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老沔阳节令》《白庙的传说》

2018年是农历丙戌年,生肖属狗的人们就进入本命年了。这一个狗年之前不知是哪位在狗的叫声中发掘出一种吉祥意义,于是“狗年旺旺”成了一句流行语,属狗的和不属狗的人对狗年的来临,便都多了一份期望。

狗,又称犬,古人认为“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也是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从原始时代起,无论游猎、农牧,狗都是人类的好帮手。直至今日,狗在许多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堪称人类无言的朋友。

狗是忠诚的,忠诚得令人感动;狗是勇敢的,勇敢得舍身为人;狗是机灵的,机灵得敏捷过人;狗是亲和的,亲和得宛如家人。

光阴匆匆,如白驹之过隙。2018年新春佳节即到,以期丙戌年丰裕兴盛之禧!旺狗祈福,阖家幸福!

老沔阳节令

沔阳节令,都是按农历确定的,它是沔阳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有些节令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除与全国各地的习俗大同小异外,还有一些节令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沔阳风情。

一、立  春

全年的第一个节日叫立春。立春,沔阳又叫“开春”,人们要举行祭祀,“迎春祝福”活动。

旧时沔城州衙官员,先一天要到七里春亭(名先农坛)设芒神及春牛。次日,官员扮农人,彩伏鼓乐往迎,牵牛于公堂,扮耕田播种状,洒谷满堂,象征年丰之光。这一习俗,从古时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

一般民户,立春时刻,要焚香化烛,燃放鞭炮,向“天地君亲师”跑拜叩首,迎春接福,大门贴红纸福字。

二、春  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但在沔阳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过小年

岁末农历腊月廿四日,便开始进入过年阶段了。沔阳人把这天称之为“过小年”。 这一天要敬灶神,炒“腊锅”,过了这一天,不能动“腊锅”。

办年货

一般在春节前半个月左右就开始筹备年货。鸡鸭鱼肉、糖果副食、柴米油盐酱醋茶酒一应俱全。过去,沔阳农村时兴“熬糖”,用炒米做“麻叶子”,发麻花、饺子、玉炼片、荷叶子之类的油货,以及做糍粑、汤圆、打豆腐等土特产品。现在物质丰富了,农民也富裕了,这样的乡村风味越来越少了。人们都是上街买一些高档的副食品,同时也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为小孩子添置新衣新帽,购一些烟花爆竹供春节团年与出行时用。此外还会弄些腌鱼腌肉、卤肉、卤藕、海带、千张等卤菜。

扫  尘

大概离年前三四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扫尘。将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洗澡也算扫尘的一种,多半在吃团圆饭当天洗。这有除晦气、迎新春之意。

祭  祖

新年将近,各家各户祖宗的牌位早已掸得干干净净。祭祀时,先将香纸蜡烛,酒碗果品备齐,供奉于祖宗牌位前,然后上香跪拜,叩头作揖。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充分表现了沔阳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除  夕

腊月三十(月小为二十九)为除夕日,即除旧布新,它表示旧的一年终结,新的一年开始。俗话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这一天,全家团聚,布置门庭,喜贴春联,备办酒席,陈设供奉。当天下午门面闭市,各家各户,关门敬神,焚香化烛,燃放鞭炮,吃团年饭。“团年饭”又称“团圆饭”,即一家人团团圆圆。团年饭一般为十碗,象征“十全十美”,其中有一碗煎鱼一直要放到过完年后才能吃,意寓“年年有余”。除夕之夜,有通宵达旦不寐者,谓之守岁。现在晚上则是一家人一起看春节晚会,直到出行时刻。

出  行

正月初一凌晨,各家各户开门“出行”,鸣放爆竹、鞭炮,有的户还用柴禾扎成把燃烧,曰“发宝柴(财)”。在旧社会,穷人躲债要躲到“出行”才敢回家。俗话说:“过了腊月三十,又是一年。”

抢挑“金银水”

沔阳有一首民谣说:抢得一挑金银水,保你富贵不受贫。所以每当农历正月初一早上,天还没亮之时,水井、河边上就“叮叮咚咚”地响起了水桶、铁桶的碰击声和人来人往的“沙沙”脚步声。人们噤若寒蝉,谁都不说话(大概是怕说话惊跑了好运)。待天明,河边、井边上却无一人挑水(天明挑水,会被人视为“懒汉”)。据说,第一人打的为“金水”,家庭会兴旺发富;第二人为“银水”,会使全年五谷丰登,合家平安;第三、第四为铜铁水,也会使人一年半头兴旺等等。

