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也叫“重九”。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有健康长寿的寓意。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节日,所以衍生了很多纪念活动,比如登高、赏菊等。历代文人墨客,对于重阳节,多有吟咏之词。
重阳来源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重阳节最早的记载源自《吕氏春秋》中的《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汉代时,重阳有了求寿的习俗。《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明清两代,重阳节风俗盛行。要吃花糕,登山,十分热闹!
重阳习俗登高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登高源于古人对山岳的敬畏和崇拜,《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古人希望通过登山来避灾祈福。明代时,每逢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求寿
重阳节是九月九日。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古人认为九有“长寿”的寓意。所以,重阳节这天有求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赏菊、饮菊花酒
金秋九月,正是菊花盛放的时节。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是重阳节必饮之酒。
插茱萸
重阳节时,古人还有插茱萸的习俗。古人认为重阳插茱萸可以避灾消难。这一天,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王维有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关于重阳的诗词
1.《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6.《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7.《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8.《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9.《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唐】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重阳寄语九九为阳,地久天长金秋时节,菊花盛放这是最好的秋日
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逢到节日时,最是思念亲人。古人常言羁旅之思,是啊,那时交通并不发达,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都要耗费许久。
更多的时候,诗人们身在异乡时,想家的情感最强烈:爹娘身体可好,弟妹是否安好,门前的柿子树叶子黄了吗?
枫叶如丹,思念更浓,在最深的秋日里,起最浓的思念。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