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建于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1300多年前的松赞干布时期,历史上毁于战乱,1645年五世达赖时期重建,历任达赖喇嘛相继扩建。上世纪西藏和平解放后,布达拉宫于1989年接受了第一次大规模修缮,200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修缮,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形式。
现在布达拉宫占地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主要由红宫组成、白宫是主要建筑,周围还有一系列附属建筑。布达拉宫不仅规模宏大,代表了西藏建筑的最高成就,而且还收藏了各种佛像、佛塔、唐卡、各种珍贵文物,如佛经等,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全世界藏族人民的、藏传佛教信徒眼中的至高圣地。
1994年12月,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大昭寺凭“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布达拉”,或译“普陀珞珈”,均为梵语“Potalaka”的音译,意为“佛教圣地”
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首府拉萨,建立了历史上的图凡政权641年,松赞干布发起与唐朝的政治联姻,随后迎娶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为了庆祝与唐朝联姻,在马布日山上建了一座宫殿,并以佛经中的菩萨为居所“布达拉”为之命名,称作“布达拉宫”
据史料记载,7世纪中前期,松赞干布建立吐蕃政权,迁都拉萨,并修建布达拉宫作为皇宫。宫殿堡建造规模宏大,外有三面城墙,内有数千座宫殿。布达拉宫也成为吐蕃王朝的统一政治中心,地位显赫。
9世纪,随着吐蕃王朝的解体,布达拉宫不再繁华,受到冷落。
从公元9世纪到17世纪中叶的800多年间,由于西藏政权更迭频繁且不稳定,布达拉宫一直没有重建,历届政权也从未迁都拉萨。
1642年,五世达赖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甘丹坡掌地方政府。拉萨再次成为西藏政治、宗教、文化、首都,经济中心。
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决定重建布达拉宫。
1648年,白宫主题建筑基本建成,行政办公地点从哲蚌寺迁至布达拉宫白宫。此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住所和宗教活动场所、处理行政事务的重要场所。
五世达赖死后,1690年至1694年对红宫进行了扩建,修建了以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为主的红宫建筑群,基本形成了布达拉宫的建筑规模。十三世达赖统治时期,在白宫东侧的顶楼加建了东日光殿和布达拉宫脚下的一些附属建筑。
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灵塔殿建在红宫西侧,与之形成统一的整体。至此,始于17世纪中叶的布达拉宫改扩建工程已经完工。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的红山上,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的河谷平原。北纬29°39'22.46',东经91°6'58.82'
布达拉宫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干湿季节明显,冬春季降雨量少,天气干燥多风;降水集中在雨季,年降水量200-510毫米,主要集中在6-九月晚上多雨。平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夏秋无高温,是避暑胜地。
