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下元节是做什么的吗?
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它与道教有关,道家信奉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下元节是水官大帝的生日。相传在这一天,水官会到凡间为人解厄。所以,下元节人们会祭祀祖先,也会祭祀神灵,祈禳灾邪。
下元节的习俗:
1. 祭祀祖先:
下元节是一个追思先人的节日。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为了祈求先辈的灵魂在冥冥之中保佑其子孙后代,使他们免于灾难和不幸,人们为祖先亡灵举行祭祀活动。
一般来讲,对祖先的祭祀方法是宗庙,国家有宗庙,民间各有祖先堂、家庙,通过祭祀,祈求福禄祯祥。全国各地在具体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习俗.山东省邹县民间,在下元节这天,要专门建醛设宴,祭祀祖先。湖南省宁远县民间,在下元节前后,还要普遍进行迎神赛会。
2. 禁屠:
古代在这一天有朝廷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可能与下元节是水官解厄之日,人们希望避免杀戮、祈求平安的观念有关。
3. 走马灯:
走马灯是下元节特色的赏灯活动,外形如宫灯,内置转轮贴有图案。点灯后热气驱动纸轮旋转,灯屏上呈现人马追逐、景物变换的影像,增添了节日的趣味与喜庆。
4. 祈愿纳福:
古人相信这天水官下凡巡查善恶,解除灾难。人们用竹枝扎船,糊彩纸成船放河中,载满心愿,寄望水官解困安宁。在福建莆田,傍晚民众带斋品至田头,插香祭水神,祈求农作物安稳过冬。
5. 拜五谷主:
五谷主(又称五谷大帝或五谷母)为掌管五谷的神灵。一些地区以米粉拌红花末塑“五谷主”像,并备扁担、稻穗、五等祭品焚香敬拜。此礼既感恩丰收,也教育子孙珍惜粮食。
下元节的吃食:
1.豆泥骨朵:
首都北京在下元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2.芋仔包:
农谚有云:“吃上芋仔包,包银包金包发财”。客家芋仔包是永定的特色小吃,外形如纺锤,以芋泥加木薯粉制皮,包入瘦肉、香菇、冬笋、虾仁等馅料,煮熟后淋上麻油、猪油,香气四溢。
3.糍粑:
客家有打糍粑的习俗,用上红谷糯米蒸熟后舂制。糍粑食法丰富,可炒豆沫、用芝麻沫或红白糖调味煎炸、炭烤皆宜。冬日烤糍粑,置于火盆木炭上烤至外酥内软,可口,温暖惬意。
4.麻腐包子:
麻腐包子是河西大部分地区经常见到的小吃。这天,村民在家中蒸麻腐包子作为祭祀用品,祭祀完后分给孩子吃。吃麻腐包子据说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