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故事节日习俗(二)

一、杨德敷将军的民族气节   德敷将军名化昭,北河照村人。明代名臣杨继盛十三代孙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8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们统一了全中国,实现

保定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场,涌现出众多抗日英雄人物,;他们在不同战线为民族解

王安石,这位北宋变法的领军人物,一生在政治浪潮中跌宕起伏。当他罢相后,一首《初夏

作为千年文化名城,保定的发展历程中交织着辉煌与遗憾。那些关键节点的抉择与错过,成

在我国大多数人的眼中,四十岁就是生命中的一个“坎儿”。因为人一旦到了四十岁的年纪

1938年,在河北易县的一个普通村落,当时还是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团长的

汉语成语承载着千年文明精髓,但有些词汇因其字面含义,常常被误认为伪成语。甚至连许

劳动,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在先民勤劳的劳作中,方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10

保定为燕文化的发祥地,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与中原、齐鲁、江南不同,岁时节令、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社会交往等生活习俗礼仪的产生与发展演变都有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并在传承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习俗礼仪体现着燕赵文化体系的思想内涵,体现着保定人的性格和文化价值观。其中岁时节日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节日、节日,重要的是“节” 生活时间的节是比较牢固的,就如同竹子的节,既是比较坚硬的部分又是承上启下的部分。所以说节日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什么选择这个节点上?做什么事情?都和当 时的观念有关。从起源上讲,节日就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一种需要。所以说,传统节日最能体现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人群的风俗习惯。

龙头节

相传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称龙头节,是传统节日。古代人们认为,冬天龙在地下睡眠,农历二月初二,正是春分前后,冬 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古语云: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即指龙的活动。道教认为该日是各路龙王领旨降雨的日子,民间举办庙会

祭龙王。盼望风调雨顺好年景。在保定一带该日的主要习俗有引钱龙、画谷仓、敲房梁、剃龙头等。

引钱龙。二月初一,人们起早把家里的水缸担满,二月初二不再担水,怕把懒龙引到家里。初二早晨,人们用簸箕盛灶灰,到水井边撒上一圈,然后曲曲折折,从井边撒进院内,直到水缸,再绕水缸撒一圈,寓把钱龙引来,俗称“水是财”,象征钱财、富贵,又称家里有了龙,蛇蝎百虫不敢来祸害。

画谷仓。俗称“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龙头节这天,家家户户在打谷场或院中画谷仓,祈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敲炕厢、敲房梁。俗谓“二月二,敲房梁,蝎子蝴蜒无处藏”。龙头节后,气候渐暖,民间习俗打扫房舍,搞卫生,消灭害虫。用木棒敲打炕厢、房梁,惊出害虫将其打死。

熏虫儿。龙头节时,过春节的食物已吃完(指折饼、蒸糕、馒头等),该日用小米面 摊煎饼吃,俗称熏虫儿,谓用火烤死害虫,祝愿全家平安。

剪窗纸。二月二,人们用红纸剪成公鸡等形状,贴在窗户、墙壁上。寓公鸡吃毒虫,家人免遭虫害之意。

剃龙头。民俗正月不剃头,称剃头妨舅舅。二月二,已出正月,男子于该日可剃头理发。在龙抬头的日子取吉利,把剃头说成是剃龙头。

忌动针。二月二,妇女不做针线活儿,说龙抬头之际,动针会误伤龙眼。

二月二的习俗,多与龙相连。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龙的寄托消失,不少习俗被人淡忘,但打扫房舍,搞卫生仍有积极意义。二月二人们赶龙王庙会进香,祈免水祸旱灾。保定各县不少村庄有龙王庙,特别是沿河村庄多。保定西郊的龙潭庙为当地最大的龙王庙会,近年来,香客会成了物资交流大会。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传统习俗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是道教冥阴节,是超度亡灵的日子。清明将节气日与民俗节日融为一体,是天时与人时的合一。祭祖与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游戏中活跃生命,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文化的重要功能。

祭祖和郊游原属于两个不同节日的活动。即寒食节和清明节。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两日(有的说是前一日或前三日),相传寒食节是怀念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的。

清明节是老百姓踏青探春的日子,每逢这天,人们纷纷带上水果、酒等到郊外去,作春日之游,围坐宴饮,傍晚才归。此时天气转暖,杨柳野草披绿,鲜花开放,正是旅游季节。至今,团体、学校仍有旅游踏青的习惯。古人郊游时有的还举行射柳、拔河、蹴鞠、 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斗鸡、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寒食节和清明节仅相隔一二日,明清时期,人们对禁火寒食已不习惯,对寒食节的用意越来越生疏,寒食节的活动逐渐消失,把扫墓祭祖等内容,合并到清明节。后人便只知清明节而不知寒食节了。

