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潮州地区七月初七的特色民俗,你知道有这么多活动吗乞巧七夕节潮州市牛郎织女

农历七月初七旧称“七夕”,这个节日的起源和节俗的积淀,与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美好传说密切联系,可以说是由星宿衍变而来。七夕节潮俗的主要活动有“乞巧”、“出花园”、拜公婆神、“走仔会”、晒书曝衣。

七夕重头戏主要在女孩的身上。

因为传说中,织女的手艺极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为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所以民间姑娘们就借牛郎织女相会的机会向织女乞巧卜巧。这种风俗早在汉代就已形成,只不过是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

《荆楚岁时记》载:每到七夕之夜,民间妇女边观牛郎织女星,边设香案、置瓜果,向织女乞求智巧。《开元天宝遗事》说:唐玄宗特意在华清宫建造了“乞巧楼”,楼上陈列瓜果、酒炙,摆设坐具,以祭牛郎、织女二星,又赐给宫中嫔妃九孔针、五色线,以在月光下穿过的为得巧。

他们还把小蜘蛛放在盆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网的疏密、网形是否圆正来确定是否得巧,这叫“穿针乞巧”。宋代的乞巧活动更为丰富,除“穿针乞巧”外,还有“丢针乞巧”。

在七夕夜,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进水中,让它飘浮到水面,通过星光辉映下的针影形状来卜得巧多少。当时福建女子在七夕夜用针七枚,于暗中取绣线穿之,以卜得巧多寡。

潮汕昔时妇女也有“乞巧”之俗,明陈天资《东里志》云:“七月七日,为七夕节。儿女罗酒果于庭,拜祝牛女,对月穿针,俗谓之‘乞巧’。”可见早在明代前,潮汕已有乞巧之俗。此后,清代潮汕各县志也多有记载此俗,如清乾隆《南澳志》说:“是夕,人家女儿罗瓜果、针线于中庭,为‘乞巧会’。”清乾隆《普宁县志》云:“(七月七日)妇女粉米为巧果,及夜陈设于中闺,女儿以彩线穿针,向天孙‘乞巧’。次日,有蛛丝牵于巧果之上者为得巧云。”清光绪《潮阳县志》载:(七夕)“绣女列瓜果‘乞巧’于中庭。”可见清代潮汕各县七夕乞巧活动之盛。民国以后,乞巧之俗已较为少见了。

潮俗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民间有拜公婆神(潮阳称床脚婆,揭阳称公婆母)习惯,亦称这一天是公婆神的“生日”。其由来各地有不同的传说。

揭阳一带传说:这神祗的前身是皇子的奶娘,死后被封为少年儿童的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并尊敬地称她为“阿婆”。后来人们把“阿婆”当作儿童的救护神来膜拜。相传阿婆是在七月初七日死的,按理说,本来这一天是“阿婆”的忌日,而人们却称此日为阿婆成为神的生日(民俗讳死)。每年这一天,有未成年孩子的家庭,便将阿婆的神灵请至家中供奉祭拜,至孩子十五岁“出花园”方才结束。

澄海、潮安一带则传说,从前有一妇人,丈夫常外出谋生,她竟在家与人通奸。一次被她丈夫回家撞见,怒不可遏,把她和奸夫双双杀死,这天正是七月初七日。因他怕被人发觉,便把尸体埋于眠床下土中。那知死者阴魂不散,在家中作祟,把他续娶的妻子所生的几个孩子都弄死了。

后来,丈夫只得为这对死者设立神位,每年七月初七奉祀祭拜,生下的小孩才得安生。此事一传开,便家家效仿,祈求公婆神庇佑孩子而流传成俗,公婆神也从要弄死小孩的恶鬼变成为保护小孩的神灵了。每年七月初七日成为祭日,称“公婆生”。

潮汕地区农历七月初七日这一天有为十五岁儿童办“出花园”的习俗。潮人认为儿童在十五岁前一直是生活在公婆神保护下的“花园”里,当儿童长到十五岁时,在七月初七日这天必须举行“出花园”的仪式,让孩子跳出“花园”墙,到广阔的天地去,或求学,或从事商贾活动等。这是粤东地区为孩子告别童年而举行的一种特有的成人礼俗。出花园后,标志着孩子进入了成年,真正踏上了人生之途。

七月七日,潮俗还称为女儿节。凡出嫁后产了小孩的“走仔们”,这一天都要回娘家,同寅姐妹欢聚一番,俗称“走仔会”(普宁市洪阳镇,出嫁的“走仔”们,于正月十八日都回娘家参加乡里的游神赛会,也被称为“走仔会”)。等到儿女都十五岁“出花园”完后,才停止这一项活动。

这个习俗自古传承下来,独具情趣。是日一早,已出嫁有了小孩的“走仔们”纷纷穿上新衣,带上礼物,抱着孩儿回娘家,有些年轻丈夫也随同前往。“走仔们”办送的礼物有甜花生汤、鸡蛋、猪肉、鱼等,有的还送现金给父母作费用,以示报答养育之恩。

