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不可说丨唐诗宋词说“重阳”

关于重阳节的唐诗宋词,或许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和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最为大家熟知,而其中的登高、饮酒、菊花、茱萸等成为重阳节的鲜明要素。不过,细细追究起来,重阳节的来历很复杂,内涵也很丰富。

“重阳”作为一个词语最早出现在楚辞中。屈原《远游》里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的句子,是说要“聚集九重阳气而进入帝宫,造访旬始星,继而参观清都天庭”。而宋代洪兴祖解释屈原《远游》里的“重阳”说:“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显然,在屈原《远游》里,“重阳”指向“阳气”或“由阳气形成的九天”,不是指重阳节。

另一个较早的“重阳”的说法,居然与疾病有关。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神医太仓公给“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看病说:“……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重阳者,荡心主。”这里的“重阳”,居然是一种病象,也即传统医学所说的“阴阳失衡,内火旺盛”,是指阳气过盛,大约类似我们常说的“上火”吧。

依据这两则资料分析,直到战国末年,只有“重阳”的说法,没有“重阳节”的记载。也就是说,“重阳节”作为节日出现,应该是在屈原和太仓公的时代以后。

而“重阳节”作为节日最早明确出现,是在南北朝时南朝梁代诗人庾肩吾的《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中,诗曰:

辙迹光周颂,巡游盛夏功。铭陈万骑转,阊阖九关通。

秋晖逐行漏,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

疏山开辇道,间树出离宫。玉醴吹岩菊,银床落井桐。

御梨寒更紫,仙桃秋转红。饮羽山西射,浮云冀北骢。

尘飞金埒满,叶破柳条空。腾猿疑矫箭,惊雁避虚弓。

彫材滥杞梓,花绶接鹓鸿。愧乏天庭藻,徒参文雅雄。

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所写的重阳节,“献寿”是第一要义,还要盛大游览皇家园林,喝酒(玉醴),赏菊,品尝“御梨”和“仙桃”,继而进行精彩的射猎。也就是说,除了未明确写到“遍插茱萸”,这首诗里的重阳节,与后世诗文中的别无二致了。

那么,从秦汉到南北朝,重阳节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南北朝时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载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故事里桓景的师父费长房是东汉时著名的方士,《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有费长房向“壶公”学仙等事迹。按照吴均《续齐谐记》的这个说法,重阳节起源于东汉时期,且节日的本来用意是消灾避难,重阳节是个消灾避难节。也就是说,九月九日,原本被认为是个恶日!

九月九日被认为是个恶日,在古代有着强烈的认同。

《汉书·王莽传》即有“阳九之厄”的说法,其认识根源大约是说“九”为阳极,而物极必反,盛极则衰。循着这一思路,重九,九月九日,则必定非同寻常,甚至肯定会出现“灾厄”。

《艺文类聚》引西晋周处《风土记》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此也加以引用,认可这样的说法。可见,古人眼里,火红的茱萸果实用以辟邪,重阳节“遍插茱萸”或“带茱萸囊”,与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高悬艾虎、蒲剑等用意是一致的。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则记载说:“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这个解释,除了说茱萸辟邪,也涵盖了重阳菊花作为消灾避邪的吉祥物。

而九月九日消除灾厄为什么要登山呢?

这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

《诗经·大雅·崧高》有曰:“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其中的“维岳降神”,揭示了古人心目中高山大岳是“神”与人间通道的观念。由此也可理解屈原《离骚》《远游》等作品中,往往远驱昆仑而登天“扣帝阍”。也就是说,古人认为,高山是升天的天梯,高山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即便不能立即从高山飞升成仙,在这个最靠近神仙的处所,也理应会得到神仙的庇佑从而消灾除厄。

而重阳菊花为“延寿客”,在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手中,成为尊崇长者老臣的重要礼品。曹丕《与锺繇九日送菊书》诏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有射地而生于芳菊,纷于独秀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锺繇年长曹丕三十六岁,曹丕礼赠重阳菊花给锺繇,并附以手书,是重阳节尊老敬老的体现。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写有小序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陶渊明《九日闲居》诗曰: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喧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卢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重阳闲居,有菊有酒,方为真名士也!于是后人自然而然使之完美化。南北朝时南朝宋代檀道鸾《续晋阳秋》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这便是“白衣送酒”典故的由来。

重阳登高,登山之外,还有登楼、登台。

宋代苏轼《九日黄楼作》有曰:“去年重阳不可说……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薄寒中人老可畏,热酒浇肠气先压……

一杯相属君勿辞,此境何殊泛清霅(zhá,清冷)。”这是苏轼在徐州黄楼与友人“对花”饮酒,欢度重阳佳节。

写重阳“登台”的诗词很多。如唐代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诗有曰:“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还有,唐代王勃《蜀中九日》最早出现了“望乡台”的说法,其诗曰:“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再有,南唐后主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词曰: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李煜的重阳词里,感时伤逝,哀婉缠绵;而王勃的重阳诗里,思念故乡亲友,真挚动人。

九月九日举行盛大宴会,较早的明确记载见于《晋书·孟嘉传》:

(孟嘉)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同“宴”)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着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之不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着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这次宴饮集会,名士孟嘉给我们留下“龙山落帽”的典故。后世的重阳诗词文赋里,多有引用。

