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认证主体:方**(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下载本文档

1、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_正月十五元宵 节的习俗大盘点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 “夜”为 “宵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 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 为 “元宵节 ”。元宵 节的习俗有哪些 ?以下是小 编为大家准备的正月十五元宵 节的习俗,欢迎大家前来参 阅。头一年新嫁了女儿的人家 买一盏漂亮的灯和一个面粉做的小老鼠送到女儿的夫家, 这就是送灯,其意 义不外是祝她多生 贵子罢了。与送灯相似的 还有偷桩的俗例,不 过这多在江苏一带。“桩 ”是小 渔船用来代 锚的东西,一些 结婚多年没有生育的夫 妇,望子心切,便在新年中某一晚乘人不 备将桩偷回家,据 说能够生子且极 为灵验,但一定不能 为渔 人察觉

2、,否则不灵验的,这和八月十五的送瓜也极相似。提到送灯,在 东莞地区元宵 节还有开灯的 习俗。这专门 是那些头一年里生了男孩的人家做的,在祖先及神前点一纸灯称为开灯。其日期是从初二便开始了,到十三才结束(因十三是灯 头生日,不能开灯)。开灯的人家在 这一时间内选一个自己 满意的吉日,将大的八角纸灯挂在家祠和神堂的中间,两旁和大 门口还要挂一 对莲花,不但如此, 还要在灶君、井神、街 头巷尾的土地 处安置一个小的 纸灯。开灯 时由家长用小刀在灯上剖一瓣,故名日开灯。在那一天家里是很 热闹的,和孩子 满月时差不多,且 纸灯早晚都必 须点,在以后再选一日以酒撰祀奉,称 为庆灯。这样直到十三日 废灯。如

3、果孩子是外婆的第一个外 孙,在这一天外婆是要送他一套衣服,几件 饰品,另外 还有 1 只鸡、3 斤猪肉、 8 个鸭蛋、 2 块腊肉、几斤茨菇, 还有米、酒等。男家接受后,将衣服 给孩子穿上,食物 则要煮熟供奉神灵。男家也要答送一些 东西的,如猪肉、 鸭蛋、茨菇等。除了外婆要送 东西外,其他的 亲友也要送的, 东西也是差不多的,男家 则接受衣服,至于其他的便可受可不受了。在元宵节这天晚上也有特 别的习俗。在广西地区有偷青的习俗。这一晚男女老少都 联结成队待夜深人静后,到 别人的园圃里 偷取蔬菜, 这称为“偷青”。这种风气据说在光绪中叶后,柳府提 标中营携家眷来此地后才有,当初也 仅是些妇女、小孩

4、,而且 偷取的也极少。到民国 时,则全家一齐出动,且渐渐演变为不等到深夜,晚 饭后便气 势汹汹地去 偷取了。各园主稍有疏防,便被一 扫而空了,特 别让人头疼。广 东、广西各族普遍流行元宵 (有的地方在年初一 )偷青的 风俗。偷青又名采青,元宵夜,青少年男女 ( 有的地方 仅限于女子 )结伴潜人他人园圃,摘取青菜葱蒜各数根作 为“彩头”,以求一年清吉之兆。按俗例, 偷青者要识大体,只 偷少量,不使园主 损失过多。而园主 则以他人 进园偷青为荣,认为能为别人带来吉利而 积了阴德,有些园主 对偷青者只稍 为声警,意在告 诫进园者手下留情,勿 损坏过多蔬菜。在广西柳州等地区, 偷青者回去后,大家聚集

5、观看各人所采菜 类,以此推断各人的“彩数 ”,然后将菜清煮 (不放油 盐 ) 供尝。据民国广西 龙津县志所 记,龙州向无 偷青风俗,至清光 绪中叶,中法 战争期问,汉族军人屯防 龙州,其家属 带来此俗, 偷青由此而来,并成为风气。如今, 偷青风俗仅个别地方存其 遗风。闽南人认为元宵节晚上天上的状元 爷要下来游街的。状元爷的性格很天真活 泼,专门喜欢与儿童一起玩,所以每家都 让孩子们提一盏灯在街上高喊,在 农村中则是两村子的人必须拿石头互掷,这样村子的人便能避瘟疫了,由此也免不了 酿成惨祸的。女子 们也有自己的俗例,有的会在神前拈香,到 邻居家听人 说话,再在神前占卜一下吉凶 祸福,有趣的是一些

