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丝绸之路与世界贸易网络

内容提要:传统丝绸之路研究集中在汉唐时期,本文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档案”提出,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网络,分为陆路与海路各若干条贸易路线,成为东、西方包括南亚、东南亚、美洲地区最为活跃而稳定的商贸区域,是前近代最为持久、广泛的世界贸易秩序。虽然明清时期的丝绸之路贸易还是传统形式,但中国与参与各国所秉承的平等互市、调剂有无、救助周济的贸易精神,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与历史意义。

原文出处:历史档案2019年01期

一 “丝绸之路”研究推动世界对中国的重新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的汉学开始了明显的分化,原来欧洲中心论的一系列理论和观点遭到质疑。德国历史学家贡德·弗兰克1998年出版的《白银资本》认为从航海大发现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是亚洲时代。欧洲之所以最终在19世纪成为全球经济新的中心,是因为欧洲征服了拉丁美洲并占有其贵金属,使得欧洲获得了进入以亚洲为中心的全球经济的机会。《白银资本》一书描绘了一个明清时广阔的中外贸易的宏大画面,将中国拉回到世界历史的中心。⑥

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于2000年出版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书详细考察了18世纪欧洲和东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欧洲的英格兰和中国的江南地区作了具体的比较,以新的论证方法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见解。认为1800年以前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没有一个经济中心,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在内生优势;只是19世纪欧洲工业化充分发展以后,一个占支配地位的西欧中心才具有了实际意义:“一个极为长期的观点提醒我们考虑怎样把东亚西欧之间十九世纪的分流全球历史的背景中。”⑦

与此相关联,王国斌和罗森塔尔合著的《大分流之外:中国与欧洲经济变迁中的政治》,围绕着1500-1950年之间的各种世界经济的要素进行讨论。⑧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亦从全球化的角度来描述明清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与政治联系。⑨2006年,彭慕兰与史蒂文·托皮克新出版的《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作者通过表达“中国的历史和世界贸易的历史已经通过各种途径交织在一起了”的思想。⑩

实际上,早在19世纪后期起,西方汉学家已经开始利用第一手的调查资料与中西方文献来重建中古时期的中外历史了。1868年(清同治七年)11月,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从上海出发,开始在中国境内进行地质考察。到1872年5月底,李希霍芬在中国境内总共进行了七次长短不一的地理地质考察,搜集了大量资料和数据。同年他回到德国,开始整理研究这些资料,到1877年,开始出版《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China: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一书。在第一卷中,他将公元前114年至127年中国与中亚、印度之间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德文Seidenstrasse或Sererstrasse)。由于李希霍芬在此后的西方地理学界的重要影响和地位,他的这一用语成为学界公认的名称,从此“丝绸之路”就被公认为指称公元前后连接中国与中亚、欧洲的交通线路的专用概念,产生世界性的影响。由此,欧亚古代的贸易与文化联系通道也引起人们的重视。(11)

对于历史的描述,从封闭停滞的中国到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的巨大变迁,反映了西方历史学界不同时期的中国认识观。现在我们通过中国自身的历史文献与档案史料来重新看待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是在这些路径之外的一种全新的中国历史观。从明清档案来看,中国与世界的贸易联系在陆路、海路都存在多条贸易路线,陆地上除了传统的西向、北向的两条丝绸之路外,东向的朝鲜贸易、南向的通往印度、安南、暹罗的高山之路等四条主要线路;海上除了传统通往欧洲的海路外,尚可细分为南洋、美洲、日本等四条海路。这样,以明清档案还原的八条丝绸之路贸易网络,重新展现了明清以来中外的联系途径。八条丝绸之路远远不能涵盖所有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路线与贸易活动,但是这是一个新的解释框架,希望这个框架能够描绘一部中国本位的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史。

