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也要一起涨知识——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到了,今天我们聊聊元宵节的由来。

出了十五这个年就过去了,在此祝愿大家(主要还是祝我自己)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元宵节也不例外。

元宵节的起源,各种传说中主要起于秦汉时期。据传秦末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的说法。

到了汉代,更是三位皇帝都和正月十五扯上关系:

这三种说法可能都有一些影子,但都不可信。

元宵节真正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上,要到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

“正月十五曰,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 按:《续齐谐记》曰:“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谓成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当令君蚕桑百倍。’言绝而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蚕。”世人正月半作粥祷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则是为蚕逐鼠矣。《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曰,有登高之会。”则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

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按:刘敬叔《异苑》云:“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曰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云:’子胥(云是其婿)不在,曹夫人(云是其姑)已行,小姑可出。’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平昌孟氏尝以此曰迎之,遂穿屋而去。自尔,着以败衣,盖为此也。”

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音列)狗耳,灭灯烛以禳之。按:《玄中记》云:“此鸟名姑获。一名天地女,一名隐飞鸟,一名夜行游女,好取人女子养之。有小儿之家,即以血点其衣以为志。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弥多。斯言信矣。”

记载了至迟在南朝时每到正月十五日,要制作豆糜,上面放肉,登上房顶一边吃一边念咒语,以避免鼠患破坏蚕桑。可见最早出现的登高习俗和后来爬山并不是一回事。

紫姑是大户人家的小妾,为正室所不容,总让她去做一些脏污的工作,最终“感激而死”。感激可能是气死,但是不是也可能是跳进或者被扔进粪坑而死。总之之后每年正月十五日,就用纸糊的紫姑形象在厕所或者猪栏边小声念“你男人子胥不在,正室曹夫人也不在,你可以出来了。”如果手里的紫姑形象突然变重了,就是紫姑来了,这是可以卜问来年的蚕桑收入如何以及其他想问的事情。

有一种鸟叫姑获,正月里会把别人家里的小孩子叼走自己抚养。所以正月里家家都捶床弄出声音,拧狗耳朵,家里也不点灯。目的就是为了吓走这种鬼鸟。

从《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可看出,早期正月十五并不是一个庆祝的节日,而是充满了神性,诸如登高,迎紫姑等习俗出现之初是为了家庭收成,以及孩子平安长大。

起码在此时,元宵节还没有和张灯结彩挂钩。

但变化很快出现了,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有《列灯赋》 云 :“何解冻之佳月, 直蓂荚之盛开……南油具满,西漆正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

蓂荚是一种瑞草,从初一到十五,每天生一荚。从十六到三十,每日落一荚。盛开之日,正是正月十五。“南油具满,西漆正燃……斜晖交映,倒影澄鲜”则正是灯火通明的场景。

皇帝都亲自写赋,说明当时政府已经参与到了元宵节之中,此时元宵节可能还是南方的区域性节日,但逐步摆脱民间性质。

到了隋朝,隋书记载隋文帝与近臣登高的记录,此时登高已经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登高相差无几。

登高、宴饮,应该已经成为正月十五的传统。

不仅如此,开皇十七年(597年)。御史台的副长官柳彧认为正月十五“都邑百姓”庆祝活动,浪费财产,败坏风俗,建议取缔。此举得到了隋文帝的同意。并且柳彧的报告提及“外州”,说明当时的庆祝活动并不只是长安一地的行为。

隋炀帝可能在上台之初就恢复了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并且隋炀帝大概继承了隋文帝对佛教的虔诚,把大量佛教的元素带入了正月十五日的庆祝之中。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等诗句则体现此时灯火已经大量应用于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之中。

隋书的这一段记载不但记录了正月时庆祝景象的盛况,还记载了四方小国也都在正月前来朝贺,直到正月十五,持续时间长达半个月。元宵节逐步摆脱了南朝时期的神性和祭祀属性,变得更加有宗教和外交属性,并且渗透到首都长安,也更加娱乐化,全民化。

唐代前期对正月十五(唐代称为上元节)的记载似乎不多。到唐中宗时,《大唐新语》记载如下:

中宗换地不仅自己微服出宫观灯,还作为福利让宫女们也一起出宫观赏,结果导致“放宫女数千人看灯,因此多有亡逸者”,很多宫女跑出去就没回来。

中宗的弟弟唐睿宗在位时也一样:

敦煌文书P.2504《唐天宝年代国祭、诸令式等表》,正月十五放假一日。

敦煌文书S.6537v《大唐新定吉凶书仪》,记录了三元日的假期情况,写作“右件上中准令格各休假三日,下元日,休假一日”。

右起一二列,忽略红字部分,我只能找到这张被标注过的图。

唐代的元宵节主要有几个特点:第一,全民性。第二,娱乐性。第三,丰富性。第四,释放性。其实前三点隋朝已经如此,只是唐朝更亲民。少了政治意味。主要是第四点释放性,一年只有4天可以彻夜狂欢,狂欢的这几天自然更加疯狂尽兴。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切切,乐声嘈杂十余里……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THE END
0.元宵节的来源本文共计311个字元宵节的来源 导读: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エ)~)由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习俗。 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w(゚Д゚)w间要点灯盏,又 亨利·福特曾說:如果有一個成功秘訣的話,那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待問題,由他的觀點jvzquC41yy}/7;~wgt4dp8vkcqsfp8xjgpmiwx4g;6?92Bk3g:hc2B54g2;ce?9;de<8e?j0jvsm
1.元宵节的历史来源元宵节的历史来源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jvzq<84yyy4vpsx0eqs0|876;8980qyon
2.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元宵节,又称 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jvzquC41yy}/onnrkct/ew46ny}jr:y
3.元宵节的来历是什么4、元宵节当日若丢失财物,那么则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钱袋,一整年很难抓住机遇。因而,应特别注意防范财物遗失。 5、元宵节当日,最好不要借钱给人,否则,今年他人容易将你的运气借走。 6、元宵节当日,米缸、面缸不要见底,因为古有断炊堪虞之说。 jvzq<84u0dg{kB>;0eun1|4223>e7njc9c?ce@h;cflc::69h;<53A;168;::=4
4.元宵节的起源与故事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jvzquC41yy}/|qtpii{pfrvkpi4dp8isyj5es€ma|u€h1;543280v;5432838h:5367477xjvor
5.为什么元宵节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元宵节的由来)到了民国时,不再实行宵禁,古代元宵节珍贵性不再存在,再者,随着社会开放,青年男女接触也不用集中于在那几天了,所以,元宵节越来越淡化,其情人节色彩退出历史舞台。 · 04 · 有人会提出疑义:那“七夕”到底算不算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其实七月七日在时间上,是不太符合情人节的条件的。 jvzq<84o077fox3eqo5{qwljg1814;4334?0399862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