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献年月书讯新书发布翻译著作学术年鉴北大史学

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又到了每月新书亮相的时间!今天文献君为大家带来了12月新书书讯,涵盖马克思主义研究、法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区域国别学、经济管理、文化传媒、文学、民族学、哲学、教育学及伦理学等品类新书,甲骨文、索·恩、方寸及思想会等多个品牌新书亦有亮相。

马克思主义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伍云亮 著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比较历史和逻辑分析方法研究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围绕意识形态对主体的文化与价值建构这一主线,勾勒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演进逻辑。

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深入地了解人类历史文化进程,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统一战线话语体系建构机制研究

杨彬彬 著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统一战线话语体系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多样态表达体系,既包括诸多的概念、命题、论断等,又基于具体的表达功能形成了不同的样态,具有鲜明的历史演进性、阶段转换性和时空标识性。

本书坚持大历史观和唯物史观,着眼于统一战线话语体系建构的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对统一战线话语的思想基础、历史逻辑、文化资源、传播机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探索建构新时代统一战线话语体系的基本问题,深入剖析统一战线话语体系建构的“元问题”,揭示统一战线话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达特点、目标指向、演进逻辑和深层规律,在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结合中总结统一战线话语演进的历史经验,针对性地提出建构策略。

法学

新中国宪法学学术发展简况

刘小妹 李忠 莫纪宏 主编

朱学磊 刘志鑫 副主编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作为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新中国宪法学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实施而起步,又随着现行宪法的颁布实施而发展。为总结几十年来宪法学学术发展的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宪法学教研室的从事宪法学科研和教学的专家汇集各方面资料,编辑了《新中国宪法学学术发展简况》一书。本书全面系统介绍了新中国宪法理论发展和国际交流情况,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历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情况,法学“三大刊”以“宪法”为篇名刊文情况,以及2021-2023年CLSCI宪法学论文发表情况等。

刑事审级制度完善研究

王玉梅 著

2024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中国刑事司法实践,以审级制度的功能为逻辑起点,从组织构造——制度运行的角度,提出在我国刑事审级制度所置身的审判职权配置、刑事诉讼结构等深层次困境未能彻底改善的前提下,刑事审级制度改革的可能限度只能是优化,而非重构,其完善路径是遵循审级制度构建的基本原理,在调整四级法院职能分工、完善刑事审级基本构造的基础上,坚持并优化“两审终审制度”。

《民法典》时代的公司决议制度

吴飞飞 著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民法典》第134条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确认了公司决议行为的法律行为属性,被誉为世界民法典的“中国元素”。公司决议制度作为决议行为制度体系中最为成熟的内容,在融入法律行为制度后必将面临诸多适应性命题。本书选择这一主题进行了系统梳理,集中呈现了公司决议行为的性质、理论价值、适用问题,以及公司决议规则的相应更新。在本书中,作者意图探寻如下问题的答案:《民法典》时代,公司决议制度给既有法律行为制度带来怎样的冲击;法律行为制度如何具体指导公司决议制度,使其“有本可依”;从《民法典》视角审视,《公司法》对公司决议制度的更新有哪些无法回避的理论与应用命题。

历史学

重构制度:明清珠江口盐场的灶课、市场与秩序

李晓龙 著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盐是传统时期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如何管理食盐生产一直都是重要的制度问题。盐场应需而设,但多被视为管理机构并配以相关制度规定进行理解。然而真正的制度唯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彰显作用,由此也只有和活生生的人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盐场既是制度也是社会,更是人们在因制度而产生的各种无法预料的结果中寻求好好生活的“区域”。本书把盐场制度视作一个持续不断的“运动”过程,围绕着制度为何重构以及如何被重构,展开对灶课、市场和秩序三个核心问题的讨论,呈现12~18世纪珠江口盐场人群在具体社会生活中因时因事而不断重构制度的具体做法,并促成明清盐法演变的历史过程,揭示明清盐场的运作和演变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市场导向型生计”“制生事内”等概念的阐发,进一步揭示传统中国的制度机理。

皇帝的客人:使行往来中的情感与利益

王元周 著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使节往来是朝贡册封体制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传统时代人际交往、文化交流以及通商贸易的重要途径。明清时期中国与朝鲜关系密切,使节往来频繁,留下了大量《使朝鲜录》《朝天录》《燕行录》等相关记录。本书利用这些资料,并结合《朝鲜王朝实录》和个人文集等,展现与使行有关的制度、情感与利益等多个侧面,以丰富我们对明清时期中朝关系史及朝贡册封体制的理解。

陈锋 主编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与社会史评论》是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主办,主题集中于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与社会专题研究。该书自2016年起已在我社出版6辑,本书为第12辑,分为“经济变迁与地方社会”“财政制度与国家治理”“清代货币政策与金融”“近代茶叶与商业”“学术述评与史料整理”五个栏目。一共收录17篇文章,共30余万字。“经济变迁与地方社会”收文5篇,研究了先秦时期交换关系演变、明代大别山地区土客冲突、明嘉靖间辽府的时尚追求、清代台湾提督沈鸿宾家庭史、近代华洋橡胶轮胎竞争等问题。“财政制度与国家治理”收文4篇,研究汉代末业税问题、晚清“盐捐”、近代广东迷信品捐、1920年代广州商人团体活动等。“清代货币政策与金融”收文3篇,围绕清代铸钱问题、寰法展开。“近代茶叶与商业”收文3篇,讨论英国福钧对华茶叶经营活动、晚清汉口茶市宁红茶价格、汪裕泰茶号的发展。“学术述评与史料整理”收文2篇,翻译整理有关近代两湖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日本领事馆报告,并探讨中西方关于中国传统金融机构银行属性的认知。

社会史研究(第17辑)

