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传统节日综述(下)

农历四月八日是佛教浴佛节,自金朝以来特别盛行,上自黄帝、贵族,下至一般百姓无不奉佛。(大金国志.浮图)卷三十六“浮图之教,虽贵戚望族,多含男女为僧尼。”如今在北京大地上仍存许多金代建的宝塔,如丰台长辛店镇云冈村东面山岗上的镇岗塔。房山区长沟乡西甘池的严行大德灵塔,昌平区海子村的银山塔林等均说明古代满族人对佛教的崇拜。到了清代许多寺庙如香山实胜寺;北海内永安寺有满族,许多宗室望族也把孩子送入寺院学些佛经,如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就曾是雍和宫的小,后来任北京佛教协会名誉主席、民俗学家常人春先生也曾在地安门外火神庙当过小道士。汉传佛教的佛诞日是农历四月初八藏传佛教为四月十五日,所以整个农历四月均是吉祥月。农历四月的北京槐荫结绿,榴花初燃,除了各种“弘法结缘”的宗教活动外,还有舍缘豆、放生、办善会,朝佛和牙活动外,以及超度先亡放焰口等法事。民俗事象主要有普舍缘豆。满族人以善为乐事,四月初八当天多人在街口向过往行人免费舍缘豆,王府也不例外。金寄水先生住《王府生活实录》一书谈到睿亲王府舍缘豆的情形:浴佛节前,即备齐青豆、黄豆、香椿、咸胡萝卜等原料。然后,先将豆子洗净,胡萝卜切成小丁,香椿切成段,加花椒、盐烧煮至初八日清晨煮好。趁缘豆尚有余温之际,先供佛。撤供后,由晚辈捧一小簸箩,内盛缘豆,送至各房,请长辈各取一粒青豆、一粒黄豆。佣人也不例外。另有两个太监抬一大箩筐缘豆,出府施舍。舍毕归来,登堂回话,照例要说:“回太福晋的话,万众结缘了!”才算交差。《北京通》一书“神化举动”一节中收录了金受申先生关于“舍缘豆”的精彩记述,非常生动。过完佛诞日,就迎来了碧霞元君的生日。北京有东顶、西顶、南顶、北顶、中顶四座娘娘庙,还有京西妙峰山金顶娘娘庙和平谷丫髻山和崇文门外天仙娘娘庙。金启W先生在《北平郊区的满族》一书中说“娘娘在营房中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关老爷。他们还知道这几座庙里娘娘之间的关系,据说都是肉胎,年龄都是十几岁的小姑娘,是一母所生的亲姐妹。有一天母亲带着三个女儿去逛南顶(在左安门外),大姑娘非要上大殿香案上坐不可,母亲阻拦也阻拦不住。庙里的和尚就劝说“她要上去,就一定有根基的,不用拦她了。”谁知这位姑娘一座金佛龛,立刻作化,就成了肉身的娘娘。母亲悲痛之余带着剩下的两个姑娘去逛北顶(在安定门外),二姑娘又坐进了佛龛作化了,成了北顶娘娘。母亲只好带着三女儿回家,谁知在归途中三姑娘闹着要逛西顶庙,母亲又答应了,结果三姑娘又在西顶庙作化,成为肉身娘娘。”这西顶庙在外火营门南门外兰靛厂街上,四月十八有庙会。

端午节

1999年由李晋有主编的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民族知识千题》中部648题中问:满族端午节与汉族端午节有何不同?书中说:汉族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但满族人过端午节是为了祈福禳灾。相传很久以前。天地神派人下凡体察民情。五月初五,天地神妆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先抢购,只有一个老头不仅不买,还告诉老翁账算错了。等油卖完,老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说:“你是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灾,若在自己的房檐上插上艾蒿,就可以躲过瘟灾。”老头听后就挨家挨户告诉所有的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无法降瘟疫,人们都得救了。五月初五满族人讲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还讲究到郊外踏露水,据说用这天的露水洗脸、头和眼井,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

古代满族是游猎民族,对气节的变化非常敏感,所以端午节的节俗最早来源对夏至节气的神秘感,这一天白天特别长,树影也特别长。汉族的历法传到满族地区后,五月五日二五相重又是对数字的崇拜。除此之外,对龙的信仰也是重要的内容,除夏至、重五、祭龙这三大来源外,关于端午节的来源在汉族还有五大传说,第一是划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第二是纪念忠臣介子推,第三是说纪念春秋时吴国的伍子胥,第四是纪念汉代苍梧太守陈临。第五是说纪念曹娥。此说满族人比较重视,主要是因为有《曹娥碑》记载。曹娥的父亲在汉文帝初二年(公元108年)五月五日迎波神时被溺死。当时曹娥年方14岁,沿江寻找父亲的尸体,昼夜哭嚎不觉,后投江。数日后,曹娥抱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与朝廷提倡的风尚吻合,收入旗表,加入烈女行列,并列为传统道德点的典故“二十四孝”人人皆知。八旗营房中特别提倡忠孝,所以曹娥的故事对清代满族人的影响较大。