过大年

初一天亮后,人们早早地起床,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吉利话。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又称压腰钱。这几天小孩子只要嘴巴甜,就少不了大把的压岁钱。同时,如果去年某家死了人,初一早晨,亲朋好友、邻里左右都要去烧清香,祭拜死去的人。正月初二,人们要到外祖父、舅父家拜年;正月初三则到岳父岳母家拜年;正月初四,主要是走姑父、姨父或远房亲戚家。初五初六最好哪里都不要去了,因为“拜年不拜初五六,有酒就无肉”。

禁  忌

正月初一到初三,是“禁忌日”。除夕团年饭要管三天,谓之“陈年饭”,意思有陈积有余,正月初三前,不能烧“新现火”;这三天也不可以打碎碗碟,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打破碗,时运转”;家里的物件不能移动,垃圾不能外倒,泔水不能外泼,也不可以扫地,因为扫地会把财运扫光;这三天大人不得打小孩,原因是怕小孩哭,哭就不吉利。为了防止小孩说不吉利话,家里还写上“童言无忌,百事顺遂”的红纸条贴在中堂上。沔阳民间有一句歇后语告诫人们,春节拜年——尽拣好话说。

三、上九日

正月初九,为上九日,九是个吉数,乃喜庆的日子,传说是大菩萨“过生”。这一天,善男信女,成群结队,前往庙堂烧香,求菩萨保佑。尤其是沔城东岳庙会,在沔阳是一大盛事。每年除夕开山门,至正月十五闭山门,为期15天。烧香拜佛的,人山人海,日夜川流不息。特别是初九这一天,为“会香日”,附近各县远及湖南,都有“香客”来朝拜。沔城各寺庙终日锣鼓喧天,鞭炮轰鸣,香客如云,香烟缭绕,热闹非凡。

同时,各色民间艺人纷纷出动,走街串乡,祷告祈福。最常见的是沔阳舞龙舞狮和划彩船。沔阳乡村的舞龙,全长二三十米,用竹篾铁丝扎成骨架,再敷盖黄布,龙身上还划有黑脊、龙鳞,龙头有龙须、龙眼,做得十分精致。龙灯在欢乐的锣鼓声中,时而蛟龙绞水,翻卷腾跃;时而青龙盘柱,张牙舞爪,显示出一种翻江倒海的气势。沔阳舞狮通常由两人扮演,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动作翻滚、跳跃、扑跌,变化多端,威风凛凛。拜年时,遇到比较殷实的人家,主人在屋梁上挂一道红绸,另有烟酒等物,供龙灯、狮子去“取红”。在紧锣密鼓中,玩龙灯的人围拢在一起,达成一个圆形人梯,足有三、四人高,直到将那道红取了下来;而狮子抖抖威武雄壮的身姿,使出浑身解数,借物攀援,千方百计将彩礼摘下,每当惊险时刻,会赢得一阵喝采声。与此类似的还有划彩船。彩船,又叫旱莲船,它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的一种春节娱乐形式。彩船也是用铁丝竹篾扎成骨架,然后再用绸布敷盖。讲究的彩船,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斑烂,煞是好看。掌船的小姑娘打扮得灵秀齐整,另一个扮演小丑的男子撑篙,搭配着表演。他们挨家挨户拜年,或划或唱,唱词大都是沔阳花鼓、乡村小调,甚至流行歌曲。每家门前三五分钟不等,喜庆的农家都舍以香烟,红包相谢,一年岁首,得个祝福,欢娱不断。

上九日,无论是人们烧香拜佛,还是借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祈福,表达了沔阳劳动人民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岁岁平安的愿望。

四、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上元节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俗有“年小月半大”之说。这天老百姓要扎灯、挂灯、赛灯、观灯,传说是为了防止天帝放火烧人间。

这天,北方人都要做元宵吃,但沔阳人一般都是做“团子”吃。所谓“团子”,其做法与元宵完全不同,倒有点儿像包饺子。即先把大米粉加适量水和成团,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沔阳人喜欢用豆腐干子与卤菜加葱蒜)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包团子的过程也像包饺子,但不用擀面杖。湿米粉粘性极强,一般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用筷子或勺子挑一小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圆形的球状,入甑或锅内蒸煮熟即可食用。

