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历之中,每个月的重日都是日子和月份相重之日,日为阳,月为阴,阳为天,阴为地,所以日月相重之日,就被认为是天地交感之时,是很重要的节日。明日九月初九,双九相重,九为阳数之极,乃老阳之数,所以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重阳节原本是古人送别大火星的节日,大火星是心宿二星,心宿为青龙之心,也是天之心,是四季的斗柄指向之位。七月建申,斗柄指申,大火星开始往西偏移。八月建酉,斗柄指酉,大火星即将西沉。九月建戌,斗柄指戌,大火星沉于戌库,寒气出现。
所以《诗经》中说: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此时大火星西沉,也就是心宿西沉,参宿东升,万物生在的力量下沉了,大自然的肃杀之气升起来了,万物开始归藏,草木枯黄,动物开始准备过冬的粮食了。
九九重阳,也就是阳数到极点,阴气初生,从阳到阴的过程,也就是从地上到了地下。此时不断增强的寒水之气,就是让老阳入地的力量。所以重阳节最主要的习俗就是躲避阳气入库,寒气出现,此时之寒气就是九月之鬼。
古人将一切看不见但让人害怕的东西统称为“鬼”,此时不断增强的寒气就是其中之一。于是人们在重阳节到来之时躲避寒气,被称为“避恶”。明日重阳,后天霜降,霜降节气位于戌月的最中间,是冬水之气强于金气的开始。
今年重阳节紧挨霜降,寒气即将强于金气,所以此时之寒气更强,也就是“恶气”更强,正是需要“避恶”之时,有什么习俗?
1、插茱萸
双九重阳寒气生,老阳入墓恶气出,人们在此时插茱萸,以抵炕初生的寒气。正如《风土记》中所说: 九月九日,采折茱萸以插头鬓,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此时正是凉寒交替之时,阳气陨落,老阳之火入戌库,寒气增强,老人最容易因此而受凉。
而茱萸可以抵抗寒气,于是在民间习俗中,茱萸也被称为“辟邪翁”。书云: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此时寒水之气即将强于金气,但寒气并未完全显现,也就是寒水还比较脆弱。
水弱则肾弱,其中吴茱萸可以抵御寒气,而山茱萸则可以增强水气。水旺则肾气强旺,人也强旺。书云:山茱萸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所以每到重阳之日,人们就会用茱萸做成香袋,佩戴在手臂上,或者直接用茱萸插在头上,以祈求平安。
于是茱萸也成了重阳节最主要的物件之一,是用来驱逐寒湿之气的,所以重阳节所用之茱萸为“吴茱萸”,以驱寒而避恶。由此可见,重阳节并不是什么喜庆的节日。
2、吃重阳糕
在数字之中,九为最大的阳数,阳为天,阴为地。最大的阳数也就是最高的天,所以重阳节双九相重,也就是天门打开之时。人们在此时登高以接近阳气,也是一种躲避的习俗。接近阳气的目的就是躲避寒气。
所以《江南志书》中说:重阳日,携酒登高,插茱萸远望,以避邪秽。乡俗馈糍糕,芜邑乡村,是日击鼓喧哗,以驱狸豕,谓之攘灾。正因为阳气的增长过程是不断上升和发散的,所以阳气的尾巴在高处,登高以拽住阳气的尾巴。
高与糕谐音,而重阳节正是各种果实成熟之时,于是人们在此时用干果做成糕点,以“吃糕”来代替“登高”的习俗。并将花糕切成薄片,贴在未孩子的额头上,希望子女百事俱高,步步高升。
虽然重阳糕只是一种寓意,但糕点中的干果正是这个季节成熟之物。任何一个季节,只要是大自然中成熟的食物,都是这个季节大自然力量的结晶,所以重阳吃糕,可以顺应自然之气,顺者昌,逆者败。
3、喝菊花酒
九月也被称为菊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菊花之所以盛开,是因为此时的自然气场适宜菊花盛开,于是菊花凝结着这个季节的自然之力。人在此时饮用菊花酒,就可以顺应此时此刻的自然之力。自然之力就为天,顺天者昌,逆天者败。
所以菊花酒在此时就被称为“延寿酒”。书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九月九日,饮菊酒,祸可消。以前的酒都是粮食酿造而成,是粮食的精华所在,被誉为“百药之长”,不仅抵抗寒气,还能更多好处。
《本草》中说:老酒,暖胃辟寒。烧酒,消冷积寒气,开郁结,止水泄,霍乱,杀虫辟瘴。有诗云: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说的就是古人用饮用“椒酒”来避寒的习俗,因为花椒可以散寒除湿。
由于重阳节的寒湿之气并不太强,故而用菊花酒。所以重阳节以茱萸和菊花酒抵抗寒气,以重阳糕代替登高,以接近阳气,这些都是重阳节最主要的习俗。
正如《梦粱录》中所说:九月九日,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必二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九为阳极,阳极则生阴,从阳到阴,就是从地上到地下,是老阳的尽头,所以重阳节其实是躲避的节日。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