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住裁员的互联网扛不住愚人节
科技唆麻,不飞不快
按照西方传统,中午 12 点愚人节结束,之后就不能再恶作剧了。
但今天的 12 点一过,我感觉整个愚人节都告别国内互联网了。只想真诚地向对各位段子手、营销号、媒体诚挚地发问:
“你们不能多花三分钟好好地敷衍一下我们么”
往年段子推文刷屏的盛况没了。
一天下来就看到个:“京东出BUG了 549撸Phone X 速度上”。字母 i 都打掉了不说,走走心麻烦换个新款好吗?
互联网创业公司全民抖机灵没了。
一贯热衷于借此体现自家“极客气息”的小公司们要不装作无事发生,要不就做个海报发条微博,糊弄鬼呢?
好的,你们穷,不怪你们。但大公司的恶作剧都是如此
我找了一下大概有:腾讯的“风味探测器”小程序、AI作业辅导机器人“鹅童”,基本延续了去年的“AI生态鹅厂”的路线。
阿里云拿出了 AI谣言粉碎机、支付宝有“防骗手机”……脑洞在哪?直接说是新产品也有人信啊,请认真地愚弄我们一下好吗?
看起来非常有诚意的天猫的“天猫精灵测谎仪”,一本正经地拍了个视频,最后推起了自家的音箱,透着满满的尴尬:
当然,我最佩服的还是在风口浪尖都已经呆了小半年的罗老师,公司都没了却依然不舍得错过这个珍贵的愚人节。与大公司们一比,高下立判。
各路手机厂商在 OS 中的集成的彩蛋我都不想提了,透着自嗨的尴尬。
不得不说,对于国内互联网公司而言,愚人节逐渐从一个输出企业文化的契机,变成了与劳动节、儿童节们“硬蹭热点”没多大区别的常规节点。
硬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大概是秀肌肉的想象空间能稍微大一点。毕竟,拐弯抹角地找到与自家业务的联系,在今天也是能被贴上“脑洞大开”的小红花的。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要说起“脑洞”来,大公司们的确是在退步。
以前怎么玩
要论传播效果,就不得不提到微博以往的#我真的火了#系列。
在 2017 年 4 月 1 日点开热搜榜,你不仅是热搜榜第一的主角,还有一系列的热搜新闻。
如同我上面提到的天猫卖音箱,阿里系似乎一直对愚人节吹下的牛逼,有一股子付诸实现的执念。
2014 年,支付宝的愚人节项目是“空付”。简单来说,就是万物皆钱包,身上的各种特征都能成为验证方式。
如今,扫脸支付已经开始大面积接入便利店等场景。以我所在的成都为例,在去年下半年开始接入后,目前已经几乎普及。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脑洞都能实现。比如百度的“筷搜”。
2014 年愚人节,百度发布了一个介绍“筷搜”的视频。技术专家讲解了“筷搜”的原理以及各项功能。通过与 WiFi 与电脑连接,“筷搜”能实现食材溯源、温度检测、油脂分析等功能:
尽管看上去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但这条由百度市场部主导的视频引起了百度高层的注意,并指定市场部联合百度 NLP 部门与洛可可设计共同推进这一项目。
在 2014 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筷搜推出了 1.0 版,并表示 2.0 的量产版预计在 2015 年发布。不过,最后的结果你们都知道了。
大部分时候,互联网公司们的愚人节项目,都会与现有产品结合,或者将其放进之后的产品规划中。比如还有腾讯去年愚人节的“AI生态鹅厂”,实体就是规划在贵州的大数据中心。
看起来,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们在行业景气的时候就是“务实派”,哪怕是恶作剧也有一定的业务考量。而寒冬之下,纯开脑洞的项目只会更少。
国外怎么玩
比起将言而有信奉为美德的中国人,大洋彼岸早年在愚人节欢脱了太多。
早在 2000 年愚人节,Google 就拿出了“意念搜索”项目,宣称:“只要一直盯着旋涡动图,新中默念准备搜索的内容,点击旋涡就能得到结果,算是开了互联网公司愚人节恶作剧先河。
不过,19 年过去了,Google 的“意念搜索”依然只停留在想象中。