二 明清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与贸易

从古典时代起,欧亚大陆虽然从地理条件上来说是连为一体的,但是高原和大山将这块大陆分隔开来,使得古希腊地理学家将其划分为两个大洲。欧亚大陆中部地区拥有一块广阔的大草原,从东亚的中国东北部一直延伸到西欧的匈牙利。“它为由欧亚大陆边缘地区向外伸展的各文明中心进行交往提供了一条陆上通道。靠大草原养活的游牧民们总是赶着他们的牧群,到处迁徙,并随时准备着,一有机会,就去攫取北京、德里、巴格达和罗马的财富。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创造了欧亚大陆古老的核心文明,而大草原则便利了这些文明之间的接触和联系。”(12)贯穿在这个连接体的贸易通道,也就是为世人熟知的丝绸之路。从更广阔的范围来看,丝绸之路从亚洲东部的中国,一直延伸到西欧和北非,是建立欧亚非三个地区间最为著名的联络渠道。“沿着它,进行着贸易交往和宗教传播;沿着它,传来了亚历山大后继者们的希腊艺术和来自阿富汗地区的传播佛教的人。”(13)中国先秦文献《管子》《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中对昆仑山、群玉之山的记载,经20世纪殷墟考古发掘对来自和田地区的玉器的鉴定,证实了古文献中记载的上古时代存在西域地区从中原获取丝绸而输出玉器的交换关系,早期的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玉石—丝绸之路为人所认知。

从16世纪中后期以来,传统上属于欧洲地区的罗斯国家逐渐开始向东殖民,进入了广袤的亚欧大陆北部西伯利亚地区活动。这样,俄罗斯的哥萨克人开始活跃于蒙古北部边界地带,与明朝、蒙古各部发生各种政治、经济联系。在官方建立正式联系前,由这些地区的人民开展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早已经存在。“俄国同中国通商是从和这个国家交往的最初年代开始的。首先是由西伯利亚的商人和哥萨克自行开始同中国进行贸易。人们发现从事这种贸易非常有利可图,于是西伯利亚各城市的行政长官也参与此项活动。”(14)由于俄罗斯处于西欧通往中国的中间地位,所以英国也多次派使节前往俄罗斯要求开通前往中国贸易的商路。俄罗斯外务部保存的档案记录了1616至1617年间英国使节麦克利与俄方会谈的纪要,其中显示尽管俄罗斯设法阻止了英国的请求,但却下令哥萨克军人调查通往中国的商路。(15)这些活动通过莫斯科的英国批发商约翰·麦利克传递到英国,引起王室和政治家的注意。英国地理学家佩尔基斯也记录了俄罗斯人开辟的通过北方草原通往中国的商路。从官方的记录来看,除了活跃的民间贸易外,至少在明代末年起,以明朝北方卫所为节点的南北交流通道已经非常活跃。(16)中国文献《朔方备乘》曾经记录蒙古喀尔喀、车臣二部都曾经进贡俄罗斯鸟枪一事,认为“谦河菊海之间早有通商之事”,(17)即指叶尼塞河上游与贝加尔湖之间的贸易路线。

18世纪俄国著名的文献学家、历史学家尼古拉·班蒂什根据俄罗斯外交事务部档案编著的《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一书收录了两件中国明代皇帝致俄皇的“国书”,其中一件标以万历皇帝,一件标以万历皇帝之子,文书记载了两名俄罗斯使臣因通商事前往中国,中国皇帝则表达了鼓励之意。不管这两件文书的真实程度如何,该文件收录在俄皇米哈伊洛维奇的外交档案中,在反映中俄早期贸易关系的文献中具有一定价值。(18)

根据俄方档案记载,第一个从莫斯科前往中国的使节团是巴依科夫使团,1654年前往办理商务,并奉有探明中国“中华帝国可以购买哪些货物,可以运去哪些货物,由水路或陆路达到这个国家有多远路程”等信息的使命。(19)可见,到17世纪中期官方的外交路线已经畅通。17世纪早期的探险活动是后来《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得以签订的地理背景。到了17世纪中后期,通过中俄条约的形式将明末以来形成的北方贸易路线固定下来,从此库伦和恰克图成为官方贸易的正式场所。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官方档案中,从顺治到乾隆期间至少有50件档案内容为与俄罗斯贸易的,其中贸易线路涉及从东北的黑龙江、嫩江、北京、张家口、鄂尔多斯、伊犁、哈萨克整条草原丝绸之路的商道。这反映在明清时代,传统的草原丝绸之路进入了鼎盛时代。由于清代分别在康熙与雍正年间与俄罗斯签订了划界和贸易条约,尼布楚、恰克图、库伦等地获得了合法的贸易地位,这条线路虽然被俄罗斯所垄断,传统进亚欧大陆的商道中间出现了代理商性质的梗阻,但北方丝绸之路并未衰落,甚至还更加兴盛。根据内阁和理藩院两件档案《题为遣员至蒙古会盟处传谕蒙古各众做贸易不得行骗等事》《函达俄商在中国境内所有妄为举动定加惩处请仍旧照约将俄商放行入境由》,可以看出,中俄贸易从顺治到康熙期间已经呈现常态化,中央部院题奏中这类日常贸易纠纷的内容显示了贸易的广泛和深度。(20)

