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七月半|焚香祭祖,祈求安康

贵州的七月半即为中元节。七月半是民间的祭祖节,也叫鬼节、盂兰盆节。

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为“地官赦罪”,十月十五为“水官解厄”。贵州的七月半就是为向祖宗焚香表达敬畏和祈求安康的节日(也有其他部分地区称中元节为七月半),其来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

七月半作为中国的三大鬼节之一,各个地方的习俗都会略有不同。相比其他地区,在七月十五这日焚香烧纸,贵州的七月半则更具地方色彩。

在七月半之前的一周到半月内(甚至有特别讲究的人家会提前近一个月)进行“接老祖宗”。意思是提前在七月半之前,将祖宗“请”到家里供奉至七月半那日,在这段时间里供饭、焚香、烧纸缺一不可,有的老人就算出远门也要拜托亲戚帮忙供饭,以表诚意。

而七月半虽说是七月十五,但是不同地区和家庭习惯不同也会导致七月半“送老祖宗”的日期也不同。主要以七月十三日、七月十四日、七月十五日为主。真正到了七月半那日时,贵州的七月半才和其他地区的相同点较多。

堂屋内的家神面前一方桌,一酒水,几碗肉菜,桌子下方点香烧烛,恭迎祖宗用饭,待烧纸燃尽,一家人就可以和和美美一起用饭了(从前比较讲究,只允许男子吃这样的饭,女子不可,而现在没那么多讲究,一家人就可)。饭后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分包纸钱、金银元宝(纸做)、衣服鞋子(纸做),年长的长辈写包(在每一个纸包上写上自家祖宗的名字),年轻的一辈包纸,小孩子折金银元宝,各自为伍,为晚上“送老祖宗”做准备。

晚上到来,家里人在叮嘱好小孩子“烧包”时不要叫人名后就往野外或路边去了(更多是去路边,路边四通八达)。路边每隔一步三支香,香烛插了一路,再用草木灰画上一个又一个圈,接下来的烧包就在圈里进行。在毕节、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地,“烧包”时,以包砌塔,用香烛绕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阵型,寓意亡者领取纸钱之路,搭得越好,烧得越久。有的经验丰富能使包烧上一晚上。而有的地区会在圈内直接烧,不搭塔,甚至在燃烧过慢时用竹竿挑挑,让纸钱燃得更快更透。快结束之时,老人拿来簸箕,让年轻人用簸箕扇风助燃剩下的纸钱,顺势让星星点点的纸钱火星扇入漆黑的天空。

老人嘟嘟囔囔念着各位老祖宗的名,请他们带着纸钱回去了,还为年轻人祈祷大富大贵家庭和满,小孩平安健康学习进步。在点点火光中,纸钱燃烧殆尽,人们带着思念、祝福、畅想回家。

当然,十里不同村,百里不同俗。即使在贵州,每个地方的习俗也不一样。但同样的,是对于先人的缅怀和挂念,是对生活的期盼和美好祝愿。

THE END
0.中元节的习俗,你知道几个?风俗祈福法事天灯这是富民一直以来保存至今的中元节民间风俗。踏入农历七月后,人们陆续上街购买中元节用品。准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泼姜水饭如烧豆腐、白饭、肉菜、茶酒等,在家附近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浇泼水饭的目的一是为了让逝去的亲人及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L;QGIHPP276;B[US0jvsm
1.中元节中元节是什么节,中元节是哪天,中元节风俗禁忌这项禁忌跟民俗有关,民间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两肩及头顶上,会让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时随意乱拍他人肩头,岂不是想拍熄对方的火,让鬼魂找他的麻烦? 现在您知道中元节是什么节,是什么意思了吧。2013中元节是8月21日这一天,以上是中元节风俗和禁忌,请您参考。jvzquC41o0sbhnsiyq4dp8ytcxkm/wjyu1817<=90jznn
2.福建的中元节习俗  福建的中元节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为道教的“中元”,故称“中元节”。佛教传说,目连为救母曾求于佛祖,佛祖嘱咐他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祭其母,因此又称“盂兰盆会”。中元节的民间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所以俗称“鬼节”。   福建旧俗十分重视中元节。民间传说,七月初一“开狱门”(闽南称“jvzquC41okttw7mvvrio0lto1ktgq8mvon532:;:375QYJ_MQR]V[LV0u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