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郎 邓平模 郑光路 / 供图
苏轼在《大圣慈寺大悲圆通阁记》中说:“成都,西南大都会也,佛事最盛”。成都大慈寺,地处繁华中心,寺墙内钟罄声声,寺墙外红尘滚滚,千百年来,庄严佛法和红尘烟火糅合成人间佛教的生动图景。在重重诗意缠绕的宋代,无疑,大慈寺是雍雅成都的标识之地。
▌2002年,大慈寺正门外就是菜摊,天空有鸽群飞过 邓平模 摄
补锅匠吴老头的玄龙门阵
我少时家居成都城东府河畔望平街,那时江岸多为田畴、禾苗青青。一只渡船悠悠在碧水中来回摆渡。每天我过了渡船,要穿过一条古旧曲折小巷,去天仙前街小学读书。巷头钉了块木牌,上面写着“茗粥巷”。
巷里有个被大家叫作吴督学的老头,1949年以前当过教育厅的督学,街人都说:“吴老头满肚子是墨水,可惜进班房关几年后背时倒灶了。”此时他早成了补锅匠,每天苦着一张黄瘦老脸蹲坐街沿边,叮叮咚咚敲打破锑锅挣钱糊口。
吴老头的幺儿子是我同学。有一天我去问他:“吴大爷,茗粥巷三个字是啥子意思嘛?”他想都没想张口就说:“茗就是茶,粥就是稀饭。唐朝这里是大慈寺地盘,寺内设有茗粥司,专门在这里给贫困造孽的人施舍药茶、稀饭。”
我很惊讶:“唐朝大慈寺这么大?挨到河边啦!”
吴老头来了点精神,搁下手中木头锤子说:“咋个不是!”。
这时正是大跃进运动之时,已经把大慈寺铜像拖走化成了铜水……茗粥巷中也贴了不少“亩产十万斤、跑步进天堂”之类标语。我们学校里,师生人人菜色、黄皮寡瘦。所以饥肠辘辘的我听了吴老头说的话,马上瓜兮兮地冒一句:“要是茗粥巷现在还施舍稀饭吃,就好了。”
吴老头大惊失色,忙结结巴巴说:“如今生活这么幸福,你小娃娃莫乱球说这些,害老子啊!”他不再理我,拿起地上的木头锤子,又叮叮咚咚敲打破锑锅去了。
▌珍藏于日本镰仓国宝馆的宋代大慈寺高僧兰溪道隆像 白郎 摄
及至长大,知道大慈寺确实东临府河,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就写道:‘寺侧门出,便见大河’。还有很多玄龙门阵呢,有人说大慈寺一座佛像背身,有李冰写的‘永镇蜀眼’,佛像下面就是‘海眼’。把耳朵贴在佛像莲花座边听,还可以听见海潮音……有人又说玄奘法师是在大慈寺受戒。公元664年,玄奘逝世。过了93年后的公元757年,大慈寺才开始建寺。玄奘法师已经死了将近100年了,怎会在大慈寺受戒吗?
