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农历7月15日,又到中元节,有人说这一天是"鬼节"。中元节,七月半,已过往,念亲恩。中元节,源自道教的名称,民间也称七月半,在佛教上也称为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上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七"在《易经》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它象征着变化、复生和循环。"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这句话,正是《易经》中对于"七"这一数字深刻寓意的阐述。在传统文化中,"七"被视为阳数、天数,与天地间的阳气循环紧密相连。当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的时间,它会重新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也是自然界中阴阳消长循环的必然道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这一天祭祖,或许正是与这种复生、循环的观念有关。
中元节:记得:1不留,6吃,3忌,开运添财,诸事顺遂!
1不留:不留破旧的鞋子。
为什么呢?原来"鞋"和"邪"是谐音字。在中国文化中,谐音常常被赋予特殊的含义。留着破旧的鞋子,就好像在家里留下了邪气。所以,在中元节这天,人们会把家里的破鞋清理干净,象征着驱除不祥,迎接好运。
6吃:吃包子、吃濑粉、吃扁食、吃茄饼、吃粗茶淡饭、吃鸭肉。
一、包子
在江西人过中元节的一天中,是少不了包子的,这是一大传统,不管什么馅的,吃了享受美味又有好寓意。
【胡萝卜鸡蛋包子】
食材:面粉、酵母粉、温水、胡萝卜、鸡蛋、葱花、盐、五香粉、鸡精、蚝油、香油
1、酵母粉和温水混合,倒入面粉中揉成面团,放在一旁醒发,然后再把胡萝卜洗净切丝,把鸡蛋提前炒好备用。
2、等鸡蛋晾凉以后,我们把胡萝卜、鸡蛋、葱花倒在一起,加上盐、五香粉、鸡精、蚝油、香油来调味,充分搅拌均匀后,开始包包子。把醒发好的面团拿出来,揉匀后分成剂子,每一个剂子揉成包子皮,裹上包子馅,上锅蒸熟即可开吃。
二、濑粉
这种东西是广东人的传统食物,在中元节这一天,老传统也有吃它的习俗,寓意日子越过越美满。
【肉末濑粉】
食材:濑粉、菠菜、肉末、豆芽、牛肉丸、火锅底料
菠菜焯水后切碎,肉末切碎,豆芽洗净,牛肉丸切成小块,接下来我们往锅内倒油,加入1块火锅底料翻炒,炒到融化后下入肉末,炒到变色后再把菠菜、豆芽、牛肉丸加进去,炒熟关火。起锅烧水,倒入濑粉煮熟后捞出来,然后浇上炒好的配菜,即可开吃。
三、扁食
扁食是什么大家知道吗?可能很多人认为是饺子或者馄饨,其实不是。中元节要吃的扁食,是一种用面粉和白糖制成的食物。
然后再将其整理成畚箕一样的形状,在中元节当天食用。
四、茄饼
老南京人的中元节,是少不了茄饼的,也就是茄子切丝,往里面加上面粉,下锅煎一下,煎成饼状即可开吃,吃了它以后的日子也能圆满。
【茄饼】
食材:茄子、面粉、盐、五香粉、鸡蛋、大蒜、醋、生抽、香油
把茄子洗净后擦丝,然后再用盐杀一下水,之后把腌出来的水倒掉,随后往里面加上适量的五香粉调味,然后打入1个鸡蛋,加上适量的面粉调制均匀。锅内倒油烧热,下入茄饼开始煎,煎到金黄盛出来,顺便用蒜末、醋、生抽、香油做个蘸料,蘸着吃。
五、粗茶淡饭
在山东的一些地方,中元节这一天为了悼念祖先,在这一天是要吃粗茶淡饭的,不能吃大鱼大肉,以清淡为主。
不过流传至现在,也很少有人能遵守了,只有一些老辈们还在遵循这样的传统。
六、鸭肉
中元节吃鸭肉,鸭和"压"同音,意思是为了压住不好的东西,可以安康过节。本身鸭肉也富含营养,多吃也是有益处的。
【红烧鸭肉】
食材:鸭肉、青辣椒、八角、葱姜蒜、干辣椒、生抽、蚝油、料酒、盐、冰糖、鸡精
1、鸭肉放在水中浸泡30分钟,泡出血水后接下来进行焯水工作,将鸭肉焯水后捞出备用,青辣椒、葱姜蒜、干辣椒切好。
2、锅中倒油,下入冰糖炒到融化后,倒入鸭肉翻炒,炒至上色后再把葱姜蒜、八角、干辣椒爆香,用生抽、蚝油、料酒调味,接着添上开水炖上40分钟左右,把鸭肉炖烂后,加上青辣椒,加上盐和鸡精调味,最后用大火收一下汤汁,就可以出锅了。
3忌:忌晚上外出、忌直呼长辈名字、忌吃凉性食物。
第一,忌晚上外出。 这一天晚上最好就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别往外跑。老辈子人都说了,"夜路走多了,总会撞到鬼"。当然,这个"鬼"咱就不说了,总之意思就是,晚上别出门,安全第一,免得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忌直呼长辈名字。 七月十五这天,千万别直呼已故长辈的名字,尤其是在家里或者家族聚会上。咱们东北人讲究尊重长辈,这一天更得注意,直呼名字可能会不小心冒犯到长辈,影响家里的和睦。古话说得好,"尊老爱幼,家和万事兴",这可是老祖宗千叮咛万嘱咐的。
第三,忌吃凉性食物。 中元节这天,很多人会觉得吃点凉拌菜、冷饮解暑爽口,但其实,这天最好别吃凉性食物。东北的老人们都说,这个时候吃凉的,容易引起身体不适,特别是在这个"阴"气比较重的日子,更得小心。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健康可是咱们东北人最看重的事儿,吃啥都得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