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愚人节的一个玩笑”2014年,复旦大学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177位师生联名为他求情。
是什么玩笑能致人以死地?又是什么原因,让林森浩从一名天之骄子成为杀人犯?判决后又令复旦大学的部分师生做出不合常理的举动呢?
这一切都跟林森浩的原生家庭有关。
因为家庭贫困,林森浩从小到大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他不仅高分考入中山大学,还被保送到复旦大学医学院读研,毕业前夕,导师通知他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高校毕业生,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也给他发来了offer。
如果不是这一个他认为的愚人节玩笑,林森浩真的会迎来一个光明的前程。
可是,2013年的愚人节,他和室友黄洋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
黄洋是来自四川的学霸,他和林森浩家境差不多,只不过,黄洋是家里的独子。
两个出身寒门的学霸,性格上却是天差地别。
而林森浩既不搭话,又“一毛不拔”,就连拿了2万块奖学金也拒绝请客,除了“小气”,还经不起别人的调侃玩笑,他常常感觉自己是宿舍里“多余的人”,室友们也习惯性当他是空气。
临近毕业时,林森浩的工作定了,同学们开心地和他聊起毕业旅行的话题。
谁知黄洋一句无心的玩笑“他没钱,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戳到了林森浩的痛处,他对黄洋的不满和怨恨越积越深。
3月29日晚,宿舍里室友们在商量愚人节的整蛊游戏,听着黄洋几个人大声欢笑,林森浩动起了杀心。
他找机会从实验室里偷偷拿了剧毒化合物,放进寝室的饮水机里。
4月1日清晨,黄洋和平常一样起床接水,“噗”的一声全吐了出来。
林森浩躺在床上,静静地“欣赏”着黄洋中毒的全部过程。
当天下午,黄洋轻度呕吐,到中山医院诊治,林森浩帮他做了B超,告诉他一切正常。
但是第二天开始,黄洋的症状突变,住院不到一天就转入重症监护室,当父亲赶来的时候,黄洋已经神志不清了。
或许上天并不愿意让两位前途光明的寒门学子就此止步,黄洋在医院坚持了整整14天,但林森浩却想侥幸过关,一次次错过了亡羊补牢的机会。
他去医院看过黄洋3次,隔着ICU的透明玻璃,看到痛不欲生垂死挣扎的室友,林森浩最终没有说出黄洋中毒的实情。
他以为,只要他不说,就没有人知道。即便有人怀疑,大不了死不承认。
就在他接到导师通知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时,等待他的不是美好的未来,而是冰冷的铁窗。
林森浩这次赌错了。
他万万没想到,室友葛俊琦向警方反应的情况,让投毒案件的真相浮出水面。
黄洋肝脏受损的症状,与林森浩曾经研究过的毒药二甲基亚硝胺完全吻合。
警方根据线索迅速行动,在铁证面前,林森浩无言以对。而黄洋的不治身亡,也带走了林森浩最后一线生机。
从毒发到死亡,林森浩把老天给他的14天赎罪机会白白浪费了,只要他主动说出毒物的名称,黄洋就有生还的机会。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177位师生联名为他求情,希望能给他一个代替黄洋照顾父母的机会。
对于杀死自己独子的凶手,黄洋父母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道歉,他们也永远不会原谅。
而林森浩的父亲一直要求律师给他做无罪辩护,在一审之前,就连林森浩本人也咬定自己的行为本意是“恶搞”,不承认蓄意谋杀,直到判决结果出来,他们才不得不面对现实。
林森浩的辩护律师唐志坚说,林森浩的长期性格缺陷是致命的,做事不计后果。投毒事件可能存在偶然性,但性格硬伤造成的恶果是长期必然。
心理学家杨凤池分析,林森浩是典型的情感表达障碍患者,他是智商的巨人,心智的侏儒,是一种可怕的畸形。
林森浩曾经问过律师:我怎样才能回到学校继续学业?黄洋的死是否需要赔钱?如果家里没钱,我能不能用坐牢代替赔偿?
一个寒窗苦读20年的莘莘学子,竟然连基本的法律常识和道德底线都没有,这是多么可悲!
林森浩在反思时说,不认为伤害别人身体的行为是突破底线。
一个学医的人,原本的使命是救死扶伤,可他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对他人起码的尊重。
更加无法容忍的是,林森浩和他的父亲从没有真心认罪,他们始终觉得就是愚人节的一个游戏,对犯罪行为毫无意识。
或许,在家人眼里,林森浩听话懂事就是好孩子。在老师眼里,林森浩努力上进就是好学生。但一张灿烂的脸,永远掩盖不住扭曲的灵魂。
愿林森浩和黄洋的悲剧不再有!
作者:vicky
编辑:鸢儿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