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投江救国传说: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屈原与粽子相传

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东汉建武年间,长沙有个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他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早在周朝,就有了“五月五日,要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但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和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吃粽子,南方人赛龙舟。同时,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喝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应出我国的优良传统。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创新

(一)“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继承并发挥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有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就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需要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绮丽的幻想,是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弘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的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二)新诗体的创作—骚体和新的诗歌样式

对于楚辞作品来说,它不仅有某些现成的五言句或七言句,更在于它除两字顿的节奏外,大量地创造和使用了三字顿的节奏。三字顿节奏的出现,是四言诗可以向五、七言转化的契机。因此可以说,楚辞是最早打破四言句式的诗歌作品,在它参差不齐的各种句式中,包括了五、七言诗的胚模,给后人以无穷的启发。另外,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而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楚辞也突出地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情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三)《楚辞》开浪漫主义先河

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特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还有意识地学习屈原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李白的诗篇,也是大量罗智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等入诗,构成一幅幅雄奇壮丽的图画。

★文学精神

(一)屈原的生命意识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屈原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光飞逝、美人迟暮的时间紧迫感和冷峻的死亡意识。面对大自然的四季变换,能引发人类共通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人迟暮之感的抒发,代不乏人,历久弥新。但是还没有谁像屈原那样面对时间飞逝而产生紧迫甚至恐惧的感受。

(二)屈原文学作品中的爱国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景仰。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的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在《离骚》中有许多表现屈原拳拳爱国之心的诗句。

汉初贾谊在政治的斗争失败后,被贬谪长沙,当他经过汨罗江时,有感于自己和屈原有相似的遭遇,写了一篇很沉痛的《吊屈原赋》,一方面对屈原进行悼念引屈原为知己;一方面学习屈原的创作精神,对是非不分的黑暗社会现实做了大胆的揭露和鞭挞。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更是对屈原敬佩之至,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正确地肯定了屈原在历史上的地位。他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人。《史记》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它寄托着作者的理想,洋溢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也正是屈原伟大文学精神的继承。两汉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是景慕屈原的人。李白藐视权贵,反抗现实的精神,是屈原创作的继承与发展。

另外,我国历代诗人、作家,在遇到民族压迫的关头,总是写出慷慨激烈的爱国诗篇。还有许多作家,在黑暗的政治时代,坚持理想,坚持斗争,不隐瞒自己的爱憎,甚至在政治的斗争中牺牲了他们的性命,为我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光彩。这种伟大的精神,我们都可以在屈原身上追溯其源。

高洁峻伟“清烈公”

屈原(公元前340——278 ),名平,字灵均,宋代追封屈原为“清烈公”。屈原生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北岸的湖北秭归县屈原乡乐平里,楚武王后裔。 东晋袁山松《宜都记》云:“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俱存。” “父老传言,原既流放,忽然蹔(zan,同暂)归,乡人喜悦,因名曰归乡,抑其山秀水清,故出隽异。……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信欤。”

屈原少年时期在家乡读书,青年时期来到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荆州),历经辅佐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朝,曾被封为左徒(相当于左丞相)、三闾大夫(管皇家宗庙和皇家三大姓的教育),是杰出的政治家。善于辞令,是伟大的文学家。

他提出举贤任能、修明法度的美政主张。后遭谗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语),被流放2次,第一次流放是汉水上游的汉北地区,第二次是沅、湘。 他第二次被放逐的路线大略为:离郢都,经鄂渚、入洞庭、至长沙、居溆浦(湖南怀化沅水中游)、至汨罗。

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听说后遂对祖国失去最后的希望,便于夏历前278年5月5日在湖南汨罗江边“一跃冲向万里涛”,(毛泽东《屈原》)抱石沉江自尽。

屈原沉江,在历史上有多种记载,如:

贾谊《吊屈原赋》:“仄闻屈原兮,自湛汨罗。” 司马迁《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庄忌(西汉)《哀时命》:“屈原沉於汨罗。” 王褒(西汉)《九怀 . 尊嘉》:“屈子兮沉湘。” 王逸(东汉)《楚辞章句》说屈原:“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屈子沉江而死,以身殉国、以身殉志,以高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悲壮乐章。

屈原留下《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25篇“与日月齐光”的楚辞,被人称之为“中国诗祖”、“浪漫主义文学的远祖”。在文学史上与“赋圣”——宋玉并称“屈宋”。后世注《楚辞》者不计其数,最著名的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南宋朱熹《楚辞集注》、 清代王夫之《楚辞通释》、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清代戴震《屈原赋注》……

