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一年一度的中元节,民间俗称七月半、鬼节,依佛教习俗叫“盂兰盆节”,依道教习俗则叫“中元节”。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这天,家家户户以三牲供祭祖先。晚间,在屋前、屋后或街边空旷处燃烛、烧香、焚纸和泼撒粥、饭,称为“施幽”,俗谓“泼水饭”,也叫“送鬼”。
在广西人的眼中,中元节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以祭祖为主要内容。但广西人过中元节不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而是在农历七月十四,为什么会提前一天呢?
这里有一个传说:在宋末,广西人民正准备欢度中元节,不料元兵入侵,为避战乱,人民遂将中元“送祖”提前到十四日举行,自此沿袭下来。
每年到了农历七月十四这一天,人们买好过节的用品,燃上香烛,阿公阿婆们都习惯在家里设神台,摆上鸭子和水果等供品祭拜先人。祭过祖先后,一家人便围坐在一起,共享节日晚餐。
除了在家里祭拜,不少人还出到路边烧香烧纸钱烧一些剪裁好的纸衣来祭拜,俗称烧街衣。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也有一些市民有在当天晚上放河灯的习惯,以此祈求先祖保佑来年能够顺风顺水。
最重要的是,在这一天广西人家家都会吃鸭子!
这不,最近柳州的各大菜市场里都弥漫着鸭子的叫声,大街小巷到处都飘荡着烧鸭的香味。
至于为什么要吃鸭子?各种说法都有:一种说法是相传已作古的祖先,在阴间被一道“奈河”隔住,需杀鸭祭祀,过桥多,会造成交通拥堵,就要从水面上过,家里养的也就只有鸭子会游,于是让鸭子把祭品驮过河。
另一种说法是“鸭”的谐音是“压”,吃鸭子就能压住这天上来游走“揾食”的鬼魂了。而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所以选脚掌扁平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供桌上不能供鸡,因为鸡的爪子往后刨,送去的钱会被鸡爪子给刨出来,后人的心意可就到不了祖宗的手里了,这样一来后人就没有了保障,所以这个任务就交给了鸭子。
也有人说,“中元节”这段时间是鸭子长成的季节,由于古代人们生活比较贫苦,只有到节日才舍得杀鸭子吃,于是家家户户到了“鬼节”就杀鸭子、吃鸭子,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和习俗来纪念,在每个地方有着不一样的民俗文化,接下来看看小编搜罗的一些比较特别的习俗。
山西: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河南: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陕西: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
江苏: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
福建:闽南人七月半祭拜时,会在各水域先放流灯火,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水灯"。
贵州:饭后,全家人到野外烧纸钱冥财,以便“祖先享用”。有些地区还会在纸封中装入钱纸,并写上享用人姓名,在祭祀时焚烧,这种做法称“烧包”。在毕节、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地,“烧包”时,以包砌塔,用香烛绕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阵型,寓意亡者领取纸钱之路。
浙江: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
云南: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湖北: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