行龙 主编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社会史研究》创刊于2011年,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本刊是社会史学术辑刊,设专题论文、学术评论、资料选编三个栏目。专题论文刊登社会史或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实证性研究成果。学术评论刊登与本辑主题相关的学术史书评。资料选编主要选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所藏资料。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自第6辑起转入我社出版。一年两辑。本辑为第17辑。

北大史学(第27辑):欧洲中世纪历史文献专号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主办

赵世瑜 主编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北大史学》前已按照一年一期的速度,出版了20辑,自第21辑开始,《北大史学》已经改为“专号”和其他文章相结合的方式。本辑为第27辑“欧洲中世纪历史文献”专号。内容分为“专题研究”和“学术评论”两个部分。专题研究收录论文14篇,其中8篇为译文,6篇为中国学者的原创研究论文,另收录学术评论1篇。

民国研究(2022年春季号/总第41辑)

朱庆葆 主编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民国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性学术集刊。1994年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后,开始出版《民国研究》,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的园地。《民国研究》为CSSCI来源集刊,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2023年度资助集刊。主要刊载有关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相关史实与理论的研究论文。本辑为第41辑,共17篇文章,分“民国社会”“地方政治”“外交与战事”“民国经济”“民国教育”等栏目。

南开日本研究(2024年第2辑/总第31辑)

刘岳兵 主编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社会学

场景文化力:新芝加哥学派解读城市发展

吴军 王桐 [加]丹尼尔·亚伦·西尔(Daniel Aaron Silver) [美]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Terry Nichols Clark) 著

曹青 周海鸿 校译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全景呈现了新芝加哥学派场景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国际研究新进展。场景提供一个框架,阐明在不断扩大的生活方式多样性中,文化消费与生活方式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并为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书中提出的 “场景营城”概念,是对新时代中国城市创新发展的一种观察与思考。以场景营造城市,一个个场景叠加与串联,不断增强城市的宜居、舒适和愉悦性品质,并把这种品质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

职业伦理与执业行为:社会变迁中的城市医疗职业研究

姚泽麟 著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近年来,我国医学社会学和职业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本书基于既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扎根田野工作,引入历史视角,加强理论反思,对我国城市医疗职业群体的职业伦理与执业行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书中既有对诸如“职业伦理”“病人角色”等核心概念的梳理和反思,也有对现实情境中的职业伦理和执业行为的考察;既有对当代医务人员执业行为的描述和分析,也有在长时段的历史视野下对医生职业伦理变迁的考察。本书不但有助于把握医疗职业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视角,而且对于理解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类医疗职业亦有所裨益。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测评

柯燕 著

即将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农村留守老人为研究对象,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为核心,从物质生活、健康、社会参与、非正式社会支持、正式社会支持、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七个维度全面评价农村留守老人的主客观生活质量现状,同时分性别、年龄和地域,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群体差异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全面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政策建议。本书的研究结论有助于生活质量研究的理论深化,同时也可为加快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何以善终:晚期癌症患者的叙事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

王杰 著

即将出版

内容简介

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癌症患者罹患“恶疾”,恐怕难以“善终”。然而,所谓“恶疾”是主观建构的结果,“善终”亦无客观标准。本书将“善终”看作一种主观建构的叙事,在此基础上,以晚期癌症患者的叙事为中心,探究患者如何建构“难以善终”的叙事,并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叙事重构”助力晚期癌症患者实现“善终”的愿望。

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4)

郑功成 王伟 主编

杨立雄 王忠彦 副主编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为第6本残疾人事业蓝皮书,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指导,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组织,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编撰,全面总结了“七代会”以来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记录了2023年我国残疾人事业的重大事件、政策进展和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八代会”后的五年残疾人事业改革发展新思维、新目标;聚焦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贯彻实施、残疾人事业区域协调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对新时代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无障碍社会服务、残疾人权益保障等提出了对策建议;以辽宁、吉林、黑龙江为例,总结了三省在残疾人脱贫攻坚与成果巩固、残疾人就业、基本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对推进残疾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提出了对策建议。本书的出版有望为理论界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也能够为实践部门的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4)

陈文胜 向玉乔 主编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湖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的省情,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为主线,对湖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本书针对现代农业产业、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推出了对永州市、怀化市以及六个典型县域的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同时,对常宁市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力图从多层次多维度描绘湖南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图景。

湖南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态势是,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农产品结构由以单一谷物为主向多元化转变,城乡人口结构变动标志着现代化的新高度,乡村治理呈现主体多元化和诉求多元化。

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24)

涂敏霞 杨成 主编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24)》由一个总报告、十个分报告和两个专题报告组成。总报告对广州青年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在奋力谱写广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生动实践中对广州青年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分报告围绕广州青年价值观、创新能力、心理抗逆力、婚育观、闲暇生活、职业发展、文化消费、志愿行动、参与乡村振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方面展开,从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法学等多学科视角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专题报告则聚焦动漫对广州青少年的影响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与文化认同路径的研究。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报告(2024)

马宝成 张伟 主编

王华 张勇杰 副主编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蓝皮书依托实证数据和专业分析,从应急管理体系改革与发展、重要领域安全形势与特征、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应急法治建设、应急能力提升、典型案例等多个板块,梳理中国应急管理的年度进展,剖析问题、总结经验,分析趋势、提出建议,致力于深化应急管理研究、推动实现应急管理现代化、普及应急管理科学理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经受各类挑战,努力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年。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战略部署,落实“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等明确任务,奋力“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成为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基调。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不断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治和救援力量等体系建设,围绕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突破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瓶颈”,推动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参与模式研究

运迪 著

2024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要美,乡村必须美。目前来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依然在乡村地区,乡村生态治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突出短板,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先领域。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有必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和探索并以此为背景,对不同地区拥有不同自然禀赋和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不同参与模式进行案例式研究,以期绘就多元主体参与、城乡居民共享的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展报告(2022~2023)