6、没出嫁的女孩 们则会到屋角、 厕所里祈祷 纺织娘娘教他 们裁缝了。在厦 门则 有祭娘娘的习俗,不知两位娘娘是否 为同一人。娘娘是 DonSweea 娘娘, 传说她是一个非常 聪慧美丽的女子,但出嫁后却受到丈夫的虐待和婆婆的毒打,有一天竟被打出门外,被赶到 粪池里淹死了。基于 对她的同情,所以在十五这天晚上有祭 DonSweea 娘娘的 习俗。从 5 岁到巧岁的姑娘 们都会拿花生、柑橘及一些菜饭、鸡头对 着厕所拜祭。特 别的是姑娘 们还要各做一只很小的鞋子,祭完后,拿来焚化,然后把焚化后的灰包在菜叶里投进厕所,据 说这样娘娘便能享用了。祭 时鸡头 的作用是使女孩子像娘娘一 样聪明伶俐。在有些地方

7、元宵 节有走桥的习俗。要 连着走过 3 座桥,可能和十六日的 “走百病 ”的 习俗差不多吧。在十六日晚上,无 论男女老少都要走一走逛一逛的,周用 还有一首走百病的诗:“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同 节令 ;诸姨新妇及小姑,相 约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 归尘土中 ;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兼 头风 。踏穿街 头双秀履, 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 ?折足蹄珊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薪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 ;去年同伴今希有,几人可卜明年走 ?长安主人肯居停,寂寂关 门笑后生,但愿中秋不 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 ”在江苏地区还有一些迷信的 风俗,兹介绍如下:元宵

8、节有正月望的奇俗,在正月十四那天,一些乡民便要束几个稻篙,放在田中。用面粉揉成数百个像棉花形状一样的面果 缀在秸上,再将 这假棉花秸插在田边。到了十五夜间,每个人手里拿一根燃着了一端的草把柏枝,放声歌舞。所唱的歌词有多种,如: “正月半,放 烧火。别人家菜才栽,我家菜已经上了街。 别人家黄豆般子大,我家黄豆盘篮大。别人家棉花瘦且低,我家棉花壮了要撑天。 ”火把 烧完后,便把面果摘下,回家炒熟后,分 给小孩吃,据 说吃了可免灾殃。此外元宵 节还 有送子的 俗。在元宵 后,二月二以前,有送子的多在行。 “此事亦系出于 亲 友之所 。 十几天内 举盖凡年老夫子,及成婚多年而无所育者, 亲 友知其盼子

9、心切,咸 乐 送之。然所送者非人,乃一 糊之小 灯耳。 有用砖 代者,此 砖须 取自东门 外之麒麟 桥砖 ,否则 无效,盖取麒麟送子意也。其手 续 由送者先期 一吉日, 柬通知受者之家, 临时约 集十余人, 锣鼓喧 , 声大作,持灯或 送往。受者 迎迁于 门 外,以所送之灯或 砖悬 于望子者之床中,并以酒筵款待送者,聊答盛意。 ”将来受的人真的有了孩子,一定会 谢 以重礼的,而送的人也会欣然接受,因 为 在他看来孩子是他 “送”去的。元宵节传统 食俗为 吃元宵,意味 团圆 、吉祥,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 幸福。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 一天,都要合家 聚吃元宵。 “元宵 ” 种

