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为此,全国各地放假三天,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纪念古代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与此同时,我想到了毛主席于1961年,写的一首《七绝·屈原》,原文内容如下: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历朝历代,人们对屈原的评价都非常高,宋代的苏轼更是对其给予盛赞,评价道:
“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同样,毛主席对屈原也评价很高,他将其比喻为中国古代的天才歌手,一位无私无畏,勇敢高尚的伟大爱国者。毛主席喜爱读书,当读到《史记》中《屈原贾生列传》时,当即被其中的主人公屈原吸引住了。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毛主席用文字的方式,毫不吝啬地赞扬了屈原开创骚体诗的壮举,同时表达了对屈原“以文字为刀”,表达了对他爱国情怀的钦佩。
像屈原关心楚国人民的命运一样,毛主席也对中国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充满了深切的同情和担忧。在毛主席看来,屈原精神的精髓是人民性,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在对腐败的统治者彻底失望之后,决然地“一跃冲向万里涛”,这一跳,跳得壮烈,万古流芳。
除了行动上的壮烈,屈原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当中,他把对祖国的热爱毫无保留地倾泻在了他的诗歌里。
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毛主席继承了屈原的人民性,他少年立志救民于水火,一步步领导和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缔造了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提到屈原,人民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作品;而提到屈原的作品,首先想到的便是他那篇浩浩荡荡、长篇大论、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离骚》。而这样著名的文章,毛主席在青年时期读到之后,便时常流连忘返,十分喜爱和推崇。
武汉东湖磨山风景区内,有一件毛主席写的《离骚》刻石。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石上的文字似乎并不是我们提起毛主席书法时,想到的那种酣畅淋漓的狂草,而是一手工整的楷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作品是毛主席于1913年,用小楷撰写的屈原《离骚》墨迹。
俗话说,路走稳了才能跑,跑顺畅了,才能飞,这是楷书到行书到草书的关系,也是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而彼时的毛主席尚在求学阶段,还处在从楷书入手的学习阶段。
“屈原是中国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在一千五百年前写了许多爱国的诗,政府对他不满,把他放逐了。最后屈原没有出路就投河而死。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就把他死的一天作为节日,这一天就是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在这一天,人民吃粽子。粽子是把糯米用一种叶子包起来制成食品。人民把这种食品投到河里喂鱼,使鱼吃饱了不伤害屈原。”
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可以想象到,他们一位是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诗人,一位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时代伟人,而这两位伟人的伟大之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