北方贸易路线上的主要商品为茶叶。据说最早进入俄国的茶叶是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俄国使臣瓦西里·斯达尔科夫从中亚卡尔梅克汗廷带回二百袋茶叶,奉献给沙皇。这是中国茶叶进入俄国之始。(21)即使在海运大开之后,通过陆路进入欧洲的茶叶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陆路运输茶叶的质量要远远高于海洋运输茶叶的质量。这一点,《海国图志》中也有解释:“因陆路所历风霜,故其茶味反佳。非如海船经过南洋暑热,致茶味亦减。”(22)这种中国茶质量的差异,在19世纪的欧洲,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马克思在《俄国的对华贸易》一文中专门指出,恰克图贸易中的中国茶叶“大部分是上等货,即在大陆消费者中间享有盛誉的所谓商队茶,不同于由海上进口的次等货。俄国人自己独享内陆陆路贸易,成了他们没有可能参加海上贸易的一种补偿”。(23)

三 明清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时代

以海洋航线为纽带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新航路将欧洲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欧洲与亚洲、美洲、大洋洲都联系在了一起。“欧洲航海者创造了一个交通、交流、交换的环球网络,跨文化之间的互动比以往更为密集和系统了。”在传统航路与新航路上,欧洲商船把波斯地毯运往印度,把印度棉花运往东南亚,再把东南亚的香料运往印度和中国,把中国的丝绸运往日本,把日本的银和铜运往中国和印度。到16世纪,在印度洋的贸易世界,欧洲人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而西班牙人、荷兰人在加勒比海、美洲建立的,使得欧洲的产品越过大西洋换来墨西哥的白银、秘鲁的矿产、巴西的蔗糖和烟草进入欧洲市场和亚洲市场。非洲的土著居民则被当作奴隶而贩运到各大。(24)

传统的地区性贸易网络“已经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的扩大为世界市场”。(25)根据1500-1800年间7个欧洲国家抵达亚洲船只数量的统计来看,从最初的700多艘的总量增长到了6600多艘。而美洲到欧洲的金、银贩运量在这三百年间则分别增长了20倍和10倍,中国的白银进口量则从1550年的2244吨增长到1700年的6951吨。(26)葡萄牙人在记录他们的东方贸易时说:“欧洲与东洋的贸易,全归我国独占。我们每年以大帆船与圆形船结成舰队而航行至里斯本,满载上毛织物、绯衣、玻璃精制品、英国及富朗德儿出产的钟表以及葡萄牙的葡萄酒而到各地的海港上换取其他物品……最后,在澳门滞留数月,则又可满载金、绢、麝香、珍珠、象牙精制品、细工木器、漆器以及陶器而返回欧洲。”(27)

这反映了无论从数量还是种类上,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都大幅增加。固定的商品交易所、证券市场开始出现亦有重要意义。1531年安特卫普商品交易所开业,“供所有国家和民族操各种语言的商人使用”。阿姆斯特丹、伦敦此后也分别出现粮食交易所和综合交易所。最后,处于新航路之上的港口开始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取代大陆体系时代的陆路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开始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28)

起先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探险与新航路的开辟,然后是商品与人员的全球性流动,最后是法律与文化在各地区的碰撞,一个以海上贸易路线为纽带的海洋时代开始兴起并主导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四 明清时代的全球化贸易网络及其重要意义

