千”,是我国古代的传统民俗体育运动,相传始于春秋时代。古人认为:“秋千者,足之使双。”南北朝时,南梁时期在寒食节流行一种“秋千”游戏,即人们用一根长绳系上各种鲜艳的彩带或丝绒线等物,两端系上秋千架而成。
到唐朝时,秋千已成为清明节习俗。宋代《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又有'千秋’之名”。所谓“千秋”就是“秋千”。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禁中秋千最盛。”在北方的寒食节里,民间多流行这种游戏,后来逐渐传至城市和民间。北宋皇宫中也流行此游戏。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每逢清明节,我国城乡都会有很多人在郊外进行各种体育活动,荡秋千就是其中的一种活动。民间传说荡秋千有一种说法是:人一次荡得越高就越会得到幸福:而荡得时间越长则福气也就越深!所以后来一些地区的人也把荡秋千作为清明节习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