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风流皇帝唐玄宗逃往成都。有天宦官高力士对唐玄宗说,他在成都街上闲逛看见一个叫英干的和尚,正在布施粥饭,口中念念有词:“愿国运再清,完复疆土,欲于府东立寺,为国崇福”。玄宗大喜,乃敕书“大圣慈寺”,赐良田一千亩建寺。所以大慈寺始建,是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当时的实际负责人是时任净众寺住持的无相禅师,这个无相禅师是来自韩国的太子,所以成都人又把大慈寺叫作太子寺。
▌宋代罗汉木雕
苏东坡与大慈寺
北宋时,成都府路转运使李之纯在《大圣慈寺画记》中说:“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慈寺之盛。”
大慈寺壁画发端于唐代,博富精绝,实甲天下。据李之纯所说,至北宋时期,已有诸佛、菩萨、各种神灵以及帝王将相等人物画像1.4万余幅,故事画158幅;另外还有山水、花鸟、龙虎、台阁等画,总共有1.5万幅以上。他在成都做官9年,经常去大慈寺观壁画,待其离开成都时“而未见者犹大半”――大慈寺壁画之多,由此可知。
大慈寺虽然是佛教寺院,实际上是一座艺术博物馆。大慈寺是僧侣修行圣地,其实也是成都官民共有的公共文化娱乐场所。
李之纯又说大慈寺建筑,寺中有寺、院中有院:“总九十六院,按阁、殿、塔、厅、堂、房廊、无虑(即至少)八千五百二十四间”――大慈寺之宏丽壮阔、金碧辉煌,也由此可知。
▌2005年,大慈寺外面的居士 白郎 摄
▌2002年,现代建筑包围中的大慈寺街区 邓平模 摄
▌2002年,大慈寺里面的茶园(今观音殿前院子) 邓平模 摄
▌2002年,字库塔下的烧烤摊和食客 邓平模 摄
大慈寺面积最大的时期有多大?以近代成都的街区来描述,唐宋时大慈寺范围,大约西到现在的双栅子、春熙路一线;北到天涯石北街、四圣祠、庆云庵一线;东到府河沿线的武城大街至天仙桥街一线;南到东大街以南镋钯街一线。
唐宋时大慈寺占有城东之小半。僧众常有数千,盛时至万僧斋会。唐玄宗敕书“大圣慈寺”的光环,使大慈寺有“皇家寺院”的气派,晚唐时被誉为“震旦第一丛林”。
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三月,一个法号惟简的和尚,热情地引着三个人观看大慈寺内壁画。那三个人,就是后世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此时的“三苏”,都只是“布衣”百姓;这一年,20岁的苏轼(1037-1101)和弟弟苏辙(1039-1112),随其父苏洵(1009-1066)进京应试,来拜会大慈寺的惟度和惟简。
惟简(1012-1095),俗姓苏,字宗古,眉山人,是苏轼的同宗兄长。他9岁出家,到大慈寺胜相院慧悟大师处当小沙弥,19岁剃度受具足戒。宋庆历元年(1041年),29岁的惟简已是蜀中高僧,宋仁宗赐紫袈裟。惟简36岁时,宋仁宗赐“宝月大师”称号。师兄惟度圆寂后,惟简继之担任成都府路的“僧统”,管理成都府十二州县的僧尼一万多人。
在大慈寺壁画中,画有晚唐时唐僖宗和陪同他逃亡的文臣武将共75人的画像,画中人物精妙绝伦,栩栩如生,苏轼后来在《中和胜相院记》一文里回忆道:
“吾昔者始游成都,见文雅大师惟度,器宇落落可爱……惟简则其同门友也。其为人,精敏过人……二僧皆吾之所爱……而画又皆精妙冠世。”
苏轼从此和大慈寺及惟简,结下不解之缘。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十五日,苏轼为苏辙送给惟简的摹本《兰亭》书写跋语。同年苏洵逝世,苏轼、苏辙自开封扶父丧归眉山。丧事完毕,兄弟二人专程到成都大慈寺拜候惟简,捐赠了苏洵视为至宝的四菩萨像。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谪黄州,惟简派徒孙悟清千里迢迢前去探望安慰,希望苏轼为大慈寺专供收藏佛经的“大宝藏”作记。苏轼即作《胜相院经藏记》,一开头就写道:“有一居士,其先蜀人,与是比丘(按:即惟简),有大因缘……”
悟清返川时,苏轼修书与惟简:“每念乡舍,神爽飞去,然近来颇常斋居养气,日觉神凝身轻。他日天恩放停,幅巾杖屦,尚可放浪于岷峨间也。知吾兄亦清健,发不白,更请自爱,晚岁为道侣也。”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六月二十二日,宝月大师惟简对弟子们说:“吾行矣”,遂圆寂,时年84岁。
其时苏轼谪居广东惠州,惟简弟子法舟、法荣不远万里,前去请苏轼写《宝月大师塔铭》,苏轼遂作铭:
▌苏东坡画像
▌苏轼画像。宋代李公麟绘,清朱野云摹绘
“大师宝月,古字简名,出赵郡苏,东坡之兄。自少洁斋,老而弥刚。领袖万僧,名闻四方……锦城之东,松柏森森。子孙如林,蔽芾其阴。”
苏轼说:“予撰《宝月塔铭》,使澄心堂纸、鼠须笔、李庭硅墨,皆一代之选也。” 苏轼用当时最好的书写用具,表现了对惟简的恭敬和深情厚谊。
《塔铭》撰书完毕,苏轼又请法舟、法荣给惟简的弟子士隆、绍贤捎回《慰疏》一封:
“某谪居辽琼,无由往奠,追想宗契之深,悲怆不已。惟昆仲节哀自重,以副远诚。谨奉疏慰。”
“舟、荣二大士远来,极感至意。舟又冒涉岭海,尤为愧荷也……海隅漂泊,无得归望,追怀畴昔,永望凄断!”