屈原爱国爱民、理想崇高,人格高洁,品行坚贞等特点,在楚辞中都有表现。如有爱民哀民、慈悲众生、怜悯百姓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有表现追求真理、求索不懈、矢志不移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有表现心地善良,道德高尚、节操坚贞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有挚爱祖国、怀念故乡、守望桑梓的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忠君爱民、身殉祖国;屈原正道直行,坚贞不屈;屈原人格清洁、信仰崇高;屈原精神博大、情感深厚;屈原才华横溢、光照日月;……在2千多年的历史中,屈原的人格和精神感动过无数人。 屈原的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独立不迁的人格精神、众醉独醒的个体精神、高洁正直的道德精神……让后人无限感叹、无限敬仰!

略举数例,如:

a 、司马迁在《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引》中说屈原及《离骚》:“与日月争光可也。”

b、南朝沈约:《宋书 . 谢灵运传》说屈原:“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c、宋代大哲朱熹说屈原“大节纯全”、“乃千载一人哉!”(《楚辞后语 . 反离骚第十六》)

d、文化大师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说:“周秦间之大诗人,不能不独数屈子也。”

e、鲁迅1926年出版《彷徨》,引录《离骚》诗句作为书前题辞:“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f、郭沫若说屈原:“像他这样大仁大义的人物,我觉得实在是可以‘参天地’。”(《屈原思想》) 又说:“中国自有历史以来的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要推数屈原。”(《屈原身世及其作品》)

“诗祖”楚辞垂千古

1、屈原与楚辞

屈原作“楚辞”25篇。 先说什么是楚辞?宋代黄伯思在《东观余论 . 校订楚词序》中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物,故可谓之‘楚词’”。 “楚辞”写的主要内容是楚天、楚地、楚山、楚水、楚景、楚物、楚语、楚声、楚人、楚魂……楚辞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宋玉。在历史上屈宋往往并称、合称、连称。

在屈原25篇楚辞中,《离骚》居首,《离骚》373句,2491字。 《离骚》篇名,解释纷纭,有13种之多。最主要有2种:一是西汉司马迁在《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二是东汉王逸注《楚辞章句 . 离骚序》云:“离,别也;骚,愁也。” 其次是《天问》,《天问》374句,一口气就提出了172个宇宙天地间的发人深省的问题。而文学色彩浓厚的是《九歌》、《九章》。

2、屈原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屈原及楚辞特别是《离骚》,在文学史的地位,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略举几例:

a、司马迁在《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b 、东汉班固《离骚赞序》: “其文宏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c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 辩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d、李白《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e 、杜甫《最能行》:“莫道土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f 、陆游《白鹤馆夜坐》:“屈宋死千载,谁能起中原?”

g 、高似孙(宋)《纬略 . 楚辞》:“今观屈宋骚辞,所以激切顿挫,有人所不可为者,盖皆发于天。”

h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吾以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i、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 . 屈原及宋玉》)中说屈原的“离骚”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他还集《离骚》中的“望崦嵫而忽迫”,“恐鶗鴂之先鸣”为条幅,多年挂在书房,以警醒自己珍惜时光。 (“崦嵫”(yan zi),即崦嵫山,传说是太阳降落的地方。 “鶗鴂”(ti jue)即杜鹃,杜鹃一鸣叫,春天就结束了。)

j 、陆侃如、冯沅君在《中国诗史》中说《离骚》:“对于后代诗人影响之大,没有第二篇可以比得上。”

人们认为,中华美学精神有4个方面(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叫“四大美学思潮”),即:儒家美学精神,道家美学精神,佛禅美学精神,楚骚美学精神(李泽厚叫“楚骚传统”。)也就是说,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是中华四大美学精神之一。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无与伦比。南北朝沈约《宋书卷67谢灵运传》云:“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各相慕习。原其飙流所自,莫不同祖风骚。” 梁代刘勰《文心雕龙 . 辩骚》云:“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的确,屈原泽被、影响了身后无数文学家,特别是一些文学巨匠如:宋玉、司马相如、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柳宗元、李商隐、杜牧、苏轼、元好问、高启、曹雪芹、鲁迅、毛泽东……都受到过屈原的沾溉。

屈原楚辞的审美特征

屈原在楚辞作品中驰骋想象、上天入地,将天文地理、风雨雷电、动物植物、历史典故、社会人事、神话传说,神灵鬼怪、巫觋风俗……一起融入篇章,寄情于物,托物以讽。造成了一个瑰丽奇幻、迷离多彩的文学世界。