清代宫廷很重视端午节,皇帝以“真龙天子”自称,衣食住行都标上“龙”的特征和形象,这样一个有关龙的节日特别重视。满族人重视端午节早在金朝就有记载。《金史.世宗纪上》卷六载:“三年……乙未,以重五,幸广乐园射柳、命皇太子、亲王、百官皆射,胜者赐物有差。上复御常武殿,赐宴击球。自是岁以为常。”后来,欢庆重五又增添了拜天的宗教内容。《金史.世宗纪下》卷八载:大定二十四年二月,“上曰‘朕将往上京。念本朝风俗中端午节,比及端午到上京,则燕老乡间总是父老。’”为了过端午节不惜千里回到黑龙江,可见端午节在古代满族人心中的地位。(杨英杰著《满族风俗史》辽宁出版社1991年)满族人把端午节叫“五月节”,乾隆十八年曾有谕旨,“以后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毒荷包。”上行下效,端午节一过就是五天。端午节这天,宫中要开“粽席”,用膳食,皇帝要喝菖蒲酒,赏众人喝雄黄酒,皇帝使用的是带有“艾叶灵符”纹饰的餐具,膳后用的果茶是桑椹、樱桃、茯苓等适时的鲜果。宫廷重视,一般旗人也就重视,以北京为例,北京满族人有以下民俗事象:

(1)满族人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

过节的时间是五月初一到初五,之所以叫五月节,往往和夏至连在一起。《那桐日记》“光绪十六年初五,夏至供粽子,锡弟赴宗祠行礼,余在家清理帐目镇日得闲。”这一记载说明这一天官员放假,要给祠堂上供。五月节在民间活动可以拉得很长,旗人均有公职,节期长可以根据自己时间参与活动,比较自由。在满族、蒙古族聚居的营房地区,一直可以热闹到五月十三。传说这一天是关公的生日,也是纪念关公“单刀赴会”的日子。以海淀兰靛厂外火器为例,营房内八个旗均有自己的关帝庙,而五月十三这一天各旗还要彩旗开道,鼓乐喧天地列队到南门街上的立马关帝庙去进香,可见重视程度。五月一日各家开始敬佛祭祖,祭品是印有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五毒饼”,还有樱桃、桑椹等有地方特色的时令鲜品。

(2)最讲究的供品是玫瑰饼

初一给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来后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棕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富贵人家是供玫瑰饼,以京西妙峰山当年产的玫瑰花制成的饼最为高贵。用玫瑰花和以蜂蜜拌匀做馅,制成饼,上火烙,名曰端午饽饽,分为酥皮、硬皮两种,是高档细点,价格很贵,大约每斤八块,每块的价格相当于二斤白面,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但是,北京人认为若是在五月节吃上玫瑰饼是非常吉利的事,买不起饽饽铺的玫瑰饼,就自己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

(3)最受欢迎的是黄米小枣粽子

北京地区的端午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以密云县产的小枣最有名。许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黄米与小枣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食品店里出售的粽子以南味为主,返郊农民推车进城卖的以黄米粽子为主。系粽子用马兰草,是北京特产。黄米小枣粽子受欢迎是因为价格比江米便宜,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甭管黄米白米反正都是粽子,都是用叶子裹着的,外表都一样,只要吃上了粽子,就算过上了五月节。粽子也是一种节日礼品,有钱者可包入多种果料,钱少者也可以包清水粽,既是节令食品,也可以当正餐。

(4)房檐插艾蒿防瘟避灾

端午节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插艾蒿,关于这个习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遇到一名抱着大孩牵着小孩的妇女,问其故得知幼者为己生,长者系邻居托带,黄巢感叹,命她端午门前插艾蒿,以避兵灾。该妇女不愿一人躲难,把插蒿之事遍告乡里,使全村均安全,以至成俗。第二种说法是天帝派一名天官下凡体察民情,测试人心,该官扮成卖油翁吆喝:“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相购买,只有一老汉不但不买还提醒卖油翁算错了帐。油卖完后,卖油翁对老汉说:“你是好人,端午节时可在房檐上插上艾蒿,以免瘟灾。”老汉随即告知乡里,家家插上艾蒿,人人得救,以至成俗。

(5)身上佩五彩粽子祈福禳灾

五彩粽子的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一般在2公分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街头有卖的,家中少妇少女也纷纷自己制作。除了五彩粽子以外,还有的巧手媳妇或姑娘,用绫罗制成小老虎,有的是缝制成樱桃,桑椹、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等小型水果串起来,精致可爱。有立体的,有平面的,争奇斗胜。端午节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显示自己的精巧工艺,又给节日增添祈福禳灾的节日气象,还可以将此饰品赠给意中人,当作表示爱恋的情物。五彩粽是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为节日带来祥和的气氛。