苏轼20岁时去大慈寺拜访惟简,惟简去世时苏轼已年届六十。悠悠四十载漫长岁月,两人以各种方式保持密切联系。
苏轼的文章中,与大慈寺相关的很多。例如《书蒲永升画后》、《胜相院经藏记》、《四菩萨阁记》……但我认为最优秀者,莫过于《大圣慈寺大悲圆通阁记》。其中最精辟的,是下面这一句话:
“成都,西南大都会也,佛事最胜……余游于四方二十余年矣,虽未得归,而想见其处。”
这是对宋代成都城市商业文明的高度颂扬;是对大慈寺宏丽壮阔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高度赞誉;也是离开故乡20多年的苏轼,对成都和大慈寺怀念之深情流露。
和大慈寺关系密切的文人,并不只有苏东坡。唐宋以来,贯休、文同、苏洵、苏轼、苏辙、范成大、陆游、顾复初、杨守敬……这些文化名人在大慈寺留连忘返的历史背影,渐行渐远已被遗忘。
▌苏轼的墨竹图轴
▌苏轼表兄文与可的竹画
一大天府乐土
晚唐五代之后,成都繁华更盛,韦庄在《怨王孙》词中描绘大慈寺外的“蚕市”,游人队队、穿着时髦:“锦里蚕市,满街珠翠,千红万妆……日斜归去人难见,青楼远,队队行云散。”
唐宋时期,大慈寺一直是成都宗教、文化、商业和游乐中心。善男信女、凡夫俗子都趋之若鹜。香客、商贾前来游玩、贸易,王公贵戚甚至皇帝老倌、皇后娘娘也要来看热闹。
据宋代张唐英《蜀梼杌》记载:明德元年(935)六月,后蜀先主孟知祥“往大慈寺避暑,观明皇、僖宗御容,宴群臣于华严阁下。”
广政元年(938),后蜀后主孟昶“游大慈,宴从官于玉溪院,赋诗。”孟昶最宠爱的花蕊夫人曾写有诗句:“春早寻花入内园,竟传宣旨欲黄昏。明朝随驾游蚕市,暗使毡车就苑门。”这位娘娘听说第二天要陪皇帝去大慈寺逛庙会,兴奋得头天晚上就吩咐预备车马。
成都施舍僧众和官府庆典等活动,都曾在大圣慈寺举行。陆游《剑南诗稿》卷七《观华严阁僧斋》诗注:“阁下自四月至七月末,日饭僧数千人……大圣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
宋太宗、宋真宗时的两朝名臣张咏,当过成都府知府,他系山东鄄城人,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急性子人:有一次戴着帽子吃“抄手”(馄饨),头巾带子太长几次掉到“抄手”碗里。张咏火冒三丈,一把将脑壳上帽子扯下来塞进汤碗,大吼:“你吃,你吃,老子不吃了!”张咏研究学问却很耐心,当官后俸禄几乎都用来买书读,藏书近万卷。
成都商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掀开了:由于商业太发达,张咏开创了由地方政府发行纸币的先例——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是四川方言,即票证、票券概称,有“合券取钱”交易之意。交子用四川特产的楮树皮纸印刷,朱、墨两色套印,有文字、图案,当时又称为“楮币”,在宋太宗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开始在四川流通。那之前,宋朝使用铜钱和铁钱(四川主要用铁钱),铁钱大钱一千枚重25斤,买一匹好丝绸,需中钱二万枚,重200多斤。
公元1023年,北宋政府在全国正式发行“交子”,比欧洲使用钞票早600多年(瑞典最早于1690年发行纸币)。“交子”的发明,是成都在世界经济史和印刷史上极为重要的贡献。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816年《华阳县志》所绘成都大慈寺