布达拉宫是典型的聚集地、宗堡、佛寺是古代政教合一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建筑雄伟壮丽,传承了藏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布达拉宫体量巨大,气势磅礴,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外部造型宏伟复杂重点突出,内部空间尺度适宜、曲径通幽,宗教气息浓郁。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附属建筑包括山上的尊圣寺、僧官学校、东西方寺院和藏军司令部都在山脚下、雪城、城墙、城门、宫殿后面的角楼和龙王潭风景区。
布达拉宫为以土、木、石头是由三种建筑材料制成的。
布达拉宫外墙顶部多为柽柳树枝,藏语称为白马草墙。柽柳又叫红柳,藏区俗称观音柳。其枝弱下垂,叶有鳞,为夏季开淡红花的野生落叶小乔木,老枝红色,多生长于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砌筑方法是将多枝柽柳的枝条剥皮晒干,然后用湿牛皮绳捆扎成手臂粗细的小捆,从上到下用木钉固定,然后铺在女儿墙外侧,最后刷上红紫色。
布达拉宫所有建筑的屋顶和地板均采用“阿嘎土”作封护材料。这类物质主要属于土石兼备的微晶灰岩,产于西藏一些半土半石的山包中,储存在山体上方12米的厚层中。拉萨附近的曲水、林周、山南地区的达孜县和扎囊县有储藏和开采。阿嘎土”具有坚硬、光洁、美观效果好,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目前所使用的“阿嘎土”现代技术进步了,抗压强度提高了、抗冻融性能和防水性能,形成刚柔结合的复合防水体系。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主要结构形式有墙体承重结构和墙柱混合承重结构。前者直接将重量加载到墙体较厚的基础上,多见于小塔和附属建筑;后者是外墙与带柱内墙的共同承重,也是布达拉宫建筑的主要方式。
布达拉宫的基本布局是正方形或长方形,但主体建筑呈之字形。屋顶以藏式平屋顶为主,也有一些中式的歇山屋顶。布达拉宫由于山势崎岖,为了方便宫殿建设,增加建筑占地面积,被广泛使用“楼角屋”形式,即先在基础上纵横墙,在梁上形成下一个房间,俗称“地垄”屋脊的层数是根据坡度设定的红宫和白宫有5到6层墙是夯土墙或石墙,墙上盖着杨椽和断枝。由于其良好的承载能力,布达拉宫几乎所有的大殿、僧舍、学校之类的建筑,以及前后山的爬坡道东西院落,也都是用山脊修建的。
布达拉宫的木结构和柱式建筑体现了藏传佛教端庄沉稳的建筑风格,所有建筑的木结构都是雕梁画栋的杰作。整个木结构分为檩条椽、柱梁椽结构和梁提升结构,以及门、窗、屋檐腰檐等构件。藏式建筑的椽子是一体的,柱上有梁,梁上有椽子,没有檩条过渡,所以大跨厅堂用大椽子,立多根柱子,呈方形、多边形、子字形和梅花形,分数显著。柱头以斗、鞋木和拱肘木支撑主梁,构件之间采用暗销连接,主梁之间采用榫槽连接大梁和椽子由固定的莲瓣或凹凸花边和不同层次的装饰方椽子构成。这些柱椽的装饰是藏式建筑的有意表现长长的柱子上涂着金粉,包裹着圆柱形的彩色椽子和柱头、大桶肘木四面雕莲花、卷草或串珠图案,或雕刻佛像女神等。门窗也是藏式建筑色彩,各厅门都雕刻着华丽的画,双开门、四六门,门板配半球形门环座和环扣,内嵌覆铜浮雕门环。门楣上有精美的木雕,如狮子 有些门还配有支架和挑檐。窗户的设计根据建筑的不同功能而不同寺庙的大窗户放在南墙上,使光线穿过黑暗的背景投射到壁龛上;法堂窄小的窗户适合特殊的宗教仪式,而阳光堂的大窗户作为卧室,可以吸收更多的阳光。
伍孜加毗——金顶群是布达拉宫一处独特景观,位于海拔3750余米的布达拉宫主楼红宫之巅,这里共有7座金顶,均为铜鎏金制成。七座金顶自东至西依次为九世、八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金顶,布达拉宫主供佛殿金顶和七世、十世、五世、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金顶。其中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金顶为歇山式金顶,金顶上装点着宝瓶、共命鸟、鳌头等饰物;主供佛殿(圣观音殿)和上师殿金顶为六角式金顶,金顶上装点着宝瓶、火焰宝、摩尼等饰物。每一座金顶的最顶端部位还安装有三眼火焰似的锋利铁叉,是古代藏区高层建筑避雷装置,是古代科技的具体体现。