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 组织编写

苏杨 苏红巧 赵鑫蕊 编写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以“在国之大者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为主题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展报告(2022~2023)》,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展报告(2019~2022)》提出的“海南方案、霸王岭模式”基础上,充分认识作为自贸港应该跳出海南看“国之大者”的视角和站位的重要性,与“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和2022年底形成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昆蒙框架”目标衔接,剖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与“国之大者”和国际公约履约的关系,总结海南的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成就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发现其与“国之大者”要求、完成国际目标要求、体现“四库”作用要求的不足,提出近期(到2025年)和中期(到2030年“昆蒙框架”目标年)深化改革的措施和示范性项目工作方案,以支撑“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区域国别学

国际禁毒研究报告(2024)

张勇安 主编

朱虹 执行主编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国际禁毒蓝皮书》由上海大学国际禁毒政策研究中心主办和编纂,是国内唯一聚焦全球毒品问题、追踪最新禁毒动向、服务国家禁毒工作的系列年度研究报告 。

《国际禁毒研究报告(2024)》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案例研究、区域与国别报告、附录五大板块,以“亚洲毒品问题治理与全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深入解析亚洲各国在这一领域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以及积累的经验与教训。

毒品问题治理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建设“无毒亚洲”提供了相应的路径选择。这些路径能有效推进亚洲毒品问题的治理,助力建设“无毒亚洲”。但是,想要实现“无毒亚洲”的目标还面临诸多潜在或具体的挑战,各国际组织以及亚洲各国政府应采取针对性的举措,进一步优化和变革现有毒品治理体系。

欧洲发展报告(2023~2024)

冯仲平 主编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欧洲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和中国欧洲学会共同组织编写,对欧洲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的重大发展或年度重大事件进行介绍与分析,欧洲蓝皮书自1997年以来已连续出版28年。

本书“总报告”以“欧洲艰难应变步入关键期——2023~2024年欧洲形势与展望”为题,在俄乌冲突延宕和巴以冲突重燃的背景下,重点分析欧洲如何应对形势之变、化解重重困局;“分报告”着重从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对外关系以及中欧关系的维度,对2023年欧洲形势的变化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专题报告”关注2023年欧洲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盘点了欧洲绿色新政、社会投资与欧洲一体化、西巴尔干国家入盟、欧盟防务合作和英欧关系的最新进展,对德国“交通灯”政府执政成效、法国的退休制度改革风波及中法科技创新合作进行了评估,并对西班牙大选及波兰议会选举展开讨论。

德国发展报告(2024):战略转型中的德国

郑春荣 主编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德国蓝皮书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编写,逐年对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形势进行跟踪介绍与分析,为了解和研究德国提供最新的信息、动态、发展趋势及相关学者的观点。

本年度的主题是“战略转型中的德国”。2023年是德国总理朔尔茨领导下的“交通灯”联合政府执政的第二年。俄乌冲突延宕,其次生影响越发显现,德国经济出现衰退,社会民生问题加剧。在欧洲安全格局恶化、世界局势动荡背景下,德国政府出台了其历史上首部《国家安全战略》,并提出“综合安全观”,将各项政策举措纳入地缘政治和安全考量。为此,本书分析德国战略转型过程中朔尔茨政府所采取的内政与外交举措。

“总报告”从总体上分析了2023~2024年德国内政外交的走势。“分报告”对德国2023年的政党格局、经济与公共财政状况、地缘政治变局下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政治专题篇”评述了“交通灯”联合政府执政第二年在矛盾和内斗伴随下的艰难施政,在德乌克兰难民的生存状况和相关的难民政策,以及德国右翼民粹主义回潮的原因和影响。“经济专题篇”剖析了多重挑战下德国制造业的走势、战略转型中德国气候能源政策的机遇与挑战、德国科研创新政策的现状及新动向。“外交专题篇”关注2023年德法关系、德美关系的发展以及德国出台的《中国战略》和中德经贸关系的走向。

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报告(2024):战后日本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政策与实践

张季风 主编

李清如 副主编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报告回顾并展望了2023~2024年度日本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2023年,日本经济逆势复苏,高开低走。展望日本经济走势,持续缓慢复苏的可能性较大,但仍存在不确定性。2023年中日经济合作保持稳定发展,未来仍有广阔空间。

本报告聚焦“战后日本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政策与实践”,对日本农业农村、产业、科技、社会保障制度、金融体系等领域实现现代化的政策与实践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探讨,以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借鉴。

本报告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组织编写。作者既有国内科研机构、大学等从事日本经济和中日经贸关系研究的专家学者、官员,也有日本JETRO的权威人士和经济学家。他们对当前日本经济、中日经贸关系以及日本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实现与升级进行了多角度、全景式的深度分析。此外,本报告还收录了大量来自日本政府权威机构的长期经济数据,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乔治·班克罗夫特与美利坚民族史学的构建

高岳 著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浪漫主义史学是美国历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不仅具有特色鲜明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而且开启了对民族(国家)精神的探索与构建。本书以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史学的典型代表人物乔治·班克罗夫特为中心,阐释其所著《美国史》的主旨和历史观念,再现了19世纪中期美国的公共教育和大众阅读状况、公众所期待的历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以及美国知识精英在建设文化之独立的情境中对民族史学的呼吁,分析了班克罗夫特的《美国史》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大受欢迎的原因,并论述了《美国史》的主旨如何与时代思潮互动,进而揭示了班氏著作中体现的美利坚民族特性对于美国历史发展的深远意义。在史学史的脉络中,本书旨在论述班克罗夫特史学提出的有关美国历史的理论和解释框架对于美利坚民族史学的构建和后世美国历史编纂学的重要影响。

躁动的“受托人”:美国社会的“文明”身份与帝国构建(1882~1919年)

