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民俗,了解一下!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滁州民俗面面观》导读

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盈,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逢年过节的年味、节味越来越淡了,生活工作中的庄重感、仪式感越来越少了。而在上至数千年、下至数十年前,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父辈是很重视年节,讲究规矩,讲究仪式感的。许多规矩和仪式在传承过程中又因人文地域的不同而演变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符号,成为人们精神家园和物质生活不可剥离的存在。

“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一顿饭;用力拉,带劲干,来年粮草堆成山。”

“百花捧出秧歌灯,春风迎来玩灯人,柳林黄莺唱新歌,千家万户开秧门。”

……

▲《滁州民俗面面观》王道琼/著

这些与滁州民俗有关的诗文、俗语或民间小调,有的人可能熟悉,有的人可能陌生,而90、00、10后们可能闻所未闻。接到《滁州民俗面面观》编撰任务后,我便着手搜罗各县市区民俗资料,并进行田野调查。随着阅读和调查的深入,我也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滁州民风民俗的源远流长和其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也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文化是民族之魂”这一论断的精准。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从某种意义来说,更是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同心相契的精神家园。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上的许多物种已灭绝或濒临灭绝,人们尚能从化石等遗址遗存中得知某些物种存在过。人们所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早已湮灭或中断。只有勤勉聪慧的华夏祖先,以其独特的敬天祭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蕴含着朴素辩证法的精神文化食粮哺育滋养着民族血脉,历经五千年风雨沧桑绵延至今,成为举世独一无二的存在,巍然雄居于世界的东方。

▲奶奶准备压岁钱 吴宗宝/摄

站在历史博物馆里,面对着青铜器四羊方尊、三星堆神鸟等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的古代文物,我们除了慨叹其工艺之精巧细致,却无从知晓古人是如何制作而成。游览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故宫,很多人会感慨现今还有多少木匠会用卯榫结构打制家具、建造房屋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随着城乡禁止燃放鞭炮,很多孩子已不知鞭炮为何物,又如何想象得出燃放爆竹的声音,又如何能把爆竹与春节、婚嫁、丧葬、乔迁等民俗联系在一起呢?

用文字和图片呈现滁州民俗的方方面面,让人们了解那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民俗的前世今生,让人们理解这些民俗里曾经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让后人能从这些文字和图片中追寻到蕴藏在民俗里的精神家园,这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

▲门悬艾草和菖蒲 王道琼/摄

《滁州民俗面面观》着重介绍了滁州历史上及现存的一些民俗,主要包括岁时节日、信仰、生活生产经营、婚育寿庆、丧葬、禁忌习俗和方言俗语七个方面内容。为了避免单一枯燥的阐述,我在对滁州文化中积淀下来的民风民俗的渊源流变进行细致梳理的同时,选取历代典籍史料、文人墨客有关民俗的记载或诗词文章、轶事奇闻,有的则通过个人经历见闻去还原呈现,以期更好地增强其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岁时节日习俗大多已沿袭数千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端午节于2009年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立春、清明、冬至还是二十四节气,而“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又于2016年列入世界非遗。龙抬头、蚕月挂红、六月六、十月朝、腊八、祭灶、扫尘,这些节日习俗无一例外,既有敬天祭祖、道法自然的敬畏之心,也有祈福避灾、趋利避害的美好愿景。而荷花生日、吃春酒、打猪衁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转变,已在滁州或消失或淡化。

信仰习俗中的庙会实质上是带有浓厚地域特征的滁州地方性节日,多由道教、佛教或在当地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传说故事发展演变而来,不像岁时节日习俗那样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皖东地区历史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始于东晋的琅琊山庙会。“正月十六走太平”为古代淮河以南地区共有的民俗,而今多已消亡,唯有全椒县传承至今,且近年来影响日盛,与儒林文化相得益彰,更为全椒县赢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各地盛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背景下,天长护国寺庙会、定远令狐塔庙会、南谯腰铺二郎庙会逐渐恢复,并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内涵和影响力已和历史上带有浓厚宗教色彩,香火盛旺的庙会景象相去甚远。