10、食品名称,出 于宋末元初,是因 为 人 在上元 之夜吃它的 缘 故。元宵又叫 “ 宵 ”、 “ 子”,南方常叫 “ ”、 “水 ”,宋人因 见 其煮熟后浮于水中,称之 为 “浮 子”。南宋周必大平国 稿 记 云: “元宵煮浮 圆 子,前 辈 似未曾 赋 比 ” 岁时杂记 曰: “煮糯 为 丸,糖 噪, 之 子。 ”其制法是以各色果 饵 和蜜糖 为馅 ,用糯米粉 团 包裹起来搓成 圆 球,置水中煮熟而食。 子与耍 、舞龙 的球一样 是月亮的象征物,食圆子含有祭月、 月的意味。同 ,元宵 子跟中秋之月 饼 一 ,含有家人 团圆 的意味。周必大元宵浮 子 云: “星 灿乌 云里,珠浮 浊 水中。今夕

11、是何夕, 团圆 事事同。 ” 1913年,袁世 凯 因元宵与“袁消 ” 音。似于己不利,便下令改元宵 为 “ ”,沿用至今。元宵的品种和吃法。北宋下在 烧 沸的水中,配以白糖、蜜 枣 、桂花、桂 等物。南宋 时 开始有了中 包糖的 “乳糖 子”,。其后,元宵 又有甜、咸之分。桂花、果仁、芝麻等制作 ;咸 多 为荤馅 , 单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 卢 氏 里的 “油炸追子 ” 其 就是一种油炸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不少人甚至开始了中西 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 为 元宵馅 之一。各民族于元宵 节 普遍有吃 汤圆 的习 俗。汤圆 又称为 子、团 子、汤圆

12、 ,有实 心和包 两种。前者将糯米粉揉成指 头 大小的 圆 子,加糖水煮熟即可 食 ;后者将芝麻、花生、果仁、桂花、蔗糖、猪油等混合加工做成馅料,用糯米粉做皮包而制成,香甜可口, 为 元宵 必 的食品。壮、 汉 等民族的 汤圆 ,除甜味小 汤圆 ,尚有咸味大 汤圆 ,以肉、蒜、藕 为馅 ,每个有一两左右,也十分可口, 别 有 味。 花灯是元宵 日 庆 典 模最大、喜 气氛最 浓 的一种 习 俗。民 谚 云: “三十 ( 指除夕日 ) 的火,十五 (指元宵 )的灯。 ”它有最 浓 厚的游 乐 色彩,故称 闹 元宵。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 。隋唐灯节 极盛,一般从十三 “上灯 ”开始,十四日 为

13、 “ 灯 ”,十五日 “正灯 ”,十八日 为“落灯 ”。据唐人 郑处 晦明皇 杂录 : “上在东 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 宫 ,大 陈 灯影, 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 设 蜡 , 属不绝 , 有方都匠毛 巧思, 结创缯 彩 灯楼十二 ,高一百五十尺, 悬 珠玉金银 ,微 一至, 铿 然成韵。其灯 为龙凤 虎豹之状。 ”另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遗事载: “韩夫人 ( 杨贵妃二姐 ) 置百枝灯 树,高八十尺, 竖之高见,光明夺月色也。 ”盛况可 见一斑。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 绵延数十里。灯会的 时十五一夜,而唐玄宗延 长到三夜,到明朝 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 续到正月十八

14、。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 绎出橘灯、 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明灯、牡丹灯、 莲花灯、曼陀 罗灯、动物灯、珠子灯等等。制灯的原料除丝绸、彩纸、鸟羽外, 还有琉璃、羊角、云母、五色蜡 纸、菩提叶、羊皮、玳瑁等。唐宋时期,府署衙 门、贵族富室常于元宵 节庆期间,或搭彩楼,或 设山棚,或造灯山,再配以彩灯千 盏,美不 胜收。灯会是元宵 节活动的主要内容,民 间有“三十晚的火,十五夜的灯 ”的俗 语。广西的灯会盛行于清代、民国 间 。清代有 诗云:遍将灯子挂亭台,走 马莲花次第开 ;夕照欲残声上下,庆灯人醉唱歌回。解放前,灯会以 华北、华东、华南各省市最 为兴盛,在 农村也有流行。20 世纪 50 年代