由于出嫁的女儿都是同一天回娘家的,往往能遇见少时朋友,相见如故,结伴慰问各自的双亲,互诉近况,在一定程度上温暖了老人们孤独的心。

清代潮汕各县志对此也多有记载,如清乾隆《普宁县志》云:“七月七日,曝书籍、衣裳。”清乾隆《揭阳县志》载:“七夕,晒衣。”清光绪《潮阳县志》也说:“七夕晒衣。”

农历七月初七,称为七夕节。

在潮汕地区,七月初七为15岁的小孩子举行“出花园”成人礼。

七月初七拜“床脚婆”,而软粿是其中重要的供品之一,在我们的印象中,七月初七到了,哦,要吃软粿了。

软粿,也叫钱仔粿,潮州、揭阳等地也叫胶罗钱或落汤钱。

按照传统,潮汕人的家庭糕点粿品,软粿是七月初七七夕节、七月十五中元节时才做得,是按照时令、农副产品登场和人们的口胃需要而制作的,很有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制作

用糯米碾粉后拌水捏成团状,放在开水里煮熟成为圆如鱼状,置于盘中,蘸上捣碎的炒花生米、芝麻和白糖,用筷子夹成每一小块,入口就可嚼吞,既润口,又易咽,适合人们秋凉的口胃。每逢农历七月初七“婆母生”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孩子辈边吃钱仔粿,边唱这样的歌谣:

“钱仔粿,软绵绵,老人奴仔都爱尝,芝麻花生蘸满满,一口钱粿一口香; 钱仔米果,甜滋滋,免包免馅省工夫,阿娘亲手做好粿,阿奴食好去读书。”

特色

正因为钱仔粿脍炙人口,不论老幼吃了都会留下难忘的印象。许多侨居国外的华侨,特别是侨居泰国的侨胞,对家乡的美食更是永不忘怀。他们一回到乡里,遇到秋凉节令,免不了就会想起尝尝钱仔粿这一美食。

在潮汕,七月初七不仅仅是情人节!

在潮汕,“七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日子:

这一天,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有情人因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相互传情达意;

这一天,已出嫁的女儿也会传承“走仔会”的习俗带上礼物回娘家看望双亲,与兄弟姐妹团聚。

这一天,满15岁的潮汕孩子要举行“出花园”成人礼;

这一天,即公婆神生日时,即是常说的“公婆生”凡家中有15岁以下的小孩的人家都要在家中祭拜公婆神;

这个拥有多重意义的节日几乎贯串了由成长、恋爱到成家的重要人生节点,被演绎成为一个充满温情的日子。

潮汕风俗之祭拜公婆神

潮汕民间认为,公婆神是儿童的保护神。因此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即公婆神生日时,凡家中有15岁以下的小孩的人家都要在家中祭拜公婆神(潮阳称床脚婆,揭阳称公婆母)。其由来潮仙各地有不同的传说。

公婆神的神位一般是供在孩子睡觉的眠床底下或床顶端。家祭的公婆神不立神像,只用一个瓷碗作香炉。每年七月由做母亲的带着十五岁以下的幼儿祀拜一次。祭品有饭、甜丸、粿品、鱼肉、纸钱及纸制“婆衣”(供阿婆用的寿衣)。祭品逐年有所增加,至十五岁“出花园”时最为丰盛,以谢公婆神多年来保佑孩子平安之恩。

有些家庭,每年除七月初七祭拜公婆神外,还在元宵节和和除夕节再次祭拜,以表示自年初至岁暮都对公婆神的敬重与虔诚。另外,如果家中的孩子患有麻疹或天花等病,也要祭拜公婆神,祈求保佑平安。

潮汕有些乡村还在乡中一些神庙里附设公婆神神坛,供乡人长年奉祀。这种公婆坛,或称花公、花妈,随处可见,都塑有偶像,还配一副专用对联:“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每天常可见到有人祭拜,尤其是七月初七这天,更是盛况空前,善男信女,人山人海,十分热闹,香火甚为旺盛。由此,可见公婆神在民间的威信度有多高。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爱在七夕|荆州区各地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8月28日,李埠镇新垸回族村开展“漆扇传巧·七夕寄情”手工活动。活动现场,志愿者用生动的小故事介绍了七夕节的由来、穿针乞巧的习俗、漆扇背后的“扇纳凉、扇传情”的文化寓意……在制作过程中,村民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搭配好的漆液滴入水中,通过小棒搅动、水纹波荡,让漆液在水面上晕染出jvzquC41pg}t0qzdgkjbku~0pgz0rl4ea6:84:5;0jznn
1.七夕节有哪些民间风俗对七夕这个节日,在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也是乞巧风俗延伸出来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夕节有哪些民间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夕节有哪些风俗 乞巧活动 乞巧活动是七夕节最传统的民俗活动。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织女能够赐给自己技巧,让自己也变得心灵手巧。 拜织女 七夕节的夜晚,jvzquC41yy}/z~jzkng/exr1lkkskƒmkujo0zrfskzorkwltgppjg8h3;6847<3jvor
2.沂南:苏村镇组织开展七夕节主题活动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七娘会等,它源于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为了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丰富他们的民俗知识,让他们感受爱并学会传递爱,苏村镇联合新城瑞智幼儿园精心策划了“爱在七夕开笔礼”主题教育活动。 jvzq<84n{0}fpvnpi0io1~yo1jpjs142862B4v42862B53a;625?:;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