现在农村仍在清明节上坟祭祖。城镇实行火化后,人们到公墓或殡仪馆祭奠祖先亡灵。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学校继承扫墓传统,每逢清明节,组织干部、职工、青少年学生到革命烈士墓、烈士陵园敬献花圈、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有的县组织老干部组成宣讲团,深入到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清明节采柳条,妇女们插在鬓旁,儿童则编成柳条帽圈戴在头上,寓驱毒明目。在坟旁插柳(有的用纸糊的柳)植树。相传插柳是为纪念“教民稼穡”的祖师神农氏,后演变为希望长寿的愿望。俗谚“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还有“插柳辟邪”之意。

过去在保定城,清明节城隍出巡为年内三巡之一(另有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 上午10时左右,城隍藤像坐八抬大轿,仪仗队、乐队在前开道,驻保省、道、府、县官员随于左右,队伍长达数里。途中,居民手持信香立于道路两旁,或随队而行,祈城隍减免 亡故罪过。乐队奏优雅之音,道士拜表诵经,还有花会表演,省城保定的商业亦因此带来了机遇,还愿香客有的为城隍绣绵袍,有的请戏班唱还愿戏,有的向穷人施舍积善。清明节成了保定的重大节日。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的由来,一般认为是纪念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屈原因遭谗,流放岭南,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其刚烈,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并用船打捞。后来演变成吃粽子、赛龙舟的民俗。保定民俗是包粽子、剪葫芦、做香囊,缠五彩线,插艾草等。

包粽子。保定民间用苇叶包黏米(黍米)粽子,以飨屈原。粽子为棱形四角形,粽子内放大枣或豇豆、绿豆等。吃粽子除为节日改善生活外,还有传授历史知识,怀念忠臣之意。

剪葫芦。端午节前,手巧的妇女应乡邻之托,用红纸或红布剪成奇巧的葫芦图案,各家取回,五月初五早晨贴在窗上或屋门上,或让孩子带在身上,驱邪避虫。

做香囊。端午节前,年轻妇女用丝线和布头缝成香囊。形状各异,凭各自的心灵手巧取胜。有虎形、菱形、鸡形、葫芦形、三角形等。将香草药装入囊中,用丝线缝好串起来,挂在儿童脖颈上,或佩在大人腰上,药香味扑鼻,以避蚊驱虫。

缠五彩线。初五早晨,主妇们为了避邪,用一束五彩线挽在儿童手腕或脚脖上,鲜艳夺目的线圈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节后下雨时,再把线圈剪下来,抛入雨水中,传说可将 百病冲走,祝儿童健康。

插艾叶香草。五月初五,妇女们采摘新鲜的艾叶和香草,悬挂于门窗,蚊虫闻香草气味,远而避之。

七夕乞巧

农历七月初七,称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双星节等。传说织女原是天帝之女,下凡嫁牛郎,后被王母娘娘强行把她和牛郎分隔在银河两岸,成为牛郎星和织女星,每年七月初七,才允许二人相会。喜鹊在是日给二人搭桥以便相会。七夕之夜,老人在院中向孩子们讲述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织女是妇女们崇拜的偶像。七月初七这天,天真的少女们往往要在院内供斋拜织女星,并在暗淡的月光下,用七根线和七枚绣花针,穿针引线,比赛谁穿得最快,快者为巧。还有的妇女将蜘蛛放在小盒中,向天上织女星祈祷,以小盒中蜘蛛结线疏密为得巧多少。这些游戏被称为“乞巧”或得巧。一般七月爱下连阴雨,若此日夜间有雨,被视为“牛郎、织女的泪水”。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鬼节。中元节原为宗教节日,道教以七月十五为中元日,中元地官大帝(虞舜)赦罪之日,定人间善恶。道观做斋醮荐福,求地官赦罪。佛教盂兰盆节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莲僧设百味果供佛,救母于倒悬之中。民间则在这天烧纸焚香,摆奉供物,祭祀祖先。到祖坟烧纸祭祖,男人烧纸画十字,女人烧纸画圆圈,将纸钱烧在十字内或圆圈内,以免其他鬼将钱抢走,意为财不外流。

