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9 月 2 日消息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中元节!民间俗称 “鬼节”,它的重要性在于祭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永远不断的 “孝道”。但其实中元节也是一个温暖的节日,时至今日,中元节已经演化出各种祭拜方式,包括时兴的绿色祭拜。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却有着大致相同的内涵——善待死者。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 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
IT之家了解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在七月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因为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的日子,同时也是酬谢大地的节日。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诸侯的事,然后自上而下影响到民间。起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
“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道教的介入。据《修行记》,“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和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节,崇祀三官大帝天官、地官和水官,自然信仰源自于中国上古时代,天子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觐礼篇》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
据说,中元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地官的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人们祭祀祖先,燃烧纸钱,既表达孝心,也给孤魂野鬼些许安慰。
中元节被称为 “鬼节”,正是由此而来。同时,这也是中元节与清明节的不同之处,它不但祈愿故去的先人早日解脱超生,而且还顾及孤魂野鬼,普度亡魂。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七月半乃佛教 “盂兰盆节”,每年的七月十五民间大肆祭祀之时,佛教也会举行法会。
在宋代,除祭祖、普度亡灵的祭祀活动之外,中元赏月、泛舟、演目连戏等娱乐活动也开始盛行。明清时期,基本延续了唐宋时期的节俗主题,并且节日气氛更加世俗化。
此时百姓内心对待孤魂野鬼的态度是:畏惧心理逐渐减弱,更多的是一种怜悯、包容和安抚。通过这些仪式性民俗活动,善待死者的节日主题也就延续了下来。
家人为了表达对逝去先人的敬意,会在十字路口为其 “烧纸”。人间的烧纸就是阴间的银票,所以死去的亲人看一下后辈,也可以拿到 “钱”,两全其美。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烧纸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念有词,以表达对先人的敬畏之情。
但这也只是封建迷信思想而已,但是当其演变成习俗之后,便被世代延续至今并生生不息。
中元节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传说新老亡人会在中元节回家看看,因此后人一定要烧纸钱祭祀。
七月十四 / 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中元作
(唐代)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中元
(元代)仇远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 宋代: 杨万里
月色如霜不粟肌,月光如水不沾衣。
一年没赛中元节,政是初凉未冷时。
中元日午
(宋代)杨万里
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阴不肯移。蜂过无花绝粮道,蚁行有水遏归师。
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於初伏时。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
中元节日登舟赴官巴西兄侄偕亲友追送三十里乃别相顾悽黯舟行得此诗以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