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可是由于部分商家的渲染,让它单单成为了“东方情人节”,其实它也叫“乞巧节”,还因为向织女乞巧、乞文等习俗多是由少女、童子的行为,所以七夕节的别称也叫“小儿节”。那么在这个节日里孩子都可以干什么呢?
女孩子主要是乞巧,传说织女是天上最心灵手巧的仙女,能织就五彩祥云,相传七夕之日,只要女子虔心祭拜,织女就可能把自己的一手巧活传给世人,使之成为巧妇。唐诗说“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说的就是“穿针引线”,当然还有“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放在果盆上,在“穿针引线”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除此之外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男孩子主要是乞文,七月初七,又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信仰盛于宋代,从此经久不衰,成为封建社读书人于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其正殿塑着魁星造像,实际就是钟馗。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所以很多男孩子都在七月初七这天来拜一下魁星,以求得“金榜题名”、“独占鳌头”。
说了那么多,但一提到七夕还是离不开“牛郎织女”的故事,相传牛郎在一只老牛的帮助下邂逅了天上下凡的织女,两个人成为了夫妻,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从此每逢七月初七就是牛郎和织女相见的日子。
其实这故事是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古代还有很多诗词来述说这段故事,最为有名的是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们不妨在七夕这天带孩子去看一下这两颗星星,讲一下他们的故事,还能教孩子一首好词呢。
抛开商业因素,“七夕”也不失为一个亲子互动的佳节,父母在过“情人节”的时候,也可以为孩子祈福和一起看看星星,全家一起过七夕多浪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