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起源哪里可比牛郎织女神话久远多了

但是你知道吗?七夕节起源比牛郎织女神话的历史更久远。

七夕·起源

我们知道的七夕节,起源于上古,普及于西汉,在宋代达到了鼎盛。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传递情感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织女是玉帝的女儿,她私自下凡与牛郎相爱并生育了一双儿女。玉帝大怒逼织女离开人间回到天宫,只允许她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与牛郎和儿女相见一次。到了七夕之夜,地上所有喜鹊都飞到苍穹的银河上搭"鹊桥",让牛郎织女踩着鹊桥得以团圆。据说,夜深人静时,在葡萄架下屏息静听,就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谈话声。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于此,古人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七夕·习俗

01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02

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03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04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

七夕·诗词

古人总是习惯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为七夕节增添了无限光彩,关于七夕他们又会如何表达呢?队员们快来一起欣赏吧!

迢迢牵牛星

两汉 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饮食

1.巧果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2.酥糖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3.巧巧饭

在我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新华网】尼山讲堂 | 张其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播放量超200万)

【立春】今天立春,“咬春”吃“五辛”,你都吃对了吗? 【雨水】雨水养生密码,给健康加分 火运不及的“黑兔年”,做对这些事,健康平安一整年! 张其成教授:立夏养生与易道功 清明养生|顺应自然,重在“清”、“明” 小满 | 谷将满,人小满,才一切刚好 惊蛰是调整身体机能好时机!3喝+4捂+3动,抵御疾病! 时至立夏,养生重“养心” 芒种民俗与养生 特辑:探秘端午三种习俗,论三大经典独特智慧!(必听)

好 课 推 荐

衷心感谢大家!《张其成讲易经》音频课程播放量超过4366万,《张其成讲黄帝内经》音频课播放量超1978万,《张其成讲易传》音频课播放量超158万。

THE END
0.起源于中国的七夕文化影响了多个国家!!!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在七夕节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jvzquC41o0q48?3eqo5skun1:4>:97mvon
1.七夕节|没想到这7个国家也有自己的“七夕”七夕节|没想到这7个国家也有自己的“七夕” “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七夕,起源于对星辰的崇拜,这与中国古人用星辰判断时令与农时有关。 汉代以前,七夕的日期大约在七月初一,不一定在七月初七。汉魏以后,七夕的时间节点逐渐固定,并形成了女子乞巧、祭拜织女、讲述牛郎织女传说、食用巧果等节令习俗。其主题经历jvzq<84yyy4cgr|ckenvi~t0eqs0e8724431:65617939=;0ujznn
2.七夕节在哪个季节七夕节在哪个季节 七夕,原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下面小编带来的七夕节在哪个季节,希望大家喜欢! 七夕节的定义 七夕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jvzquC41yy}/z~jzkng/exr1lkkskƒmkujo0zrfskvgkknwk1e7::=5;40nuou
3.七夕节起源于哪个朝代七夕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时代,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的主要习俗是乞巧,而乞巧习俗,始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jvzquC41yy}/trqk0eun0ls1sk~j1:628;=/j}rn
4.七夕节的由来简介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节日产生了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jvzquC41o0~vgnnc0ipo8okgto0sr}kskthtnslkg5479:3544ivvq
5.七夕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句七夕起源于什么时候七夕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句 七夕起源于什么时候 乞巧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jvzq<84o0otx0ls1ygtiwj4nuyn0;>>899330qyonAvfrt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