15、末至 70 年代中,各地灯会曾一度消失, 80 年代后逐 渐恢复和发展。解放后的灯会以 赏灯娱乐为 主要内容, 娱神的迷信色彩已大 为减少。花灯的种 类及制作的精巧,因时代、城乡不同而有差异。一般 说来,农村的花灯以古典 浓郁见长,城市花灯以新奇花哨为重。当今因 应用现代的光学、声学、自 动控制等科技手段,花灯更 华丽精美。古今花灯种类繁多,人物灯以 历史传说人物为主,常 见的有断 桥相会、嫦娥奔月、天女散花、西施采莲、三打白骨精等 ;动物图案灯有 龙、狮、麒、 凤、鹤、鱼、马、牛、猪、羊之 类,常见的有双 龙戏珠、鹤凤呈祥、 鲤鱼吐珠、孔雀开屏等 ;花果灯有荷花、牡丹、菊花、柑橘等。解放前,

16、北京、河南、山 东、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 东、广西的灯会以 “龙灯出游 ”最为 壮观。“龙灯出游 ”亦称 “出 龙灯”,是盛大的群众灯会游行,由火神、三姑、禹王等庙值年首事主持。 为首的龙灯有老 红龙、老黄 龙、老青 龙、老白龙等名称。 龙身巨大,龙头能装烛五六十支,金角 银须,形状威武,数人方能抬 举。龙 珠依大小分 为五至九 级,最大的 龙珠能容 烛一二十支。凡老 龙出动,各街坊也 竞出彩 龙、火龙、台阁、顶马 、牌灯、高脚、八音、鼓 乐以及各种灯彩,附从老 龙游行,一路火 树银花,光彩 夺目。湖北、湖南、四川、广 东、广西玉林和梧州等地灯会在清代也很有名气。玉林制作的鱼龙虫鸟、花果

17、云水各式彩灯甚 为精巧。其中有一种 “排灯 ”,高六七尺, 宽四五尺,形如山峰,可装 烛百数十支, 为各地所罕 见。清光 绪郁林州志 记载,玉林一 带每逢灯会,灯以百 计,火以千计,音乐喧天,人 们拥观 如潮。据调查,广东、广西 乡村群众挂花灯主要是 为了祈求人丁 兴旺。客家 话“灯 ”、 “丁”同音,挂灯意即挂丁。在客家人聚居地区,凡上年添有男丁的人家,必于元宵或前几日挂灯。灯有大小两种,均用花 纸糊裱而成。大花灯高四五尺,平 顶平底,呈六 边棱柱形,内装 风轮,点上灯 烛后可转动。此灯挂在堂屋内,称 为 “堂屋灯 ”。小花灯高 约二尺,呈多面球状,挂于社王和伯公 (人丁神 )神坛处,称 “

18、神王灯 ”或“伯公灯 ”。两种灯下均 缀有灯坠,坠上系着蒜苗和柏 树叶( 客家人称柏 树为百子树 ) ,以示多子。广西陆川、桂平、 贵县、岑溪、 钦州等地,正月初十至十六日 为挂灯日期,灯挂于祠堂和社坛处。初十上灯,十六完灯,凡上年生男丁人家均有挂灯 资格。花灯内用 红线吊一个 发芽芋头,称 为 “灯辜 ”,示意男性。凡挂灯人家,出 钱物宴请族人,称 “饮 灯酒 ”。新婚未生子者,其娘家扎麒麟 龙凤花灯送至婆家,称为“送灯 ”,以兆早日添喜。有些急求早得子 孙的妇女,晚间潜人祠堂、社 坛挂灯处,偷些灯带置于自家 闺房以作吉兆,而挂灯人家 则于白天挂上新灯 带以供 别人偷取。清代梁廉夫 诗云 “

19、元宵佳景 约同侍,社翟坛中喜共游。灯 带已稀无 觅处,不知 还有几人 偷 ”即指此事而言。挂灯求人丁 兴旺的习俗曾一度消失, 20 世纪 80 年代后, 农村社坛又纷纷重建,挂灯求子之 习又渐出现。元宵节的习俗,唐朝灯会中 还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 谜,明朝又增加了 戏曲表演。其中灯 谜经过历 代发展创造,妙意横生,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直到今天仍然十分盛行。所 谓灯谜就是将 谜语贴 在灯上, 让人一面 赏灯,一面猜 谜。谜 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 样,所以也称 为“灯虎 ”(也叫文虎 )。灯 谜是我国独 创的语言艺