屈原的楚辞:感情真挚炽烈、文风峻洁峭丽、 风格浪漫不羁、想象丰富奇特、文气丰沛淋漓、辞采高华瑰丽、意象五彩缤纷,……屈原楚辞以巧妙的比喻、大胆的夸张、精妙的象征等修辞手法,造成了摇曳多姿、自由舒缓、回环往复、百转千回、波澜起伏文学世界,此文学世界表现的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意蕴之美,给人以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受。……

屈原《楚辞》,可谓篇篇华章,句句锦绣,字字珠玑,琳琅满目。而贯穿其中的忠厚善良、缠绵悱恻,深情执着情感,更是感人至深;下面引录屈原楚辞中部分辞句,以说明屈原楚辞的审美特征。

端午词中的屈原

1、陈著(宋《江城子 . 重午书怀》:

年年端午又今朝。鬓萧萧,思摇摇。应是南风,湘浦正波涛。千古独醒魂在否?无处问,有谁招。

何人帘幕倚兰皋,看飞桡,夺高标。饶把笙歌醉陶陶。孤坐小窗香一篆,弦绿绮,鼓离骚。

(注:“兰皋”,长兰草的涯岸。 “绿绮”,古琴名。 词中“离骚”指古琴曲《离骚》。)

此词写道:年年端午,今又端午。端午节使鬓发萧萧、怅思摇摇的词人想到潇湘南浦,那里南风凄吹、波涛汹涌,那里是千古忠魂沉江的地方。屈原精魂还在吗?无处问,有谁招。词人只能孤坐兰草岸边的房中,在小窗看完水中的龙舟竞渡后静静地坐下来,燃香一篆,对琴一张,弹奏《离骚》。词写得情意幽远、怅惘忧伤。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崇敬缅怀之情溢于言表。

2、张榘(宋)《念奴娇》:

三闾何在,把离骚细读,几番击节。 蓠蕙椒兰江渚,较以艾萧终别。清浊同流,醉醒一梦,此恨谁能说。忠魂耿耿,只凭天辨优劣。

谁信千古江流,彩丝缠黍,端为英雄设。,堪笑儿童浮昌歜,悲愤翻为戏悅。三叹灵均,竟罹谗网,我独中情切。蕙风窗户,榴花知为谁裂。

(“蓠(li)蕙椒兰”,都指香草、香物。, 昌歜(chu,即菖蒲菹 zu,菖蒲根泡的酒。)

这首词写屈原可谓悲愤交织,情深意切。词人写道:屈原忠心耿耿,却罹谗网。细读离骚,击节叹惋。清浊同流,艾萧终别。彩丝缠粽,为英雄设。蕙风窗户,榴花热烈。悲壮绽放,为忠魂裂。……

3、王充(宋)《满江红 . 端阳前作》: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祭圣贤,忠义荡前坤,伤君去。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这是一篇悲悼伟大屈原的词章。上片写悠悠千载,人们百舟竞渡,万家缠粽,祭奠忠魂的情景。 下片叙述楚国奸臣当道,谣言四起,屈原被逐,国破家亡,葬身汨罗的千古悲剧。 歌颂屈原志洁行廉与日月争光;辞微文约流传千古。词写得荡气回肠,悲婉沉痛。凄怆无限。 。

4、舒頔(元)《小重山 . 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舒頔的这首小词上片写五月端阳节包粽子、悬艾草、挂菖蒲,以祭奠忠魂。下片歌颂屈原浩气贯长虹,忠义如日星,光照千古的伟大形象、崇高精神。读之让人对屈原产生无限敬仰之情。同时,对屈子的悲剧,又有几分痛惜感伤之意。

端午节的由来

由来1:

曾经,有一位叫屈原的诗人。他身为一个楚国人,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国被秦国攻破,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附近楚国百姓得知,纷纷前来凭吊屈原大夫的死,渔夫划起渔舟来打捞屈原大夫的真身。

一个渔民把糯米制成的饭团抛向水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据说糯米可以粘住鱼的嘴,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划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有一整套的锣鼓和唱腔,其中竞渡虽然热烈,但招魂最为感人。端午节这天,屈原故里人们主要的活动就是看龙舟,吃完早饭,便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往西陵峡“屈原沱”汇集,倾城出动,争看竞渡。端午阳的屈原沱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江上七条龙舟飞渡,岸边数万名群众观战。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令人惊叹。