刘义勇 著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试图通过概念“考古”的方式探寻美国“文明”身份的来源和内涵,及其与美利坚帝国构建的关系。本书认为,“文明”身份大致包含两种逻辑理路。其一是“文明主义”,即启蒙运动以来对理性、进步的历史信念。美国作为区别于“旧大陆”的“新世界”,更是深信自身发展模式代表“历史的终结”。其二是“文化主义”,主要源于对“文明”的不满与反叛,带有“前现代”色彩。它易被激化为盲目的反智主义、排他主义和战争狂热。在美利坚帝国构建过程中,这两种“文明”身份既矛盾又互补,特别是在美国的权力优势及衰落焦虑之下,容易衍生出“文明专制”和“文化种族”的思想意识,均对“他者”有巨大的压迫性与破坏力,使美利坚帝国成为一个躁动、危险的“文明受托人”。

中非教育合作战略与机制创新研究

牛长松 著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与非洲的教育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包括教育高层互访、招收和培养非洲留学生、人力资源短期培训、在非开展汉语教学、人员交流、科研合作、援建学校等。在中非关系和中国对非战略框架下,中非教育领域合作也随之不断深入与发展。尤其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以来,中非教育合作的形式、内容、规模、深度迅速扩展和深化。

本书将中非教育合作置于教育发展的全球议程、中非全面合作的大格局、中国教育“走出去”的国际化需求、非洲教育自主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展开,研究视角开阔、合理。提炼国际教育援助经验的同时,本书通过对中非教育合作的历史梳理及现有合作项目的总结评估,提出推进中非教育合作的战略和机制创新路径。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调查问卷、实地调研、访谈、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将战略理念、具体举措与有效机制结合起来进行整体与系统把握的成果。

阿拉伯国家联盟及其安全治理研究

陈丽蓉 著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阿拉伯国家联盟是全球成立最早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之一,承担着协调阿拉伯国家政策与活动、捍卫阿拉伯国家独立与主权以及维护和提升阿拉伯共同利益的重要使命。在探索中东安全治理新路径时,对阿拉伯世界已有的安全治理实践进行历史回顾尤为重要。本书首先从历史的视角出发,通过严格论证和选取经典案例,较为全面地剖析了阿盟对阿拉伯国家内战的斡旋以及阿拉伯国家的集体安全治理;其次在深入研究阿盟安全治理的法理依据、主体、策略与手段的基础上,解析其特点、影响因素与面临的挑战;最后结合中东局势的新动态,分析阿盟安全治理的未来发展前景及其突破困境的方法路径。这些分析不仅为理解阿拉伯世界的安全治理提供新的视角,也为提出更切实可行的中东地区安全治理新方案和新思路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能力研究:基于极地科技发展的思考

杨松霖 著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能力包括支撑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经济能力、认知与塑造北极事务变化的科技能力、维护中国北极合法权益的安全能力、设置北极事务议程的话语能力,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动态性和客观性特征。对于中国而言,要充分发挥极地科学技术在中国参与北极治理中的独特优势,借助极地科技发展推动中国深度参与北极事务治理,推动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

经济管理

全球企业创新指数报告(2024):战略性新兴产业

马费成 名誉主编

黄颖 张琳 李纲 主编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全球企业创新指数报告(2024)》是关于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创新发展态势的评估报告。本书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创新协作三个维度构建企业创新评估指标体系,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这六大产业领域的企业进行全面剖析,系统描绘了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格局。

作为一项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创新发展情况的独创性研究成果,本书基于客观数据和量化方法,直观呈现了全球企业创新发展的全貌,深入揭示了世界科技创新的最新趋势,为学界、企业和政府准确把握创新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借鉴。

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

徐建中 主编

赵海然 韩华 副主编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重大课题。这既使中国经济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将其列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银发经济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本书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展开研究,分为总报告、专题篇、业态篇、案例篇以及附录五大部分,全面梳理中国银发经济发展现状,着重关注银发人口发展趋势带来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多维度认识银发经济产业链长、业态多元、生态圈大的特点,深刻洞见新业态正在崛起的新兴赛道,助力各界把握新消费人群的需求。本书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从业者提供系统和专业的参考。

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2024)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 联想集团 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 组织编写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报告从全国、省级和城市三个层面和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环境、消耗排放、治理保护五个维度,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稳步提升,东部地区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亦有省份进入前列,东部沿海和首都经济圈等城市始终保持较高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社会民生和环境治理方面仍有待改善。

本报告还探讨了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碳市场建设、能源安全、绿色金融、ESG投资等热点重点议题,剖析了部分地方和企业等典型案例,并探讨分析了东京、悉尼、旧金山、奥斯陆、莫斯科、开普敦、新德里、开罗、巴库等9个国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及其成效,以期为读者带来更多启示。

中国ESG投资发展报告(2024)

何德旭 毛振华 主编

冯永晟 闫文涛 叶文煌 副主编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推动中国的ESG投资发展是构建基于ESG理念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战略路径,而管理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风险,引导社会资源支持社会转型,加强资本与产业、金融与实体的桥梁连接是推进中国ESG投资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本报告旨在向学术、政策、金融和产业界传递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的ESG投资理念,助力中国建立真正以ESG价值为导向的ESG投资体系。

《中国ESG投资发展报告(2024)》延续推动ESG投资与实体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视角,重点探讨了ESG投资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本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分析ESG投资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比较国内外ESG投资发展的趋势;二是回顾国内ESG投资取得的积极进展,并对我国ESG投资发展的形势与挑战进行系统梳理;三是延续了相对稳定同时又有所变化的产业选择标准,将能源电力、油气、ESG基金、农业等产业作为重点分析对象,介绍相关产业ESG投资的发展情况,剖析问题并提出建议;四是介绍ESG投资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的典型场景,以及供应链金融科技在ESG投资体系中的价值与应用。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4)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主编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对我国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既从受众的角度让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宣传普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理念;又从专业角度客观评价新能源汽车技术、产品、市场,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措施。

