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对于唐朝来说是一个充满波折的一年。这一年,魏征死了,李世民的几个儿子也不安分了,为了争夺未来的皇位,他们的争斗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在嫡子当中,李承乾与李泰斗得不可开交,李治则坐山观虎斗。在庶子当中,李祐和李恪也蠢蠢欲动。究竟鹿死谁手?我们虽然已知晓答案,但他是如何胜出的?是否为李世民的得意人选择值得我们讨论一番,毕竟由于他的继承大统,一度导致了大唐的中断。
李承乾与李泰的“七年之痒”
李承乾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长子,早在他8岁那年便被立为太子,为了培养他,李世民也是下了血本的。高薪聘请了名师,比如杜正伦、于志宁和张玄素,论名望论学识,这几位都是帝国顶尖人才,更是李世民跟前的红人。
话说李承乾拥有这么顶级的资源,扶摇直上三千里是分分钟的事儿,但似乎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句话犹如一条铁律附着在李承乾身上。《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十三年,李承乾游猎过度,荒废学业,这条记载可谓是李承乾一生的分水岭,之前他是一个三好少年,此后他便成了一个顽劣不可救药的青年。
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高宗李治的长子,也是皇太子的李弘莫名其妙地死了,之后与他相恋的男童主动来找李治,承认了他与太子的私情,并主动提出要为太子李弘殉葬,但是有个要求,就是死后他们要合葬在一起,最终高宗居然答应了他的要求,成就了这段不被人祝福的孽缘。
双性恋不仅在当代是个敏感话题,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也不例外。也正是由于这个敏感问题,彻底终结了李承乾的太子之路。终结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父亲李世民。
李世民将他的男宠和其门下几个旁门左道之人全部送上了西天,李承乾深受打击。太子的失宠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的弟弟李泰,他们俩已经斗了七年之久,对于李泰来说,他终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贞观十年,除了太子李承乾外,李世民将自己的兄弟和儿子都封了王,每位兄弟和儿子都被分配到全国各地,李泰也不例外。他被封为魏王,出任相州都督(今河南安阳市)。但是,他却例外地没有离开长安,而是经李世民特批,准许他留了下来。
就这样,李泰逐渐成为太子李承乾通往帝王宝座的强劲对手,他们身上虽然流淌着相同的血液,但在皇权面前,一如武德年间的李建成与李世民。从表面看,他们是亲密无间的兄弟,但在骨子里,他们已然开始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
李泰有一个优点,令李世民特别欣赏,那就是文学。武德年间李世民是爱好文学的典范,在他名下有“十八学士”的智囊团。李泰和他很像,在父亲的支持下,也成立了文学馆,可以自由招揽天下英才,这对李承乾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但李世民也没有厚此薄彼,军政大事也早早让太子操练了起来。然而随着李承乾在贞观十三年的斗转急下,魏王李泰看到了机会。
李泰之所以敢贸然争夺太子之位,实际上是得到了李世民的默许的。贞观十年,其他封王的都放了外任,为何唯有自己可以留下?又为何单单获准自己可以开设文学馆?更离谱的是,由于李泰身形肥胖,为了方便他上下班,还专门为他配置了一辆人力车,以减轻他行走的负担。
而李泰为了取得李世民的好感,在贞观十二年决定组织编纂一本鸿篇巨制《括地志》,编书这一招的确为他加分不少,不仅深得李世民的赞赏,而且还赏赐了他豪宅,增加了魏王府的津贴,一度高过了太子府。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李世民对皇权的接力棒人选还在斟酌中,他还在为大唐帝国寻找着更适合的人选。他既想继承法统,立嫡子为太子,又想突破法礼,以能力强弱来筛选出一位继承人。
李泰能感受到父亲的意图,所以得寸进尺也是合理的。难道李承乾就感受不出父亲的用意吗?人家脚是有点跛足,但人家大脑还是很灵光的。
也就是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的争斗,作为父亲的李世民是要负责任的。他对李泰的偏爱已经“明目张胆”到了如此程度,李承乾要是没有反应也就怪了。
李承乾私下也没闲着,除了依旧胡闹,也干了些实事。比如他也学着李泰私下与百官沟通,进行着拉人头的活动,为此兄弟二人花了不少国库的钱。
对于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之间愈演愈烈的争斗,李世民也早已闻到了硝烟味,这味道太熟悉了,在武德年间,他还一度很上瘾。
然而现在他的角色不一样了,最不愿看到的就是派系斗争,更何况是自己的儿子们呢?这样的争斗并不利于国家和子民。
于是,在贞观十七年,夺嫡达到了白热化,一切便尘埃落定了。
李承乾造反了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还在相互倾轧,李世民的第五子齐王李祐却突然造反了。这是为何呢?
