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而言,中秋的重要性不亚于春节。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中秋佳节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道教的太阴星君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人们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范伯洪所绘的《嫦娥奔月》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大文豪苏轼在中秋之夜写下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唱至今,成为中秋诗词中最有名的一篇。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赏月活动达到高峰,久盛不衰。中秋时节,家家户户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深圳本地人过中秋时有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中秋在深圳、东莞等地又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祭祖与拜月
在以前的深圳地区,往往八月一到,人们就开始为过中秋忙活起来,着手准备过节的物品。
深圳本地人过节必备芋头、菱角、地豆等
宝安县中路、西路的广府人,会准备好芋头、菱角、柿子、杨桃、香蕉等食品备用;阳台山一带的客家人则会从果园采摘柿子回来,挑选个大匀称漂亮的柿子,用香火“藏”熟成红柿;龙岗、坪山一带的客家人会到田里“扯花生”或摘柚子和青榄等,一方面自用,一方面挑到墟集上售卖。
拜月光的贡品
中秋节当天,人们会挑选吉时祭拜祖先,用蒸熟的一只鸡、一块上肉、糕点、水果、茶酒与香烛祭祀,祭毕,一家人相聚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团圆饭。这顿饭被本地人看作一年之中仅次于除夕的“年夜饭”。
而在东部的龙岗、横岗一带的客家人还会上山扫墓。他们认为中秋则为收获季节,五谷三牲,物阜丰硕,此时秋高气爽,是祭祖扫墓,感恩思源,祭祀先祖祈求福佑的好时机。
拜月光准备的宝财
吃过晚饭,人们必须摆上各式果品进行“拜月光”的仪式。清代《羊城竹枝词》云:“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送多,拜罢嫦娥斟月下,香芋啖遍更炒螺”。
广府人祭拜月娘的贡品除了月饼外,还有柚子、柿子、香蕉、杨桃、菱角、芋头、板栗等,芋头讲究“母子相连”(在盘的中央放芋母,周围摆芋仔,寓意合家团聚)。祭拜时,口中还会念念有词:苹果提子沙田柚,林柿杨桃样样有,芋仔芋乸成群傍,菱角孖尖在两头。花生原来系地豆,月饼茶酒供月神。随后,焚化月光衣、月光经纸、寿金等宝财,将茶酒对着月光敬奉后灌撒于地,燃放鞭炮。
拜月结束后,吃芋头和菱角是必不可少的。老人家认为,吃芋头辟邪消灾,粤语"芋头"与"护头"谐音,表示合家团圆平安的意思。而给小孩子吃菱角更寄托着大人们希望他们“聪明伶俐”的祝福。
此外,深圳人过中秋有吃田螺的习惯。以前深圳稻田甚多,稻熟螺肥,民间认为,中秋前后田螺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当然,吃月饼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了。有些地方中秋节还少不了一碗美味的濑粉。
树中秋与柚皮灯
过去广州府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
民国时期,县城南头、大鹏城以及深圳墟、西乡、沙井、公明等地的大户人家与店铺会高挂玻璃纸彩灯或走马灯,而一般人家则是挂纸摺灯或六角灯。过去,每家每户都会用竹子、纸等原料扎灯笼,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很少见到传统的纸扎灯笼,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化生产的电子灯笼。
兔子造型的手札灯笼
中秋节吃柚子,儿童们的玩具当然就少不了就地取材制成的“柚皮灯”。首先选一个丰满的柚子,剥开柚皮取出柚肉,与此同时尽量保持柚皮原本的形状,然后将柚皮内侧白色的内膜小心刮掉,只留下薄薄的一层外皮。在柚皮上雕刻出各类图案后,将蜡烛点燃固定到柚壳内部,一个别致的柚皮灯便做好了。
柚皮灯
通常,小孩子们一边提着柚皮灯或纸扎的灯笼到处游玩。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写道:”八月十五之夕,儿童燃番塔灯,持柚火,踏歌于道,曰:‘洒乐仔,洒乐儿,无咋糜。’”
菱角车
此外,以前还有不少人会做“菱角车”。人们将两个菱角中间掏空了,中间穿一个筷子,筷子顶部横着固定一个小竹片,小竹片两端各开一个小孔,小孔里固定上点燃的香头或其他会反光的物件,晚上转起来看着非常漂亮。
木鱼歌和山歌
宝安县西路以前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习俗:中秋听木鱼歌。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普通居民,都会围坐在庭院里品月饼,一个盲艺人拿着二胡或三弦琴坐在中央,自弹自唱一个多小时。
如今,人们中秋的娱乐项目太多
那时候,西路的盲人几乎都以唱木鱼歌为生,因此当地人也把木鱼歌俗称为“盲佬歌”。由于当时的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多,很多人就像金庸笔下的韦小宝一样,从这些民间艺人的口中学习“历史”的。当时,在春节、中秋这些大节日里,村里的男女老幼最期盼的就是听“盲佬”唱木鱼歌。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木鱼歌最终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消失。
对于习惯唱山歌的客家人来说,过中秋自然少不了对歌。在龙岗、坪山、石岩等客家人聚集的地方,以前经常有村民在中秋节自发聚集在一起“驳山歌”。
罗湖满月景
@深圳发布
据廖虹雷老师讲述,石岩的罗租村在解放初期,每逢中秋会有大规模山歌会,对歌对到晚上十一二点,第二天不过瘾还对到石岩河对面的官田村。1978年中秋夜,龙岗文化站在墟镇灯光球场组织千人山歌会,吸引了周边镇村及外县山歌手来“驳山歌”。
追月习俗
旧时的新安和广东的一些地方曾经有过八月十六“追月”的习俗。清朝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日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据说,八月十五晚家人团圆赏月后,余兴未尽,次日再与好友相聚,月下畅谈,欣赏花灯,久而久之,便形成追月之俗。如今,此习俗已经在广东淡出人们的生活,而在香港仍有保留。至今香港过中秋仍有八月十四迎月、八月十五赏月和八月十六追月之俗。
香港街头卖灯笼的商铺
相传“追月”习俗是江浙一带的人带来的,江浙一带县志曾记载:“宁波以十六日为中秋,为宋史弥远所改,至今犹然。” 又有一说,南宋端宗赵昰皇室在景炎元年(1276)为逃避元军追击,南下至当时的东莞县沿海一带,亦将“八月十六追月”之俗带到了深港地区。
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在《香港的“追月”习俗》一文中记述:“如是观赏一夜,余兴未尽,于是十六日晚上,不少人又扶老携幼,带着帐篷灯具、美酒佳肴,还有新款的‘迷你月饼’,来到度假村或海滩,坐在一起,听涛赏月,品酒谈笑。还有人点燃蜡烛,排成各种图案,在海滩上拜月。月光烛光,天空大海,相映生辉,引人入胜。”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加入交流群
让我们一起来谈谈深圳历史
《深圳民间节俗》
《深圳民俗寻踪》
陈永强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