本书主要包括总报告、产业篇、政策篇、专题篇、国际篇、专家视点篇等六个部分。总报告综述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产业篇从市场、产业链、关键技术、充换电基础设施等角度系统总结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政策篇分析2023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层面新能源汽车政策及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最新动态;专题篇深度解析汽车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剖析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效益和风险全景,并就我国汽车产业平稳转型提出政策建议;国际篇重点介绍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及政策法规的趋势特点、欧盟轻型汽车碳减排政策实施进展、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实施进展等内容;专家视点篇邀请行业知名专家评述2023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

中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创新

朱烨东 主编

唐杰 朱军 副主编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人工智能蓝皮书·通用人工智能”2024 年度报告。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渗透到各行各业,不断推动各领域的重大变革与产业升级。通用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高阶目标,代表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突破和深度融合,引领人工智能领域走向更加智能、高效和创新的未来。本书共四大部分,分别是总报告、政策篇、专题篇和应用篇,剖析了我国人工智能以及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并结合政策与市场情况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实践,探讨其发展热点、核心特征以及未来走向,充分体现了我国人工智能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孜孜探索与丰硕成果。本书可以为政策制定者与管理者、技术人员和对新技术有巨大需求的行业从业人员提供系统、专业的参考。

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发展报告(2024)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 组织编写

尚润涛 主编

孙晓波 马玉宝 王武民 张长春 王锋 副主编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工程建设行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力量,2023年完成总产值315911.85亿元,同比增长5.8%,建筑业增加值85691亿元,比上年增长7.1%,增幅高于国内生产总值1.9个百分点。工程建设企业数量共计157929家,从业人员达5253.78万人。

本书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组织编写,汇集了行业协会、工程建设企业、高等院校和有关政府部门等专家与学者的智慧,以翔实的数据和丰富的产业素材为支撑,对行业发展进行了有广度有深度的研究,全方位探讨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发展态势,对行业管理、企业决策及战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中国移动源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3~2024)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绿色汽车与低碳交通联合研究中心 主编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双碳”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移动源排放控制是我国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重要内容。本报告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绿色汽车与低碳交通联合研究中心主编,汇聚了数十位专家学者的知识和经验,历时一年多编纂而成。

报告紧扣“绿色低碳”主题,从政策法规、技术趋势、研究热点、大数据分析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并提出我国移动源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建议。全书既有宏观概览,也有微观分析,力求为政、产、学、研、用各领域的读者系统了解我国移动源绿色低碳发展历程和趋势提供参考和帮助。

中国普洱茶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

李炎 胡洪斌 胡皓明 李蕊 主编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首部研究中国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文化蓝皮书。

近年来,普洱茶产业发挥了以下重要作用:第一,以茶兴农、以茶富农,推动乡村振兴;第二,地理优势、加强联动,补齐出口短板;第三,统筹“三茶”、模式创新,延伸产业链条;第四,品牌宣传、数字赋能,提升产业价值。未来,普洱茶产业将呈现以下发展态势:第一,普洱茶市场呈现平缓发展态势,但潜力巨大;第二,普洱茶品质与价格趋于平衡,茶文化消费走向多元;第三,普洱茶仓储市场进入饱和状态,类金融属性趋于减弱;第四,普洱茶网络直播和线上销售勃兴,销售模式走向多元;第五,普洱茶新兴消费模式和消费群体出现,产业发展呈现叠加趋势;第六,普洱茶消费市场由区域走向全境,普洱茶产业发展空间得以拓展。

中国游戏产业发展报告(2024)

何威 唐贾军 主编

赵晓雨 郑南 副主编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游戏产业蓝皮书: 中国游戏产业发展报告 (2024) 》 由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出版工作委员会和伽马数据共同出品,由资深权威游戏研究学者与国家级游戏行业协会秘书长牵头,联合数十位学术界、产业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撰写,全面系统地呈现了中国游戏产业发展现状,探讨行业前沿动态、分析未来发展趋势。本书依托权威可靠的产业数据,梳理解读了中国游戏产业的发展全景、重要主题和最新动态, 剖析年度热点议题, 厘清重要概念, 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对策。选择新近推出、获得重要奖项的典型国产游戏案例, 剖析亮点特点, 总结经验教训, 提供借鉴参考。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24)

上海研究院项目组 组织编写

张中元 主编

即将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总报告、份报告、专题报告、地区和国别报告以及实践报告五个部分,展示了2023年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新进展,系统总结了上海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成功经验,深入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未来,上海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上海力量”。

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23~2024):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温州实践

黄群慧 杜创 主编

欧阳耀福 副主编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2018年8月,经中央统战部同意,全国工商联正式批复温州创新探索新时代促进“两个健康”。“两个健康”是指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此后,温州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探索了一系列促进“两个健康”的政策举措,取得了良好成效。

本报告总结了“两个健康”理论在温州的最新创新实践。在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方面,温州通过提振企业信心、降低准入门槛、破除隐性壁垒、拓展市场空间、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在促进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方面,温州致力于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企业家营造敢于创新、勇于投资的良好环境。

本报告针对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进行了三个专题研究。“四千精神”专题关注对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引领,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专题关注良好政商关系的打造,实施“青蓝接力”专题关注民营企业家的代际传承问题。

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2024)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著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全球供应链促进分析模型为基础,创造性地构建了“全球供应链促进指数”体系,从基础设施联通、多双边规则、主要经济体政策、技术升级创新、金融服务保障五个维度,更加精准地刻画了全球供应链促进体系的最新变化,并通过5万余个数据多层运算,量化呈现出全球供应链促进体系在过去几年的走势。本书也是中国贸促会回应中外工商界重大关切的具体举措,也是中国贸促会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智库的重要成果。中国贸促会愿与中外工商界一道,坚持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方向,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供应链国际合作,为促进全球经济循环、助力世界经济增长、增进各国人民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行业发展报告(2024)