保定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说。每到中元节,农村百姓在前一二天,到祖坟绕纸焚香(也有个别地方是正日子烧,如曲阳灵山),向祖先叙述一年来的经历和想念亲人们的苦闷。出嫁的妇女也要回娘家上坟,为已故老人烧纸钱。是日晚,人们又以欢乐的气氛送 已亡亲人。沿河百姓到河边放荷灯,有的用蜡纸(以免水浸)做成莲花灯,燃烛后放入河内,朵朵荷灯顺流而下,颇有情趣;有的架舟于河上,在船头燃起荷灯,千姿百态,令人喜爱。孩子们则手持荷叶,托着发光的蜡烛,绕街而走,笑语不断。旧时,保定南关府河 每年七月十五均举行放荷灯活动,用荷花灯组成金桥、银桥,让亡灵渡河。届时,两岸数千名群众在桥上或两岸,争相观看荷灯,围观者人山人海。1940年,曾因此将南关公园木桥挤断。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古老传统节日之一,仅次于春节。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女儿节等。此节因在孟、仲、季三秋月之中得名,夜月圆而明,民间合家团聚赏月,寓圆满之意。中秋节与道教有关,道教尊称月神为太阴星君,八月十五是他生日,民间拜月以求月神保佑平安吉祥。中秋之夜,家家在院中供桌上摆放水果、月饼和美 味熟食。月亮为女神,由女主人领祭月神。祭毕全家人分食供物,边吃边赏月。长辈们饶有兴趣地给子女们讲述中秋节的来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树、王母娘娘在娑罗树下纺线和唐明皇畅游月宫等传说,还讲述月亮老人为人间赐福的故事。

传说月宫中那棵桂树,每年都长出一根长长的桂枝,一旦掉到地上,就成为无价之宝,用它做粮囤,粮食就吃不完;做衣柜,衣服穿不清;做钱匣,金钱就花不完。 人们在月下赏月、祭月,祈盼拣到 桂枝。出门在外地的人节前要赶回 家与亲人团聚。岀嫁女不能在娘家过中秋节,民谚称:“宁留一个秋,不留一个节。”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历代被认为是重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其他为正月正、 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昔时保定人在重阳节喜欢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重阳节登高可能与东汉桓景登山避灾的传说有关。是日,保定人携妻带子、插茱萸、备美酒、出外登高。有山的登山,无山的登城墙,上高岗,文人即兴赋诗咏菊,饮酒助兴。明朝吏部尚书傅珪在《横翠楼剧饮》诗中写道:“街头风雨报重阳,菊正芳菲酒正香……此日放怀君莫讶,牛山曾笑泪沾裳”。

民间还有九月九“追节”的习俗,“追节”可能起于谐音“追姐”。从此日起,娘家人携带礼物到出嫁姑娘家“走亲”,看望的不仅有姐妹,还有姑姑甚至姑奶奶,为民间礼尚往来串亲的方式。春节,出嫁姑娘回娘家探亲拜年,重阳节娘家人到出嫁姑娘家回访,携带礼物主要有包子(馒头)、糕点、挂面等。意思是在秋收后,到姑娘家看看收成如何,以表关切之意。

民间九月九尊老敬老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88年规定九月九日为敬老节。届时各级政府组织人们开展敬老活动,入户走访、开座谈会、茶话会,关心老人生活,请老人参加庆祝活动,观看文艺演出等。有敬老院的地方,各级政府组织人员去慰问,青少年学生为孤寡老人拆洗衣服、被褥、演出文艺节目等。体现了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保定市政府自1991年以来,将重阳节那天定为“敬老健身节”。

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又叫下元节、冥阴节、鬼节等。是道教五腊中的民岁腊,传说这一天五帝考校鬼录。联系到生人善恶祸福。故民间于该日祭祀先祖,追悼亡灵。十月初一已进入初冬,天气渐寒,人们穿起了棉衣后,不免怀念亡故的先辈。为不让先辈们受冻,人们买各色纸折叠成衣服形状,到故人墓前焚烧,谓送寒衣。买冥币焚烧谓送钱,请亡灵们买东西或衣服。送寒衣的习俗主要反映了中国人对祖先的信仰,以及感念祖先恩德的心理。

THE END
0.中元节的由来与传说中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俗称“七月半”、“鬼节”,时在七月十五,也有的在七月十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元节的由来与传说,欢迎阅读参考! 中元节的由来 节日来历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jvzq<84yyy4vpsx0eqs0|87263810qyon
1.中元节的来历故事1、中元节的来历故事 中元节的起源 1、相传,释迦牟尼弟子目连尊者父母双亡,修道之前十分思念母亲,得道后,他开天眼通在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发现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以救其母。 2、佛陀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佛说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jvzq<84o0jgpuqzquj{p:7hqo1tfy|df3H
2.2023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元宵节是中国汉族的大型传统节日之一,发展至今已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元宵节的来历不会变,但是其习俗也是不断的演变。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_元宵节的传说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目录 2023年元宵节时间 元宵节的来历 jvzquC41yy}/z~jzkng/exr1lkkskƒmkujo0{~fpzkgplrj1e;=59;7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