(6)贴葫芦花以辟“五毒”

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满族人又喜欢剪纸,因为剪纸是大众化的艺术创作形式。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象征镇邪的宝物把“五毒”均收入肚里给镇住了。这种宝葫芦剪纸,称为“葫芦花”,自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家中有巧手,不在街上买,自己出样子自己剪,有剪钟馗的,有剪老虎的,花样很多。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除贴葫芦花外,还有贴以钟馗为题材“朱砂判儿”的,有贴黄表纸上写有咒语的“天师符”的,其目的均是为了驱邪辟毒。

(7)“斗百草”增进儿童辨识花草能力

北京是个文化城市,满族人起源于游猎民族,利用各种节日普及自然知识和生活常识是京城民俗的一个特点。端午节有纪念屈原的内容、祭祀祖先内容、还有娱乐和社交活动的内容。这一天,京城满族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人两人持草相对站立,双手持草,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然后用“打赢家”的顺序赛下去,直至选出最后胜利者。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韧的做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

(8)乘水临风,登高望远“辟毒”游玩

我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所以南方端午节赛龙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骑马射柳的习俗。辛亥革命以后,北京的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成为时尚,以去天坛最受欢迎。天坛是旧时皇帝祈年之地,林木多,场地大,虽在外城之中,确有郊游之趣。天坛是圣地,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它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均是端午游玩之地。常人春先生把端午出游叫“熙游辟灾”,说得很确切。在各种文献中很少有端午节去颐和园的记载,对当时的城市居民来说,去颐和园一是远,二是贵,结伴同往负担是很大的,相对来说去天坛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进入城市的满族的端午节受寒习俗的影响大,已融为一体,仍在东北满族聚集地保留的更多的满族特色。辽宁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如同圣水一般。五月节采的艾蒿荫干后,用来“灸艾子”(针灸学),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风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离儿。还有的说这天刨的“八股牛”(药学名白藓皮)药劲大,治病效果好。五月节这天人们都起大早,到河里去洗眼睛、洗脸。满族农家妇女起得最早,她们先到小河里洗脸、梳头,还用铜盆端回水给公婆洗脸。孩子们在五月节经常唱着一首歌:“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除病去邪快乐又安康”。从这首歌词人们定会联想到艾蒿比其它药草灵气大。歌词“艾叶香香满堂”,是因为在三十年代新宾山城乡村草房很多。砖瓦房很少,房檐插上一大排艾蒿。被风一吹顺着开着的窗户吹进屋内,清幽香气满屋,真成了艾叶香香满堂了。在满族聚集的农村中,在五月节时普遍把桃枝插在大门上。或用桃核雕刻成小花筐挂在房门上或挂在孩子手腕上、脖子上,人们认为这能避邪。

9.虫王节

六月初六是我国传统节日“天贶节”,满族人把这一天叫“晒虫节”或“虫王节”。在古代北京是个很重要的节日。我国面积辽阔,同一个节日,对节日的起源说法不同,民俗事项也有差别。1645年六月初六,刚从关外来到北京的清朝政府,为此节日专门发表上谕:“满洲旧例六月不伐树、不焚尸、不上坟,此俗汉民不必遵守 ⑦。”实际上北京汉民也过六月六,只不过与满洲习俗不同。

天贶节原始汉族的节日,其名始于北宋真宗年间(998-1022),是日京师断屠一天,皇帝率百官行香于上清宫。到明、清两代,形成了在当日晒经书、衣物的民俗,已失去当年天贶之词中“天赐”的含意,成为含有“亮宝”、“斗富”意味的日子。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钱人家把锦缎绫绸的衣服拿到大街上晒,名为防蛀,实为摆富;有知识的文人撩开衣服晒肚子,说是怕满肚学问用不上白废了。明代内府皇史k在这一天也于该日晒列圣录、御制文集诸大函。古代北京六月六有两件最热闹的事,一是广安门内的善果寺在这一天要晒所藏经书,包括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加在一起有数百卷,所藏经卷在华北地区居第一,届时要举办晾经礼,共举行七七四十九天。二是皇家在这一天要把象园中的象赶到护城河里去洗澡,把大象经过的道路叫象来街。海槎在《都门杂泳》中曾这样写当年盛况“六街车响似雷奔,日午齐来宣武门。钲鼓一声催洗象,玉河桥下水初浑。”洗象盛举在清光绪十年后停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象来街曾出土汉白玉小象一尊,大象骨头若干批,及专为大象洗澡而修建的水池大青石条若干。

