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将近,五月将至,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个节日到底是怎么来的?端午节插艾草是一种古老的习俗,那么端午节为啥要插艾草呢?老话说:“端午不插艾,将来变老鳖”,是啥意思?艾草和老鳖之间有什么关系?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来源于古人对青龙七宿的祭拜。当青龙七宿位于南天正中之时,就是夏至,谓之“飞龙在天”。青龙七宿在天空中的位置越高,降雨也就越多,而降雨直接决定着农作物的收成,于是龙就成为了很多部落的图腾。
所以端午节最初与夏至是同一天,也就是人们祭拜青龙七宿的节日,叫做“龙子节”。后来人们将端午节和夏至分开后,就成了两个独立的节日。因此端午节和夏至如果是同一天的话,就被称为“龙华会”。
端午节最主要的习俗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等,而粽子就是人们祭拜青龙七宿的一种习俗。最初人们将食物装在竹筒里,或者包裹在树叶里,扔进水中,其实是送给龙的一种祭品。后来就演变成了纪念屈原的一种习俗。
其实在屈原跳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端午的意思就是正中之正,也就是青龙在正南中天,属于天道运行的“中正”之位。“端”也有开始的意思,于是端午就是“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后来就演变成了农历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草?
农历的五月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月份,也是太阳照射时间最长的时候。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同样太阳也是各种毒素的来源。《论衡》中说:“夫毒,太阳之热气也。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所以五月也被称为“毒月”。
所以端午节代表着午火之力最强旺的时候,而午火就为毒,因此五月的火气强旺之日就为“毒月的毒日”。五月之中就为天地交泰,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十四。而“九毒日”就是上中下三旬的“五六七”日,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就是“毒月”的第一个“毒日”。
此时正是阳气强旺之时,艾草也是纯阳的植物,被称为“地之阳”,所以艾草可以扶正自身的阳气,去湿散寒。其实最初的艾草是用来驱逐蚊虫的,相传在武王伐纣之时,有一位神医叫“萧艾”,他偶然间发现了艾草还可以治痢疾,并且治好了很多士兵。
于是武王就将这种野草赐名为“萧艾”,时间一长,艾草就成了平安的代名词。古人尊称老人为“艾”,平安无事就叫“艾安”,形容少女就为“少艾”,《诗经》中还有“保艾”一说,也就是保护皮肤和容颜的意思。因此端午节插艾,本身就是驱除晦气,驱除蚊虫,祈求平安的意思。
艾草和老鳖之间有什么关系?
由于以前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很多疾病都是通过蚊虫叮咬来传播的,艾草正好可以驱逐蚊虫,驱逐蚊虫也就相等于驱逐疾病。蚊虫与老鳖之间就是天敌,老鳖也就是野生的甲鱼,这两者之间属于相互压制的关系。
在《埤雅》中说:“生鳖遇蚊叮则死,死鳖得蚊煮则烂,而熏蚊者复用鳖甲。物相报复如此,异哉”。意思就是甲鱼最怕蚊虫叮咬,比如《封神榜》中有一位龟灵圣母,也就是乌龟,就是被一群蚊子咬死的。
虽然老鳖怕蚊虫叮咬,但蚊虫又怕龟甲的烟熏,这就是一物降一物的原理,因此古代高端的蚊香就是用鳖盖研磨成粉而做成的。其实大自然中所有的事物都是相生相制的关系,所以有毒草的地方必有解药。
端午节插艾草,最初的作用就是驱逐蚊虫,驱逐蚊虫也就是驱除疾病,被驱逐之后也就平安了。所以“端午不插艾,变成老鳖盖”,意思就是端午节不插艾驱除蚊虫,就像是老鳖被蚊虫叮咬一样,其结果当然是不平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