由来2: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唐朝末年,战乱连连,冤魂无数,人心惶惶,到处都是逃难的人。

由来3:

一天黄巢见到一位大嫂手携着一个小孩子,背上背着一个大孩子,心怀好奇,便问大嫂道:“你背上背的何人,手上携的又是何人?”大嫂流着泪答道:“背上大点是我小叔子,手中所携小点是我亲生儿子。”黄巢听后不解又问道:“这到底为何,你为什么这样呀?”大嫂又答道:“小叔子虽然比我儿子年纪大,但我公婆已逃散,年老体弱生死未卜,无再生育能力,我年纪轻,就是把儿子丢了,以后还会生育,小叔子如被黄巢杀了就断了一门香火。”

黄巢一听,面红耳赤,自觉惭愧,心想:一个妇道人家尚能这样孝顺并懂得做人道理。我何不顺水推舟,卖个人情,饶了她们吧。便对大嫂说:“大嫂,难得你有这般好心,为避杀身之祸,你可在端午节那天在门首上挂菖蒲、艾叶作标记,自会有用的。”

别了黄巢,大嫂携儿背叔回到自己村上,并沿路将此话告知众乡邻。一夜之间传遍江南一带,尤其是台州地界最为盛行。端午节那天,黄巢指挥大军杀奔江南而来,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菖蒲剑、艾叶,无法下手,如杀下去,又恐错杀大嫂一家,有失诺言。故而,令手下兵将绕道而过,不可扰乱台州百姓。

所以每逢端午节台州各地百姓每家每户都在门上挂菖蒲插艾叶,成为当地习俗。并且有诗为证。艾叶为旗招百福,菖蒲似剑祛千邪。

由来4: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在我老家,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我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花生分别洗一洗。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包粽子的工序就开始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颗枣、几颗花生米,最后把叶子用桑条皮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你看那又胖又大的粽子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先把它们放在锅里煮三个小时,再捞出来放到盛有冷水的桶或锅里冷却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

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爱吃粽子,想过端午节,更想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让先辈的遗愿变成事实在在的现实,让他们的英灵流芳百世、与世长存!

由来5:

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这七大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最具人文情怀和文艺气质的节日。

“端午”二字,原为“端五”,“端”为初,“端五”即初五。先秦时,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先秦古籍《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认为五月初五这天要准备草药以祛除毒气。《大戴礼记》亦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用佩戴兰草、沐浴洁身来驱邪避祸。那个时候,“端五”还不是节,而是一个需要避讳的“不祥之日”。现如今,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端午节前后,家里熏苍术、白芷,大门上插菖蒲、艾叶,小孩儿佩戴中药香囊,大人喝雄黄酒以驱邪避疫,应是先秦民俗的绵延保留,同时也反映出古人敬畏自然、祈福求安的朴素心理。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所著《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角黍”即粽子,可见西晋时端午节即有吃粽子的习俗。至于这一天为什么要吃粽子,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均载,遭谗被逐于沅湘的屈原听闻楚国国都被秦人所破,心生悲凉,于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与国同殇。楚国百姓闻之悲痛不已,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凭吊,有渔夫划船至江中欲打捞诗人真身,并以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水,希望水下之鱼虾饱腹而不食诗人之肉身。后来,人们又担心饭团为蛟龙所食,遂以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以驱之,逐渐演变为今日之粽子。宋朝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诗曰:“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这正是对这一民俗演变的文学注脚。

自此,因为加入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元素,又经由民俗的不断创新演绎与丰富,端午节逐渐由一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恶日”,演变为一个以怀念先贤与诗人的爱国情怀为名、内容既古老又新鲜、形式热闹且多样、充满欢乐气氛的民间节日。

端午节民俗之多、流传之远、影响之广,可列为七大节日之首。除了吃粽子这一共同习俗外,在我国北方,还有饮雄黄、佩艾草、赠香扇等习俗;在南方,则有赛龙舟、浴百草、游百病等习俗。此外,端午节庆及由其衍生的文化活动还传入了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世界上颇负盛名的韩国江陵端午祭就是中国传统端午节的流传与演变,2005年还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今天,端午节早已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走向世界,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软实力,其中尤以赛龙舟最为知名和富有影响力。英语中,端午节被翻译成“DragonBoatFestival”,直译回来就是龙舟节,可见赛龙舟这一节庆形式在国外的影响之甚。