六月天,易闹虫灾。虫王节也流行于黑龙江、吉林等满族聚居的地方。六月六日乡间农家杀猪宰鹅,祭祀虫王,祈求不降虫灾,勿害庄稼。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北京喇叭沟门满族人在这一天吃水捞饭,将米煮熟捞出放到凉凉的清水中,或喝绿豆粥。

10.三伏

北京有句俗话: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因为从夏至这一天起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也就是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就是最热的天气到来了。

暑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2004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20日、中伏庚戍日,7月30日、末伏庚申日,8月9日。8月18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暑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我国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开始,至今从未错记,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干支纪日与农历各月无一定对应规律可循,除推算个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它领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龙”等杂节气时才使用。

怀柔汤河川的满族人由于当地麦子产量很少,食品与城内的“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不同,而是吃苏叶饽饽、椴叶饽饽、波罗叶饽饽。制作程序是把糯米或黄米浸泡后磨成面,擀成圆饼,内包小豆馅,外裹树叶蒸熟,去叶食用,味也清香。

秋天的节日

11.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汉族佛教盂兰盆会和道教地官斋会中元节,是个宗教色彩较浓的节日,受汉文化的影响,古代满族人非常注重七月十五这个节日,形成了集祭祀、娱乐、郊游为一体,俗称“孝亲节”的民间节日。据清史记载: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清朝太后和皇帝的嫔妃们都要来北海观看河灯,每年中元节太液池放河灯,几千名小太监手持荷叶,叶上点燃蜡烛,晶光闪闪形罗列两岸。太液池上玻璃河灯几千盏,随波漂荡,奏梵乐,做禅诵。龙舟从南海的瀛台过金鳌玉X桥绕白塔经五龙亭返回,这些龙舟是装饰华丽的花船,不进行比赛。北海观河灯有两个地方最佳,一处是团城,因为团城居高临下,看河灯宛如身在仙境。另一处是在漪澜堂。史书有记载:中元节,皇室摆夜宴于漪澜堂,观看太液池放河灯。皇家重视此节日,一般满族人家当然也重视。主要民俗事项如下:

赛威呼:“威呼”是满语船的意思。古代满族人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要赛威呼,进关后水面少了,就改成了旱地赛船,其玩法是5人排成纵队双手各共握一根竹杆,形成船状,在陆地进行集体赛跑。这种旱地赛船的形式目前仍在辽宁、北京、河北……等满族聚居区存在。这种体育游戏有一个特别规定,赛跑时最后一名选手要面朝后面,以表示这是舵手。当然,有水的地方还是赛船为好。这种集体赛跑形式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只不过不叫“赛威呼”,而称“齐心合力跑”或“火车头跑”,有的双手不握竹竿,而改成绳子。这一项趣味性很强的比赛项目,在群众性运动会上很受欢迎。

放河灯:满族将放在河中的灯叫莲灯,莲灯有用荷叶或莲蓬制作的,也有用纸叠成小船的。放河灯之习俗进关之后更加盛行,清朝乾隆皇帝曾专门写了一首“中元观河灯”的诗,记载宫廷放河灯盛况:“太液澄波镜面平,无边佳景此宵生。满湖星斗涵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惊鸥光影眩,随风贴苇往来轻。泛舟仅用烧银烛,上下花房映月荣。”宫廷放河灯,老百姓也放河灯,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元黄昏以后,街巷儿童以荷叶燃灯,沿街唱曰:‘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日扔……’又以各色彩纸制成莲花、莲叶、花篮、鹤、鹭之形,谓之莲花灯。”纸糊之载灯之“船”容易被水浸湿而沉没,所以有的在纸上涂一层松脂,有的放在芦苇枝扎的架子上,使莲灯的漂流时间更长一些。广州满族在放河灯时,为了表示对家乡的怀念,往往在河灯座上写有“直上长白”之字,北京人则往往写上祖先的名字,还有祭祀用语。兰靛厂外火器营有在长河边上放“孔明灯”的举动,均是自己制作,升至空中也很好看。

歌舞赏月:河灯漂在夜里的水面,如同万千星宿落入水中,流光溢彩,非常壮观,届时游人如织,非常隆重。俄国曾有人写有一本记载康熙年间中俄之间发生的雅克萨之战的书,其中有一段描写在中俄两国军队对峙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晚上中国军队宣布停战,其营内红灯招展,鼓乐齐鸣,俄国兵被这梦幻般的景色弄得目瞪口呆,后经打听方知是在过中元节,这是满族人除春节、冬至、万岁节(皇帝生日)以外的最大节日,该书对此情景描写十分生动,可见清朝初年满族人对此节日的重视。满族把中元节这一天又叫“孝亲节”,因为这一天标志着盛夏的结束和金秋的开始,在这暑寒交替划季的重要日子里要发扬传统孝道,纪念祖先,缅怀先烈,表彰忠勇。这一天打破了逢节必吃的老例,强调以“斗灯”的形式进行“娱祖”活动,又成为一个很有特色具有狂欢性质的娱乐节日。以北京为例,城隍庙开庙会三天,各路香会可来进香、演练。剧院要上演《双吊孝》、《三娘教子》、《大娶亲》等报恩戏。各种花灯争奇斗异,再加上寺庙的法事和祭送法船等活动,使节日在夜晚灯光中达到高潮,夜半人们才尽兴而归。

