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传统文化中四大鬼节之一的中元节,是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祭祀的日子。时至今日,依旧能感受到中元节祭祀的气氛。记得小时候,我们乡下七月半跟过年有得一比。过年就集中在那几天,而七月半是整个农历七月。也要走亲戚,而且都是一整天。家家要祭祖,中午吃馄饨,晚上吃酒席,吃了一天临走还要让客人带点蒸熟的干馄饨走。是一年中难得的有肉吃的节日之一(另一个是过年),而且它是在农村十分艰苦的“双抢”之后,更加让人觉得珍贵。
中元节之所有这样的地位,且能流传至今,原因在于它将民间百姓的祭祀需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和道教的中元节融合发展。从最初单纯的宗教祭祀迅速在古代成为全民祭祀的重要日子。虽然祭祀大多集中在中元节,也就是七月十五。实际上,整个七月的每一天都可以在不同的地区看到祭祀的情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集中于七月十五这一天。
首先要说的便是需要外出到墓地上坟的,古人在这种情况下大多都会很早出门,因为坟地大多远且偏僻,路途就需要花上不少时间。到了坟地少不了还得清理杂草,摆上贡品,烧纸祭祀,整个过程花费的时间可不少。所以古人大多很早出门,回到家的时候大多都是在正午之前。有的亲人去世后没有安葬在同一个地方,祭祀完了这边还得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这种情况下,古人回家的时间也大多是在下午3点之前。
其次便是远在他乡无法上坟祭祀,古代遇到这种情况通常都直接在家里或者路边进行。在家上供由于非常方便,古时候大多准备早中晚三次祭祀,每次用餐前先摆好供桌祭祀,表达祖先先用的敬意。
而路边祭祀相对简单许多,但大多都是在晚上进行,他们通常也是在戌时期间结束回家。
其实由于中元节流传非常广泛,不同地区的讲究也大相径庭。比如有的地方有“早清明晚十一,七月十五正日子”的说法,意思是清明可在头一天祭祀,十一下元节晚一点也行,中元节则在当天上午进行。湖南衡阳一带旧时还有七月初十到十五,每天早中晚供三餐,十五烧纸的讲究。
现在看来,这些繁文缛节似乎大可不必。但这实际上是一种仪式感,仪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及归属感。就如这祭祀活动,必然能够加强参与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如果没有了这些仪式,家庭成员间的凝聚力和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可能会因此削弱。对于许多人而言,祭祀还是一种精神寄托的方式,缺乏仪式感势必会减少这种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这些仪式往往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缺少仪式可能导致文化传统的流失,影响后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总之,祭祀活动中的仪式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文化、情感和社会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些仪式,许多文化传承很可能经不起岁月的洗礼。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