经济发达了,“休闲文化”也繁荣起来。张咏在成都当官时,每年二月二日踏青节都聚众游江为乐:“为彩舫数十艘,与宾僚分乘之,歌吹前导……士女骈集,观者如堵。”船上的张咏喜气洋洋地观赏江边漂亮的成都姑娘,写出赞美诗:“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
古代专门划定的商业区称为“市”,是游乐兼商业贸易集会的区域。到了宋代,大慈寺门前(今东大街一带)已形成非常大的物资交易市场,整日人声鼎沸,车马喧嚣。洪迈《夷坚志丙志》说:“(大慈)寺据一府要会,每岁春时,游人无虚日。”
北宋李之纯的《大圣慈寺画记》中描述道:“四方之人至于此者,徒见游手末技于憧憧凑集,珍货奇巧,罗陈如市,只以为嬉戏衒鬻之所,而不知释子隶学诵持,演说化导,亦无虚日。”
李之纯说出了大慈寺区域寺庙宗教文化和市场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显著现象。翻开古籍,类似的这些记载一页页现于眼前。让我们穿越回宋朝,看看成都人怎么玩转一年四季十二个月。
赵抃在《成都古今集记》中,记述宋代成都道:“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方舆胜览》说:“成都古蚕丛之国,其民重蚕事,故一岁之中,二月望日鬻花木蚕器,号蚕市;五月鬻香药,号药市;冬月鬻器用者,号七宝市……俱在大慈寺前。”又在药市设置“幕帘棚屋,以事游观”。
宋人侯溥在《寿宁院记》中记述大慈寺外的繁荣景象:蚕市、扇市、香市、七宝市、药市……他还说:“佛以静为乐……独成都大圣慈寺据阛阓之腹,商列贾次,茶炉药榜,贩脂卖浆,倡优杂戏之类,坌然其中”。
元代成都人费著撰写的《岁华纪丽谱》,记述了诸多宋代成都的情状:
“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凡太守岁时宴集,骑从杂沓,车服鲜华,倡优鼓吹,出入拥导;四方奇技,幻怪百变,序进于前,以从民乐。岁率有期,谓之故事,及期则士女栉比,轻裘核服,扶老携幼,阗道嬉游。或以坐具列于广庭,以待观者,谓之遨床,而谓太守为遨头。”
《岁华纪丽谱》记载各个节日,官吏夜宴游乐的地点,很多都是在大慈寺:
正月二日“晚宴大慈寺”;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二月八日,“观街药市,早宴大慈寺之设厅”。十三日“晚宴(大慈寺之)信相院”;三月二十一日“既中晚宴于大慈寺之设厅”;寒食“晚宴大慈寺设厅”;五月五日及六月三伏日“宴大慈寺设厅”;七月七日“晚宴大慈寺设厅,暮登寺门楼观锦江夜市,乞巧之物皆备焉”;八月十五日“中秋玩月。旧宴于西楼,望月于锦亭,今宴于大慈寺”;冬至节“宴于大慈寺……统一日,早宴金绳寺,晚宴大慈寺”……
文中提及的“设厅”,指官府在大慈寺设专门场所,时常举办饮宴活动。这样搞得大慈寺的和尚们也骄傲起来了,以至于寺僧懒于迎接:“唯帅守监司来,始备礼延伫,视他官蔑如也。”
▌四川宋代紫竹观音石刻像 白郎 摄
▌四川宋代菩萨石刻像 白郎 摄
▌四川宋代罗汉石刻像 白郎 摄
百工列肆,市声如雷
成都一般民众也喜到大慈寺游乐,包括听经礼佛、游寺观画、买物看戏、聚餐饮酒、品茶闲话、观灯赏月、登楼高望、纳凉避暑……
北宋时期,繁荣商业几乎通宵达旦,《方舆胜览》诗:“锦江夜市连三鼓,石宝书斋彻五更。”
