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民间俗称为“鬼月”,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月十五日称上元、七月十五日称中元、十月十五日称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
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因中元地官赦罪阴阳两界,故冥府大开,百鬼夜行,所以民间也常常称为“鬼节”。这段日子里,地府鬼魂返回阳间跟亲人团聚,也有很多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
在道教信仰中,鬼指人死后的灵魂,为什么叫鬼呢?古人给出答案:“鬼,归也”,也就是人死后成鬼(归),回到生命最初的地方。
《道藏》中记载:“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
这个世界上有没有鬼?
这个问题问的人很多,在诸多的恐怖传说中,鬼和人处在不同的空间之中,鬼能够看见人、戏弄人,但是人却看不见鬼。
我们所认为的鬼,是人死后的灵魂所化。人生前有极大的戾气怨念,就会变成鬼寻找生前的仇人。因此,民间有“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说法。
人死后变成鬼魂,往来天地之间,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信仰,凡人在世时,如果多做善事,死后经地狱十殿阎王的稽核后,得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如果在世时作恶多端,便不得超生,被关在地狱里受诸般苦刑,受完苦刑后,转世投胎时入畜牲道,作牛作马。
同时,人们认为,在农历七月为这些鬼魂举行超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早日脱离地狱之苦,另一方面希望他们不再骚扰世间活人。所以每年农历七月除了超度之外,还会在路旁多烧些冥纸,以广结冥福。
而道教里所讲的鬼则不一样,认为鬼只是五道众生其中一种,也就是说人死后有可能升天,有可能继续做人,也有可能堕为畜生,还有可能下地狱,固然也有可能会变成鬼。不过,人死后为鬼只是五分之一的可能,并不是人死后一定就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鬼。
在道教信仰中,天地万物的生长枯荣,都是阴阳二气相互轮转的结果,鬼也一样。虽然阴阳两隔,人鬼殊途,却是彼此互生且缺一不可的存在,没有孰高孰低。时至今日,道门传承的诸多讳字中常有“鬼”字偏旁,体现的仍是对鬼之力量的借用。
可见,在道教信仰中,鬼不仅绝不可怕,甚至在某种特殊机缘下,还可以成为修道弘法的助力。
其实,中元节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固有的祭祀传统有关。中元节祭祀的传统内涵着孝道思想,以及慎终追远的祭祀文化。
七月原是小秋,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按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道教中元节在践行普度众生的教理教义的同时还传播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倡导人们注重修德行善。而这些也都与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以及慎终追远的祭祀文化相契合,作为人们祭祀祖先、亡灵的重要节日而流传下来。在鬼节这一天,为了超度亡魂,一般都会举行法事,请来道长诵经做法。通过举行庄重肃穆的法事活动,表达了自己敬天法祖、报答亲恩的孝心功德,寄托了生者安康、逝者安息的美好愿望。
说说中元节的由来和禁忌。最早的时候,中元节跟祭祀祖先是没有太大关系的,这个节日在立秋之后,主要是为了表达喜庆丰收之悦,那时候人们会以佳果告之神明,感恩其庇护之恩,祈祷来年之丰收。所以中元节一开始的主题是——感恩。后来到了宋末元初的时候,融合了道教的文化,七月十五就正式成为了地官大帝的赦罪日。所以就有说法是地官赦罪让亡魂回趟阳间,祖先就会回家看望我们,后人就在这天通过祭祀先祖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个时候中元节的主题就变成了——尽孝。再接着到了西晋时期又融入了佛教的“盂兰盆节”的习俗,主要活动是用僧人结夏安居的最后一天进行斋僧,用这样的功德获取福报。所以很多人也会在这天进行祀孤,也就是布施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你会发现在大街小巷庭院门前河边草丛里,都有人点上的香和蜡烛。在这里中元节的主题更多的体现的是——慈悲。所以我更愿意称中元节是个报孝节,慈悲节,感恩节。在这一天,我们怀着敬仰之心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为亡魂点燃希望之时,也照亮了我们的内心。当然,在广施爱心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护好自身,平安地度过七月。中元节要注意以下禁忌:1、早归,中元节不宜夜晚外出
夜晚、野外阴气重,中元节前后更甚,尤其是农历七月十四的晚上。所以很多地方习俗中,都有当晚最好不要外出,以免会“惹上麻烦”的说法。还有的地方,则忌讳七月十五说不吉利或得罪先人的话,以免给自己招惹霉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