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了,按传统习俗,很多人都会吃粽子、划龙舟、挂香囊,但你有没有想过:“端午”二字到底什么意思,端午节又是如何来的呢?
有同学说,这还不简单,端午节不就是纪念屈原的嘛。不过,小编今天告诉你,纪念屈原只是一说,不见得正确,另一种更具科学性的答案或许值得大家关注。
这个答案在天上!
首先让我们步入这个季节的星空:
这个时节,入夜后抬头望向南部星空,即可以看到著名的大角星,它下面是闪亮的角宿一。大角与角宿一是春季大三角的两个角,在夜空显得格外突出。
熟悉星空的朋友,在角宿的左下方还可以找到已经升起的亢宿、氐宿、房宿,而以大火星为核心的心宿也开始升起,紧接着,还能依次看到尾宿、箕宿升入夜空。
这七宿组成的,正是传统星象中的“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示意图(来自网络)
我们常听到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其中的“龙”,就是指夜空中七宿组成的这条龙。
了解了这个季节的星空,再来看端午节的来历。
一种观点认为,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到了夏季,入夜后,这条龙不仅“抬了头”,连整个身体都抬了起来,并升至南天一年中最中正的位置,成为夜空主角。
所以,端午节也有“天中节”的叫法。在《易经》中也曾描述此季节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久而久之,龙及龙舟文化便贯穿于端午节的习俗中。
我们再来看“端午“二字的释义。
“端”既有中正之意,又有开端、初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午,其实就是初五。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有些地方民间习惯称“五月端午“,乍一听似乎罗索且概念重复,其实或许是最严谨的叫法,意即五月初五。
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以上是从古代传统天文学的视角,来解释端午节的来历及其与龙的关联。虽然不见得完全严谨,但至少提供了一种文化视角,且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总之可以理解为:四季星空规律或古代天象崇拜在中华大地上的民俗化演绎。
至于纪念屈原说,越来越多的史学家考证出其中bug,因为在屈原以前,端午节可能已经存在了。包括纪念伍子胥、介子推、越王勾践等说法,据学者考证,这些都可以归类为民间传说之列。
当然,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一个悠久的传统节日背后,有其复杂的历史成因。但多一种视角,总可以让我们对中华文脉理解得更深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