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端阳又逢端阳,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有一些同学将我们的传统节日起了另外的“雅号”——端午节成为“粽子节”,中秋节则成为“月饼节”,如此等等。
不错,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这是端午节的典型食物。但是,过节,不仅仅只是吃东西,还有其他的活动,比如端午节还会挂艾草和菖蒲、赛龙舟等等。 如果按照节日的典型食物来命名节日的话,那么,端午节除了叫“粽子节”之外,是不是还得叫“艾草节”“菖蒲节”呢?而春节会有那么多花样繁复的丰盛食品,又该如何赋予其“雅号”呢?
端午节的由来,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用箬叶包裹糯米,投到江中喂鱼,避免屈原的身体被鱼儿啄食。
这样的纪念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食物本身的意义。在那个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时代,屈原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屡次讽谕谏诤最高领导人,将个人的生死存亡置之度外,怎奈当权者昏庸腐朽,出于满腔激愤,他最终怀沙自沉于汨罗江。正是由于这种忧国忧民、怜惜苍生的情怀,百姓才纷纷将其铭记于心间而久久不忘——一只小小的粽子,承载了老百姓们对屈原的无限爱戴和纪念之情,已经远远超出了可供食用的范畴。
所以,在端午这样一个散发着浓浓传统气息的节日里,除了放假,我们该思考的也许还有很多。
无论是纪念三闾大夫的端午节,还是庆祝阖家团圆的中秋节;无论是慎终追远的清明节,还是孝老爱亲的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含蕴了中国人浓厚的家国情怀,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入骨髓和基因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只是看到节日的外在表象,热衷于对节日的消费和娱乐,那这样的传统节日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厚重的文化意义。 因此,端午节里,固然我们要吃粽子、饮雄黄、赛龙舟,但是我们还是要通过这些民俗活动去感悟其背后的文化价值。
端午节里的粽子,是一种食物,同时更是一种情怀。品尝着美味的粽子,更是体悟着屈原那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崇高追求的家国情怀。端午节,我们纪念屈原,就是纪念为追求家国富强,坚持高洁品行而不怕千难万险、纵死亦无悔的忠贞情怀,就是纪念坚持伟大理想、为实现崇高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坚定意志。纪念之外,更需要我们去践行、去传承、去弘扬——这,才是端午节的初衷和本意。
所以,将端午节改称为“粽子节”,绝不仅仅不只是对节日名称的变动,更多的则是忽略了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意蕴。这正如中秋节,一旦改为“月饼节”,又如何体悟背后蕴含的“嫦娥奔月”的美丽故事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开朗呢?
此外,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我们的端午节被某些国家宣称是他们的节日的事情,从而触动了国人的神经。如果——我们将端午节改为“粽子节”,这岂不是主动地将本属于我们的节日拱手相送吗——若想再改回来,可能就很难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我们还节日以本来面目——端午节就是端午节而不是所谓的“粽子节”,中秋节就是中秋节也不是所谓的“月饼节”——这方为真正深厚的文化自信,这方为坚守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血脉里流淌不息,赓续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