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著作《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也是复生之数。在我国民间传统里,数字“七”经常用来表示时间的阶段性,一般以“七七”为终局或复生局。在汉字文化中,“七”与“吉”谐音,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将七月视为“吉祥月”,将其定为“孝亲月”,并且围绕着该主题,展开孝亲报恩,追思祈福等活动,来表达对于先祖的感恩与追思。而时间一般都集中在七月十五这一天。
七月十五祭祖节自古有之,而且该节日凝聚着传统民族,道教以及佛教三种文化,在道教中为“中元节”,佛教中为“盂兰盆节”。作为文化内涵如此丰满的一个节日,七月十五这一天的讲究也是非常多的,从习俗活动到禁忌,这些也正是组成该节日的主要部分,蕴含着满满的传统文化,自老辈流传至今,值得我们尊重与延续。下面就来跟大家总结几点:1要扔2要拜3要吃4要忌,祖辈规矩别丢了,图个圆满诸事顺。
1要扔
破旧的鞋子
俗话说“中元扔一物,好运自然来”,中元节是个祭祖尽孝的节日,同时也是个祈福好运的日子。在汉字文化中,鞋象征着“邪”,而破旧的鞋子更是不吉利的,所以在中元节,人们要将家里破旧的鞋子找出来,扔得远远的。以此来象征将不好的运气扔出去,迎接好运与福气的到来。
2要拜
祭拜天地
农业事关人们能否吃饱的基本需求,所以自古以来深受重视。而在过去靠天吃饭的时代,人们所能干预的很少,所以在重要的日子里,都要祭拜天地,祈祷风调雨顺,从而使庄稼获得丰收。而七月十五正值秋收的前夕,自然少不了要虔诚地祭拜,保佑秋收顺利,五谷丰登。
祭拜先祖
祭祖是七月十五这一天的头等大事,人们认为在七月半,先祖会返回家中看望子孙。因此依照惯例,家人要到齐,提前将家里的各处打扫干净,备好酒撰,果品,茶酒等,由家中主事的人带着举行祭祖仪式。表达对于先祖的感恩怀念之意。当然虽然都是祭祖,我国各地的形式也会有所差异,有的在家中举行,有的则讲究要到墓地,具体形式则以当地的习俗为准。
3要吃
吃鸭
七月半吃鸭,是民间流传比较广泛的一个习俗,而且这其中有着诸多的寓意。首先来说,鸭平时常在水中游,人们便取其“河灯普渡之意”,可以将先祖接回家。其次鸭又代表着“压制”,人们认为吃了鸭肉,可以将霉运凶邪等不好的东西压住。无论何种说法,都使得鸭肉成为中元节必须上桌的食物。
吃扁食
在我国江苏省以及南方的一些地区,在中元节讲究吃扁食,它是一种与饺子,馄饨为同源的食物,以薄薄的皮包入馅料,煮熟而食。扁食的馅料一般有甜馅和咸馅之分。煮熟的便是外皮薄而透亮,可以看到内部的馅料。扁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食物,在祭祖活动中经常出现,它寄托着人们对于先祖的思念,以及对于吉祥好运的祈祷。
吃发面食物
从地域饮食文化上来看,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对于面食有着特殊的情怀,每逢重要的日子总要做上一些面食,尤其是发面食物来给家人吃或赠送给友人。经过发酵蒸制的面食,象征着发家发财,蒸蒸日上。以面食大省著称的山西,在中元节更是流行要蒸“面羊”,取羊象征“吉祥”之意。在河北清河县,要将蒸熟的“面羊”送给女儿,在有的地区还讲究送给外孙,以祝福平安吉祥之意。
4要忌
忌在天未亮或天黑后祭祖
中元节祭祖的时间是有讲究的,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依照传统来说,最好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这段时间内,自然界的阳气是最为旺盛的。而如果是天未亮或是天黑之后,则不太吉利。
如今已经进入秋季,早晚的温度是比较低的,且露水也容易沾湿人们的衣物,那么在这个时候祭祖很容易着凉受寒,引起感冒等。所以为了自身的健康着想,也要避免在天未亮或天黑后祭祖。
忌乱说话
中元节是以祭祖祈福为主要内容的日子,在这一天里,言行举止都要有所禁忌,要行得稳重,言语上也要得体,不宜嬉笑打闹,更不能吵架拌嘴,同时一些晦气的,消极的词语,以及“鬼”等词语也不能说。这是对节日的重视,也是对先祖的尊重。
忌婚嫁
农历七月为“孝亲月”“感恩月”,是子女表达孝感恩与尽孝的日子。而婚嫁则意味着要与父母家人分离,显然是不合适的。另外在七月十五是祭祖的日子,讲究素净,而婚嫁则意味着热闹,从这一点来看,也是不合适的。
忌穿着艳丽
衣服不仅帮助我们蔽体,更用来体现场合,表达情绪。祭祖的日子一般讲究穿着素净,以深色系为主,更能表达内心的悲伤,这是对先祖的尊重。而艳丽的衣服则意味着欢快,愉悦,喜庆,在祭祖的时候是不合适的。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记原创,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欢迎大家关注,点赞,收藏和转发!感谢您的支持!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