夜市交易可进行到三更时分,地点主要分布在沿锦江一带及大慈寺附近。当时,登上大慈寺的门楼,能一览锦江夜市的喧闹场景。元宵节、天中节(端午节)、七巧节、中秋节等,大慈寺都有灯会,游人如织。
两位在成都生活过的诗人范成大和陆游,对此也有记载。范成大《前堂观月》描写了锦江边上的夜市:“东郭风喧三鼓市,西城石汹二江涛。”
陆游《七月八日马上作》:“明河七夕后,倦马五门前。小市灯初闹,高楼鼓已传。”
大慈寺夜市甚至昼夜不绝。如成都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的夜市,“其敛散之迟速,惟太守意也”。夜市上有军人辛劳巡逻维持秩序:“灯夕二都监戎服分巡,以察奸盗”。军人下班了,“作宴以劳焉”。
分析其主要原因:首先,大慈寺本身是大的市场,一年中的蚕市、扇市、香市、七宝市及小规模药市,都在这里举行。其次,唐代韦皋任西川节度使时,自西北引内江水入城,凿解玉溪流经大慈寺前,空气清凉风景更佳。第三,大慈寺内众多精美壁画及佛家胜景,足可流连观赏。
▌民国时的大慈寺大殿 郑光路 提供
宋朝有个成都太守田况,为大慈寺写了不少诗,歌舞升平的情景如在眼前:
“高阁长廊门四开,新晴市井绝纤埃,老农信步忧民意,又见笙歌入寺来……”(《大慈寺前蚕市》)
“万里银潢贯紫虚,桥边螭辔待星珠。年年巧若从人乞,未省灵恩犏得无。”(《七月六日晚登大慈寺阁观夜市》)
“良时不易得,行乐未为病。高会纵嬉遨,丰岁愈繁盛。与众助驩欣,寄情于俚咏。”(《冬至朝拜天庆观会大慈寺》)
大慈寺区域时常聚万千游人,官宦名流宴饮游赏,真是官民同乐。郭印《超悟院记》说:“成都大慈寺……合九十六院,地居冲会,百工列肆,市声如雷。”
可以想象大慈寺外,就是一幅巴蜀大地上的《清明上河图》。如此规模盛大的游乐活动,震惊了大宋朝廷。仁宗朝时(1023—1063),御史中丞包拯(戏台上有名的黑脸包公),就曾弹劾益州知州宋祁在成都的游宴奢侈行为。
《宋会要辑稿》记载政和六年(1116)五月二十一日诏令:
“访闻成都大慈寺门楼斜廊,安设鸱尾,沿袭五季专恣之弊,僭奢无度。其师府监司,七夕率皆登历宴饮,无复忌惮,吏民聚观,不可以训。今后七夕排当登寺门事可罢。”
朝廷担心像七夕登寺门赏月、观夜市、华严阁宴饮游乐等,已有聚众煽民、影响社会秩序嫌疑。这至少说明,在北宋时期,大慈寺区域一系列商贸及文化娱乐游宴活动,已全国皆知。
两宋时期,是成都古代商业文明和大慈寺人间佛教的巅峰时期。
▌过去的大慈寺街区、已演变为今天时尚的太古里 邓平模 摄
附录:凤凰涅槃太古里
佛家说“盛衰无常”,大慈寺毁于南宋末年的战乱,明末清初再次毁于兵火。
清朝初年(1644-1646),张献忠在这个庙里面大杀明朝官员和读书人,最后毁灭寺院。此后大慈寺荒烟漫草、鼠兔出没……
清顺治间(1867年)真印和尚发愿重修大慈寺,1878年修成。成都知府冀应熊书“大慈寺”匾额。
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重修,中轴线上建筑为山门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及藏经楼、接引殿。两旁建筑为客堂、斋堂、禅堂、戒堂等,占地四十余亩。
山门殿上方,刻有四川按察使黄云鹄榜书“古大圣慈寺”石匾。匾高约70厘米、长约3米,为红石雕刻而成。年款为“光绪六年佛成道日”(即农历腊月初八),落款为“楚蕲黄云鹄书”。两旁各有一小石匾,分别刻有“真解脱门”、“大光明路”字样。各殿堂石柱上,刻有清代名士顾复初等人撰书的楹联。