李祐并非嫡出,他本来也没资格竞选太子,他的造反实际全是被长史权万纪给逼的。权万纪作为齐王府的长史,主要任务就是辅佐齐王,劝谏齐王,然后向李世民打齐王的小报告。
小报告打多了,两人的矛盾也必然逐渐加剧,最后李祐居然干脆把权万纪给杀了。之后齐王便举起了造反的大旗,三月六日,李祐谋反的消息传到长安,结果李世民不费吹灰之力便将这股不和谐的小火苗给灭了。事败后,齐王李祐自杀身亡。
如果太子李承乾能吸取李祐造反的教训,他就不会轻易再走上这条不归路。事实是他还是太过自信了,尽管在他的造反名单上有着各类这国的大人物,比如吏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汉王李元昌,洋州州长赵节,杜如晦之子、驸马杜荷等,但就怕功亏一篑,李承乾还没举旗,就被这“一篑”给告密了,此人便是他的卫士纥干承基。
于是,贞观十七年四月一日,李世民在愚人节收到了一封密奏:太子李承乾造反了!
李世民在震惊之余,马上组织人马进行了联合会审,得出的结论是“反形已具”!,也就是说,李承乾造反板上钉钉了。那么该如何处置他呢?三月刚赐死了齐王李祐,难道现在还要加上一个李承乾吗?太宗犹豫了。
太了倒了,最高兴的莫过于李泰。两人争斗了七年,最后居然不战而胜,李泰心中十分得意,此后,他连续数日进宫侍奉李世民,因为他知道这是立储的关键时刻,把握住此时,自己就是那未来的皇帝。
然而有些事上天早已注定,李泰还是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了,新任太子是他没有放在眼里的晋王李治。
李治的隐形术
李承乾倒台后,立新太子的事宜也提上了日程。李世民翻了翻大臣们关于新立太子的奏折,其中李泰的呼声也比较高。但令李世民意外的是,长孙无忌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居然支持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长孙无忌的用意很明显,尽管李泰和李治都是他的亲外甥,但如果立李泰于他则毫无功劳可言,相反立李治,他则可记头等功,这人真会算计。
不过李世民早已心有所属那就是立李泰为太子,而且他已经提前将此事透露给了李泰。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李泰表忠心太过,不巧暴露出自己的缺点。
他对父皇说,如果他到将死之时,必定将儿子杀了,然后传位于晋王。李世民原本挺高兴,后经褚遂良一解释,也感觉大事不妙。天下有哪个皇帝愿意杀掉自己的儿子而传位于兄弟们呢?一语惊醒梦中人,要想立魏王必然要杀掉晋王,但李世民做不到。
就在李世民为选谁而纠结时,李泰又做了一件蠢事,他居然恐吓了晋王李治。时年李泰24岁,李治15岁,一个青年对一个少年说:“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
李治与汉王李元昌关系不错,李元昌因参与太子造反而被诛杀,李泰吓唬李治说,难道你现在不担心你自己吗?15岁的李治看着懵懂,随后便进宫将此事告诉了李世民,这等于是轻轻捅了李泰一刀,这一刀既不见血,也不会致命。
在李治供出温柔一刀之后,李承乾也在垂死之余给了李泰一把硬刀子。他对李世民说,他之所以如此,并非初衷,都是被李泰谋求太子之位所逼。这一刀彻底将李泰塑造成了一个两面派,也伤透了李世民的心。
李世民没想到,原来自己看好的两个儿子,到头来都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如今嫡出的儿子当中,也就只剩下晋王李治了。
贞观十七年四月六日,李治被立为太子,魏王李泰从阳光灿烂的日子,最终跌入人生的最低谷。
长达七年的争储大战,李承乾输了,废黜后被放逐黔州,于贞观十八年去世,时年二十六岁,以国公之礼安葬于当地,数十年后才迁回长安皇陵安葬;李泰也没赢,被降爵,改封东莱郡王、顺阳王,放逐均州,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去世,时年三十五岁,安葬于均州,死后也未能回到长安。
最后李治成为一匹黑马,爆出了一个大大的冷门。然而令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李治终究没有顶住大唐的压力,给了武则天机会,最终导致了大唐的中断。由此可见,选择一个没有经过大风大浪的儿子作为辉煌帝国的掌舵人,李治的火候始终还是欠缺的。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