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传统文化有哪些泉州民俗文化泉州海丝文化泉州传统节日概述→榜中榜知识

泉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人文荟萃,文化昌盛,中西文化长期在这里交流汇聚,造就了灿若繁星的文化名人,留存了以南戏、南音、南少林为代表的辉耀古今的文化遗产和大量珍贵的中外历史文化瑰宝。泉州文化既保留中原文化的传统,又吸纳海洋文化的气息,使泉州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平共荣的载体。下面本文的maigoo编辑盘点泉州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学、传统戏剧、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带大家了解东亚文化之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泉州文化。

泉州市通行闽南话,属于泉州音。泉州方言的形成,跟晋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汉人大批南下入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泉州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汉语语音、词汇的许多特点,犹如古汉语的"活化石"。泉州方言由于受临近地区方言的影响,新派和老派,市区和郊区在说话上存在用词和腔调有差别。

短语/俗语:猪公一公猪,涂沙一泥沙,天乌一天黑,熏斗一烟斗,鼎盖一锅盖,汝一你,伊一他,走一跑,历日一日历,人客一客人等。

泉州民俗古朴,除了具有传统和地方习惯互相结合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节日,还有随着泉州市各区人民生活习惯及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旅游节庆活动,如二月的永春北溪文苑桃花节、三月的德化美湖乡小湖村樟树王节、六月的鲤城关帝文化节、永春魁星文化旅游节等,节日文化可谓绚烂多彩兼具地方特色。

现代泉州结婚习俗:新娘新郎“上头”、哭缘、挑花担、跨米筛火炉去邪、新娘撑红伞“进男方家房”、敬双亲“乌糖茶”、洞房饮“合欢茶”、探房等。

现代泉州市结婚流程:探家风→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找日子,送日头→担盘,上头,举行结婚典礼→回娘家,请女婿,请亲家。

泉州市传统结婚流程:议婚、订盟、纳采、迎嫁妆、婚娶(冠礼、笄礼)、婚宴、庙见、上厅宴、新娘下厨房、 换花、会亲、请女婿。

泉州人的饮食文化主要形成于唐宋时期,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辅以甘薯(地瓜)、麦类,有早茶晚酒的饮食习俗。由于泉州地区依山傍海,物产富饶,副食佐餐种类繁多,比如鲜蔬菜、腌渍菜、豆制品、水产品海鲜、肉蛋类等。富有泉州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肴馔,讲究佐料、擅用香辣,普通家庭都能烹饪,可请客,可祭祀,可作家宴。

泉州名吃:姜母鸭、深沪水丸、龙头鱼、润饼菜、养脾散炖猪肚、石鼓白鸭汤、油焗红蟳、卤肉饭、面线糊等。

旧时泉州素重“慎终追远”,崇拜祖先,丧葬礼俗悉循古礼,沿习官仪,丧礼隆重侈靡,故有“要吃要穿在苏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之俗谚。

泉州丧葬流程:发丧(报丧、收殓、点脚尾烛)、入殓(上水、辞生祭)、开吊(做功德)、殡葬(土葬、火葬)、服丧(礼尽三年)、禁忌(报丧者不得进入人家大门、春节拜年,不得向居丧人家道贺“恭喜”等。)