中国财务公司协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编著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财务公司协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合作创作出版的连续性年度报告。报告从2016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了8年。本书为第9本。本书以大量数据真实记录2023年财务公司行业发展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运用大量案例生动展现全行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研判2024年行业发展的趋势。2024年报告延续以往报告以数据展示为主,宏微观环境分析为辅的写作风格,涉及了较多的财务公司行业发展的具体问题,从宏微观角度向社会展示了行业发展的全貌。在前几本研究内容与框架的基础上,2024年报告增加了党建引领相关内容,调整了框架结构。本书展示的财务公司全行业年度发展数据中,很多为首次对外公布,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资料性。

文化传媒

长江文化发展报告(2023~2024)

曹劲松 汪晓燕 陈希希 主编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长江文化发展报告(2023~2024)》全面评估与分析了2023~2024年度长江文化的发展状况,深入探讨其时代价值、文明风采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通过综合考察长江流域内13省区市整体动向,重点解析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等区域文化特色与发展动态,旨在为长江文化的整体性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建议,进一步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报告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研、案例研究及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路径,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报告分为四个部分: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和案例篇。总报告概述了长江文化的历史渊源、当代价值、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分报告汇聚了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等长江沿线省市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等方面的鲜活经验与深刻洞见,展现了长江流域各地在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方面的独特贡献与美好愿景。专题篇分析了长江文化在学术研究、文艺创作和交流传播等方面的重要成果,为新时代长江文化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案例篇展现了各地在推动长江文化发展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以期为打造长江文化品牌和项目提供有益启示。

中国大运河年鉴(2024)

丁延峰 主编

周广骞 胡梦飞 副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运河,积极推进运河河道升级改造,不断提升运河航运水平,挖掘和弘扬运河传统文化,取得显著成绩,使古老的大运河在新的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本书广泛搜集2023年度内与运河有关的各类资料,遵循年鉴的编写体例,按照政策法规、水利工程、航道运输、文化旅游、生态环保、学术研究、大事记几个方面进行编排,集中展现与运河有关的各类新规划、新举措、新动态,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海外译介与传播

张海燕 著

2024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著作基于全球最大的图书阅读社交网站GoodReads读者对刘慈欣的《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流浪地球》等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代表性作品的评价内容建立读者评价话语语料库,通过AntConc、Python情感分析等语料库工具结合读者年龄、职业、性别、国别、星评级别等影响因素,对海外读者的评价话语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结合内容分析、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系统揭示了海外读者对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从作者、译者、翻译策略、译文质量、叙事特征等方面的评价与看法,以及基于作品对中国文化、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的认知、了解、态度等方面所产生的传播效果。

民族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纳日碧力戈 著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进行分析,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新中国的民族发展道路出发,进一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当代价值。本书立足于中华民族面对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我们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认同、精神认同是民族认同最深层次的认同,入心入脑,触及灵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认同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根基、认同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国家视角需要结合本土知识,使之有形、有感、有效;大民族和小民族要互相认同,共同认同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形成千灯互照、光光交彻、多元一统的人文生态。各族人民因为被尊重、被承认而认同、归心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因为被各族人民高度认同而成为稳固、凝聚的共同体。

文学与文化理论

唐代诸王与文学

郭发喜 著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唐玄宗时期的历史情况呢?诗中出现的“岐王”姓甚名谁?以“岐王”为代表的诸王在唐代文学发展史中扮演何种角色?他们如何参与并影响了作家的文学创作?他们自己有哪些精彩的诗文流传后世?

这部全面讲述唐代诸王与文学关系的著作,首次将唐代诸王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置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大背景中进行综合考察。作者通过文史交叉融合的方法,精心整理了唐代诸王相关文化活动与文学作品,考订了《初学记》《括地志》《后汉书注》等图书的编纂过程,分析了《滕王阁序》《黄台瓜辞》《永王东巡歌》等诗文的创作情境。

如今,沧海桑田,物是人非,那些曾经宏伟的宫殿早已坍圮,那些动人的故事也化为了传说。这部著作以诸王为切入点,重新解读唐代文学史,探寻那些被藏在历史缝隙中的前尘旧事,既回顾了他们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诗文唱和佳话,也揭示了他们在制度变革、社会动乱与王朝覆灭等环境下的悲惨遭遇。

简帛文献的文体形态与谱系

于茀 著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24年之前出土并已正式公布的战国秦汉简帛书籍为研究对象,按照《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论语类、小学类、道家类等十九类的顺序,对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北大藏简、清华藏简、上博藏简、银雀山汉简、张家山汉简、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天回医简、乌程汉简等等简帛书籍的文体形态予以描述,并就其文体谱系对照传世文献做出分析。结合金石文献、甲骨文献、传世典籍(如十三经、《史记》《汉书》《国语》《楚辞》等)相关记载,以《文心雕龙》所记古代文体种类为基准对先秦各种文体的流变进行了梳理,其中不乏对经方类这种没有传世文本的形态分析。内容有详有略,对于六经的分析最为详细,引述的数据也非常丰富。总体而言,本书对目前已刊布的简帛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文体形态分析,并对论说体等先秦各种文体的源流进行了系统分析,将推进简帛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开展。

哲学

道通为一:宋徽宗《老子》注与道家哲学

周努鲁 著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在北宋的《老子》诸注中,宋徽宗《老子》注得到的关注并不多。这或受限于宋徽宗饱受争议的历史评价。然而,单就文本内容而言,宋徽宗为《老子》所作注并非低劣之著,而颇有可采之处,甚至柳存仁先生曾认为“诸注中宋徽宗与王元泽独能知道家义”。徽宗之注文辞雅驯,颇抉道家之窍,其上承王安石、王雱等荆公学派注《老》之理路与思想内容,亦影响后来章安、范致虚、江澂等人解释与发挥道学。另外,徽宗《老子》注亦是理解宋徽宗本人政治理念及其政宣时期部分政治实践的思想文本依据。

