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以荷比卢为基地,从事全欧洲投资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如果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多国政府实施不同限制措施,令群众无法像以往一样热闹庆祝。
不过,要群众放弃欢度佳节并不容易。圣诞节选定的日期,本身已决定了其狂欢性质,昔日不同国家想禁止,也禁不绝。
君士坦丁大帝时代的罗马教会,由公元336年起,正式将圣诞节定于12月25日。
早期基督教会,有大量信徒相信,耶稣生于1月6日,也有人认为基督于春天降生。日子争论要到公元336年才告一段落。
在当时的罗马帝国,12月17至23日是不断狂欢庆祝、饮酒作乐的农神节(Saturnalia)。期间公众可以赌博、平日穿着白色托加长袍的罗马人,换上五颜六色的长袍,主人更反过来为奴隶侍酒、人们选出一个普通人当农神节国王,让他下达任何有趣好玩的命令。
世俗化的圣诞节,似乎与罗马人的农神节有几分相似:原本为纪念神明而出现的节日,变成饮酒彻夜狂欢的日子。
罗马统治者明白,人们一年过来,需要放纵享乐,而12月25日,就是一个十分适合人们放假享受的日子。到了岁晚,农田早已完成收割,无法在冬季生存的动物,也已被屠宰、保存妥当。既然农夫在田里无事可做,不如允许他们在官方认可范围内,大肆庆祝一番。
此外,农神节与圣诞节仅相差一天,两个节日相近,是考虑到要保持当时人生活节奏不变,有利于转化异教徒,来追随陌生的基督教会,而许多异教传统,也反过来影响圣诞节庆祝活动。
当然,有教会人士会希望,同时改变人们面对节日的心态,通过反思与禁食,以庄重态度,看待基督的降生日。
公元380年,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便在宣讲中大力反对在圣诞节送礼、门前装上花圈、装饰街道及大排筵席的异教传统。
在每年年末,必定狂欢庆祝的欧洲中世纪,节制度过圣诞的主张,显得苍白。多个世纪以来,当局没有停止遏制圣诞狂欢的想法。由于人们会乔装庆祝圣诞,尤其喜爱扮成神职人员。
在1445年,法国国王查理七世便颁布法令,禁止戏仿司铎及大搞排场。
近一个世纪后,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取缔了日渐世俗的圣诞颂歌活动,以及选出男孩扮演主教的传统。
在苏格兰,加尔文主义宗教改革兴起,圣诞节期间烤制与异教传统有关的”圣诞面包“(Yule loaves)、沉迷玩乐或唱不堪的颂歌,都会被罚款。
1644年,废除英国君主制的清教徒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更主持议会废除圣诞节、复活节及五旬节。国会当时认为,既然人们不打算在反思中度过节日,那么他们根本就不应该庆祝节日。清教徒革命下,圣诞禁止聚会、企业被迫开放及运作。
但即使千年过去,”人们一年辛苦过来,需要早一天放纵享乐“的道理,始终不变,英国全境爆发反对禁止节日的骚乱。
支持禁令的清教徒明白禁止过节并不可行,但仍坚持自己的原则;包括当时的伦敦市长,会与下属四出扯下民居门前的圣诞花圈。直至1660年查理二世成为英国国王,恢复君主制,圣诞节才重新合法。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人士提倡破除传统及迷信,建立以理性、探究及进步精神为基础的政府,圣诞成为需要”破除“的一部分。
大革命时期,禁止教堂举行子夜弥撒之外,1793至1805年更采用以革命日算起的”法国共和历“(French Republican calendar),取代基督教公历,并以季节气候重新命名月份,原本的圣诞节,便成为第四个月”雪月“(Nivôse)”狗日“(chien)。
然而,人们始终需要在冬季过节,圣诞传统仍在当时法国,尤其农村地区继续流行。到1800年,庆祝圣诞也重新在法国大行其道。
西方禁止圣诞节失败,有其历史教训:爱好享乐、爱好热闹的群众,不会顺从冷冰冰的道理逻辑,特别是要扼杀人们期待已久的圣诞节时,就更不可行。
附:一位女性朋友坐在对面,房间里放着轻柔的音乐,对着比利时精酿啤酒和法国玫瑰酒,西班牙小吃和意大利火腿片,我们聊聊欧洲。
网红经济是一种诞生于互联网时代下的经济现象,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中国的网红经济在发展中迎来了爆发点,实际上,欧洲各国的大小网红们,也将目光投向了神秘的东方大国。
德国学者说:“中国是全球网红经济的发动机,也是世界第一网红经济国。
在网红经济迅猛发展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强大活力和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