泉州市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历代仕宦“品服荣身悉遵定制”,而一般平民百姓则崇俭黜奢,布衣简服。泉州人民素重衣履高雅、整洁、朴实、大方。清代,男装以长衫加马褂作礼服,殷富之家选料讲究。女装,上为衫或袄,下为裤或裙,长至踝。至民国初年,男女老幼皆系兜肚护腹,30年代以后渐废。80年代,开放政策带来衣着巨变,人们的服装讲究美观、时髦、高档。女装开始由遮蔽保守趋向袒露开放,款式变化繁多。男装以茄克衣、西装最普遍,中山装仍为老年人常服。青少年喜着T恤衫、牛仔服、运动服等。儿童服装,五彩缤纷,除追求鲜丽艳色外,还或贴或印各种儿童喜爱的小动物。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晋唐时随中原移民南迁入闽。唐末五代即已在泉州地区流行。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从未间断。千年来,泉州傀儡不仅成为泉州乃至闽南语系地区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以其独特技艺和精彩演出,成为一般民众,乃至士大夫文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泉州刻纸始于唐而盛于宋,每逢春节、元宵节和其他喜庆之日,泉州民间家家户户都会剪红刻翠,张灯结彩挂桃符,在窗户和门楣上贴团花、粘红笺,显出一种古雅富丽的喜气。这种习俗在当地相沿不绝,以迄于今。李尧宝刻纸即是在此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泉州剪纸艺术。 泉州(李尧宝)刻纸浓缩了闽南装饰艺术的精华,在闽南民间艺术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一直延续至今。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 泉州花灯以其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于世。制作传统的泉州花灯“彩扎灯”时,艺人们先用纸捻将竹篾绑扎成灯的骨架,再把裁好的纸或绸布喷水绷粘在骨架上,然后贴上花边,描上图案,挂上丝穗,便成了彩扎灯。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泉州闹元宵习俗流传于福建泉州各县,流布至漳州、厦门、台湾等地。其中泉州灯会习俗包括挂灯、送灯、观灯、点灯、游灯等内容,泉州闹元宵习俗是一项全民性活动,届时满城出动,人流如织,一派兴旺热闹景象,连港澳台同胞和东南亚侨胞也都组团到泉州参与灯会,共庆佳节。泉州闹元宵习俗由此成为当地社会繁荣稳定的具体表征和海外侨胞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拍胸舞是福建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的浮桥、江南一带及泉州、金门等地。拍胸舞形式比较简单,仅一二人便可随时随地随意起舞。拍胸舞表演者所戴草箍上的蛇形头饰保留了秦汉闽越族原住民蛇图腾崇拜的遗风,其表演形式也保留了古闽越族原始舞蹈的遗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泉州建筑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坡屋顶、院式围合封闭、明确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立面“三段式”构成等的一般性质;但由于其形成和发展所处的东南沿海的地理环境、以及作为海外交通商贸港口城市的历史演变的缘故,不仅功能各异的建筑类型繁多,并且形成了造型优美、红砖红瓦、雕梁画栋,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从而有别中国其它地区的建筑,泉州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建筑总体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区域。

公元3世纪西晋初年,道教、佛教开始传入泉州,分别建造白云庙和建造寺。唐代,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泉州成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接着,景教(古天主教)、摩尼教、印度教相继传入泉州。19世纪末叶,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日本教也曾经在泉州传播。这些宗教在泉州建造大量宗教活动场所,造就许多著名的宗教人士,留下大量胜迹、文物。因而泉州素有“宗教胜地”、“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南佛国”、“闽南蓬莱”之称。各种宗教的传播,对于泉州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民情产生过深刻、广泛的影响。泉州宗教文化丰富多彩,是构成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之一。

在历史长期的演化中,儒、道、释三家相互融合,于是泉人对神祇的崇拜对象也就特别的多:有名山大泽、宝刹寺院之神;有忠义勇为、护国保民之神;有生前为地方所敬重,死后被立祠纪念的乡贤名宦,以及祖宗、宗族神等。泉人对鬼魂的祭祀虽不及对神祇的敬奉之多,但“普度公”、“清明公”是不敢得罪的,按时做“普度”、烧“清明”,至今仍为地方屡禁不止的陋俗。

泉州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泉州人沿着先人“海丝”足迹,从港口到交通,从海关到贸易,从造船到航海,从民族到宗教,从文化到民俗等,传承不止、生生不息,至今奇迹般地保留着众多“海丝”遗存,造就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 泉州这些与“海丝”相关的遗存,随处都在诉说“海丝”在泉州的繁荣与发展的人和事,承载着泉州人挥之不去的情感,也长存在“海丝”游子瞩望家乡的梦里和魂牵梦绕的记忆中。泉州这一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不仅为泉州人、也应为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华侨、华人720多万人,港澳同胞7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约900多万人。泉台两地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密切关系。长期以来,旅外乡亲热心桑梓建设,或投资办厂,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或兴办公益,涌现出一大批贡献巨大、成就杰出的乡贤硕彦,成为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泉州这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建城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远在西晋,大量中原人南迁聚居晋江两岸,带来了灿烂的中原文化并与地方文化融合,经过历代的开拓创造、文化积淀,孕育了泉州斑斓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之花。同时,历史上长期对外开放和国际文化交流,极大地丰富了泉州文化的内涵,逐渐形成泉州多民族文化交融、山海文化气息兼备、多元宗教文化共荣的地域文化特征。