20、术,春秋 时代就有将接近 辽回且掩饰的句子做成 “隐语 ”,到 汉魏时才开始称 为 “谜 ”。汉 武帝时东方朔就善 隐语,曾与武帝宠臣郭舍人 说隐语 于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末后才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 谜。也有人引用猜 谜有所谓“射覆 ”的方法,称之 为“射 ”灯 谜。自此以后,每逢元宵节,全国各地都 举行灯谜活动。灯谜活动,明清相沿成 习,形式多 样,内容更加丰富。据剪胜野闻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在上元夜微服画了一个赤足大脚妇人,脸儿似马长,怀包一个大西瓜,没人猜出是什么意思。朱元璋一 见大怒,因 为他的马皇后是淮西人,他幼年又当 过和尚,瓜 ” 是隐喻 “淮西 ”,又用

21、西瓜比 喻光头,于是第二天就下令大戮百姓,本 为民间娱乐 ,却不料无意之 间,招来一 场横祸。到了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也喜 欢猜谜语、作谜语。灯谜亦有各种不同的格式,制作灯谜者除了必 须有巧心慧思外,亦必须通晓天文地理。谜语有谜格二十四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化。迄今 为止,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当属 1979设有灯谜上万条,三天里参加者达两万多人次。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年在南京 举行的 “九城市灯 谜会猜 ”,正月十五元宵 节还有一些 鲜为人知已 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 动,那就是 “走百病 ”的习 俗。此俗又称 “走散桥”、 “烤

22、百病 ”、“散百病 ”。参与者多 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 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 驱病除灾。潘荣陛帝京 岁时纪胜 载: “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其具体内容 还有游城 墙,摸城 门钉、走 桥和连袂打滚等等。近世,据中 华全国风俗志 载,广东正月 “十六夜, 妇女走百病, 撷取院中生菜,曰采青。十九日挂蒜于 门,以辟恶 。 ”浙江武 义以正月十四 为武义县志 ( 卷三 ) 云: “正月十四日,东园等庙会各有消灾会, 轮年司值,摆列筵席, 结彩为亭阁,装扮故事,用旗鼓迎于街市,庙中则僧道斋醮诵经,城乡妇女约伴游观,谓之抖晦气。 ”元宵节的习俗,这项活动主要是

23、 对养蚕人家所 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 们听说不月十 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 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 锅粘糊糊的粥,有的 还在上面盖上一 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 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念念有 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迎紫姑是元宵 节的习俗,紫姑是民 间传说 中一个善良、 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 们同情她、 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 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 ”的 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 们用稻草、布 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 站到紫姑常做活的猪圈和厨房旁 边迎接她,像 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

24、她 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 动,真实地反映了 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既然元宵 节被现代人看作古代狂 欢节,就不但要有 辉煌的灯火, 还要有锣鼓之 铿锵、丝竹之悠 扬,要有多种多 样的文艺演出。 历史记载和今天的 节目,主要有舞 龙、舞 狮、踩高跷、打霸王鞭、跑旱船、 说书、唱大 戏和一些 现代歌舞。舞 龙方面, 陕西汉中地区有一种板凳 龙,就是在一 块长凳式木板上雕刻成 龙的样子,一 头为龙头 ,一头为龙尾,画些彩绸或彩纸为龙鳞贴 上,下面安有三条 龙腿。舞 动时,是两女一男穿 红挂绿上场,两女舞 龙头,一男舞 龙尾,三个人密切配合就能舞出 龙翻身、 龙滚水等