据《沔阳乾隆志》记载:“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又名灯节,各村购灯置社庙或人家以敬社公(即土地菩萨)。自十一日起,至十五日尤盛,箫鼓喧闹,列户悬灯于门,宵分始息。是夜,幼女辈请柴姑(又曰请七姐),问丰欠,乡人燃炬放爆竹照田间,声彻远迩,谓之赶毛狗,逐疫意也。”

每年正月十五日夜,沔阳人除要看花灯会外,一些少女们都要聚在一起,在桌子上摆点心、水果、点香纸蜡烛,将扎上红布、红花的筲箕,由四个少女抬着,慢慢晃动,口中虔诚地唱着“请七姐”的歌谣:“正月正,麦草青,请七姐,问年成……”

请七姐下凡。因正月十五是七仙女回天庭之日,民间把这天订为请七姐下凡尘的日子。在这天晚上,还有人提着灯笼,在各个角落照一照,口中念着“天照虫,地照虫,正月十五照毛虫”,说这样照了以后,室内再不生虫。

五、花朝节

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时间为农历二月十五日,据说这是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对应,称“花朝”对“月夕”。

沔阳民间有过花朝节的传统习俗,过去有的男婚女嫁,将婚期选在花朝节;有的二月十五生了贵子,取名花朝。沔阳小曲《月望郎》里的歌词就有“二(呀)月(呀)里(呀),望我的郎来(呀),是花朝……”。

这一天,家家都会祭花神,闺中女人们都要穿耳戴环,剪五色彩笺,取红绳把彩笺结在花树上,谓之赏红。还要到花神庙去烧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当然这祭花神不只是女人们的事,男人们也趁机出来活动活动,或放下手中的活,或是抛开案上的书,帮着女人系红绳,顺便可以看一看眼前的颜如玉,充当“护花使者”。女人们祭完花神,就急急的去找和自己相对应的花神了。可见花朝节,也是一个“情人节”。

六、清明节

清明节古时叫三月节,因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即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即清明扫墓,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和阴历的三月初三左右。在这个节气,过去沔阳族人要做“清明会”,备俎豆三牲,到祠堂祭祖或到祖坟扫墓,寄托哀思。现在“清明会”不做了,但扫墓风依然存在。

同时,沔阳至今还有“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的民间风俗。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从田野里采来一把地米菜,洗净后放入锅内,加适量水,配上桂皮、八角茴、五香粉、酱油等佐料,同鸡蛋一起煎煮,将鸡蛋煮熟后捞起食之,这既是美味食品,又可以健身治病。据说这一风俗还有一个来历:

相传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来沔城采药,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见老者患头痛头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米菜,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病即痊愈。此事传开,人们都纷纷用地米菜煮鸡蛋吃,热潮遍及城乡。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就在沔阳形成了风俗。以后逐渐传开,在江汉平原一带也盛行起来。

七、城隍会

城隍会又称“傩礼会”,是沔城传统庙会之一。

从其名称看,这样的庙会是由城隍庙主办的,而其意义呢,则要从其另名“傩礼”来考查。《辞海》:“傩,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论语·乡党扎“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阶。”《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春秋时,乡人举行驱逐疫鬼仪式,孔老夫子知道了,还要穿上朝服,伫立在东阶,以示虔诚;而秦时更进一步敕命有关官员举行并扩大这种仪式。炎黄子孙的这些早期文明,绵延不断地流传下来,在荆楚大地这一古州县治所的沔城,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傩礼盛会”。

沔城的“城隍会”是在四月廿八日——五月初一,每次的城隍会所供迎的菩萨,除了“城隍”外,还有一个“金容大帝(即天火菩萨)”,“金容大帝”是一个“火神”,即专管“火”的神祗,大概是人们逐渐感到在“火”给人类创造福祉的同时,“火灾”却也给人们很大的痛苦,从而产生了攘除“火灾”的愿望吧。因此,四月廿八日的“城隍会”是一个“驱逐疫疠,攘除灾害”的盛会。