整个金顶群气势宏大,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红宫位于布达拉宫中央位置,外墙为红色,主楼高115米,高十三层。宫殿采用了曼陀罗布局,围绕着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建造了许多经堂、佛殿,从而与白宫连为一体。
红宫最主要的建筑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共有五座,分别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各殿形制相同,但规模不等。其中最大五世达赖灵塔殿(藏林静吉)殿高三层,由十六根大方柱支撑,中央安放五世达赖灵塔,两侧分别是十世和十二世达赖的灵塔。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西大殿(措钦鲁,亦名司西平措)是红宫中最大的殿堂,高6米多,面积达725.7平方米。殿内悬挂乾隆帝亲书的“涌莲初地”匾额,下置达赖宝座。整个殿堂雕梁画栋,有壁画698幅,内容多与五世达赖的生平有关。在红宫的西部是十三世达赖灵塔殿(格来顿觉),建于1936年,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其规模之大也可与五世达赖灵塔殿相媲美,殿内除了灵塔,还供奉着一尊银造的十三世达赖像和一座用20万颗珍珠、珊瑚珠编成的法物“曼扎”。
白宫始建于1645年,历时8年,是以松赞干布时原有的圣观音殿为中心,向东向西修建起一片巨大的寺宇,因两翼刷白粉而得名“白宫”。
白宫高7层,位于第4层中央的“措钦夏”(东大殿)面积717平方米,由38根大柱支撑,是布达拉宫最大的殿堂,历代达赖喇嘛在此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第5、6两层是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最高的一层(第7层)是达赖喇嘛冬宫,因其采光面积大,俗称“日光殿”。
殿内陈设豪华、金盆玉碗;宫殿外,设宽大阳台,可俯视整个拉萨城。
帕巴拉康——圣观音殿是布达拉宫的主供佛殿,殿堂内主供布达拉宫镇宫之宝级文物——圣观音像。
圣观音殿建于公元七世纪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该殿位于红宫最高层北侧,殿内主供一尊作为布达拉宫镇宫之宝圣观音自在之像。
圣观音殿同时也是达赖喇嘛九世、十世、十一世“转世灵童”金瓶掣鉴的地方,是布达拉宫内最古老、最神圣的佛殿。
除佛殿北侧中央佛龛内中心的主供佛洛格夏热(圣观音世自在),其左边七世达赖喇嘛时期仿制的檀香木质洛格夏热等身像,其右边为八世达赖喇嘛时期仿制的合金质洛格夏热像。殿内还有宗喀巴、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八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喇嘛塑像,红旃檀质随佛八大弟子、银质八善逝佛塔、白合金质救八难度母、铜鎏金大型法轮一座,相传为宗喀巴、莲花生、圣龙树、十二世达赖喇嘛幼年时石块上踩出的足印各一块,古老的合金质六面十二臂阎罗王像、铜鎏金与楼层高金刚手菩萨像等各种佛像百余尊。
殿门外上方悬挂清同治帝御笔“福田妙果"金字牌匾。佛殿顶层覆盖一座六角型金顶。
该殿东、西、北面墙壁处设有书架,装满金汁、银汁、朱砂等写就的经典,共计2500多部。
其美德丹基——长寿乐集殿位于红宫最高层西南角,面积达246.17平方米,原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之寝宫噶当基。因寝宫内描绘了《噶当祖师弟子问道录》(古印度高僧阿底夏尊者之传承人藏人仲顿巴大师乃请问者为《祖师问道录》,由阿•勒巴协绕和库敦•尊追雍中请问者为《弟子问道录》)为内容的壁画尤为珍贵,故得名噶当基。
公元1782年左右第八世达赖喇嘛时期将寝宫改为佛殿,塑造并供奉千尊无量寿佛,更名为其美德丹基一不灭极乐殿,亦称长寿乐集殿。