25、各种高 难动作。浙江温州 乐清等地盛行首 饰龙,是龙灯的一种。 样子像一条 渔船,上面用竹子等扎成一只 龙船形状,安上龙头和龙尾,中间龙身有五六 层楼阁。在 龙腑内点灯,又用 绸缎扎出几百个人物, 组成几十出 戏剧。通过灯下的 摇手可以 牵动全部绸塑人物, 让他们表演不同的 动作,让观众感到妙趣横生。这是观赏性龙灯,只能固定在一 处。温州 还有灯板 龙,就是把 许多戏剧人物木雕放在长木板上,舞 动时铜铃 响起,很是 动听。这可以抬着游村 转巷。关于舞龙、舞狮、跑早船的来 历,传说很久以前世上有一种凶 恶的九头鸟。它吃猪羊牛马,饭量特大, 还不住的啼叫,一叫就 顺嘴流血。 这血滴到房上,房倒屋塌

26、,落到地上,寸草不生。要落到人身上,就会人身 溃烂,瘟病蔓延。所以人们恨死了这种九头鸟,只是没 办法除掉它。天上的火神知道了,便 变成白胡子老头下来对人们说:九头鸟斗不过龙和狮,看到它 们就害怕。你 们要化装成 龙、狮,还要不住地敲 锣打鼓,因 为它也害怕 铜器响,听到敲 锣打鼓更不敢落地。你 们还要到河里的船上,它的血滴到水里就不会 闹瘟病。夜里,人 们把做好的 龙、狮身上都安上灯 笼。九头鸟往下一看, 还以为真龙真狮,就不敢往下落。人 们还舞起了 龙和狮子,一直舞了很多天。九头鸟就总也不敢落下来,又累又 饿地死了。 这一天,恰好是正月十五,后来人 们便在这一天张灯结彩,耍 龙灯、舞 狮子,

27、还把水里的船演化 为地上走的旱船,形成了人人喜 爱的文艺节目,从而演 变为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主要是吃 汤圆,也叫元宵。 这天也吃 饺子。还有瓜子、花生、水果等。关于汤圆的做法,是用肉馅、果馅、核桃仁、玫瑰、桂花、芝麻等滚上糯米面做成的。这是古人对天上繁星的模 拟,也像蚕 茧,所以也曾叫面 茧,宋代叫元子、浮元子。关于元宵的诗文很多,也有一些相关 传说。一个是 说春秋时,楚昭王复国, 过长江时见 有白果子浮在水上,捞上来一 尝很甜,却不知叫什么。 问孔子方知 这叫浮苹果,有复 兴的意思。于是昭王就 让人仿做,以 红山植为馅、白面 为皮,叫作浮 圆子或水 圆。另一个是 说汉 武帝时有个 东方朔,

28、他见宫女元宵思念父母却不能回家,要投井自尽,就想了一条巧 计,导演了火神 爷要烧京城、让元宵去做 汤圆的活动,骗过了皇上,元宵姑娘才出 宫与父母姐姐 团圆。从此人 们也把汤圆称作元宵了。汤圆和饺子都是元宵 节的主打食品,要祭送众神的。在北方 这天首先要煮水 饺送神,其次才是煮食 汤圆。南方 则首先吃汤圆,有条件或喜 欢的才吃 饺子。十五是年 节的送神上天之日, 过了这天各种祭祀就 结束了,所以花灯、歌舞、餐 饮都很讲究。现在的正月十五花灯会仍然存在,但由于安全保 卫工作难做,一些大城市不敢 轻易举行大型元宵灯会。但是吃水 饺、吃汤圆,放鞭炮、礼花 弹却比古代有增无减,城 乡元宵文化气氛仍然 浓

29、烈。而正月十六要吃面条,有道是 “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 ”。正月十五回娘家的 习俗在华北平原地区不少 农村仍然保持着。比如河北望都 县一带,传说古时有一个媳 妇受婆婆虐待。正月十五 这天媳妇一点火,婆婆的眼睛就看不 见东西了,于是便把媳 妇赶回娘家,一 连两年都是 这样。有些当了婆婆的女人,就怕自己的媳 妇是丧门星,十五 这天便让儿媳回娘家, 说是火神不 让媳妇在婆家,在婆家 见火妨婆婆、 见灯妨公公。正月十五媳 妇回娘家的 风俗就时行起来。也有些地方,是新媳 妇头三年正月十五要回娘家,也 说是避免妨公婆。 实际上那个婆婆得了夜盲症,病看好后就不再赶媳 妇回娘家了。但 为了防止公婆多