至唐宋时代,重阳节为皇家所重,往往赐宴贵重大臣,唐宋文人也常常把参加国宴的荣光写入诗歌。如唐代赵彦昭《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有曰:“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须陪长久宴,岁岁奉吹花。”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有曰:“乘秋逢令节,锡宴观群情。”王维《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诗曰:

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

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玉堂开右个,天乐动宫悬。

御柳疏秋景,城鸦拂曙烟。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

宋代宋庠《重阳节玉津园锡宴》有曰:“纪节符阳序,承恩出上兰。厨均尧脯膳,优集汉觞欢。”

这些国宴“承恩”,一定令时人又慕又酸。

而文豪苏轼的一次诗酒高会,还给我们留下了“明日黄花”的典故。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曰:“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自比重阳节过后的黄花,应时应景,远承屈原“美人迟暮”感慨,却也疏放豁达,明说“愁”而实则拂去落寞,很有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感觉。

而史上最喜欢九月九日的,是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据《唐会要》,武则天选定的称帝、改年号的日期,集中在这个神秘的九月九日:载初元年九月九日称“周”,改元“天授”;如意元年九月九日,改元“长寿”;万岁通天二年九月九日,改元“神功”。

当然,所有的佳节都是吃货节啊。据宋末元初文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重九”条追述,都城临安(现杭州)重阳节前后,好吃的可真多,您细品:

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又糜栗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以为果饵。又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颗,名曰“春兰秋菊”。雨后新凉,则已有炒银杏、梧桐子吟叫于市矣。

现在,重阳节已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法定为老年节,在登高节、祭祖节、女儿节等基础上,更加强调了尊老爱老、敬老孝亲、知恩感恩的要求。而梳理总结下来,“重阳”与“重阳节”从神秘禁忌与消除灾厄,慢慢发展到皇家节庆、民间节日,直至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大众欢庆日,温情与亲情越来越成为主流,流淌着一首生命的赞歌。

编辑

曾璐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陈薇

诗不可说丨鹤舞蹁跹,声闻于天,仙鹤文化解读

诗不可说丨芦苇,在教人作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诗不可说丨雁南飞,雁南飞,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

诗不可说丨冬天来了,小阳春还会远吗?

诗不可说丨柿子的文化密码,“七绝”打底,红叶题字

诗不可说丨秋天,是时候感受这份深沉的文化意蕴与赤诚的生命情怀了

诗不可说丨巡游、远游、周游、壮游……古代出游面面观

诗不可说丨讲真,嫦娥是被冤枉的……

诗不可说丨你以为“中秋”就是指“中秋节”吗?

诗不可说丨八月桂花遍地开,自是花中第一流

三方协同宣传反诈 勠力同心护航成长 | 清镇支行联合清镇市公安局、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开展校园反诈宣传活动

喜报 | 贵阳农商银行短视频作品《时光里的农信》获奖

2025年反假货币宣传月 | 贵阳农商银行反假货币小课堂(二):爷爷奶奶的反假币小课堂

THE END
0.癸卯重阳登南山禅寺记癸卯重阳游南山禅寺记 癸卯重阳下午,韩晓光老师携学(群)友张玉春、周正泉、方陶、陈静宜、方晓群、熊玲娟、郑坤辉、余润保、吴晨霞、易春梅及在下登市郊南山的禅师山,一是重阳节登高望远,古往今来之雅俗,二是拜访南山禅寺常健法师,参禅悟道。 国之南山多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晋代山水诗鼻祖陶渊明jvzquC41yy}/onnrkct/ew46ziqb{n7
1.网络中国节重阳的由来与习俗九九风俗插茱萸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文字来源:百度百科】 来源丨来源网络 北林发布 微信:beilinfabu 邮箱:blqwxb@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KJHY:RLU273:R4W50jvsm
2.蜀中九日/九日登高百度百科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00:00 视频加载失败 *声明:视频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蜀中九日/九日登高译文 逐句全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心中已经厌倦了jvzquC41yy}/jjt:80ipo8xjkeo`xrjya;ig7Ak65ci:eo::h1
3.星回火把,重阳登高——本土地方志里的那些诗(4)重修慈善夫人,相传为唐代云南邓赕诏女英雄(邓赕诏是六诏之一,在今云南邓川)。亦称柏节圣妃、柏洁夫人、宁北妃。邓赕诏主皮罗邆(一说咩罗皮)妻。据《旧唐书·南诏传》等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南诏主皮罗阁合并六诏,被唐朝封为云南王。所传慈善夫人事略即这一段历史的再现和演义。(摘自百度百科)jvzquC41yy}/|pxjkik/exr1e1814:224/711:;:27?::7xjvor
4.首都医科大学离退休事务办公室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05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06 《蜀中九日》 [唐]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来源:百度百科jvzquC41nvh/elrw0gjv0ls1hy€o1‚xdla888@4333>7:7mvo
5.道德法律人生论文汇总十篇例如:一学生在《献爱心不能流于形式》的作文中,就引用了我在课堂上展示的新闻“2012年10月25日,重阳节扎堆上养老院献爱心,合肥市老年公寓老人被洗7次脚”,论述了“献爱心如同一剂营养品,出发点总是有益无害。但再好的补品也要循序渐进,一股脑地灌下去只会导致消化不良。尊老敬老决不能仅仅流于物质需求的表面,更要用心给予精神层面的关怀。jvzquC41yy}/z~jujw4dqv3ep1nbq€jp13<74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