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由来和民俗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七夕节的由来和习俗

今儿是传统的七夕节,这节可是正经八百的发源于中国,但过这节的国家不少,像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这些汉文化圈的地区和国家,受咱们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成了他们的传统节日了。

这七夕节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我查了查资料,说法挺多,不过倒都挺有意思,反正也不是什么科学问题,咱不较真啊!您就瞧个热闹吧。

最认同的说法是牛郎织女说。

传说在天河的东边住着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每天都在辛勤的织布,织出的锦绣天衣,漂亮极了,但自己从没有空闲打扮。天帝看她独自生活很辛苦,就准许她嫁给了天河西边的牵牛郎,但织女出嫁后荒废了纺织的事。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所以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晚上,织女与牛郎才会在鹊桥相会,他们的相会带有美好幸福的寓意,牛郎织女的传说最终演变成了象征爱情美满的七夕节。

还有自然崇拜之说。

说“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有文献记载,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就有了对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了。其实过去人们对宇宙历来是崇拜的。人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它可以让人们夜间辨认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就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这是最早记录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说“七夕”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和“期”同音,古代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说法多了,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咱比如老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就以做满“七七”为圆满,现在也有这种习俗。

这“七”与“吉”还是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在我国台湾地区,七月是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人们把七十七岁又称为“喜寿”。

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六月六这“七重”都视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给人以神秘严谨的美感。“七”与“妻”同音,所以也就有了七夕在很大程度是一个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当然还有其他说法,但咱所说这些,那是民间比较认同的。这七夕的起源虽没确定唯一,但有多种说法也说明了这个节日确实挺有意思!

咱再聊聊习俗。说到习俗,先得说这“穿针乞巧”。

一般七夕当夜,凡间的妇女都在此时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由此也就有了“穿针乞巧”之说。这个传说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迄今在古代文献中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这一习俗在中国民间是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纵观历朝,都有此俗。

其次,还有“投针验巧”,把针投入水中,看它形成水影的图案来验巧,这习俗盛行于明清。“兰夜斗巧”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相传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在七夕之日,把生的菱藕能雕刻成了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除此之外,还有“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拜织女

”、“拜魁星”、“染指甲”、“妇女洗发”、“吃巧果”等习俗,也都有典故,寓意大多就是祈福求平安了,像“染指甲”、“妇女洗发”、“吃巧果”等,就真是民俗了。

说了这么多习俗,虽没细说典故由来,但从字面也都能理解一二,咱再说说这不好理解的。

“磨喝乐”,您光看这字面,明白几个意思吗?其实我也晕菜。这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说白了,就是小泥人。早前儿都是用泥土捏制而成,形象多是穿荷叶衣裙,手持荷叶的小孩。到了宋朝以后,磨喝乐就不再是土玩偶了,有拿象牙雕镂的、有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材料不但大不一样了,小孩的装扮也是极尽精巧奢华,有用彩绘木雕做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小孩手中所拿的玩具那都是用金玉宝石来装饰,越做越精致。大小不一、姿态还各异呢。小的有三寸来高,大的能有三尺,那真跟小孩不相上下了。

当然,这泥偶玩到这份儿上,也就远离老百姓了,谁玩的起呀!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虽是传说,但牛郎星和织女星,这可是科学啊!

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头顶上方有一颗明亮的星星,旁边还有四颗小星,就好像织布的梭子,这就是织女星。隔着银河,在东南方有一颗亮星,两旁各有一颗小星,那就是牛郎星,它与织女星隔河相望。您要是赶上雾霾天,那就甭看了。

牛郎星和织女星,那都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恒星,它们比太阳还要大呢。在天文学上,测量恒星之间的距离,有个单位叫“光年”。光年就是每秒钟走30万千米的太阳光,在1年里所走的距离。牛郎星离我们有16光年,织女星离我们有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一个小小的光点。

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有16.4光年。神话毕竟是神话,咱甭说是一夜之间相会了,就是依现在的科学技术,即使改成每秒飞行11千米的宇宙飞船,这牛郎也得45万年,才能飞到织女身边。

THE END
0.爱在七夕|荆州区各地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8月28日,李埠镇新垸回族村开展“漆扇传巧·七夕寄情”手工活动。活动现场,志愿者用生动的小故事介绍了七夕节的由来、穿针乞巧的习俗、漆扇背后的“扇纳凉、扇传情”的文化寓意……在制作过程中,村民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搭配好的漆液滴入水中,通过小棒搅动、水纹波荡,让漆液在水面上晕染出jvzquC41pg}t0qzdgkjbku~0pgz0rl4ea6:84:5;0jznn
1.七夕节有哪些民间风俗对七夕这个节日,在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也是乞巧风俗延伸出来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夕节有哪些民间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夕节有哪些风俗 乞巧活动 乞巧活动是七夕节最传统的民俗活动。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织女能够赐给自己技巧,让自己也变得心灵手巧。 拜织女 七夕节的夜晚,jvzquC41yy}/z~jzkng/exr1lkkskƒmkujo0zrfskzorkwltgppjg8h3;6847<3jvor
2.沂南:苏村镇组织开展七夕节主题活动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七娘会等,它源于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为了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丰富他们的民俗知识,让他们感受爱并学会传递爱,苏村镇联合新城瑞智幼儿园精心策划了“爱在七夕开笔礼”主题教育活动。 jvzq<84n{0}fpvnpi0io1~yo1jpjs142862B4v42862B53a;625?:;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