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台州,咸酸粥是仙居人元宵节的特色美食。仙居人闹元宵可谓隆重,从正月十三开始可以一直闹到农历二月二,统称“灯节”。在这期间,各地的无骨花灯、板龙、竹龙、卷地龙、跳跳马、狮子挪球等争先恐后地舞上街头村头,无骨花灯中更有走马灯、长旗灯、鼓亭灯、细乐灯等大型杠灯,它们雍容华贵风情万种,展尽了风采,博得四方八乡阵阵喝彩。而相对于隆重热闹的灯节,仙居元宵节的饮食却显得简单而朴素:十四咸羹,十五咸酸粥。在仙居,元宵节要吃咸酸粥。“咸酸”是仙居方言的音译,其实一点都不酸。类似菜泡饭,但更为讲究,粥里放入咸猪肉骨头、咸墨鱼干、豆腐干、芋头、蚕豆、玉米粒、芥菜等等,还可放入红枣、赤豆,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定。民间传说,最早的咸酸粥,其实是过年后杂七杂八未吃完的汤汤羹羹,舍不得丢掉,放在粥里煮的大杂烩。吃完这一顿,寓意着“年”的彻底结束。
在台州各地,正月十四和十五这两天都要做特别的元宵美食的除了仙居还有临海、黄岩、椒江、路桥等地。所不同的是,这些地方十四吃咸羹、十五吃甜羹,唯独仙居十四吃咸羹十五吃咸酸粥。而三门、天台、温岭、玉环等地只做一餐元宵吃食,或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或咸羹或汤圆,均无咸酸粥。也就是说,元宵节吃咸酸粥是仙居人独有的习俗。这恐怕不仅在台州、在浙江,甚至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难怪仙居人向外地人提起咸酸粥,没来仙居吃过的都一脸茫然,如坠云里雾里。一般来说,一年只煮一次咸酸粥,家里会用一口大锅熬煮,可以吃上好几天。街头小摊倒是很少卖,要想吃上这美味的咸酸粥,就得“自力更生”了。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一大锅香气扑鼻、热气腾腾的咸酸粥打造了仙居人的元宵盛宴。人们往往先吃一两碗垫垫肚子,然后出去嬉戏一番,觉得饿了回来接着再吃,如此往复,可以吃下很多。
制作咸酸粥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常是头天就得准备好配料,待到下午三点钟开始张罗开来。各种配料炒熟后一起下锅,搅拌均匀,慢熬细炖。煮咸酸粥的食材主要由各种干货组成,有晒过的咸肉骨头和腊猪肠,烟熏豆腐干,干香菇以及芋艿等。把肉骨头和腊猪肠煮烂,香菇泡发后连汤倒入,豆腐干切丁,芋艿切块,然后加入大米和少许的赤豆、嫩玉米粒一起煮。咸肉骨头和腊猪肠带着浓浓的腊香,香菇散发着天然的菇香,豆腐干飘逸着淡淡的烟香,这么一些食材混煮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混合的浓香。这种香味是那么的浓烈,以至于正月十五的傍晚,在仙居城乡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感受到它的诱惑。咸酸粥也可以说是最能牵住仙居人的胃的食点,是每一位出门在外仙居人的故乡味道。仙居人常说“七八出门,八不归家”,其实有更多的仙居人都是在“十五夜咸酸粥吃掉后”才出门打拼的。
在许多仙居人的心目中,醇香、醇鲜、绵滑的咸酸粥是一种永远的诱惑,永远想念的味道,哪怕再忙,哪怕再远,到了这天都得设法回乡,来寻找这份热乎乎的乡愁。此刻的你在哪里,是否还在远方,想念这家乡的味道呢?乡愁的味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它也许是爷爷写春联时倚靠在砚台上那只饱蘸墨汁的毛笔,也许是妈妈煮的热腾腾的饺子,也许……每一个人内心中一定都体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乡愁的味道,那一份触动着泪腺神经中最敏感部位的味道。在仙居,咸酸粥,便成了人们独有的乡愁。在台州,元宵节来一碗咸酸粥,是出门在外仙居人念念不忘的味道!小伙伴们,你吃过仙居咸酸粥吗?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