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壹探|中国传统的七夕乞巧节,咋成了洋气的情人节?
农历七月初七,传统佳节“七夕”,传说中这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甚至很多人将七夕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然而,有民俗学家高呼:七夕节不是情人节!
我国民间乞巧节的来历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乞巧节的来历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民间的少女们希望能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乞巧”。
《孔雀东南飞》中云:“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是妇女们相聚嬉戏的日子。
而按照阴阳术数之说,单数属阳,七月初七这样的阳月阳日相重的日子被古人认为是阳气大盛的,需要有阴气来调和补充,这便给了妇女们在七月初七参与游乐、祭祀、社交等各种社会活动的契机。
七夕夜祭拜织女的习俗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这是一个类似今日“姐妹淘”的小型聚会,参加者是少妇少女们,并无男性参加。她们在月下焚香礼拜被称为“七姐”的织女,许下心愿,然后吃吃瓜果、聊聊私房话。
在七夕节的节俗活动中,织女是核心形象;而短暂脱离出日常生活、享受着同性小团体私密空间的女子们,是节日的绝对主角。
可是不知道啥时候开始,在中国,这个姑娘们的节日里被男人插了一脚。
商业化捏造出情人节
情人节,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没错,西方的传统节日。
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情人节的晚餐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如今,情人节在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
仔细想一想,七夕从“乞巧节”演变为“中国情人节”,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玫瑰花、巧克力、烛光晚餐的过节方式浪漫气息十足,受到了追求时尚的城市年轻人的喜爱,并逐渐风行。
而与之相应,出于民族的自尊与文化的自觉,本土似乎也需要一个情人节,于是传统节日七夕的情爱要素被发现和发掘,已经在西方情人节中尝到了利益甜头的商家也大力推动之,就这样,七月初七的七夕就发展演变为了与“2·14”相抗衡的“中国情人节”。
在这个过程中,被迫分离却始终相望相守的牛郎织女故事得到反复讲述,他们成为了忠贞爱情的代表;白居易的《长恨歌》、秦观的《鹊桥仙》得到反复吟咏,“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成为了七夕节深情而隽永的告白。
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了商家运用西方情人节过节模式和中国七夕节文化元素,推出的各种针对“有情人”的商品和服务。
自然而然地,“中国情人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从乞巧主题到爱情主题,这是消费时代对一个古老节日的意义添加与再造,正如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指出的那样:传统,是可以被发明的。
国人七夕买买买,“邻居们”七夕怎么过?
日本人也有过七夕节的传统,而他们是在阳历的七月七过节日,也是日本夏季传统的节日之一。
据说七夕是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的,牛郎织女美好的传说在日本也广为人知。
据了解,日本民众会在七夕当天把心愿写在纸条上,然后挂在树上。
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此外还要在院子里摆上玉米、梨等供品,以此请求织女星保佑自家女孩的书法、裁衣等手艺能有所进步。庆典结束时,这些供品将被放到河里顺水漂走,以此象征着自己的心愿能够到达天河。
另外在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的更好。
七夕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如果之后桌上摆的饮食上面看到有蜘蛛网,就认为天仙答应了她们的愿望。
看到这里,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在周围的国家落地生根,不知大家的心里是种什么滋味?
国人对传统的七夕文化越来越淡漠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王莲喜曾指出,七夕节内涵丰富,在我国传承了2000余年,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史料记载,有的地方女孩提前种下绿豆等豆类,在七夕这天将发出来的芽扎到一起,有的地方要女孩穿针,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此外,七夕的应节食品,有油面糖蜜裹制而成的。唐朝时,多是女性数人聚集户外,设小几,摆上时令水果、巧果等,焚香,对月许愿。还有染指甲、做泥塑等习俗。宁夏银南地区的习俗是在七夕入夜,双星灿烂之时,夜观织女星,牛郎星,心中默默祈福美好生活。
时下国人炒作七夕情人节概念,原因之一是为了和西方的情人节抗衡,用心可谓良善。然而,为了回应外来文化,却对传统乱加阐释,反倒使“传统”成了外来文化的拙劣模仿。本意为复兴传统,结果可能恰恰适得其反,远离了我们真实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