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是乞讨,巧则是心灵手巧,有巧思妙想,其实质是说有智慧。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极左思潮和现代文明的双重冲击,这一古老民俗在全国已经基本绝迹。
在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中国·和顺都要举办牛郎织女爱情文化节,邀客“相约‘七夕地’,邂逅千古情”。和顺县位于山西省东陲、太行山中段、清漳河上游,这里滋养孕育了“牛郎织女”爱情神话传说,当地牛郎峪村和南天池村至今还留存着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喜鹊山等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遗迹。2006年,和顺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2008年,和顺县“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和顺县被山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示范保护地”。
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北端的西和县,有着悠久的历史。七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深邃厚重的文化积淀,使西和县积累了一大批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乞巧、山歌、春倌、羊皮扇鼓舞、耍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动,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传承多年,久盛不衰,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乞巧风俗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春倌“说春”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
乞巧,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又叫“乞巧节”、“七夕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古代女子希望以牛郎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
各地汉族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七夕节,七姐诞,七巧节农历七月初七
七月七乞巧节和我一起来感受其中的故事七夕节乞巧节怎么过?乞求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结扎巧姑结扎穿花衣的草人
乞巧节是指女孩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祈求自己长得美丽,有一双巧手,嫁得一个如意郎君,这是女儿们的美好愿望。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乞巧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七夕节”、“女儿节”。乞巧画面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山西多地的节日七夕节最基本的习俗,是祭拜织女,祭毕才开始各种乞巧活动。祭拜在庭院进行,面对月亮,摆设几案,并陈设瓜果,焚香燃烛。有的还要摆设醑酺(康熙《阳城县志》、乾隆《高平县志》)、酒果(康熙《黎城县志》、光绪《祁县志》)、花果(雍正《定襄县志》),因为供献丰盛,在吉州(今吉县)和武乡、河津、临汾等县也称为“瓜果筵”。祭拜用的瓜果有讲究。有的雕成奇花异鸟,有的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这种瓜果,称为“花瓜”。有的地方还要扎妆草人。民国《虞乡县新志》《万泉县志》《临晋县志》记载:在今永济、万荣、临猗等地,大姑娘小媳妇在街头巷口用草扎装男女青年像,称为牛郎织女相会,并为草像穿上新衣,奉献花瓜,称为 “献巧娘”。在《泽州府志》《沁州志》及高平、阳城、沁水、乡宁、武乡、河津、稷山等县志中,把祭拜对象称为“天孙”。如:乾隆、民国《乡宁县志》载:“幼女祀天孙,乞巧。”同治《稷山县志》载:“设瓜果筵,祀天孙。”天孙的称呼,来源于《史记·天官书》,指织女,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孙。少女们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而后,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又称“金针度人”。乞巧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山西,穿针最为基本,也流传最久,流行最广。明确记载为穿针乞巧的,有北部的广灵县,中部的汾阳、徐沟(今属清徐)、灵石,东部的昔阳、盂县、平定,南部和东南部的黎城、陵川、洪洞、万泉(今属万荣)、荣河(今属万荣)、临晋(今属临猗)等县。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少女们在月下借着月光,以丝线穿孔针,先穿过者便是“得巧”,落后者则算“输巧”。所用的针不是普通的针,各式各样,统称为“玄针”。有的使用七孔针,光绪《平定州志》、民国《昔阳县志》载:“妇女结彩线,穿七孔针。”七孔针最早出现于汉代,比普通的针要多好几个针孔,增加了穿针的难度。穿针乞巧往往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在雁北地区,少女还将自己的绣活儿陈于堂屋内,供女性亲友品评,以博得一个“巧”字。直到清末,在交城县还有少女们赛针线、姑嫂比绣花的习俗。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