此后大慈寺逐渐走向衰落,游客稀少香火不旺。
1958年扩修东风路,拆去寺中的接引殿。殿中高二丈余的铜像,为唐代和尚大洵、沙门体源在大业年间所铸。铜佛的背面刻有“永镇蜀眼李冰制”七个比拳头还大的字,字为秦篆体。在玻璃佛龛前面两侧,曾经挂有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颜楷所撰联:“立脚镇潮音,预防沧海横流日;以手援天下,应现金刚不坏身。”一千多年来,这尊佛像逃过了历次战火,但毁于1958年的“全民炼钢”。有“老成都”之称的冯水木先生曾告诉我:铜佛基座有一米高,仅铜皮就有约两寸厚。他目睹工人抡大锤乱砸;头部无法砸烂,为实心红铜……所幸清代黄云鹊所书石匾,其后被水泥涂抹藏于墙体内,躲过浩劫。
1959年,大慈寺有僧人23人;住在寺庙的有14人,另有9个僧人被派去“全民办厂”,参加“大跃进”。
1967年,大慈寺成为成都警备司令部(50军军部)所在地。
1981年,公布大慈寺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改建大慈寺为成都市博物馆。
此后,“大慈寺喝盖碗茶、吃豆花饭”是成都人的一种享受。进得闹市中的大慈寺门别有洞天:几重大殿古色古香,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浓荫掩映。回廊盘曲有古玩字画,偶尔大廊房中还演曲艺、唱川戏……雅人俗人共赏,无论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可心满意足。
再后,大慈寺区域的“打造”屡起波澜,曾有新建“古典建筑”,又全部拆除。继之,在临近大慈寺路以南、纱帽街以东,临近春熙路商业步行街及东大街,建成“成都远洋太古里”,于2014年起分阶段开业。
主要参考文献
1、(宋)苏轼:《苏东坡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版。
2、(宋)·释志磐:《佛祖统纪》,佛陀教育基金会印。
3、(宋)张唐英撰,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巴蜀书社,1999年版。
4、张渝新编著,《锦里古代诗词选注》,长江出版社,2013年版。
5、王卫明:《大圣慈寺画史丛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6、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整理:《成都旧志》,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年版。包括:(宋)扈仲荣编《成都文类》,(元)费著撰《岁华纪丽谱》,(元)费著撰《蜀名画记》。
7、成都大慈寺主办:《大悲》,2008年后多期。
▌南宋马远的《西园雅集图》摹本局部。画作描绘了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秦观、王诜等人的雅聚
撰文 | 郑光路
供图 | 白郎 邓平模 郑光路
主编 | 晨曦
责编 | Jamie
美编 | Birdy
【读城时讯】
(上下滑动 点击阅读)
【读城观察】
(上下滑动 点击阅读)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