殿内北侧平台上方中央设有六世达赖喇嘛法台宝座,上方悬挂失砂绘制的无量寿佛唐卡,后方佛龛内供奉铜鎏金释迦牟尼像一尊,其左右供奉铜鎏金阿底夏等噶当派诸传承人塑像和公元l799年八世达赖喇嘛时期塑造的铜鎏金宗喀巴像,金刚陀罗尼等塑像;殿内西侧佛龛内供奉铜鎏金十一面大慈大悲观世音像,释迦大能仁35尊,护法神唉嘎杂底像等各类佛像百余尊。自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以来,历代达赖喇嘛每年亲临此殿,升座于六世达赖喇嘛的法台宝座,与布达拉宫朗杰扎仓一殊胜僧院的全体僧众一道举行“养地宝瓶”法会。
堆廓拉康—时轮殿位于红宫六层回廓东侧,面积108.57平方米。
时轮殿内中央供奉一座铜鎏金时轮立体坛城,周围佛龛内供奉有印度、祖国内地、西藏等地的著名历算传承者168位的塑像,铜鎏金善逝佛塔一座银质八佛塔,38尊时轮神像等珍贵造像。殿内供奉的时轮立体坛城是在觉囊派达旦平措林寺中依据《时轮经》铸造的,后于公元1680年迎至布达拉宫,并进行了修整,镶嵌了松石、珍珠等2279颗,红珊瑚5168颗,琥珀3235颗,青金石、玻璃珠7419颗,水晶石1896颗,使得整个坛城显得精美、豪华。坛城是佛教密宗供奉物,有立体和彩绘两大类。每位23佛、每个菩萨都有各自的不同坛城。坛城是形象化和神圣化的象征性代表小宇宙——三千世界即大千世界,是一个精细的概念。坛城中的城市是一个中心点,东、南、西、北各有一门,形成了一个定向四边形。从外到里分别浮雕有旋涡形的空气、火焰、波涛状的海水、高低不齐的山石等,表达了宇宙间自然物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时轮经》的研究和对时轮坛城的观修,《时轮历》《时轮度量》等对西藏天文历算具有重要影响的时轮计算法和著作就此产生,并成为研究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王洞位于红宫六层北侧,是布达拉宫最早建筑之一,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本殿东壁画为吐蕃时期所绘。法王修行洞上方为七世达赖喇嘛灵塔殿,洞内大柱为支撑上方灵塔而立。
布达拉宫珍宝馆
布达拉宫珍宝馆位于布达拉宫山脚下的雪城中,原名“斋康”,是具有浓厚藏民族特色的土石木结构的三层建筑,早期一楼和二楼为布达拉宫库房,三楼为贵族官员的住宅,在保留其原样的基础上进行外部整修和内部装修后,现改造成布达拉宫珍宝馆。
布达拉宫珍宝馆前后历时九年,总投资1900多万元,安装监控设备等耗资1600万元,至2009年修建完毕,5月8日,开始交接文物并布展。
布达拉宫广场位于西藏拉萨市布达拉宫正对面,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这座广场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萨市区重要的活动场所,以及中外游客集中观光的旅游景点之一,是一座融休闲、文化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广场。
布达拉宫广场东西长六百米,南北宽四百米,道路广场总面积一点八万平方米,可容纳四万人举行大型活动。从整体布局看,广场平坦而开阔,南面是西藏劳动人民文化宫,北侧是布达拉宫。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布达拉宫广场四周建有图书馆、儿童乐园、歌舞厅和露天市场,是拉萨市旅游和文化娱乐活动中心。
宗角禄康位于布达拉山之后,是拉萨著名的园林之所。在藏语中,“宗角”意为“宫堡后面”,“禄康”则意为“禄神殿”。17世纪布达拉宫扩建过程中,在此大量取土,遂积水成潭。六世达赖喇嘛时期对这里进行了整治开发,在潭中小岛上按藏传佛教仪轨中的坛城模式建了一座阁楼,井架了一座长20多米、宽3米多的五孔石拱桥与外界相通。阁楼高三层,一二层为全对称十字型神殿,主供鲁神。
释迦牟尼佛像唐卡为创作于19世纪的金汁唐卡,通长147厘米,宽91厘米。
释迦牟尼佛像唐卡以金汁为底,画面神圣、金碧辉煌,弥足珍贵。
无量光佛净土唐卡制于13世纪(一说为16世纪),通长140厘米,宽为103厘米。
唐卡上的无量光佛面相安祥,身披黄色袈沙,右臂袒露,双手结定印并握盛满甘露的钵盂。双腿结金刚跏趺坐于狮子宝座上,左右分别侧立四壁观音和静相手持金刚。该唐卡融合了汉地的风格,并于背景中绘有无量光佛的功绩。