12.八月节(中秋节)

常瀛生先生在其所著的《老北京与满族》一书序中说:“老北京的习俗中,来自满族者数之不尽。老北京的衣、食、住、行、体育、娱乐、戏剧、曲艺、婚、丧、喜、寿、诞、年、节、花、鸟、虫、鱼等等,以及诸般器物,各项物品及其他等等,一切多与满族有关。有的是满族从白山黑水故土带来的,有的是满族人到北京一带创造发展而成的,有的一直保持满式原貌,有的则是入关后与汉式相结合而成的满汉混合式。”在传统节日方面,中秋节就是受满族文化渗透最深的的一个节日。《中国风俗大典》“中秋节”条目中说:周代,每逢中秋夜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汉代已具雏形,其时在立秋日。晋时有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俗。至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北宋时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与此同时,建都北京的金朝已把中秋定为法定节日。据《大金集礼》卷32“休假”记载:元旦、上元、中和、立春、上巳、寒食、清明、立夏、四月八日(佛诞日)、端午、三伏、立秋、七夕、中元、中秋、重阳、下元、立冬、冬至、除夕等,都是金朝法定的假日,各级官员都有一至三天的休假⑧。到清代后,对中秋节更加重视,尤其是在乾隆朝将中秋节的节庆活动推向高潮,形成与元旦(春节)、端午并重的三大节日,使人民的时间生活非常均匀地把一年分成三大时段,形成拜月、烧香斗、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灯塔、舞火龙、吃月饼、赏月等活动。中秋节的发展与满族关外带来的“万寿节”有关,乾隆皇帝出生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属兔,其生日又正在中秋节前,当了六十年皇帝和三年太上皇,当政时间有多长,全国过万寿节的时间就有多长。正因为如此,北京的中秋节有自己的特色。一是摆兔儿爷。兔儿爷在明代就有,清代达到繁荣,其制作者,传说是当年守卫太庙的之讷、塔二姓旗籍差役,借供之职,清闲之便,用太庙里的粘土,融制胶泥,仿照戏曲里把靠扮相,塑成金甲红袍的兔儿爷,大者三尺,小者尺余,最小的二、三寸,用鸡蛋清罩在粉白的兔儿爷脸上,更显光泽。半蟒半靠,各有坐骑,狮、虎、象、鹿、凤、鹤、马、牛、孔雀不一。只有一种端坐在莲花塘上,红莲碧叶,上映山石,石上一粉孩,手甩金钱,匍匐向下,池内一只金眼碧蟾,赢钱而企,取“刘海戏金蟾”之意。自己制泥兔儿爷出售,很受市民欢迎。北京人为什么要摆兔儿爷呢?因为清代兔儿爷最早售出之地来源于太庙,这里供奉清代历朝皇帝神主牌位的地方,用其土制的泥像旗人们认为很神圣。每到乾隆的生日,各营房要向营房内象征皇帝的神龛行大礼。乾隆去世后,人们照常供奉兔儿爷,既是儿童玩具又是具有民俗特色的神像,而且还有个神话传说,据传说兔儿爷原本是天庭上的一员大将,玉皇大帝对北京人给娘娘上香,关帝上香的香火超过自己,非常生气,就想降瘟疫罚一下北京人。这位将军觉得这样做不公,于是偷偷把治瘟疫的草药下到了北京城的水井里,使市民免了一场灾难。此事被玉帝发现,将这位大将贬为兔子,到月亮广寒宫中去捣药。每年八月十五北京人让善良的兔子骑在老虎等猛兽身上,接受人间香火,以示商量可压倒。现代北京制泥兔儿爷名家双起翔,也是满族人。