置身于一个商品和货币、物资与人员、知识与宗教频繁而紧密的往来的时代,中国明清时期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不可能自外于世界。明万历时期曾任福建巡抚的许孚远在评论嘉万时期的海禁政策时说:“然禁之当有法而绝之则难行,何者?彼其贸易往来、籴谷他处,以有余济不足,皆小民生养所需,不可因刖而废屦者也。不若明开市舶之禁,收其权而归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夺,则民之冒死越贩者固将不禁而自止。臣闻诸先民有言,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禁商犹易,禁寇实难。此诚不可不亟为之虑。且使中国商货通于暹罗、吕宋诸国,则诸国之情尝联属于我,而日本之势自孤。日本动静虚实亦因吾民往来诸国侦得其情,可谓先事之备。又商船坚固数倍兵船,临事可资调遣之用。商税二万,不烦督责。军需亦免搜括之劳。市舶一通,有此数利。不然,防一日本而并弃诸国,绝商贾之利,启寇盗之端,臣窃以为计之过矣。”(29)明清两代都实行过海禁政策,明代是因为倭患,清代则由于郑氏。海禁期间“虽禁不严,而商舶之往来亦自若也”,但长期来看,给沿海人民甚至国计民生都带来严重后果,所以地方大员多以“开洋”为主要筹划:“莫若另为立法,将商人出洋之禁稍为变通,方有大裨于国计民生也。”(30)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九月十五日),广东巡抚托恩多上奏“瑞典商船遭风货沉抚恤遇难水手折”,(32)请求按照惯例,给予朝贡各国或外洋各国来中国贸易的商船予以灾难救助。从明清时代对朝贡体系和外洋贸易的维护来看,中国制定了明确的有关维护这一范围广阔贸易秩序的维护措施与政策。无论是陆路贡使和商客的接待、陪护、贸易纠纷、借贷的规定,还是海路贸易中由于漂风、漂海等遇难船只、人员、货物的抚恤、资助,都颁布有明确的措施和法令。(33)这些主动设立、各国遵守的法令与政策,是前近代世界贸易秩序存在并得以维持、延续的重要因素。只是从鸦片战争以后,以海、陆丝绸之路为主体的世界贸易秩序开始为西方近代国际法为主导的世界贸易秩序所取代,但其间蕴含的互通、平等、周济的贸易精神,在现代依然有重要的价值。

①安文铸等编译:《莱布尼茨和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页。

②有关莱布尼茨对中国古代数学以及《易经》一书的了解,可参考郭书春著《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一书中的有关评论:“中国有所谓《周易》创造了二进制的说法,至于莱布尼兹受《周易》八卦的影响创造二进制并用于计算机的神话,更是广为流传。事实是,莱布尼兹先发明了二进制,后来才看到传教士带回的宋代学者重新编排的《周易》八卦,并发现八卦可以用他的二进制来解释。”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461页。

③(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60页。

④(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64页。

⑤《历史哲学》是黑格尔从1818年到柏林大学任教时开始讲授的一门课程,到1830年编辑出版时,编辑干斯博士对讲义的内容就行了大幅的删减、平衡。有关中国的部分和绪论部分原本占到了全书的三分之一之多,为了平衡各地区的历史,编者删减到目前极小的篇幅。可见中国历史在黑格尔历史哲学中所占地位。

⑥(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以此路径进行的相关研究可参考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2期)、《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河北学刊》2004年3期)。

⑦(美)彭慕兰著,史建云译:《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⑧(美)王国斌、(美)罗森塔尔著,周琳译:《大分流之外:中国与欧洲经济变迁中的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⑨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

⑩(美)彭慕兰、(美)皮托克:《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12)(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59页。

(13)(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0页。

(14)(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编著,中国人民大学俄语教研室译:《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第513页。

(15)(俄)齐赫文斯基编:《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3、4、16、17、18号档案,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6)(英)佩尔基斯:《他的旅行历程》第三卷,(简述俄罗斯人为继续探索通往鞑靼地区及中国经常涉足之路线——由蒙古向东及东北方人西伯利亚、萨莫伊往通古斯之水陆路线),1625年版,第525—529页。转引自(苏)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2页。

(17)(清)何秋涛《朔方备乘》卷37《俄罗斯互市始末纪》。

(18)两件文书收录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编《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一书中,但根据耶稣会传教士的识读,认为这两件文书时间更早,为明成祖时代致北方王公的册封诏书。但两件诏书何以保存在俄皇的外交档案中,亦为不解之谜。另外,由于明清时代中国特有的天下观,直至晚清之前,中国皇帝致外国的文书从未以国书的形式冠名。因此西方各国外交档案中的中国皇帝“国书”,都是翻译明清时代皇帝的诏书、上谕而来。

(19)(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编,中国人民大学俄语教研室译:《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页。

(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满文题本,顺治十二年十月初七日。

(21)蔡洪生:《俄罗斯馆纪事》(增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9页。

(22)(清)魏源:《海国图志》卷83《夷情备采三》,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986页。

(23)(德)马克思:《俄国的对华贸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24)《新全球史》,第172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页。

(26)(英)安格斯·麦迪森著:《世界经济千年史》,表2—6、2—8、2—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55页。