▲太平盛世 吴宗宝/摄

除了庙会之外,还有存在更广泛,长达数千年之久的占卜算命、求仙拜神等信仰习俗。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落后,先民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在遭受意外的天灾人祸后,就产生借助神意预知横祸或自己行为会带来何种后果的需求,在长期的实践中便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从而产生最能体现神意的古籍经典《周易》,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卦爻辞,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预测的需要。经过不断演化,《周易》又成为后世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辩证法哲学典籍,也是现今占卜算命之术最原始的依据和参照。在农村,曾经随处可见的不起眼的土地庙、仙姑庙等在“破四旧”的浪潮中被毁弃,现今还有少量遗存静居一隅,时有信仰者前去求拜,以期获得精神的慰藉或祈祷美好愿望成真。还有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者也会前往荒野寻踪访古,在来安县半塔镇的贾大山、王母山等山脚地头仍能找到古代的石质土地庙,有的距今已达500余年。

▲来安县半塔镇贾大山下的土地庙 王祖道/摄

生活生产经营、婚育寿庆、丧葬,以及禁忌习俗,贯穿于生命的孕育、诞生、成长,直到逝去。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从衣食住行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种种形制或约定俗成,我们都能从中追寻到外化于行、内化为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从儒学创始人孔子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20卷49篇),始篇《曲礼》所载大多是周礼有关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等微文小节,终篇《丧服四制》则记述古代丧服制度源于“恩(亲情)、理(义理)、节(节制)、权(权变)”四项原则,并结合“仁、义、礼、智”四种德行标准而制定。如今丧事丧服从简,但依然可见古法之规矩。古代婚姻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之“六礼”,而今亦有传庚、下礼、通信、行嫁、接亲等婚俗。“以上座左首为首席,右首为二席”、“六人吃饭,不可坐成乌龟席”“忌讳在下午或晚上探望病人”等等,均可见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德孝明礼、天人和谐、阴阳平衡等理念的传承与约束的影子。

▲新娘穿婚鞋 王道琼/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代诗人贺知章离家多年乡音无改实属不易。初到来安,人们常对我说,“一听你说话就知道你不是来安人。”而多年后回到故乡的我,则闻邻人言,“一听你说话就知道你是来安人。”不知不觉中,我的口音已从“滁普”变成“来普”。十里不同音。来安南部圩区和北部山区的吐字发音差别较大,有时听圩区人说方言,我毛估带猜也难以全部蒙对。若天长人说起方言,我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大眼瞪小眼。随着普通话的推广,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巨变,一些有独特发音特质的方言土话,一些蕴含丰富哲学思辨的谚语熟语也渐行越远,甚至消失。未来,还会有多少人知道在滁州方言里,“日头”就是“太阳”,“手捏子”就是“手帕”,“杂毛”就是“脾气很坏”呢?还会有多少人知道“蘑菇”不是指吃的蘑菇,而是说“做事太慢”呢?特别是那些与农业生产、气象、物候变化有关的谚语,随着城镇化改造,人们和土地的日渐疏离,很多孩子连小麦和韭菜都分不清,又怎能理解“椿树头一棒,家家要泡种,蜂子锥屋檐,大麦要下田”“庄稼不上粪,等于瞎胡混”的自然规律呢?“宁丢一斗米,不丢一头礼”“一把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小秃子打伞——无发(法)无天”……这些老一辈人张口就来的大俗话,不仅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忠、孝、廉、耻、勇”等等做人处事的原则和规范,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能让这些曾流行于滁州的方言俗语不至于湮灭,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先人智慧的结晶,便是此书收录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来安县省级非遗秧歌灯 王道琼/摄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在急功近利发展观的诱导下,污染“上山下乡”,土壤“中毒日深”,“一阵风”的大拆大建让许多悠久的历史村落也成了牺牲品……这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层面的沦陷,更可叹可悲的则是精神层面的倒退或缺失,是与传统文化中家国观、义利观相悖的“以财富论英雄”“笑贫不笑娼”等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观念的大行其道。以致人们或感慨或迷惘,社会浮躁,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精神家园无处可依。

“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大力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时期文化就能不断创新和发展,人的素质也就相应提高。在《滁州民俗面面观》中,有些旧俗因时代局限,受封建迷信的影响较深,我们要批判地吸收其中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对后人有益的内容,比如将敬畏之心、家国情怀、德孝明礼等等融入日常,多些规矩和规范,多些庄重感和仪式感,润物细无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终会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终会让精神家园日益丰盈,而不为外物所累。