八大善逝佛塔之二的菩提塔(藏语意为:强久曲登)打造于公元1692-1693年间,耗银2000余两的菩提塔,塔高5.30米,塔基正面法座中央浮雕一尊铜鎏金东方护国天王像,左右浮雕宝象,塔阶四级四方,塔面镶嵌千余颗珍宝,塔门内供有一尊铜鎏金释迦牟尼结与愿印像。
菩提塔由来:相传释迦牟尼36岁时的藏历4月15日,在古印度摩竭陀国菩提伽耶城金刚座菩提树下,正觉成道,影胜王初次造此种塔以纪念,故名菩提塔。
八大善逝佛塔之五的降佛塔(藏语:拉波曲登),打造于公元1692-1693年间,耗银2000两的降佛塔,塔高5.3米。
降佛塔塔基正面中央浮雕一尊铜鎏金南方增长天王像,左右浮雕宝马。塔阶为四级四方,塔基与塔瓶间中央置三排梯,此意为佛从此梯降至人间,塔面镶嵌红宝石等珍宝千余颗,塔门内供有铜鎏金释迦牟尼结禅定印象。
圣观音像为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宝。
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到帕莫竹巴政权衰亡的近千年间,洛格夏热一直被供奉于布达拉宫。公元1608年因战乱曾被流落至青海数年。公元1642——1643年间,青海蒙古女宫塔赖衮吉用重金赎回,献给五世达赖喇嘛。公元1645年举行盛大仪式,将洛格夏热迎回拉萨,仍安放于布达拉宫。
因为传说,洛格夏热成为布达拉宫的主供佛,成为广大信徒顶礼朝圣的主要佛尊。其左边七世达赖喇嘛时期仿制的檀香木质洛格夏热等身像,其右边为八世达赖喇嘛时期仿制的合金质洛格夏热像。
镀金铜镂空提梁香炉制作于18世纪,以铜为料,高30.5厘米,底径14.8厘米,由炉身、盖和提链组成。炉腹上部饰一周如意纹,腹部正中錾刻两条遒劲的龙纹。圈足上饰垂莲纹,盖身镂空,以便香气从镂空的盖孔中飘出,镂空部分饰龙纹、花草纹。此种香炉一般用于重大喜庆和法事活动。
青白玉夔龙乳钉寿字纹簋制于明代,高8.5厘米,口径11.7厘米,底径8.7厘米,玉质为青白色,有沁。
青白玉夔龙乳钉寿字纹簋仿古青铜簋样式,长方形,侈口,足较高,两侧颈腹之间雕兽口吞夔式耳,颈部足部线刻头部相向的两夔龙纹,腹部雕乳钉围寿字纹。
雍正斗彩缠枝莲托暗八仙天球瓶制于清朝雍正年间,高58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8厘米。
瓶直口长颈,球形腹,平底。通体饰斗彩缠枝莲托暗八宝纹,颈部绘有璎络纹,肩部绘青花如意纹一圈,素底无釉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此瓶器形高大,纹饰精美,胎质紧密,釉质光亮莹润,实属罕见。此暗八宝纹分别为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的手持物。
跳神节流行于西藏拉萨,每年藏历12月29日。
跳神节的意义和拉萨市民一样 鬼节,也就是驱赶恶魔,祝愿来年好运。庆祝方式是每年藏历12月29日在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大规模的跳跃节这个时候拉萨市民会扶老携幼,全家出门。节日舞蹈中的表演内容多为佛教的灵异和喇嘛的神奇,以及各种佛教中的故事,如保护动物保卫鬼神宗教等。
布达拉宫跳跃节在仁乃贡萨殿前举行,演员由南木林集结(经院)的喇嘛担任。跳之前要念经,要举行祭祀仪式,但并不是真正的祭祀,通常只是换上器物或地面图案。
西藏自治区和其他藏区的格鲁派寺庙会举行祭奠仪式,将寺庙放在大殿里、僧舍四周、佛寺的屋顶和台阶排成一排,或者按照吉祥的图案摆放酥油灯;藏族的佛教寺庙s家、还会在窗台和所有能点亮灯的地方放置酥油灯。
元宵节,从布达拉宫到大昭寺都要吹响金喇叭。宫里的和尚也会敲锣打鼓,开始诵经。
雪顿节的传统活动如下:藏历6月29日,全国各地的藏戏团一大早就前往布达拉宫,向当地主管藏戏的政府报到“孜洽列空”报到并举行简单的仪式;然后在罗布林卡向达赖喇嘛致敬,晚上返回哲蚌寺。6月30日,在哲蚌寺举行了一场佛教展览,然后所有的剧团联合表演了一天的藏戏。7月1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剧团在罗布林卡进行了联合演出。7月2日至5日,江孜、品仁、南木林、来自拉萨四个地方的剧团轮流演出一天。
节日期间,当地政府机构放假,所有官员聚集在罗布林卡,陪同达赖喇嘛看戏;中午,嘎夏设宴招待所有官员,席间要吃酸奶。拉萨广大市民和城郊农民也盛装打扮,携带饮食用品来到罗布林卡观看演出。