以此,本书尝试在道家哲学与政治文化双重视野下考察宋徽宗之《老子》注。具体而言,本书分别探讨了宋徽宗诠解《老子》的方式,他对《老子》核心范畴和文本内涵的详细理解,以及修身与治世思想之表达。同时,本书亦结合徽宗朝之政治文化与部分政治实践,论述宋徽宗“道通为一”的政治理念及其注《老子》之动机。

教育学

中国教育督导报告(2024)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督导分会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督导与评价研究中心 组织编写

樊平军 主编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督导与评价研究中心编撰的中国教育督导发展年度报告,信息量大、专业性强,内容紧扣政府、媒体、学界和公众的关注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践性。

广州教育发展报告(2023~2024)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编

方晓波 吴新华 主编

杜新秀 刘霞 执行主编

202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是广州市教育局直属的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致力于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专业化教育决策咨询服务;从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教学研究、师资培训、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及考试命题研究;承担全市教育科学规划及课题指南的编制,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教育科研项目的研究及过程管理、专业指导、评价与推广,国家和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与教学成果奖的推荐项目评审与指导等工作。

本报告以详实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为支撑,全面分析了2023年广州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状况、改革热点及未来趋势。全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人口与学位篇、课程与评价篇、调查研究篇和区域实践篇六个板块,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广州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各级教育的发展状况、学位供需情况、课程与评价、调查研究以及区域实践等,为广州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伦理学

人伦至理——协调的伦理学

李建华 著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道德原理——道德学引论》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原创性伦理学新著。本书坚持人本主义伦理立场,以人伦世界的本体及主要伦理关系调节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有别于传统伦理学的“协调的伦理学”,强调“伦理学就是利益均衡之学”。全书按照中国哲学“体”“相”“用”“理”“养”的内生逻辑,分为“存在论”、“法则论”、“主相论”、“机理论”、“摄养论”五个部分,共二十五章,另加“导论”与“结语”,对伦理合法性、伦理载体的虚与实、伦理普遍主义、伦理的关联方式、伦理学知识的依赖性、主要伦理法则、伦理效度、伦理应用、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伦理关系、伦理实现的机制等重要问题提出了富有创见的观点。与此同时,本书还对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风险社会治理、后疫情时代等重大时代命题和前沿问题从伦理学视角给予了高度关切与介入,并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拓展与构塑。本书在知识借鉴、概念厘定、体系构架和理论阐发上均有创新,是一种建构具有理论开拓性、知识自主性和时代回应性的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大胆探索。

甲骨文

德意志与神圣罗马帝国(第1卷):从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493~1648年)(全2册)

[英]乔基姆·惠利(Joachim Whaley) 著

李启明 译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从1495~1500年的伟大改革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德意志与神圣罗马帝国》书写了德意志乃至欧洲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代。在两卷书中,乔基姆·惠利摒弃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衰落期的传统观点,展示了帝国机构如何发展以应对16世纪和17世纪的危机,特别是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

第一卷以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统治时期的改革开始,对宗教改革、农民战争、施马尔卡尔登战争和《奥格斯堡和约》,以及宗教改革后新教和天主教的发展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最后以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该和约既反映了德意志政体自15世纪晚期以来的发展,也为其后150年的发展建立了框架。

德意志人:一部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自传

[德]约翰内斯·弗里德(Johannes Fried) 著

刘晓 译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在重要时代见证者的文字中,感受德意志民族群星闪耀的精神与文化。

