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七月初七又叫乞巧节七夕七月初七乞巧节牛郎织女节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节,这个承载着千年文化基因的节日,既是中国人对星河的浪漫想象,也是对生活智慧的深情礼赞。

溯 源

从星宿崇拜到爱情传说

发 展

以乞巧为主但各具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乞巧” 之举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乞巧风俗:“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等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除了穿针乞巧,还增加了蛛丝乞巧、祭拜牵牛、织女星,守夜许愿,祈求福寿子嗣等节俗。这些习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巧慧的重视,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唐宋时期,七夕迎来鼎盛。唐代宫廷流行“穿针斗巧”,宫女们在月光下比赛穿针,最快者得“巧匠”之名;宋代民间更热闹,《东京梦华录》写汴京“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宋代七夕玩具,泥偶)”,从早到晚人流如织。连皇帝都要参与:宋真宗曾赐百官“乞巧宴”,文人墨客更以七夕为题写尽人间温情——秦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哲思,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怅惘,都让这个节日从民俗升华为文化记忆。

明清时期,七夕节作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

明代七夕时,民家 “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这种投针验巧的方式充满了趣味性和文化内涵。

传 承

由民间深耕到文化新生

01

宝 山

宝山的年轻女孩子有染指甲的习俗,当天还有制作“巧果”的习俗,用面粉揉制成花式薄片,入锅油氽,亦称“烤”,松脆异常。另外还做油酥饺吃,以干菜切碎拌糖作馅,也用油氽,亲友邻里之间互相馈送的习俗。

02

奉 贤

奉贤的旧俗是在乞求之夜,有的地方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中,次日清晨看所结之网是疏或密,或是否圆整,即可预测自己将来是笨还是巧。有的地方还举行“穿针赛巧”活动,以红绿线穿9枚针,先穿完者就算得“巧”。还有在正午时,放一盆水置于阳光下,在水面上轻轻放上一枚绣花针,浮于水面者得“巧”,针影又细又长又光者得“大巧”。

03

黄 浦

黄浦的姑娘们也会将十指染红,寓意可使手指灵活,纺织时不抽筋。是日午时,还有占卜巧手的风俗,取清水放在日光下的铜面盆内,将绣花针投入水中,看盆底针形的姿态来定得巧与否,若投下时绣针直立则得巧,预示姑娘聪明;反之,即没得巧。晚间,还有月下穿针比谁巧的“乞巧会”。

04

闵 行

闵行的食俗是将蚕豆做成兰花豆,吃煎油“烤”,名“吃巧”,谐乞巧。“乞巧日”又名“斗量花日”,七宝等棉纺织业发达地区,女出嫁未满一年,例自初二至初七日回娘家助农事,初七日随父母于棉田最后一次锄秋草,谓“斗量花”。

05

青 浦

06

松 江

松江民间有“乞巧”、“吃巧”等风俗。“吃巧”,一般吃巧果(一种油炸面食,上附芝麻)、油酥饺、瓜果、菱藕等食物,意味着吃了以后会变得更加灵巧聪慧,还以巧果馈赠亲友。是晚,妇女将巧果供于桌几,点香烛礼拜“牛郎”、“织女”二星,向织女乞求绣衣织布的技巧,谓之“乞巧”,并抬头仰望,观看“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巧 思

穆藕初与“七七纺织机”

穆藕初

七夕的“巧”,不止于女红,更藏着救国图存的智慧。近代实业家穆藕初(1876-1943)便是典范。 这位出身棉商世家的先行者,14岁当学徒,后赴美留学专攻纺织,将美国“泰罗制”科学管理引入中国,创办德大、厚生等纱厂,“宝塔”牌棉纱曾获全国第一。1938年抗战时期,他发明“七七纺织机”——以“七七事变”命名,脚踏式木制结构,32锭设计,一人操作每日可纺1.5斤棉纱,效率远超旧式纺车。该机在重庆、陕北推广,解军民衣被之急,用技术之“巧”支撑起实业救国的理想。

结 语

爱情、智慧与未来

今年,是乞巧(七夕)节三十年来最晚的一年,银河依旧流淌。古人用“乞巧”二字,写尽了中国人对“巧”的信仰:巧是手艺,是智慧,是对生活的热望;

七夕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条文化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告诉我们——所谓“传统”,从不是老套的仪式,而是刻在基因里的“巧思”与“巧志”。

这个七夕,不妨放下手机,抬头看看银河,和家人一起做一盘巧果,讲一段牛郎织女的故事。毕竟,有些美好,只有亲手“创造”,才更有温度。

THE END
0.节趣(27):七夕节为何又叫乞巧节?对于现代人来说,七夕节是情人节,一个让情侣们高兴的日子;对于古代人来说,七夕节是乞巧节,属于女子们的节日。那么,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呢? 七夕为什么会定在七月初七 说法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说,规定两人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这天鹊桥相会。 说法二:关于乞巧的记载。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jvzquC41yy}/onnrkct/ew477wrujji
1.七夕又称乞巧节,乞巧的含义是什么?七夕又称乞巧节,乞巧的含义是什么? 01 旧俗,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乞巧,中国岁时风俗,是七姐诞(七月七)的一项习俗。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jvzquC41yy}/ext|jk4dqv4ujgthj~tlkcpv1|mgpinvqlmcpiyik8629;960qyon
2.七夕小知识:为何流行吃“巧果”?文旅·体育为何又叫“乞巧节”? 七夕节还有许多专名,有的是根据节日所在历法中的位置命名,如七月七、七夕;有根据节日活动主体命名的,如女儿节;有根据节日的活动内容命名的,如乞巧节、巧夕。 乞巧节主要源于古时女子向织女“乞巧”的习俗,在甘肃陇南地区西和县,至今仍保留着仪式完整、被誉为活化石的七夕乞巧民俗。 jvzq<84gpv4qgxung0ipo7hp1p70497512>348h3238.695834?20qyon
3.七夕节为什么又叫女儿节?女儿节简介七夕节为什么又叫女儿节? 七夕节之所以又叫女儿节,是因为织女美丽聪慧,善织、心灵手巧,自然为人间女子所崇拜,于是七夕习俗中便有了女子穿七孔针乞巧这一内容。这项活动主要参与者是少女,因此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据专家考证,七夕节俗形成于汉代,汉代《古诗十九首》记载:“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jvzq<84o0ri9;7hqo1tfy698859/j}rn
4.七夕节并非“中国情人节”传统节日庸俗化引担忧时政正如小王所言,其实,传统七夕节并非情人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如此看来,乞巧节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 “从传统故事来说,七夕纪念的是夫妻间忠贞不渝的情感,而非一般意义jvzq<84rqnouklx0rguqnn3eqo4dp8s1427619=421i82@83/4=5:A;8;0nuou
5.为什么七月初七叫七夕节?七夕名字由来是什么?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大多都是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但是为什么七月初七叫七夕节?七夕名字由来是什么?农历七月的大地,有一种旗帜在招展;农历七月的天空,有一种渴望在涌动。来华易网了解更多有关2019年jvzquC41o0q48?3eqo5skun1:5866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