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里,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已经为这个恋爱的故事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南北朝时,任眆在《述异记》中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关于牵牛织女的最早记录是在《诗经》中,《诗经·小雅》有诗云:“或以其酒,不认其浆;鞙鞙(juān juān,释义是佩玉累垂貌。)佩璲,不认其长。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救天毕,载施之行。”大意是说天上的织女星,坐在织布机旁,无心织绢,却一心一意地想着银河对岸的牵牛星,而为之眷念不已。可见在西周时代,就有了牛郎与织女爱情故事的想像与传说。

“古诗十九首”中也有一首关于牵牛织女的记录。《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比起《诗经》中的那首,更描绘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对有情人,两地相思,愁昔满怀的悲凉况味。

相比之下,人们印象中最深的应该还是宋秦观的那首《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尤其是最后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广为流传,被很多异地恋人奉为至宝。然而事实证明,很多异地恋都无法经受时间和寂寞的考验,也就是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此外,干宝的《搜神记》中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说成是汉代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南朝时吴均的《续齐谐记》里记载:“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至今云:'织女嫁牛郎也’。”

后来,慢慢地在民间形成了“乞巧”的风俗(具体时间不可考)。据《乾县志》记载:这天晚上,闺秀们用谷草等物扎制七姐像,在庭院中陈列瓜果,用五彩钱穿针乞巧,一穿便进,即为得巧,也是女红长进的好兆头。

解放后,因为种种原因,乞巧节很少在被人们提起,民间相关活动也很少开展。在我上学的时候,一些女生(女生一般都比男生早熟一些)还能知道七月七(现在的学生们大约都不知道这些习俗了,也许知道也是商家宣传的“中国情人节”),她们大约能够知道七夕节的民俗活动。我就听她们说过在葡萄树架下(无意中听到的,不算是偷听),可以听到牛郎织女说话,害得我在奶奶家的葡萄树下钻了半晚上,却一句话也没有听到。结果又想起来别人说葡萄叶子也能吃,摘下咬了一口,发现不好吃,涩酸涩酸的。

近年来,发现在乾县注泔镇有乞巧节的传统,但是具体开展哪些活动,自已因为没有亲临现场,所以一直缺乏第一手的资料。今年七夕节,乾县民俗专家崔岳老师在朋友圈发消息说“乾县黉学门街七夕节过会”,结果自己因为在学校值班,没有时间过去看,错失良机。

对于,将七夕节定义为中国的情人节,这个大约是不合适的,因为这和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只能看作不良商家们为了商业促销编造的一个披着华美外衣的噱头。

现城关镇南街村一组(包括儒林巷、史家小巷、黉学门巷三个自然街道)还都延续着这项活动,笔者在2009年春走访了黉学门巷75岁的宋春娥老人,她说她们巷子近年来一直举办“请七姐”的活动,最迟一次是在2007年。2008年没有活动,大家商量今年(2009年)要办一次。

笔者还走访了城里城外的许多老年妇女,她们与宋春娥老人讲的过程大致相同,现把收集到的资料叙述于下:“七夕”参加人员全部是妇女,老年人带领着年轻媳妇和姑娘,而整个活动的中心人群应是未出嫁的女孩,男人只能远远在旁边观看。

(一)先于“七夕”前二十天泡豌豆或麦苗,将其泡好的豌豆或大麦盛在老瓮下面不见天日,需每天换水一次,使其发芽生长,到了“七夕”节那天使用。泡的好芽子有二尺长,又白又细又直,看起来简直就像一束束丝线,泡的不好就只有几寸长,很难看。

(四)“七夕”即“乞巧节”和一切祭祀活动一样,要请和尚或道士念经。经文大概也是与“七姐”有关吧!

(五)活动的高潮是由所有的参与者集体唱歌谣。歌谣分三大部分,第一是“请七姐”,第二“乞巧”,第三是“结束语”。

第一部分:“请七姐”:七姐七姐嗨儿嗨,梧桐树下花儿开;花儿开,树儿摆,我把七姐拜下来,拜下来,拜下来。一碗油,两碗油,我给七姐洗光头;一碗酒,两碗酒,我给七姐洗白手;一碗水,两碗水,我给七姐洗白腿;一碗雪,两碗雪,我给七姐洗白脚;一盏灯,两盏灯,我给七姐亮眼睛;一碗饭,两碗饭,我给七姐擀长面;一页瓦,两页瓦,我和七姐打着耍;一块砖,两块砖,我把七姐送上天;巧啊巧,长得好,我和七姐穿花袄;今年有个七月七,明年还有七月七。

THE END
0.七夕的来历七夕的来历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经历史发展,七 jvzquC41yy}/onnrkct/ew46d{8vqzl
1.我们的节日|关于七夕民俗,您知道哪些?又称乞巧节、七巧节、 女儿节或七姐诞。 你知道七夕节的来历吗? 七夕的起源 -古人何时开始过七夕- 西汉的《西京杂记》有如下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初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关于七夕节的最早记载。但其实《西京杂记》作为一部小说集,不足以作为史料证据。更可信的是东汉的《四jvzquC41f{}bpp3ep1€e|u4yn|mks4389?39<3jvo
2.七夕送给女朋友什么花更浪漫(2023)七夕节的真正来历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jvzquC41yy}/z~jzkng/exr1tgjjcwkzwt0e;5463:10qyon
3.【我们的节日·七夕】祁门县历口镇:开展“情起大树风雨同舟”活动最后,志愿者还向大家介绍“七夕节”的来历、传统内涵和节日风俗等知识,让大家了解“七夕”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美好情怀,传递积极的人生追求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增强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和广大群众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jvzq<84ju0}fpvnpi0io1€rflt532;92:1z32;92:2?`:?7796
4.三山经济开发区峨桥镇:“浪漫七夕情暖小镇”系列主题活动金风玉露相逢时,又是一年七夕至。在这个浪漫的节日里,丰裕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邀请村内年轻夫妇和青年男女参加“爱在七夕 和谐家庭”活动,了解七夕节的历史,增进夫妻关系,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与节日观。 活动的第一部分是由志愿者向年轻夫妻和青年男女介绍七夕节的来历。随后,大家共同参加“电臀达人jvzq<84cjyn/ynsokpm/ew4yofps1;5442>0v;5442>16h<9648657x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