城隍会的游行盛况是沔城地区任何节日、任何庙会都无法比拟的。商家铺户,根据各自行业的特点,张灯结彩,如药店就扎寿星、麻姑采草药等;富家子弟则着彩装、骑彩马,跟着菩萨同游全城。首先,头顶三十六大王头像的“急脚子”为游行队伍的先导,这些头像雄壮威武,雉尾艾枝呈现凛凛神威;接着是各色乐队和多种“故事”交错出现,悠扬的笛声和梆子协奏,和谐婉转,而“故事”中扮演的牛郎织女、董永七仙等,更是花容月貌,情意切切,引起人们对这些神话的无限遐思;继而是“叮当叮当”的少儿马队,真是马头马身,红绸绿彩,小天使锦服缎布,笑脸盈盈,把大地装扮成了神话世界;再次是一张张由两人扛抬的方桌,有的摆着香炉蜡烛,祭祀三牲,香炉里冒出缕缕檀香,沁人肺腑;有的陈列各种贵重商品,如药店的海龙海马,布店的苏杭织锦,有的更以珍稀的文物展迎。最后是楚楚衣冠的“首士”队伍和万民伞,各种牌匾拥戴下的“城隍”“金容”两尊神像。菩萨后面还有各行业组织的龙灯、蚌壳精、高跷故事同游。游行时,孩子们前挤后拥穿插两旁,一路迎送的鞭炮彼落此起,不绝于耳。这天真是万人空巷,蔚为壮观。

八、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而沔阳的习俗则把端午节推迟10天到十五过,人们称之过端阳。推迟10天过端午的缘由无从考证,可能是因农历诸多节气的时间同日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形成的习俗:一是除新年春节外,大多数节日在月半,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十五花朝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二是农历五月初是农民赶忙栽晚秧的季节,一般要在中旬前栽完,忙完栽秧才有时间过节日。

五月十五是个大节日,沔阳人民群众家家户户吃粽子、包子、芝麻糕、绿豆糕、盐鸭蛋,大张旗鼓划龙船,以此来纪念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期间,沔阳人都喜欢在门前放一束艾,以前还有艾扎成虎或人悬到门上,作为辟邪除秽的吉祥物。这一风俗相传起源于沔城:很久以前,沔阳是一片茫茫的大湖,人们常年累月在湖里打鱼捕虾,挖藕摸蚌,日子久了,不少人患了风湿病,轻者行动不便,重者卧床不起。湖口弦有个善良又勤劳的小伙子名叫艾虎,他听一位名医说:要治愈风湿病,只要采集下种草药,取叶晒干,用烟熏烤,立可生效。艾虎为了让乡亲们摆脱病魔缠绕之苦,他不分日夜,到四野采集这种草药,送至每个患者家中,并传授疗法。五月初五这一天,他在湖边采药至傍晚,因天气突变,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四周漆黑一片,方向难辨,不幸坠入湖中溺水死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艾虎,就将这种草药取名叫“艾”,并在每年五月初五,也就是艾虎不幸去逝的那天,用艾扎成虎或人,悬于门前,以示怀念,并把它作为辟邪除秽的吉祥物。有的妇女还用艾叶粘贴成虎,插于两鬓,作为装饰、怀念、辟邪之用。

五月十五也是旧时新女婿过门到岳父家“要人”的日子,俗称送“端阳茶”。新女婿要给岳父家送猪肉、白酒和糕点;给未婚妻送新买的毛扇、花粉、花线和衣服,这是男方要人的表示。岳父岳母看到新女婿来送端阳,他们虽然心知肚明,但表面上闭口不谈儿女结婚的事,一般是新女婿吃完饭,就开口向岳父岳母要人,委婉地说一些要人的理由和结婚的要求,待两位大人同意给人后,新女婿才可以送中秋,订婚期。

沔阳端午节在时间上虽然与全国大多数地方不同,推迟10天过,但它既保持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核心原意,又增添了沔阳生活习俗和男女婚事的民俗风情。

九、龙晒衣

农历六月六是“龙晒衣”日,是沔阳农村流传至今的节令习俗。每年这一天,只要天气晴好,家家户户都要将衣箱搬出门外,把衣被打开翻晒一番,名日“龙晒衣”,或叫“晒龙袍”。俗有“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皇宫晾辇舆、仪仗、典籍,庙宇举办晾经会,老百姓晾衣物、洗澡、洗发”之说。民间相传,这一天晾衣衣不蛀,晒书书不霉,家畜洗澡不生虱子,猫狗都要赶到河里洗个澡。