八月节与满族渊源极深,但一般不会被人察觉,也很难把满族和清代的民俗事象分开。这一点,常瀛生先生讲的好: “北京非满族故土,满族原是白山黑水的土著居民,只因清初由于某一偶然的历史机遇而使满族人大量移民关内,以北京为中心而展开各种活动,其活动规模之巨,范围之广,力量之强,持之以久,渗透之深,薰崇之遍等等,绝伦罕见。满族在北京二百余年活动对北京文化的影响已渗透于文化肌体细胞深处,早已无痕无迹,平日视如不见,听若不闻,但如加以细究而深挖之,则无处不使人大为惊异,堪称为一门学问⑨。”正因为如此,北京城民俗专家很多是满族人,或是与满族有姻亲的人。如:金受申、王佐贤、常瀛生、常人春等。中秋节以月饼送礼,满族人叫“节敬”,(《那桐日记》)把中秋节当作一个重要社交节日,中秋节被列为三大节,与宫廷重视有关。《养吉斋丛录》卷之十三:“立春犁,春帖子,乾隆初年,首数无定。庚辰后,以五绝二首、七绝一首为奉。嘉庆间,每岁亦作三绝句入:旧式、亲书小轴,悬养心殿东暖阁之安室,易旧岁者藏之。乾隆、嘉庆御制,又有端午帖子、中秋帖子。又每岁御制元旦除夕诗,书为屏幅,易悬东暖阁。”这三个节日皇帝均要作诗,写成小轴,悬东暖阁。以诗记事,即在实践的演进,是清宫的一大特色。

13.九九重阳节

《金史.世宗纪上》载:大定三年八月,世宗“鹊钋岸嫉慵焯评ǖ梦拢骸重九出猎,国朝旧俗。今扈从军二千,能无扰民,又严为约束。’九月广西,秋猎,以重九,拜天于北郊。⑩”九月深秋,东北地区的禽兽正是羽毛丰满,肉鲜膘肥之时,是狩猎之节,顺天时随人意。因此,重九节被古代女真人所重视,长久不废。满族传统体育“采珍珠”是由古代“重阳桀时”演变而来的体育游戏,南方是由小孩子分成两队相互投石,北方则是相互拽布包,后又由小皮球代替加上手持网模仿采珍珠劳动的情景,重阳时活动中儿童娱乐项目之一。

清代满族人重阳节要吃花糕,花糕分为三种,即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均是用烤炉烤出来的酥饼。怀柔汤河川满族重阳节吃菊花糕,又称“九花糕”。用面和糖酥做成饼,饼要多层,中夹果仁、山楂、葡萄、青梅、,上面粘以菊叶,故称菊花糕。九月九日制此糕上加一双羊图案,取谐音“重阳”,以示节庆。

冬天的节日

14.颁金节

颁金节是由下元节演变而来,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日,早在金朝就是朝廷公布的法定节日,各级官员有一至三天的休假。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金生水”“水克火”,清朝原称后金,由金生水顺理成章,选择十月十三日宣布族称和国号很是吉祥的。下元节为水官,皆厄之日,而“清”和“满洲”均以三点水位偏旁,因此农历十月十三可以说是满族“族庆”之日。满族是一个历史攸久、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称谓也发生了变化,三国时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被称为“勿吉”,到了辽、宋、元、明时期曾被称为“女真”。1626年,后金汗王努尔哈赤因炮伤发作去世,其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在农历十月十三日发布谕旨,废除女真(又译为诸申)的旧称,将族名正式改族名“女真”定族称为“满洲”。辛亥革命后,简称为“满族”。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据《清太宗实录》卷记载“我国原有满洲、乌喇、哈达、辉发、叶赫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锡伯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从此,各地满族同胞将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三日作为本民族的节日举行庆祝活动,以纪念满族的正式命名。满族人为纪念这一天,作为节日进行隆重庆祝。

到了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经与会全体满族代表协商,将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满族的诞生日定为满族节日。从此,满族族名的诞生纪念日统一被称为“颁金节”。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颁金"是满语,满语称作“颁金扎兰”,意为满族命名之日。“颁金”,汉译为“生长”、“生成”,“生气勃勃”之意;“扎兰”,汉译“节日”、“喜庆之日”。因此,“颁金节”定为满族“诞生之日”、“生气勃勃的节日”,是“满汉兼”的名称。“颁金节”既是纪念本民族族称的命名,又可反映在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满族充满勃勃生机和旺盛的活力。颁金节已过去三百多个年头了,每当农历十月十三日大家纷纷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许多满族同胞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装,跳起民间传统舞蹈,唱起民间歌曲;伴有猜谜语、联欢、雪祭、背灯祭等传统满族祭祀活动和焰火晚会等高潮迭起的节目和游戏。同时,还准备各种各样的荷包锈品以及满族特色的打糕、粉饺、酸汤子、酥叶糕等食品供大家品尝。长辈与晚辈之间相互交流,总结过去的得失,盘点今后的打算,共商满族文化与经济发展大业。

15.冬至(天令节)

