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方“凌洲业话”蓝色字体,
元宵节是新年过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传统习俗自然是不少。将正月十五作为节日,在先秦时期便已有之,但正式成为“元宵节”是起源自汉朝,据说汉朝平定“诸吕之乱”的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汉文帝为了纪念这个日子,遂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到汉武帝时,将祭祀“太一神”(神话中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活动也定在元宵节。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与元宵节相关的习俗,其中最重要的可不是吃元宵,而是赏月观灯,民间有张灯、观灯、打灯谜等活动,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灯与火密不可分,又与“登”和“丁”谐音,所以这里面包含了红红火火、五谷丰登、步步登高、人丁兴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等等诸多的吉祥寓意,除了观灯、打灯谜、吃元宵以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等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更有许多当今社会几近消失的传统民俗。
祭门、祭户
昨天的文章中咱就说了,春节贴门神的习俗源于古代的祀门之礼,周朝以前,商代天子五祀、即门、户、灶、行 (道路)、中霤 (liù,即住室中央,也就是堂屋之神)。周朝改为七祀,增加了司命和泰厉,到汉代又改为五祀,后世各朝不断改变,有七祀也有五祀,级别也逐渐由天子之祀改为小祀。民间则继承了祭门、祭户、祭灶、祭井等。其中司门之神与司户之神便是在正月十五这天祭祀。昨天的文章中也提到了,单扇的叫户,双扇开的才叫门,所以祭门和祭户实际是一回事,祭门的方法是把两根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由于北京这边儿正月还很冷,杨柳还未返青,所以通常改为烧香;另外盛一碗豆粥,碗上搁一双筷子放在门前,或者直接供酒肉。祭祀活动完毕之后,供品当然还得拿回来,上供人吃嘛!
迎紫姑
紫姑即厕神,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因此成为厕神。您别以为厕神就是掌管如厕的事儿,其实紫姑是主管桑蚕和女红之事。古代民间习俗是在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由大姑娘小媳妇们进行,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紫姑形像,于夜间在厕所、猪栏迎而祀之,占卜桑蚕,也祈求巧手女红。有的女孩儿还会在无人之处,向紫姑倾诉心事。此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赶老鼠
过去老鼠多,常出来偷东西,还咬坏家里的东西。正月十五晚上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嘴里还得念念有词,告诉老鼠吃了我的粥就不要再偷别的了,否则诅咒它们不得好死。
送孩儿灯
过去谁家有新出嫁的姑娘,在元宵节前,娘家会给女儿送花灯。亲友也会给新婚不久、还未曾生育的小两口送灯,谓之送孩儿灯,借“灯”与“丁”的谐音送去祝福,祝小夫妻早生贵子,家里人丁兴旺。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特别是娘家给出嫁的女儿,要送大宫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摸门钉
这个活动在前几天的文章中提到了,就是元宵节擦黑儿的时候,妇女们出外“夜游”,无论南城北城,皆要到正阳门(即前门),摸一摸城门上的门钉,已婚妇女祈求“早生贵子”,未婚少女则求早日觅得“乘龙快婿”。
走百病
走百病是明清时期,才在北京以及北方地区逐渐形成的风俗,有的在正月十五,更多的是在十六进行。走百病一般是由妇女们完成,街坊邻居商量好时间,天黑之后盛装出行,大家结伴而走,前面有一人持香引路,要走城墙根儿、往郊外走,路上至少要过一座桥,叫“走桥渡危”,意思就是把百病赶走,是一种祛病消灾的祈福活动,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