THE END
0.人去世后,为什么要烧纸过“头七”?传统老规矩有何讲究中元节,可能每个地方的规矩都有一定的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有放河灯的习俗,有的地方有不能在夜间出门的禁忌,但是大部分地区都有在中元节烧纸的习俗,也就是 “烧纸钱”给已故的亲人,老百姓相信,通过烧纸的方式可以让在身处另一个世界的亲人当成地下钱币(俗称冥币)使用,所以又叫“烧纸钱”。 jvzquC41yy}/lrfpuj{/exr1r1g77@igf9>f3?
1.妈妈的各色面食吃刁了我的胃——写在中元节妈妈烙出来的瓤子饼,表面金黄,瓤则一层一层像油纸一样透亮。每次我都会先把外面那一层掀下来据为己有。爸爸会呵斥我不守规矩,但爷爷说也是小孩子牙口好,他们都爱吃饼瓤。自此以后,我就毫不客气了。妈妈什么都不会说,只要看到我贪婪地吃光她做的饭,她眼里就会泛起满足的笑意。jvzquC41yy}/lrfpuj{/exr1r1<9;nf6f4>7c>
2.剑道第一仙最新列表剑道第一仙全章节免费阅读剑道第一仙最新章节由网友提供,《剑道第一仙》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女频言情小说,顶点小说免费提供苏奕文灵雪的书名是什么最新清爽干净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jvzquC41yy}/vxu9:84de8mj19>85>51
3.烧纸灵异事件DedeCMS 提示信息! 系统无此标签,可能已经移除! 你还可以尝试通过搜索程序去搜索这个关键字:前往搜索>> 如果你的浏览器没反应,请点击这里jvzquC4155659?3eqo5ucp4'G9+95.F9'G=&DJ*D:'K8'A6'D7+F7.GE':8&G=*DC'>C'N9'DD+C8
4.剑道第一仙苏奕文灵雪推倒谁了最新章节目录第三百七十五章 四大禁忌事物 第三百七十六章 天宫遗迹 第三百七十七章 一桩机缘 第三百七十八章 真灵第四百零四章 中元节 祀亡魂 第四百零五章 五岳镇宅符 第四百零六章 柴道人 第四百零七章 老相识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规矩 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 另有玄机 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接引道场 第一千四百九十五jvzq<84yyy4zpz}u0eun1@:8a3;24<:1
5.梦幻手游2015年元宵灯谜答题题库古代“重阳节”里有饮酒的习俗,所饮的酒是 答案:菊花酒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什么时期 答案:东汉 我国古代所说的“醍醐”是一种 答案:美酒 胭脂是古代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那么“中元节”是指哪一天 答案:七月十五 古代被称为建筑业的鼻祖的是 答案:鲁班 以下哪个是古代著名“唐三彩”工艺中的jvzquC41z{y/3@6950ipo8sgyu51599423;03A5852:677xjvor
6.兼职天师被抓,国家请我樱花斗法最新章节V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利字当头 百无禁忌 V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养尸地 神秘的地皮 V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南阳杂碎 新仇旧恨一起算 V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V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叶家祖地 王家的阴谋 V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微服私访 免得打草惊蛇 V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王家恶霸 横行霸道 V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压力十足 枪打出头鸟 jvzq<84yyy4xctzck0ipo8gqqmrju}435::52>3jvor
7.烟雨楼最新章节列表一夕烟雨中元节 第532章 李教习 第533章 相亲 第534章 大型打脸现场 第535章 桃花运 第536章 万里赴戎机底牌 第601章 烟雨楼主李庆之 第602章 踩点狂人 第603章 家贼难防 第604章 规矩 第605章 拜师 第1728章 西子 第1729章 禁忌 第1730章 慕西子 第1731章 天才之作 第1732章 天才的构想 第1733jvzquC41yy}/r~kcpjung7hqo1~jcxxjwq527<=720nuou
8.中元节作文(通用30篇)中元节作文(通用30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元节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元节作文 篇1 早晨,窗外一阵阵鸭叫声把我从美妙的梦境中拉了出来。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从jvzquC41yy}/qq6220ipo8f142822<4535?68;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