六月六前后,正值酷暑,又逢梅雨季节,衣物棉被容易发霉,如赶上个晴天,晒晒衣物,确实有其科学依据,很有必要。

沔阳农村至今还流传着“你不给我的'划船雨’,我就不给你的'龙晒衣’”这么一句气象谚语。传说很久以前,太阳与龙王在一起商谈,太阳要龙王在五月初五给它下场“划船雨”,以便更好地显示出桡手们在划船时奋勇拼搏的气氛;龙王则要太阳在六月初六给它来个“龙晒衣”,让龙衣更加增添光彩。双方谈妥之后,每年到了五月初五和六月初六,都各执其事,没有差错。可是有一年五月初五,龙王忘记了给太阳下“划船雨”,太阳也就于六月六没有给龙王“龙晒衣”。

而关于“龙晒衣”在沔城还有这样一个笑话:

过去沔城有个财主,本来目不识丁,却总是装出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六月初六那天,他把家里的书都搬到外面去晒,管家恭维他说:“老爷呀,您真是读书万卷、学富五车啊!”隔壁的秀才听了,就躺在地下,敞开衣襟,让太阳晒自己的肚皮。财主见了问道:“你这是在做么事?”秀才指了指肚皮说;“我在晒书呀!”财主教训他说:“你没看见,晒书要象我这样,一本一本摆着晒!”秀才微微一笑说:“那没办法,我的书都装在肚子里呀!”财主自讨没趣,无言以对。

沔阳人民对六月六日这个节日特别重视,这天除翻晒衣被外,还要务酒醴祭祀先祖和接出嫁的姑娘回来过节,特别要接老姑妈回老屋过节,叫做“六月六,接姑姑”。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夏天,父母在这一天将她接回娘家居住,称之为“息夏”。

十、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照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在民间多以纸钱和冥币封粘之后写上“故先考某某的名讳”,集中予以焚烧,以让先人在冥间有钱可花,称之为“烧佛包”。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祭祖、祀孤魂、超度亡灵、设食祭鬼的活动,在民间成为最大的“鬼节”。

据光绪《沔阳县志》载:“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家家烧袱包,以祭祖先,做盂兰大会,一些吃斋的人踊跃赴会,传说'七月初一鬼门开,七月十五鬼门关’,故袱包可以从十一烧到十五”。其实,很多人认为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在这一段时间,民间认为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中元就这样结束。

然而,相沿至今的中元节却在 7月14日。据说在宋朝末年,人们正准备过节的时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节日就这样提前了。

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沔阳人,例行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每到七月上旬,市上冥币俏销,从十一到十五的晚上,就有人在住屋外的偏僻角落焚烧袱包。烧袱包意味着是后人向已故的亲人寄冥币,好让祖先和已故的亲人在“阴曹地府”有钱用,不受穷。表达了后人对先人的祭祀和怀念,是沔阳人历来对已故亲人行孝道的一种习俗。

十一、中秋节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佳节素有全家团圆,品尝月饼,吃酒赏月的风俗。

沔阳中秋节,未婚的女婿要去岳丈家,找岳父要人,商订结婚日期,俗称送“中秋茶”,亲友之间互相馈赠礼物,一般人家赏月吃月饼,贫困人家赏月吃菱角、莲蓬等。沔城过去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表示合家团圆。

十二、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月最重大的节日,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

为了感念佛祖腊月初八成道之日,各寺院僧侣在这一天集会纪念、诵经演法,并把从八方化缘来的米、麦、豆、谷杂粮及采集的枣、栗、核桃等干果汇集在一起,用大锅熬成粥做供品,祭祀佛祖,然后众僧共享修道成果。遇有进香者,寺院以粥施舍。后来此举逐渐成为善事,被流传至今。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这种活动由寺院传到民间,熬“腊八粥”渐渐演变成民俗习惯。到了宋代,“腊八粥”广泛盛行。不论是朝廷、官府、平民百姓乃至寺院,必在此日熬粥祭佛敬祖,并合家团聚共用,或馈赠友人,以此祈求吉利平安。“腊八节”不仅成为民间重要传统节日,喝“腊八粥”这一习俗也被世代相传下来。

