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去世的人好不好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件事情,打从来到这个世上已经注定了的,什么时候离开也是命中注定的,那么中元节去世的人好吗?

生老病死是上天的安排,没什么好不好的说法。出生可能可以挑日子,可死不能,我们还是要顺其自然。况且无论在什么时候去世,对亲朋好友都是不好的。对在世的亲人来说,去世的人对我们的身体并不会什么危害,只是有些人精神上受到影响,或者抵触照片总感觉不吉利罢了。有人说如果老人去的日子不好,会影响后代,这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其次,中元节又被称为鬼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据说正是鬼门关大开的时候,就是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的冤魂,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如果这天要想不让我们已故的亲朋不受地狱之苦,唯一的办法就是他们的亲朋们帮他们做超度,让他们早升极乐,早日往生。

另外,中元节去世人的魂魄,会在第七日回来家中做最后的怀念,中国人把这天称为“头七”。这个时候家人需要为逝者准备,其生前最喜爱的食物及物件以作最后的致意。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着也要躲入被窝,如果逝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据说会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另外,在有些地方会为逝者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其实,我们的“鬼节”,源自佛教的“盂兰盆会”。而“盂兰盆会”是源自于佛教中的《大藏经》目连救母的故事。

据传说,是有一位叫做目连的高僧大德,他的法力无边,属于六神装的大法师这样级别的。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之后,方才见到了他的母亲。但是,目连发现他的母亲正在被一群饿死鬼折磨,目连想用自己的钵盂盛饭菜给自己的母亲吃,但是这些饭菜都被这些饿死鬼夺走了。目连无计可施,只能求助于佛祖,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了,授予目连盂兰盆经。

目连遵从佛祖的教导,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装斋饭和供果供奉自己的母亲,挨饿的母亲最终得到了食物。后来,大家为了纪念目连的一片孝心,在佛教每年都会举行非常浩大的“盂兰盆会”,但是这也没有说为什么这天是“鬼节”呢?

其实,“中元”这是一个道教的用语,在道教中,农历七月十五正好是地官赦罪日。所谓的地官就是玉皇大帝在人间设立的代表,考察人间善恶的职能。在道教中,这一天主要是倡导人们注重修德,同时也是地官赦罪之时,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他要拿出花名册,根据三界的表现,来赦免罪行。

于是,佛教的故事,道教的理念,最后与儒家孝道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一个传统节日——中元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元节”,民间有在这一天祭奠已故亲人的习俗。其实,中元节可不止烧纸这么简单,这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那么中元节习俗有哪些呢?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3.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4.祭祖先

5.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6.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网友问:给家里逝去的亲人烧纸是在中元节之前还是之后?还是必须在当天,有人知道吗?

心纪奠答:

不同地方关于这个的习俗不一。 有些地方会在门口放一个火盆,用来烧给祖先;有些地方会选择在外面烧纸。 具体的位置根据当地的习俗走就行,如果选择在外面烧纸的话,最好在十字路口或者是河边给先人烧纸比较好。

从迷信的角度来讲,十字路口是鬼魂南来北往的地方,在十字路口是为了方便邮寄,因为阴间也有邮差的。十字路口,尤其是正向的十字路口,东南西北正向,无论去世的亲人有多远,都能收到活着的亲人给他们捎走的纸钱。

网友问:农历七月十五出殡好不好,一好朋友的母亲去世了,安排农历七月十五出殡,有什么不好?

心纪奠答:

生老病死是上天的安排,没什么好不好的说法。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每个人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好了。人生的列车终究会到达终点,而亲人挥手永别。出生可能可以挑日子,可死不能,我们还是要顺其自然。况且无论在什么时候去世,对亲朋好友都是不好的。

对在世的亲人来说,去世的人对我们的身体并不会什么危害,只是有些人精神上受到影响,或者抵触照片总感觉不吉利罢了。有人说如果老人去的日子不好,会影响后代,这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中元节

中元节

中元节

中元节

中元节

祭拜祈福

135628

方式二:下载心祭奠APP

使用人数: 200W+ 建馆量:12W+ 祭拜次数:785W+ 好评率:99%

THE END
0.独特的广西”鬼节”广西七月十四鬼节的来历 可以追溯到古代汉人南迁和南方战乱时期。这个节日在广西及南方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丰富的习俗。 起源于汉人南迁,大约在宋代,由于北方战乱,一批汉人仓促南逃。为了聚拢祖先的亡灵,他们决定提前一天过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四,以便在逃往南方时带着祖宗牌位一起迁徙。 jvzquC41yy}/lrfpuj{/exr1r1>f7l;877897j
1.中国三大“鬼节”的来历“鬼节”的来历 清明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因此得名。” 清明这个节日据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jvzquC41yy}/z~jzkng/exr1pg}t1;<272>10qyon
2.鬼节的来历鬼节怎么来的鬼节的来历 鬼节怎么来的 1、鬼节,顾名思义,与鬼有关的节日、祭祀鬼的节日。 2、鬼是在人类蒙昧时期,对生命的一种延伸。东西方文化对于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鬼节有中西之分,在中国有很多鬼节,分别有七月半,清明节,三月三,十月初一等。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等,但最著名jvzq<84o0{~mcm~0eqs0lrsi{ct04;;9;64tj}rn
3.★中元节的来历中元节的来历专题:权威提供中元节的来历,关于中元节的来历,欢迎收藏无忧考网节日作文栏目获取更多最新中元节的来历信息。【CTRL+D 收藏备用】 中元节的来历字数400字 篇一:中元节的来历400字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jvzquC41yy}/7:yguv4og}4lkgxj|~tygp5{jxsi{wgolrjnckrj
4.彝族鬼节传说是真的吗,还是谣传?彝族是属于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这个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那么关于彝族鬼节的传说你具体知道多少呢?哪些是你不知道的呢?这些传说是真的吗?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元节 摸奶节大致传言是:“时间为每年阴历的7月14、15、16三天,摸奶节期间男人以摸到奶为吉祥,女子们以被摸奶为jvzquC41okv/zrsi|wu4893ep1ps1ƒmqpivcwokg1mvksng13?3:?80jvsm
5.中国四大鬼节的来历,你了解多少?中国许许多多的传统习俗都体现在了一些节日当中,像鬼节就有著名中国三大鬼节。 在这三大鬼节的日子里,又各有不同的习俗,来历也各不相同,但都蕴涵这丰富的文化,是历史的传承与积淀。 上巳节(农历三月三)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祓即祓除疾病,清洁身心。禊为修整、净身。上巳春浴的习俗,发源于周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7;64=57h6235782=7:0jznn
6.“鬼”节的来历“鬼”节的来历 评论(3)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jvzq<84o0z~u0ls1dnuh1jwv0jznAjwvKfC82;8838
7.中国四大鬼节是哪些关于这个鬼节的来历,民间也有传说,相传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jvzquC41o0vjplfk0eun1jwvkerf1><4556/j}r
8.鬼节由来鬼节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灵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如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jvzq<84o03;usu3eqo5{kzp/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