2011 年,Goole 甚至则针对中国用户专门拿出了一款颇有中国特色的“穿越搜索”。官方表示其原理为:
利用搜索引擎内置的引力场扭曲功能,在关键词超时空渗透技术的基础上,将搜索者的全身电磁表征分解后,降频发送到目标时空重新组合匹配,以实现搜索者思维的跨时空穿越并获取目标时空信息的新一代搜索技术。
但哪怕是娱乐精神满格的美国人,也曾被互联网公司的玩笑激怒。
诞生于 2004 年愚人节的 Gmail 在 2016 年就玩了一把火。当时,Gmail 好死不死地在“Send”旁边加入了一个“Send+Dop the mic(丢话筒)”的按钮。
只要点击这个按钮,你的邮件就会被自动加入一个 " 小黄人扔麦克风 " 的动图,然后直接被发送,而且整个后续的邮件对话都会被隐藏,也就是你无法收到对方的回复……
在英语世界中,“Dop the mic”有“在对手面前发表胜利演说后,扔掉麦克风潇洒离去”的意义。
显然,Gmail 低估了这一整蛊行为引起的后果。这一功能上线不久,推特与 Gmail 官方论坛就被用户愤怒的指责填满。
有人在安排亲人葬礼的邮件里中了招,有作家因此错过了老板的在截稿日期的回复,有人甚至直接丢掉了工作。Gmail 最终在上线两小时后道歉,并匆匆下线了这一功能。
有了前车之鉴,Google 近年的愚人节活动收敛了不少:
比如,今年 Google地图的愚人节彩蛋是一款没什么新意的贪吃蛇游戏。去年则是一款找茬游戏;前年甚至是把 2015 年的吃豆人搬出来改了改,一本正经炒了冷饭。
激进如微软甚至直接下了禁令。
据报道,微软营销主管 Chris Capossela 在内部公开信中警告微软员工不得在今年愚人节进行恶作剧;Chris Capossela 表示,从数据表现而言,愚人节活动带来的正面收益极为有限,甚至会在品牌层面失去更多。
至少在“务实”这一点上,微软算是走在了前面,也反映出的一个趋势是:愚人节作为互联网公司文化的影响力正在衰减。
今年为何“愚不动了”
按理说,越是艰难的时候,娱乐精神越不应该丢。哪怕是国内外都在走“务实路线”,多开开脑洞效果也不见得差,但今年愚人节哑了火,到底是为什么?
“只要选对了人,愚人节每天都过”
“锤子TNT工作站:重新定义未来十年PC”
“保时捷的工厂,肯定比不上江淮的工厂。”
“蔚来ES8,百公里油耗 40 升柴油”
“荣耀V20游戏吊打万元游戏电脑”
“ofo退押金,排队人数破千万”
“华为Mate 20 秒尼康D810”
……
你说市场红利不再,竞争激烈的逼迫也好,资本泡沫被戳穿也好。论起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互联网公司们今天拿出的推文们完全没在同一个 level。预防针打了一整年,也是时候疲软了。
“扛住996和裁员潮才是要紧事”
为什么今年愚人节恶作剧脑洞不足?
行业遇冷,第一波挨刀的就是花钱狠的部门,首当其冲就是市场部。
放在往年,各家愚人节的脑洞都来自市场部的贡献。如今,市场部的朋友们人人自危。且不说是否真的被裁,留下的朋友们也不得不面对被 996 支配的恐惧。
于是,愚人节这类“吃力不讨好”的节点,自然是提不起兴趣。
“愚人节不如造节”
接着市场部挨刀往下说,节点营销说到底还是得看 ROI。
行业景气时,ROI 放得松,预算花在一些“形而上”的企业文化输出上无可厚非。哪怕是愚人节项目收效难以量化,给自家新媒体涨涨粉也是不错的。但紧缩时代,逻辑就不一样了。
消费者熟悉的大节点可能只有双11、双12 以及 618,但平台为了维持流量,早就开始不停地加大造节、造活动的力度。你随时打开电商App,都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节日。
尽管,商家其实早就被越来越多的节日折腾的够呛,但为了保持与平台的友好关系,不在营销资源上被平台“卡脖子”,也只能硬着头皮参加。
营销预算毕竟有限,重点当然需要放在情人节、圣诞节等有消费传统的节点,而转化潜力更差的愚人节自然被冷落。
说真的,国外互联网公司都快爱不起来的愚人节,对于已经“爱不动”的国内互联网公司而言,无疑只会愈加鸡肋。今年这种愚人节,我们的确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