(27)(日)百濑弘:《明代中国之外国贸易》,载《明代国际贸易》,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版,第41页。另:此处“陶器”,当为瓷器。

(28)参见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世界历史》1986年第2期。

(29)(明)陈子龙辑:《明经世文编》卷400《疏通海禁疏》,明崇祯平露堂刻本。

(30)(清)靳辅:《文襄奏疏》卷7《生财裕饷第二疏“开洋”》,中国基本古籍库本。

(31)李娜:《从玉帛相赠到兵戎相见:〈明清丝绸之路档案图典〉海路大西洋部分档案解读》,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海南大学编:《第三届“一带一路”文献与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页。

(3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英荷瑞国洋船泊黄埔,瑞典商船遭风货沉抚恤遇难水手》,档号:04—01—32—0402—025。

(33)《大清会典》在“朝贡”条目下设有专门的“周恤”“拯救”等内容,具体规定了朝贡贸易或者自由贸易中发生的疾病、死难、飘风、飘海等灾难事件中的救助责任与赏罚措施。参阅《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四百“礼部·朝贡”“周恤、拯救”等内容。

THE END
0.2021年馆藏通报第1期分类号: F426.2/38 出版:中国发展出版社 本书分为六部分,内容包括:高质量能源支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中国能源革命;中国能源供给革命研究;中国能源消费革命研究;中国能源技术革命研究;中国能源体制机制革命;中国的能源国际合作与全球能源治理。 3、区块链与人工智能 高航,俞学劢,王毛路著 jvzquC41vum/v|sw0gjv0ls1kplp1:5321715@3jvo
1.过去与未来之间丨历史中心2024年新书预告在中国史领域,2024年的重磅新书有图文并茂、全方位呈现宋辽金西夏史的《插图大宋史》;探讨“文景之治”如何成为开明执政典范的《文景时代》;追问为何现代科学是出现于西方而非中国的《在奥秘与规律之间》;论衡丛书也将推出《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入土为安: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旧庙新神:近代变革下的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8:48768
2.201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光明日报概括提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主旨,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及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尝试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围绕构建合作共赢、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展开。jvzquC41pg}t0pry0et0496:/2703@4eqpzfp}d495<84=50jvs
3.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岸本美绪著中国历史明清风俗与历史观 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岸本美绪 著 中国历史 明清史 社会史 风俗 买卖 中国史明清史历史类书籍 博库 作者:岸 本美绪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 降价通知 ¥84.43 定价 ¥87.36 配送至 陕西西安市 至 北京市东城区 服务 由“知行坊图书专营店”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3:>:9:?63::0jvsm
4.马克思“世界历史”命题的拓新与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大历史”观、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为要义的创新性理论,构成新时代“世界历史”新命题,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显著标志。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命题与“跨越卡夫丁峡谷”jvzquC41yy}/f||z{l/q{l0ep5o387245522<61e6883>7/627199660jznn
5.线上读书会清宫如何过元旦诗歌散文小说吕思勉顾城技术型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时间:12月19日(周六)8:30-16:30 地点:腾讯会议(ID:283780491) 嘉宾:陈家喜(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副院长)、辛格(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孙西辉(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段哲哲(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助理教授) jvzquC41f{428<3eqo5bt}neng5GW=OVHH[17:9T;R:/j}rn
6.海南校友会在十八行古村举办11月份读书分享活动再到春秋战国,到秦,到汉,到盛唐时期的万国来朝的灿烂辉煌,中华文明之光对世界文明影响之深广,后来到了宋朝,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对原有皇权制衡礼仪的突破,再到明清时代,日渐式微,西方文明大肆入侵,最后到我们今天新中国的成立,我们的传统文化精华如何去追根溯源,或者如何复兴与传承,这是值得深思与研究的问题。jvzquC41cn{npr3hwfgo0niw0et0:?4621i26>>8c6887A91rcmf0qyo
7.2021汉语言选题汇总从地域上来说,两部小说都是表现了陕西农村与农民生活的;从时间上来说,《创业史》出现在十七年文学期间,而《平凡的世界》出现在八十年代改革时期,两代农民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追求都有了变化。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对比研究,可以窥视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的变迁与农民的精神史,也留下了作家创作的时代轨迹。jvzquC41ygtywn3n|lzv0niw0et0kwkq1363:86;344ivv
8.新时代十年中国世界史研究发生了里程碑意义的转变:回顾和展望新时代十年,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起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中,中国史学与时代同行,加快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坚实步伐。建构中国史学自主的世界史知识体系,是基于对100余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深刻把握,jvzq<84kyj4du|s0ep5{f}142842A4v42842A7;a7<949760unuou
9.董欣洁:论新时代中国世界历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内容提要:世界历史学的话语体系蕴含在世界史的研究、编撰和教学之中,其实质是中国学者如何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界定人类历史的性质,如何阐明对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观点和判断,体现的是中国学者将世界历史理论化的途径,目的则在于实现自身的学术话语权。新的时代必然要求不断发展的话语体系,这就需要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新时代 jvzq<84kyj4du|s0ep5yull1uzrm{|}u14632:61v4632:625a;34=>;70yivvq
