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与常识今日七夕,一起解密中国人的“浪漫密码”节日七夕节传统节日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今日是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夕。

在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七夕为鹊鸟填河成桥,渡织女”的记载。可见我们今日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传说,早在汉朝就已经流传民间。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也许是受到西方情人节习俗影响,七夕现在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七夕从何而来?

美好的七夕总是令人憧憬。据了解,它起源于对星辰的崇拜,这与中国古人用星辰判断时令与农时有关。有学者推断,至迟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对织女星的崇拜。

贺少雅说,织女星属于天琴座,是北方夜空的第二亮星,古人很早就将织女星作为季节变化的标志。属于天鹰座的牵牛(牛郎)星,其亮度仅次于织女星,两星隔银河相望。

西汉中期以后,七夕的主题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中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贺少雅介绍,汉代以前,七夕的日期大约在七月初一,不一定在七月初七。

“乞巧”活动有哪些?

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七姐诞、七娘会等,其主题经历了星辰祭祀、幸福祈求、俗世竞巧、爱情美满等历史变化。

其中,女性乞巧祈福是七夕节最为普遍的习俗。乞巧活动是对女孩们的一次集体性民俗教育,是其道德、情感、心智、技艺不断得以增进与提升的重要时机,也是其实现身份认同、增强角色意识、走向社会化的仪式训练。

古代乞巧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穿针乞巧,女子们在月光下,执五色丝线,穿七孔针(或五孔针、九孔针),谁能迅速全部穿过谁“得巧”,寓意将来能成为巧手女;谁穿得慢就“输巧”。

贺少雅介绍,此外,还有投针验巧、喜蛛应巧、种生得巧等“乞巧”方式。清代诗人吴曼云有诗云:“穿线年年约比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

还有哪些有趣习俗?

七夕的其他一些习俗也十分有趣。在浙江、福建部分地区,它还是属于儿童的节日。

在浙江温岭石塘镇,七夕称“小人节”。这一天人们给1-16岁孩子做生日,孩子不论哪一天出生都集中在这天做生日。

贺少雅提到,七夕还有曝晒经书和衣服等习俗。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服,习俗然也”。

七夕的节日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贺少雅说,七夕原本是充满离愁别绪的伤心之日,后来演变为带有一定浪漫色彩的有情人相聚之时;原本是家庭的一年一度团聚,现在更突出强调夫妻二人的相会。

她认为,七夕节不宜单纯地被视为“情人节”。一方面,七夕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是沟通两性情感、调整两性关系的节日,更是属于中国女性的传统节日。同时,七夕也是保佑儿童成长的节日,其所涵盖的内容远远超出“情人节”的文化意涵。

七夕也是国家级“非遗”

我国认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有4个: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后来增加了元宵、七夕和重阳,端午节还成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编辑:施薇

责任编辑:钱亦琛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七夕节,阴历七月初七祭拜织女星:七夕节起源于古代的星宿崇拜,人们会在这一天夜晚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并向织女星祈求巧艺和美满姻缘。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乞巧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女子们会通过各式各样的手工活动,如穿针引线、纺织、剪纸等,来祈求自己的巧手和美满姻缘。 jvzquC41yy}/onnrkct/ew477wmnljs
1.端午节源于哪个朝代端午节起源于什么时候端午节源于哪个朝代 端午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最初是南方吴越先民——百越族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的《风土记》中,“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jvzq<84u0dg{kB>;0eun1|4427=98=g8dg:57?j795l1d?:g57g1699182=:5>4