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俗语知多少带你听听古人的智慧之谈插茱萸重阳糕

今天(10月14日)是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古往今来,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重阳节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祖、饮宴祈寿等等,传承至今。

重阳节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流传下来许多民间歌谣、俗语谚语,蕴含了古人智慧结晶。你都知道多少?

【重阳插茱萸,三插三不插】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著名的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人认为重阳节是双九相逢,九为至阳之数,双阳相逢而生阴,再加上重阳节临近寒露,意为寒气初生。《本草纲目》曾记载:“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西京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所以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这一习俗由此历代盛行。

但是,插茱萸也是有讲究的!老话说:“重阳插茱萸,三插三不插”,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1、插“吴”不插“食”

“茱萸”在古代是著名的食物调料和防腐剂,古人认为其浓烈气味具有“辟邪除害”作用。然而历代本草著作中提到的“茱萸”却不止一种,有山茱萸、食茱萸和吴茱萸。

到底哪一种才是重阳节真正的主角呢?

首先,山茱萸的枝叶与果实并没有浓烈香味,无法制作香囊,排除;

其次,食茱萸的茎、干长满锐刺,难以插在头发中,排除;

而关于吴茱萸,中国植物志中是这样记载的:“吴茱萸是古老的传统中药植物。其果早于西汉时已作药用,长沙市马王堆轪侯古墓出土之《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用吴萸治疯病一起,治疽病二起(三者均与椒合用)。按原文所治之病症,所用之药显系与今所称之吴茱萸为同物。”所以,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吴茱萸才是我国传统民俗中的茱萸。

2、插早不插晚

每当重阳节到来之时,人们不仅会身插茱萸,而且还会在门上插茱萸,就像端午插艾草一样,且讲究吉时、越早越好,这样寓意着家人幸福平安。此外,为了让茱萸保持更多的水分,采摘茱萸的时候,也要在早上,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

3、插单不插双

重阳节插茱萸是为了抵抗寒气,寒气就是冬季的阴气。古人讲究单数为阳,双数为阴。抵抗阴气,自然就要用阳数,也就是单数,意思就是在门上插茱萸的时候,数量为一根、三根、五根等。

【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古人们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进行一系列祭祀感恩的仪式。可见,重阳节这个节日,自古以来就和农事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先人们对于重阳节的天气也是非常关注的,认为这一天的天气,可以预测之后的天气走向,影响农业生产。

正因为此,从古流传至今关于重阳节的农谚也有很多,其中,在北方地区就流传有“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的说法。从字面来看,就是如果重阳节天气晴朗,那么当年的冬天就会寒风凛冽,雨雪交加,格外的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寒冬;但如若九九重阳这一天是个阴雨天,当年的冬天很可能就会比较温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暖冬。

当然,农谚之类的谚语有很强的地域性。比如在江苏地区,农谚则恰恰相反,为“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江西地区流传的是“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的谚语。

老祖宗的话有没有道理呢?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重阳吃糕,百事俱高】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了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外,还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重阳糕,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糕点,顾名思义,乃夏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节物。

重阳糕的制作方式和食用习俗,因地而异,多数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辅料有枣子、杏仁、松子、栗子,属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食用起来易消化,同时又能健脾益气。

那么,为什么重阳节流行吃“重阳糕”呢?大概有四种说法:

一种是祛邪避灾。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

二是“登高”之意,以“吃糕”代替“登高”;

三是敬老之举,江南流行一句话:“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

四是祝福之意,“重阳吃糕,百事俱高”。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秋收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节。经过一整年的辛勤劳作,全国各地都开始在重阳节点附近陆续进入收获阶段。

这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时节,但收获离不开经验与智慧。

“八成熟,十成收”,就是当农作物八成熟的时候就开始收割,就能够将十成粮食全部收获。这句谚语主要针对小麦水稻这类作物。在农作物尚未完全成熟时,谷物和茎秆没有完全分离,收割不容易产生浪费,从而获得十成的收获。