如今,雪顿节保留了丰富的传统特色,其主要活动仍以展佛拉开序幕,随后是持续数日的藏戏表演。
1989年10月,布达拉宫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工程。国家为此投入了5300多万元和大量黄金、银等贵重材料,进行了111次维修,1994年竣工验收。同年,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2002年6月,布达拉宫迎来了第二次大规模修缮工程。这次国家投入2亿多,历时7年,对山脊进行加固维修、翻修29栋主要建筑和35栋附属建筑,包括壁画保护和修复。
2018年,国家投资3100万元,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和布达拉宫管理处共同对金顶群进行了修缮,共使用黄金75公斤、320公斤水银。
2019年初,布达拉宫数万件古籍文献迎来总投资3亿元、规划10年保护和利用项目。
布达拉宫作为西藏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是西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西藏文化与祖国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珍贵历史见证。
中国古代一直缺少宏伟的石头建筑布达拉宫的石建筑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也是世界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宫殿式建筑。白宫、红宫、德阳下平台和角楼、修道士 s屋构成了建筑的主体,其结构本身与一般的藏式寺庙是一样的它是用石头和木头一层一层地建造起来的墙边用赭红色的柽柳柔化,金色的中式屋檐在高原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东西两侧的圆形瞭望塔象征着太阳和月亮,圆形的曲线在立体的方形瞭望塔结构中呈现出变化之美。
依山而建”是藏式建筑的传统方式,利用山势可以形成神圣感和崇高感布达拉宫将这一特点表现到了极致。在当时没有任何现代化建筑设备的情况下,工匠们利用山体结构建造相应的殿堂,将红宫置于山顶,而其他各类殿堂宫殿则密密麻麻、错落有致,将建筑物连成一个整体。同时砖石墙内竖外分,体现了藏式建筑的厚重、凝重的风格;墙体檐部砌筑“白玛”草墙涂深红色颜料,饰祥林嫂法轮、八瑞相、七宝等摆件,加上不同形状的金顶、胜利幢、毛耋、宝瓶等装饰物。外部墙面粉饰红、白、黄、黑色等色彩,对比强烈醒目,突出了藏族建筑装饰的艺术效果。
据史书记载,修建红宫时,康熙帝特意从内地派了韩、满、蒙古等100多名各族工匠进藏参与布达拉宫的浩大扩建工程。
布达拉宫继承了藏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学习和借鉴了汉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藏族、汉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见证。
宫殿里有八座达赖喇嘛的金佛塔,五座精美的立体祭坛和瓷器、金银铜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饰等注册文物约7万件,经典书信6万余封(卷、部),蕴藏了藏、汉、满、文化上的蒙古和其他民族、艺术、在宗教和其他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1961年,布达拉宫被国务院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94年12月,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3年1月,布达拉宫被列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点。
布达拉宫的概述图
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内容由审核团提供,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