元朝末年,沔阳十年九水,民不聊生。一旦年境好转,丰收了,有的人家又不珍惜粮食,到处泼撒。因而有这样一首民谣:“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一旦丰收了,狗子不吃糯米粥。”沔城东岳庙的和尚见人们糟踏粮食,感到非常可惜,就把糟踏的粮食捡起来晒干装好。第二年,这里又淹了大水,到了寒冬腊月,不少人家缺食断餐,东岳庙的和尚从腊月八日起,就把捡来的粮食煮成粥,谓之“腊八粥”,救济穷苦百姓。从此,沔阳人以吃腊八粥为戒训,时刻牢记珍惜粮食的重要性。后来,喝“腊八粥”这一习俗就在江汉平原上广泛流传开来。

腊八节这一天在沔阳是一个传统的婚期。俗话说“要得发,选腊八”、“要得发,不离八”。因此,选在这一天结婚的人特别多,而此习俗至今仍很风行。

白  庙

“白庙”有名无寺,地址位于东荆河畔,如今白庙大雄宝殿的遗址在哪?已难寻觅。

白庙就现在地域来讲分为两部分,即洪湖白庙,沔阳(今仙桃)白庙。仙洪公路东荆河上有座白庙大桥,人们习惯称桥以北就叫沔阳白庙(归仙桃张沟管辖,也称张沟白庙);桥以南就叫洪湖白庙(属峰口镇管辖,又称峰口白庙)。

有关白庙的传说:古时有一名举子进京赶考路过此地,在河岸的一草亭歇息过,为了感谢草亭主人,举子留下了自己随身携带的一条干鱼,并挂在草亭。可到了举子回来的时候,这里已是一座小庙了。此传说更是神奇的是,说举子挂在草亭的那条干鱼,引来馋嘴的白猫偷食,于是庙中长老(传说是孔子的化身)将小庙取名为“白猫庙”。

赶考的举子因进京赶考落榜,心情低迷而沉重,望着缓缓东流的东荆河湖水,仕途求索的酸甜苦辣涌上心头。但他壮心不已,相信有神佛显圣会帮助自己考取功名。于是他提笔挥毫把“白猫庙”改写成了“白庙寺”。久而久之,这一带的百姓就把“白庙寺”喊成了“白庙”。至此,“白庙”地名沿用至今。

从地方志中,我们可以断定当时的白庙寺曾香火旺盛,东荆河南北两岸百里的人群来这里赶庙会的不少。庙会也引来小贩的聚集,故逐渐形成了白庙街市。

THE END
0.泉州民俗文化趣事七月半的来历和传说,与上元、中元、下元的由来 七月半的来历与传说 七月半,也叫“中元节”,在一年中处于中间位置。 古人对一年的划分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是将“正月十五”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样,“七月十五”刚好是一年的一半儿。 从“正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是一年中的春季和夏季,这两个季节是元气上涨的jvzquC41yy}/onnrkct/ew477mvjm?6
1.2025年关于中元节禁忌几点睡中元节来历.docx文档介绍:该【2025年关于中元节禁忌几点睡 中元节来历 】是由【平平库】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关于中元节禁忌几点睡 中元节来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jvzquC41o0zbqmteu0ipo8u/33>33;:7794ivvq
2.中元节的来历及习俗每年的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那么中元节是什么节,中元节的来历,中元节都有哪些习俗?下面小编一一为大家解答。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jvzq<84yyy4vpsx0eqs0|8:643980qyon
3.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习俗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天气网为您详细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中元节、重阳节、冬至、寒食节、下元节、和腊八节的由来及习俗。jvzquC41yy}/vrfpsk4dqv4|jwgovr4|iezkt8
4.中元节的20个禁忌中元节20个忌讳的事养生保健尊重和敬畏:中元节禁忌背后的深刻含义 虽然上述20个禁忌看似繁琐,带有强烈的迷信色彩,但它们实际上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命的敬畏。中国元旦节不仅是一个纪念死者和哀悼的节日,也是一个提醒人们珍惜眼前人、敬畏自然和生命的时刻。 1.这些禁忌反映了对死亡灵魂的尊重和记忆。通过避免在特定时间做一些事情,如晚上外jvzquC41yy}/dxmg0et0|4653;247mvon
5.又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是什么节相信很多人对于二十四节气是很熟悉的,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节气的分布,比如春天的时候就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六个,那么又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是什么节? 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是是清明和冬至这两个。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jvzquC41o0733;3eqo5iwjsink573A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