德意志人——骄傲的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民族?如果你让这些人自己进行评价,就会发现所谓的民族自豪感不甚准确。从瓦尔特·冯·德·沃格尔韦德到路德、康德、席勒,再到海德格尔、布莱希特和当代作家马丁·瓦尔泽,《德意志人》集结了德国文化名人和著名知识分子的各种观点。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2021年馆藏通报第1期分类号: F426.2/38 出版:中国发展出版社 本书分为六部分,内容包括:高质量能源支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中国能源革命;中国能源供给革命研究;中国能源消费革命研究;中国能源技术革命研究;中国能源体制机制革命;中国的能源国际合作与全球能源治理。 3、区块链与人工智能 高航,俞学劢,王毛路著 jvzquC41vum/v|sw0gjv0ls1kplp1:5321715@3jvo
1.过去与未来之间丨历史中心2024年新书预告在中国史领域,2024年的重磅新书有图文并茂、全方位呈现宋辽金西夏史的《插图大宋史》;探讨“文景之治”如何成为开明执政典范的《文景时代》;追问为何现代科学是出现于西方而非中国的《在奥秘与规律之间》;论衡丛书也将推出《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入土为安: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旧庙新神:近代变革下的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8:48768
2.201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光明日报概括提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主旨,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及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尝试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围绕构建合作共赢、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展开。jvzquC41pg}t0pry0et0496:/2703@4eqpzfp}d495<84=50jvs
3.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岸本美绪著中国历史明清风俗与历史观 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岸本美绪 著 中国历史 明清史 社会史 风俗 买卖 中国史明清史历史类书籍 博库 作者:岸 本美绪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 降价通知 ¥84.43 定价 ¥87.36 配送至 陕西西安市 至 北京市东城区 服务 由“知行坊图书专营店”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3:>:9:?63::0jvsm
4.马克思“世界历史”命题的拓新与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大历史”观、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为要义的创新性理论,构成新时代“世界历史”新命题,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显著标志。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命题与“跨越卡夫丁峡谷”jvzquC41yy}/f||z{l/q{l0ep5o387245522<61e6883>7/627199660jznn
5.线上读书会清宫如何过元旦诗歌散文小说吕思勉顾城技术型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时间:12月19日(周六)8:30-16:30 地点:腾讯会议(ID:283780491) 嘉宾:陈家喜(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副院长)、辛格(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孙西辉(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段哲哲(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助理教授) jvzquC41f{428<3eqo5bt}neng5GW=OVHH[17:9T;R:/j}rn
6.海南校友会在十八行古村举办11月份读书分享活动再到春秋战国,到秦,到汉,到盛唐时期的万国来朝的灿烂辉煌,中华文明之光对世界文明影响之深广,后来到了宋朝,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对原有皇权制衡礼仪的突破,再到明清时代,日渐式微,西方文明大肆入侵,最后到我们今天新中国的成立,我们的传统文化精华如何去追根溯源,或者如何复兴与传承,这是值得深思与研究的问题。jvzquC41cn{npr3hwfgo0niw0et0:?4621i26>>8c6887A91rcmf0qyo
7.2021汉语言选题汇总从地域上来说,两部小说都是表现了陕西农村与农民生活的;从时间上来说,《创业史》出现在十七年文学期间,而《平凡的世界》出现在八十年代改革时期,两代农民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追求都有了变化。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对比研究,可以窥视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的变迁与农民的精神史,也留下了作家创作的时代轨迹。jvzquC41ygtywn3n|lzv0niw0et0kwkq1363:86;344ivv
8.新时代十年中国世界史研究发生了里程碑意义的转变:回顾和展望新时代十年,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起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中,中国史学与时代同行,加快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坚实步伐。建构中国史学自主的世界史知识体系,是基于对100余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深刻把握,jvzq<84kyj4du|s0ep5{f}142842A4v42842A7;a7<949760unuou
9.董欣洁:论新时代中国世界历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内容提要:世界历史学的话语体系蕴含在世界史的研究、编撰和教学之中,其实质是中国学者如何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界定人类历史的性质,如何阐明对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观点和判断,体现的是中国学者将世界历史理论化的途径,目的则在于实现自身的学术话语权。新的时代必然要求不断发展的话语体系,这就需要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新时代 jvzq<84kyj4du|s0ep5yull1uzrm{|}u14632:61v4632:625a;34=>;70yivvq
10.世界历史第34册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世界历史 第34册 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_13498567.pdf,【作者】张顺洪,高翔,许明龙,秦国经,吴伯娅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编【形态项】330【出版项】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08【ISBN号】7-210-04653-0【中图法分类号】D829【原书定价】38.00【主题词】中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1714:4:26;2396482623;<0ujzn
11.青年历史观教育要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青年的历史观教育中,要结合实际,引导青年深刻认识我们党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现实出发,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伟大实践,明确奋斗目标,担当历史使命,成长为具备把握时代脉搏能力、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引导青年贯通历史,把握“中国之问”jvzquC41yy}/e‚z0gf{/ew4zy|~0nu~l146359;1v46359;34a727:540jznn
12.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智库成果人文关怀注重人的内心平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顺平,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未来社会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科学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民族发展进步需要将之纳入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中。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是中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也是处理中国与世界、现代与传统关系的基点,jvzq<84qnf4ip|pn0qxh1ƒmwcpzj1ƒ~|mns0|qnmwenfpplwq1814;5434525=980jznn
13.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我们这样回答在摆脱贫困的村庄,在奔腾东去的长江,在黄土高原的窑洞,在南海之滨的改革开放最前沿,在每一个举重若轻的战略决策里,每一次风雨无阻的跋涉中……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国的巍巍巨轮,正是因为我们党不断回答好中国、世界、人民、时代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一路披荆斩棘,不jvzquC41o{4xw|y0gf{/ew4kphu03=7414?68:3jvo
14.张国祚:中国“新时代”与世界“大变局”——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新时代与大变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蒸蒸日上、实干兴邦、充满希望,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色厉内荏、腐朽虚伪、日趋衰落。中国的新时代和当前世界的大变局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共同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大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那么,如 jvzq<84yyy4tml3ufp{/gmz0ep5jpot132891A;;30nuo
15.“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史诗党史学习教育官方网站原标题:“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史诗 主讲人简介: 汪建新,江西婺源人,1964年9月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长期从事干部教育,十多年来专注于毛泽东诗词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毛泽东诗传》《品读诗人毛泽东》《红色管理摇篮井冈山》等;主讲电视系列片《毛泽东的诗人情怀——阅尽人间春色》;译著有《战略管理jvzq<84fcpmtjr3rgqvmg7hqo0io1w61428219:461i55?>97/933:69:74ivvq
16.树立大历史观把握时代大势—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反复强调的基本立场,也是以大历史观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的深刻表现,标识和阐发了中国未来前进的大方向和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学史明理,知史爱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清醒剂与营养剂。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jvzq<84yyy4djrscvqjb{7hqo0io1ƒ|423>0dtyi14633:51v4633:52:a>12;:;:27/j}rn
17.平语新时代大历史观视角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大历史观的世界眼光将“世界尺度”嵌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核,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审视全人类与全世界的恢弘视野,引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程与世界历史的兴发紧密相连。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最终打破了地域性存在和封闭的隔绝状态,超越了种族界限与疆域藩篱jvzquC41euyo0ls1omy{{8rmu|`vy}y14634:71v4634:723a;68A5250yivvq
18.《求是》:论新时代170多年、90多年、70年、40年、500年,历史回眸,就能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演进中,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的历史大潮共同铸就的壮丽篇章。这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质内涵的伟大社会革命取得伟大成功的标志,也是jvzq<84pgyy/eww0ep5oc}nxg1me1;53;27158y423?1398a74:5995:90yivvq
19.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哲思与理论探索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时下正在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诠释和实际践履。刘同舫教授的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IK4p31814<42:2=0e=57533529:3958/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