10.世界历史第34册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世界历史 第34册 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_13498567.pdf,【作者】张顺洪,高翔,许明龙,秦国经,吴伯娅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编【形态项】330【出版项】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08【ISBN号】7-210-04653-0【中图法分类号】D829【原书定价】38.00【主题词】中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1714:4:26;2396482623;<0ujzn
11.青年历史观教育要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青年的历史观教育中,要结合实际,引导青年深刻认识我们党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现实出发,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伟大实践,明确奋斗目标,担当历史使命,成长为具备把握时代脉搏能力、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引导青年贯通历史,把握“中国之问”jvzquC41yy}/e‚z0gf{/ew4zy|~0nu~l146359;1v46359;34a727:540jznn
12.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智库成果人文关怀注重人的内心平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顺平,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未来社会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科学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民族发展进步需要将之纳入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中。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是中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也是处理中国与世界、现代与传统关系的基点,jvzq<84qnf4ip|pn0qxh1ƒmwcpzj1ƒ~|mns0|qnmwenfpplwq1814;5434525=980jznn
13.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我们这样回答在摆脱贫困的村庄,在奔腾东去的长江,在黄土高原的窑洞,在南海之滨的改革开放最前沿,在每一个举重若轻的战略决策里,每一次风雨无阻的跋涉中……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国的巍巍巨轮,正是因为我们党不断回答好中国、世界、人民、时代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一路披荆斩棘,不jvzquC41o{4xw|y0gf{/ew4kphu03=7414?68:3jvo
14.张国祚:中国“新时代”与世界“大变局”——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新时代与大变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蒸蒸日上、实干兴邦、充满希望,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色厉内荏、腐朽虚伪、日趋衰落。中国的新时代和当前世界的大变局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共同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大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那么,如 jvzq<84yyy4tml3ufp{/gmz0ep5jpot132891A;;30nuo
15.“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史诗党史学习教育官方网站原标题:“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史诗 主讲人简介: 汪建新,江西婺源人,1964年9月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长期从事干部教育,十多年来专注于毛泽东诗词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毛泽东诗传》《品读诗人毛泽东》《红色管理摇篮井冈山》等;主讲电视系列片《毛泽东的诗人情怀——阅尽人间春色》;译著有《战略管理jvzq<84fcpmtjr3rgqvmg7hqo0io1w61428219:461i55?>97/933:69:74ivvq
16.树立大历史观把握时代大势—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反复强调的基本立场,也是以大历史观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的深刻表现,标识和阐发了中国未来前进的大方向和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学史明理,知史爱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清醒剂与营养剂。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jvzq<84yyy4djrscvqjb{7hqo0io1ƒ|423>0dtyi14633:51v4633:52:a>12;:;:27/j}rn
17.平语新时代大历史观视角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大历史观的世界眼光将“世界尺度”嵌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核,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审视全人类与全世界的恢弘视野,引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程与世界历史的兴发紧密相连。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最终打破了地域性存在和封闭的隔绝状态,超越了种族界限与疆域藩篱jvzquC41euyo0ls1omy{{8rmu|`vy}y14634:71v4634:723a;68A5250yivvq
18.《求是》:论新时代170多年、90多年、70年、40年、500年,历史回眸,就能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演进中,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的历史大潮共同铸就的壮丽篇章。这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质内涵的伟大社会革命取得伟大成功的标志,也是jvzq<84pgyy/eww0ep5oc}nxg1me1;53;27158y423?1398a74:5995:90yivvq
19.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哲思与理论探索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时下正在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诠释和实际践履。刘同舫教授的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IK4p31814<42:2=0e=57533529:3958/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