古代满族人很注重岁时的变化,每个节气均有相应的节日。每个节日又因为时令的不同又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但绝大多数都是在进关后向汉族学习来的,因此大体上与汉族差不多。清代吴振г凇堆吉斋丛录》卷之二十三中指出:″满族人以″元旦、冬至、万寿庆辰为三大节,天聪以来旧制也″从此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三个节日是在清太宗皇太极初年就形成的定制,是满族人的古老习俗。元旦是新春佳节,是全国各族共同庆贺的节日,万寿庆辰之日又会随着皇帝的更替,因各位当政的皇帝生辰不同而时间不同,只有冬至这个节日是满族特别重视并且独具特色的。冬至这一天太阳黄经为270”,我国北方开始进入数九寒天。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从这一天开以后,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日出日落的方向也逐渐北移。古代满族人是游猎民族,对象征阳气增生的季节特别重视。在这一天,要举行燔柴礼,升起篝火露天欢庆,举行各种祭祀仪式。

进关后,满族的文化水平提高了,许多习俗逐渐汉化,但冬至庆典仍保持着关外习俗。大清会典记载:皇上每于冬至郊天。清人奉节张朝墉、白翔在《燕京岁时咏》中对冬至庆典做了生动的描绘:冬至郊天礼数隆,弯旗象辇出深宫,倚臣宠锡天恩大,鹿脯羊膏岁岁同。

对冬至郊天的礼仪,吴振г凇堆吉斋丛录》卷之七中,是这样记载的:“宫廷旧制,郊祀惟冬至用燔柴礼。燔时,柴百数十担,火光灼天,侍班者相去远,尚觉半面发热。”这是游猎民族以篝火的形式聚众举行仪式,进行联欢的遗俗。

清代皇帝重视冬至郊天,大臣们在这一天也都争相向皇帝进表祝贺。皇帝则书写“福”字向大臣们赐字,有的大臣家中甚至可以摆出福字堂来,以显示历年皇帝对大臣的恩宠。民间也有长辈向晚辈赐福之举,一时红福悬壁,一片喜气。郊天这个习俗自咸丰后因国事动荡,宫廷逐渐摒弃。但是,重视冬至这个习俗在满族民间中还是代代相传下来了。

满族人在冬至这一天吃馄钝。完颜左贤先生在《曼殊遗风轶俗》一书中说:“吃冬至馄钝,在这天里吃葱花或青韭肉馅馄钝,佐料有香油、酱油、老醋、黄花、木耳、紫菜、虾米、香菜、胡椒末等等。馄钝薄皮大馅,非常入味,其汤尤美。”馄钝一词,不知声从何来,意当何讲。有的书中说,馄钝一词是因为关东浑屯氏发明,因而起名,但系传言,不足为凭,有的书中说,馄钝之形状如乾坤互报,宇宙之象,冬至食之,符合节令天地之气。有的老人告诉我们,馄钝还叫元宝汤,因为状如元宝,食于腹中,以求吉利。这些都可说明,馄饨这个食品来源于关外是可信的。第一,它是面食;第二,他用猪肉馅;第三,用清汤;第四,冬天吃它,浑身暖和,乃抗寒之佳品。这四点均符合满族人在关外的古老习俗。皇帝不郊天了,而百姓冬至吃馄饨却成了惯例。

随着满汉文化的交流,满人过冬至又添了些文化色彩,这就是每家均挂“九九消寒图”就是用双钧写成“亭前杨柳珍重侍春风”九个字。这九个字每字均为九笔,自冬至日开始,每天填写一笔,细心者还在上面细注阴晴风雪,待九个字的笔划全填满后,已经是九九艳阳天了,反映了满族人民热爱生活,盼望春天的心情。还有的家庭中,把九九消寒图划成横九竖八的八十一个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还有人家画一支素梅花,上面有八十一个瓣,每天染一瓣,瓣尽而九九,也叫九九消寒图。常熟孙雄在《燕京岁时杂咏》说:“素梅一瓣染成朱,画出消寒九九图。过客光阴如箭激,挥戈日费工夫”海宁查在《燕京杂咏》说:“学画九九消寒图,红窗费劲好功夫。朝朝和墨番番数,算到花朝得了无。”

冬至,这个代表阳气上升的日子,满族人在这一天有郊天庆典的历史,有馄饨这个具有北方特色的节令食品,有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有亲友之间相互祝福的传统,是一个受人重视的日子。

满族人把冬至叫做“天令节”,是“数九”隆冬之始,又是阳气初萌,冬尽春回的节气。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以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可喜可贺的日子,因此“冬至大如年”。在这一天,满族人家讲究吃馄钝,以取宇宙环抱之意。还要吃“结缘豆”,以示友谊情深。天令节这一天,皇帝要到南郊举行燔柴礼,谓之“郊天”。满族人未进关之前,以新年(春节)、万岁节(皇帝生日)、天令节(冬至)为三大节,另外还有柳树节(祭佛陀妈妈)、天赐节(六月六)和吃肉节、中元节等节日。天令节是个大节日,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均很重视。