30、心, 现在不少 农村还保留着 这种禁忌性 风俗。元宵节这天,又叫做 “开大正 ”。新春 娱乐到此告一段落,把它收藏起来。妇人新年到婆家去的,要在 “开大正 ”前回来 过 “十五 ”,参加 庆丁,取生子的佳兆。 “十五”后,农事还未忙,仍有到婆家去玩的。正月十五是道家的上元 节,是日道教寺 观香火鼎盛,尤以广州之三元 宫为最,善男信女清早便从四 乡蜂拥而至,争先恐后上 头煊香,并 带问一些大香和 风车之类,以示 转运。另外,粤西一 带还有元宵逛花 桥、办年例、 偷青等风俗,南海大 沥正月十四 办狮子会,盐步、官窑十五 办生菜会的 风俗。元宵节的习俗,这些风俗一直到 1949 年以前,化州、 龙门

31、一带还可见到。人 们在春节期间,各村寨都要 选定一个良辰吉日,有的在正月十六,有的在正月初五, 举行跳 “访 ” 仪式。那天,人 们一早就穿着盛装,到村外田 边地头去,烧香礼拜,自行致祭,然后在 “访 ” 神的面前跳演 “鸡公 戏 ”,这 就叫做 “跳棚 ( 彭 ) ”。演 鸡公戏者多为巫艺结合的下 层艺人,每组一二四个人,一人司 乐,敲打吹 弹俱胜,其他几个人表演, 边唱边跳,唱 词随日而出,多为祝颂,祈求五谷丰登,六畜 兴旺的话语,亦有些 艺人嫌钱少,唱些插科打 诨、讽刺顾主的话,因为当时一台鸡公戏才值 20 文钱,买不了 10 斤米。唱完跳完又到另一家去,直到下午三点 钟,全村都跳完了,就 烧炮头,人夜放烟花,富裕点的村寨,就 请人来做台大戏,如是,一年一度的 “跳棚 ”活 动便宣告 结束。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有的地方 还举行过,后来渐渐就不多 见了。元宵节是怀集县下帅乡壮、瑶、 汉。三族人民最 热闹、最欢乐的喜庆节日。届 时处处舞壮狮、舞春牛、舞 马、扮古人、唱山歌、演采茶,流传千百年的民 间文化艺术竞 相献艺,整个山 乡沉浸在 节日的欢乐之中。其中,舞壮 狮最为壮观。卜几 头壮狮分头到各家各 户拜年贺春,家家 户户燃放鞭炮攻 狮头。壮 狮在鼓乐伴奏下,用 娴熟的马步、弓步、移步、跳步、行礼步表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元宵节有什么风俗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禁忌有哪些?说到元宵节,相信大家都是不陌生的,但是却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的,一起来看看,元宵节有什么风俗习俗?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月又是春季之事,因此2019年正月(农历一月)对人们有着非凡意义,一起了解更多内容。 元宵节有什么风俗习俗? jvzquC41o0q48?3eqo5skun176=247mvon
1.关于元宵节的四大传统习俗1、吃汤圆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jvzquC41yy}/7:yguv4og}4ujq}0399839720qyon
2.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元宵节不是法定节假日,所以全国大部分是不会放假的,但也有的地方会安排放假,具体以当地的要求为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元宵节习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jvzquC41yy}/z~jzkng/exr1lkkskƒmkujo0{~fpzkgplrj1e38739750jznn
3.2023元宵节是法定节假日吗以上四种说法,虽然来源不一,出自不同的动机,但却都始于汉朝。这说明元宵节的风俗,至少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返回目录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1、吃汤圆 大家都知道,元宵佳节要吃汤圆,汤圆始于宋朝,当时是叫“元浮子”,到了明朝改为元宵,就是现在的汤圆,正月十五吃汤圆,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圆圆满满,现在的jvzquC41yy}/z~jzkng/exr1lkkskƒmkujo0{~fpzkgplrj1e4>23A>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