THE END
0.闽南普渡宴,咱厝边的风俗盛宴泉州,闽南文化古城 传统民俗渊源流传 翻阅这座城市的影像,从长街到古巷 千百年来,宗教信仰,多姿多彩 “普渡” 泉州沿海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它是糅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 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 “普渡宴” 至新中国成立前,泉州沿海地区的普渡仍十分盛行 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为正普 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 在 jvzquC41o0ypj~3eqo5b1:;428939:d98;934
1.民间文化风俗民俗也叫“民间风俗”,海陆丰地区,是闽南福佬人的聚集地,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富有区域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诞生礼 中国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深深植入海陆丰地区民间社会生活中,民间社会对“求子”习俗颇为重视。到宫庙祈求神明赐丁,利用神诞演戏酬神祈子,送子是海陆丰地区在神圣日子里演戏的惯例,一般安排在“搬仙”演出。 生育习俗:生 jvzquC41yy}/onnrkct/ew47;4€6dt|
2.泉州民俗“普度”来历和东西佛故事“东西佛”这个特别的名词,除起闽南人,或熟悉闽南风俗的,是少有能知道的,我在着手草这篇的当儿,想要用一个比较具体而简单的来解释一下,总找不到。那么,只有请阅者别嫌麻烦,看到下文,便就了然了。 东西佛历史的由来,近三百年了,他们在不久的以前还是具着有一触即发的斗争,此疆彼界的成见,真可使人闻而骇jvzquC41yy}/onnrkct/ew46{pzv5m
3.旧报章中的闽南“普度”闽南风俗,逢废历七月为普度月。家家户户设台敬神。施舍阴鬼,并肆宴设席,戏演连班。年来时况不佳,此种普度节民间已不期然而衰落了。每逢七月初三日为漳州东门街大普之日。从前演戏至十余台。全城自初一起,每日平均均有二十台以上的戏上演。本年每日已不上五六台了。此项普度的耗费,比较从前减少了四分之三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268631;699>:5a3655@8246?/uqyon
4.闽南文化的重要性范文而该游戏不一样的探险环境以及里面特有的闽南风土人情,给玩家带来非常不一样的体验。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一边玩一边了解与欣赏泉州闽南风俗文化,这样也起到了宣传闽南文化的目的。 2.手机游戏手绘风格:根据本游戏的选材特点以及现有制作技术限制,确定了做单纯的二维动画,平面感强,色彩鲜明易于吸引人。在游戏风格还没有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6?/j}rn
5.中元节烧纸什么时候烧最好中元节有什么道教说法?从前,各地轮流进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满满的,据说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殴斗事件;后来有些地方普渡便统一在中元正日七月十五举行。 不过香港、闽南、台湾、潮汕并不从此风俗,在七月的每一日皆有人举行祭典。但后来由于时代变迁,目前在台湾的中元节,机关行号多在中元七月十五日祭祀,而一般住家则多在接近七月jvzq<84o0cgog€x0ep5og€x1pg}t1‚zcp1814;42:2:04<6;40nuou
6.中元节如何祭祖这是香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jvzquC41yy}/qq6220ipo8f142782A49248467mvon
7.在中元节有什么能做和不能做中元节鬼神出现概率高,而一般都是有烧纸钱的风俗,鬼神也会自己顺路获取,如果巧遇有真钞,还是不好碰为好,以免犯了鬼神忌讳。 四、筷子插在饭中央 中元节筷子插在饭中间,这是典型的祭祀供鬼范例,鬼神看到之后会食用,如果在吃饭时候做这个动作,容易招惹到鬼神到你身边。 jvzquC41yy}/qq6220ipo8f142782A4922=987mvon
8.清明节和中元节,哪个是鬼开party的正日子?作者|谢明宏编辑|李春晖杏花零落清明雨,卷帘双燕来还去,又到了甄嬛认错人的时节。为了不错付,还真有必要把清明节和中元节拿来比个高下。虽然这两天不会有人给你发祝福短信,受疫情影响全国墓园也大半关门谢客,但论起正统,谁才是鬼开party的正日子呢? 首先,两者的爱心泛滥程度有很大差别。中元节是要给孤鬼施舍食物的,而清明节则是单纯的jvzquC41zwkrk~3eqo579=:97788:87382=55B6
9.2023年中元节各地习俗有哪些烧袱纸中元节烧袱纸的习俗主要流行于四川地区,是由烧纸钱演化而来。民间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中元节)祭祖或平常祭奠亡灵时,都要烧袱纸。意在寄钱给祖先亡灵,好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才能够更好的保佑我们 烧街衣 烧街衣是一直以来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每逢中元节前后,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jvzquC41yy}/z~jzkng/exr1fctbq8xkygo0e;573788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