冬至那一天因为天黑得早,吃饭后均坐在炕上听老人讲古。宫廷中讲究赐“福”字,是皇帝对信任大臣的奖赏。由於皇帝每年均要赏大臣“福”字,所以有的大臣家把历年皇帝赐的“福”字供奉於一室,号称“百福堂”。最有名的一幅“福”字是康熙皇帝写的,可在恭王府花园假山下的一块石碑上,由于这个福字含有“多才多子多寿多田多福”的含意,号称“天下第一福”,西太后不是皇帝,也仿照皇帝每年向大臣赐“福”字。有一年,西太后看了京剧名角杨小楼的戏后,十分高兴,就把他叫到跟前来,问他想要什么赏赐。杨小楼说,什么也不想要,单请老佛爷赏个“福”字。西太后听了非常得意,立即让人笔墨伺候,大笔一挥,写了个“福”字。

杨小楼接过来一看,吓了一跳。福字的左边是“示”字,西太后写成了“衣”字,比“示”字多了一“点”。如果把这个字拿回家去,贴吧,太后写了白字,有辱太后尊严,将会伏罪;不贴吧,太后赐字,竟敢不悬挂明堂之上,也该问罪。一个错白字,弄得以俊俏机敏过人的杨小楼进退两难,跪在地上一个劲的打哆嗦。西太后说:“下喀吧!”杨小楼跪着不动,连说奴才不敢。杨小楼这反常举动使西太后莫明奇妙,在旁伺候西太后的太监李莲英看出了名堂,于是说:“太后老佛爷就是福大命大,连”福“字都比别人多一‘点’。老佛爷,这‘点’怎么能给这奴才呢?我看该收回,您说是不是?”西太后定睛一看,又写了错白字,怎么办?干脆顺着李莲英的话说吧:“对,这个字我收回,算你有运气,我再写一张。”

李莲英把那张错字收回,西太后另写一张“福”字给杨小楼。天令节不但皇帝向臣下赐福,满族人家的长辈也可向晚辈赐福,是个企求吉祥的节日。

THE END
0.重阳节是什么节日(含重阳节民俗活动一览)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被誉为“老人节”,寓意着敬老、祝福和团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重阳节是什么节日,供大家参考学习。 重阳节是什么节日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jvzquC41o0~vgnnc0ipo8okgto{jrxjk1€iqwl{cpmkkn4e438:7?90jvsm
1.重阳节是什么节日重阳节是哪一天重阳节是什么节日 重阳节是哪一天 古时候有描述重阳节的诗句,王维的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使得人们对重阳节这个节日印象深刻。那到底重阳节是个什么节日呢?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是什么节日 重阳节是由上古时期秋季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今天则为登高赏秋、感恩敬老的一个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日期是在每年jvzquC41o0zjcwvk0eun1}twvkgp1qtvu1<53;90jvsm
2.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大全秋风送爽重阳到,遍地菊花满鼻香。登高望君不见君,思君念君心惆怅。一束茱萸遥相寄,满腹话儿对你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习俗_重阳节寓意是什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1、簪菊花 jvzquC41yy}/z~jzkng/exr1lkkskƒmkujo0|qtpi{goisng1e718:=;60nuou
3.重阳节是什么意思(附习俗+由来)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是什么意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点击对应目录可以直接查阅哦!) 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bpp4|knobq8:336810qyon
4.重阳节是什么意思在我国,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是什么意思?《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个吉利日子,应该举行活动来庆贺,由此逐渐演变成了节日。 “重阳”名称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jvzquC41okttw7mvvrio0lto1ktgq8mvon532:9;465QYJ_ESKRDSRQ0ujznn
5.中国传统节日调查问卷[五5]5. 重阳节是什么节? A、老人节B、寒食节C、青年节D、不清楚 6. 你知道为什么叫重阳节吗? 知道不知道 7. 你知道重阳节的风俗有哪些吗?( ) A、登高B、赏菊C、吃花糕D、饮菊花酒E、插茱萸F、祭祀 8. 你是如何度过重阳节的?( ) A、像平时一般平静地度过B、会进行节日应有的活动 9. 你觉得重阳节这一节日对 jvzquC41yy}/ys}0ep5y|87:3;672A50cuvy
6.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为了庆祝粮食丰收,喜尝新粮。因为“高”与“糕”谐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后来才有了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 重阳节的五大禁忌是什么 重阳节的五大禁忌分别是: jvzq<84o0mgplrf|jcu90lto1pkxu=82899:1
7.重阳节是不是法定假日重阳节不属于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法定节假日是指根据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或纪念要求,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进行庆祝及度假的休息时间。法定节假日制度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重要反映,涉及经济社会的多个方面,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于重阳节是不是法定假日的问题,下面由华律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一jvzquC41okv/8?qcy0io1ufyu1788A=560g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