吃粽子也好,赛龙舟也罢,或是佩香囊、浴百草,端午节民俗的演变,早已超越纪念诗人屈原这一单纯目的,而是包含着中国人所特有的、浓郁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朴素世界观。这种朴素而纯真的情感与观念,最能打动人心而获得广泛共鸣,所谓的文化软实力,亦不过如此。

由来6: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亦名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民间又俗称“五月节”。有关端午节的由来,民俗中传说较多,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如下十种: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载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

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萌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因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在上述这些传说中,端午纪念屈原一说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诗作的深远影响,秦汉以后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为人们所认同并相沿迄今。

由来7:

楚国的大夫屈原早就瞧出秦昭襄王没安好心,屡次三番劝过楚怀王,要他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是个糊涂虫,终于听了靳尚、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连自己的命都丢了。如今楚顷襄王做了国君,不但没把这批人治罪,反倒重用他们。屈原看着这批人只图眼前安乐,目光短浅,胆儿又小,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这样做正是拿肥肉去喂老虎,楚国早晚要亡在他们手里。他心里苦闷得没法说。他痛恨靳尚、公子兰这批人,以为不能跟他们在一起共事,就打算辞职。可是一想到楚国的地位这么危险,又不忍心就此走开。他劝楚顷襄王收罗人才,远离个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好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靳尚、公子兰他们这几个人就怕屈原在楚顷襄王面前老提起反抗秦国的话,怕打起仗来自己不能过好日子。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

屈原还是劝楚顷襄王去联络诸侯共同抗秦。靳尚、公子兰他们就天天在楚顷襄王跟前说他的坏话。靳尚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见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不报先王的仇,公子兰不敢提抗秦,楚国出了这种不争气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呐?’大王,您想想这叫什么话啊!”楚顷襄王问了问公子兰,公子兰也这么说。楚顷襄王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人排挤出去了。到了这时候,他简直要气疯了。他不想吃,不想喝,弄得面容憔悴,身子也瘦了。他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在洞庭湖边、汨罗江[在湖南省湘阴县北,向西流入湘水;汨mì]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儿。