同理,如果等到农作物完全成熟才开始收割,有一部分粮食就会在收割过程中因为抖动而散落在田地里难以回收。因此才会有了下一句,“十成熟,二成丢”。

在重阳节,人们反复强调这句谚语并流传至今,大概是希望能够借助节日将农作经验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在每个秋收季节都有好收成吧。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除了大人们常说的俗语,重阳节还有不少童谣流传了下来。

惠州民间歌谣中,有“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的句子;民间谚语中亦有“九月重阳放纸鹞”的说法。可以说,重阳放纸鹞是惠州民间的特有习俗。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但从惠州所在的岭南气候来看,重阳放风筝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显然不适合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此外,重阳放纸鹞也和人们的美好寄意相关。一说,重阳时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另一说则是重阳放风筝是“放吉祥”、“放福气”,风筝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

无论是“放晦气”也好,“放吉祥”也罢,孩子们关注的往往是风筝飞得高不高、远不远,最好要飞到九天之上去。一句“放纸鹞,线爱长”,仿佛又让人看到先辈们趁着重阳佳节,在野地上放飞风筝的情景了。

这个重阳,咱们何妨也去草坪上放一把风筝呢?

【吃了重阳酒,夜活带劲揪】

重阳节原本是以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也不再局限于农业领域。

近代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出现了大量小手工作坊。而有些行业在晚上也需要工作。因此,在重阳节,作坊老板们大都会办酒,来感念工人的辛苦付出。工人们吃了重阳酒,上夜班也更加卖力了。

俗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通俗语言,是生产、生活现象的反映和民俗活动的浓缩,极具生活气息,生动有趣;而构成传统佳节仪式感的诸多习俗,也都伴着朗朗上口的俗语流传至今,成为今人了解古人生活的“活化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别忘了约上小伙伴一起登高望远,插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愿岁月伴你安康!

编辑:YING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癸卯重阳登南山禅寺记癸卯重阳游南山禅寺记 癸卯重阳下午,韩晓光老师携学(群)友张玉春、周正泉、方陶、陈静宜、方晓群、熊玲娟、郑坤辉、余润保、吴晨霞、易春梅及在下登市郊南山的禅师山,一是重阳节登高望远,古往今来之雅俗,二是拜访南山禅寺常健法师,参禅悟道。 国之南山多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晋代山水诗鼻祖陶渊明jvzquC41yy}/onnrkct/ew46ziqb{n7
1.网络中国节重阳的由来与习俗九九风俗插茱萸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文字来源:百度百科】 来源丨来源网络 北林发布 微信:beilinfabu 邮箱:blqwxb@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KJHY:RLU273:R4W50jvsm
2.蜀中九日/九日登高百度百科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00:00 视频加载失败 *声明:视频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蜀中九日/九日登高译文 逐句全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心中已经厌倦了jvzquC41yy}/jjt:80ipo8xjkeo`xrjya;ig7Ak65ci:eo::h1
3.星回火把,重阳登高——本土地方志里的那些诗(4)重修慈善夫人,相传为唐代云南邓赕诏女英雄(邓赕诏是六诏之一,在今云南邓川)。亦称柏节圣妃、柏洁夫人、宁北妃。邓赕诏主皮罗邆(一说咩罗皮)妻。据《旧唐书·南诏传》等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南诏主皮罗阁合并六诏,被唐朝封为云南王。所传慈善夫人事略即这一段历史的再现和演义。(摘自百度百科)jvzquC41yy}/|pxjkik/exr1e1814:224/711:;:27?::7xjvor
4.首都医科大学离退休事务办公室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05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06 《蜀中九日》 [唐]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来源:百度百科jvzquC41nvh/elrw0gjv0ls1hy€o1‚xdla888@4333>7:7mvo
5.道德法律人生论文汇总十篇例如:一学生在《献爱心不能流于形式》的作文中,就引用了我在课堂上展示的新闻“2012年10月25日,重阳节扎堆上养老院献爱心,合肥市老年公寓老人被洗7次脚”,论述了“献爱心如同一剂营养品,出发点总是有益无害。但再好的补品也要循序渐进,一股脑地灌下去只会导致消化不良。尊老敬老决不能仅仅流于物质需求的表面,更要用心给予精神层面的关怀。jvzquC41yy}/z~jujw4dqv3ep1nbq€jp13<74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