屈原有个姐姐叫屈须。她听说兄弟的遭遇,老远地跑到湘南去看他。她找到了屈原,一见他披头散发、脸庞又黄又瘦,不由得掉下眼泪来,说:“兄弟,你何必这样呐?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大王不听你的话,那是他的不是。你已经尽到了心了。老悲伤又有什么用呐?”屈原说:“我伤心的不是我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象刀割一般!”屈须说:“可是君王不肯听你的话,反对你的人又有势力,你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怎么斗得过他们呐?你的脾气太耿直,我担心你会吃亏,如今果真落到这个地步。叫我怎么放心呐!”屈原说:“我知道我忠心耿耿会招来不幸。可是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呐!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如今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疯了。这样儿下去,还不如死了好。”屈须摇摇头,说:“别傻了!要是你一死,国家就能够好起来,那我也愿意跟你一块儿死。可是你这么糟蹋自己,对国家不但没有什么帮助,反倒还会带累别人也这样消沉下去。”屈原叹了口气,说:“那么怎么办呐?”屈须说:“将来君王也许会明白过来,那时候你还可以给国家出力。”屈原在流放中,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看到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生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人祸,就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种悲惨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欢写诗,这会儿诗写得更多。《离骚》这首有名的长诗,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THE END
0.2005年06月月历2005年06月万年历<><>2005年06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01儿童节 02廿六 03廿七 04廿八 05环境日 06三十 07高考 08初二 09初三 10初四 11端午节 12初六 13初七 14初八 15初九 16初十 17十一 18618 19父亲节 20十四 21夏至 22十六 23十七 24十八 25十九 jvzquC41yctokjstkno/dvhz0eun1;527/67ah|cppobp{nnk1
1.2005年10月日历表2005年10月农历阳历一览表国际盲人节 16 世界粮食节 17 国际消除贫困日 18 十六 19 十七 20 十八 21 十九 22 世界传统医药日 23 霜降 24 联合国日 25 人类天花绝迹日 26 廿四 27 廿五 28 廿六 29 廿七 30 廿八 31 廿九 第40周: 2005年09月26日 - 2005年10月02日 jvzquC41yctokjsnk0zjcwvk0eun1;5271711
2.端午节民俗范文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为端五。以农历的地支记月,正月为寅,二月为卯,顺至五月为午,因此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了。端午节又称端五节、端阳节、五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天日节、艾节等〔1〕。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伟大的爱国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5;544ivvq
3.《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全文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现在政府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法定假日,让学生对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sncqz{fuqjlk1<6:A870jznn
4.端午习俗简短方案(20篇汇总)端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端午的这一天大家都吃粽子赛龙舟,为了新一代大学生也能很好的继承这些传统节日,本次特地举行了端午节活动。 活动目的: 端午佳节,让异地的同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参与人员:不回家的同学和师兄师姐。 活动地点:中心湖草地。 活动时间:6月16(星期三)晚七点半。 jvzq<84yyy4yknkcpigo0lto1hgoijsfcs{bp86226960qyon
5.关于端午节的心得体会(精选18篇)二、每年都过端午,我们反问自己真的了解端午吗?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似乎对于我们来说已司空见惯,我们习惯了在那一天吃粽子,赛龙舟。但端午节真正得到一些人的重视在2005年韩国申报世界非遗之后,关于端午节来历的传说也很多,但无论来源于什么,都是我们对古人祖先美好品德的无限赞扬及缅怀。在与别人的交谈中jvzquC41o0xvk€jp0eun1npfgzjj~n173:79:80jvsm
6.助人为乐好人好事事迹材料2000字(精选15篇)1992年建杯湖小学,她捐款5160元;1998年杯湖小学修篮球架赞助3000元,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给老年协会筹备乐器赞助2000元;抗洪救灾中捐款1000元,维修风景名胜区——黑龙潭捐款10000元;1999年教师节给杯湖小学捐款1000元;20xx年郭井特大纵火案为受害者捐款5000元;20xx年为杯湖老百姓能吃上自来水捐款2万元;20xx年给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bpp4ujkpjejnnkcu049742:652A:566e65B575;4ivvq
7.滁州市凤凰办事处党委副书记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具体如下:2005年春节前的一天,马某1到赵某源办公室送给赵某源现金0.5万元;2005年端午节前的一天,马某1到赵某源办公室送给赵某源0.4万元购物卡;2005年中秋节前的一天,马某1到赵某源办公室送给赵某源现金0.5万元;2006年春节前的一天,马某1到赵某源办公室送给赵某源现金1万元;2006年端午节前的一天,马某1jvzquC41o0667:620eun1x151858;=0jvsm
8.2025新期期准的准确时间表,祈福转运秘法公开,助你逢凶化吉得平安端午节(6月20日)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是传统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时候,在2025年,端午节落在6月20日,这一天,人们会通过各种活动祈求健康长寿和平安,佩戴艾草和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中秋节(9月27日)中秋节是团圆和感恩的节日,在2025年,中秋节落在9月27日,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与家人团聚jvzq<84o0ouggnhy0et0jnffswgsvnwu1371:88399?7aA6;0jzn
9.《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通用12篇)材料二:端午包粽子,中秋观圆月,重阳赏菊花……在中国古老绵长的文化书卷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却拥有一种相同的文化情怀。但与此同时,外来的文化和风俗在华夏地上席卷开来。雍容的西方情人节——巧克力和玫瑰的魅力让人们忘却了七夕“鹊桥相会”的浪漫故事;狂欢的圣诞节——圣诞树和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vgmzhwfgp1@92:97/j}rn
10.东北网2014年06月05日新闻汇总[1478][东北网旅游] 端午节过后海口假日海滩一流数十吨垃圾(图) 2014-06-05 09:40 [1479][东北网健康] 西瓜吃多容易腹泻 荔枝摄入过量会引发低血糖 2014-06-05 09:39 [1480][东北网健康] 夏天别让性爱“热伤风”消耗体力易导致虚脱 2014-06-05 09:39 [1481][东北网健康] 别贪吃舌尖上的美食 四种烹jvzquC41yy}/fk|0ep5t{|ygo1813=42816619d423:189:0ujznn
11.2023年05月唐山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008名工作人员笔试题库含答案如图所示 2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古代哪个流派的观点: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24.上元节∶赏花灯 A、七夕节∶鹊桥相会 B、端午节∶插茱萸 C、重阳节∶登高 D、中秋节∶游湖 25.笔迹,广义上讲,是运用各种工具在一定界面上书写的带有文字规范限制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81287:1?53347339:2277627xjvo
12.端午节放假安排来了!加班工资这样算→▷6月25日原本为休息日,但因端午节放假调休,变成了工作日,在这天上班,无加班工资,但如果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按不低于本人日或小时加班工资计发基数的150%支付加班工资,不得以调休抵销。 那么在家工作算加班吗?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人的工作可以在网上进行,不少人会在放假jvzquC41yy}/euxup0ipo872455188781;?2:?>6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